“四十万。”
宁昊表现出很夸张的样子。“贵了吧,四十万,怎么可能呢?这个价格,我不如上直升机啊。”
方沂不说话。
宁昊劝他,“其实你自己也发现了,这玩意儿还不能实用,它只能拍远景,拍近的就晃得很明显——国外也在做无人机,我知道这种产品,拍《无人区》的时候我考虑用过,不行,最后还是花大价钱找的吊臂,效果确实达不到我要的,但是起码稳。”
“淘汰掉吊臂摄影机,你觉得可能吗,飞天上的能够这么稳?”
方沂不知道理工男汪涛能不能做出来他吹嘘的无人机,达成究极无敌版DJ,但他知道电影圈的人有钱,逮住了要往死里宰。
尽管有诸多缺陷,DJ这玩意儿有一个优点就足够了,方便。
《无人区》的拍摄地在戈壁滩。那地方最适合无人机去拍摄,吊臂太麻烦了,磨损也大,而且这俩当前并不冲突。
如果宁昊心中构思出一种分镜,他现在可以立马拍出来看效果,然后再上吊臂;而不需要让整个剧组停摆两三个小时布置机位,发现不合适。
这对于导演来说太吸引人了,省的误工费不知凡几。
方沂片子在鹏城和港地票房都不错,登顶过一段时间周冠军;汪涛亲自跑去影院看了他的电影,以及影院观众们高涨的情绪。
终于让汪涛在股份上松了口,使得方沂认购到了百分之二十,但再也不能增加。
两导演站在场边,讨论无人机的事情,吸引到了其他青年导演们的注意力,不时要瞥向他俩,卢川注意到了这一幕,他觉得自己被排斥出去了,很不爽,打了个招呼就挤进来。
“聊什么?”
宁昊指着天上。
“哦,”卢川秒懂。
这哥们自诩为导演中的极客,对技术相当感兴趣,连英特尔新出了某款型芯片都要洋洋洒洒夸赞一通,整天关注好莱坞的视效进步,批判国内止步不前。
卢川问:“国外的吧?”
“国内的。”
卢川皱眉头,诧异的看方沂,“你哪淘到的?”
“我是股东。”
“我能不能加一个?”
“不接受新股东了——除非国师或者斯皮尔伯格愿意投钱,那我也很愿意让步。”
卢川靠住墙,抬了抬自己的眼镜,一时不知道说什么。
宁昊插话:“他说要四十万。”
卢川呆住了,“牛逼。”
好事者给他仨拍了照片,正好是方沂讲无人机的事情,而俩导演在了解。可是,在其他人看来不是这样,卢川和宁昊两人脸上的求知欲让他们误会了。
以为方沂在讲某种高深的电影理论。
“方导演吗,我们把您的话做了会议记录,能不能麻烦您再去确认下,看看有没有遗漏的,或者您现在还想再补充?”
“为什么是我?”
“因为只有您的建议适合推广,其他的比较专业了,我们看不懂。”
同志的话相当委婉。
他也许想说的,是方沂提的建议组织能帮上忙,出台文件,其他人提的还是导演的技术问题,是术而不是道。
方沂把小直升机借给了宁昊和卢川。在他离开后,卢川管不住自己了,“宁导,我想看看效果,我很喜欢这种机械……”
卢川说的急,宁昊只好看着他玩儿,又回头看方沂的背影,看到方沂又回到了前排,三爷也在那跟他说什么,不禁学着卢川一样的感叹:
“牛逼。”
——小直升机在天空中左右腾挪,时而悬停,时而俯冲着拉进和目标的距离,云台从这边转到另一边,仿佛天空中架设了一条隐形的滑轨。
众多小导演都在底下艳羡的仰着头看,使得卢川非常得意,更加卖力的操作起来。
方沂回来的时候,发生的就是这一幕。
“买了,我买了。”
卢川看的方沂直接道。
“宁导?”
宁昊呲了呲牙,小直升机在他微秃的天灵盖飞过,留下一道阴影,他仰望天空睁大眼,瞳孔中的飞行器在渐渐放大。
“你说呢。”
第205章 东京攻略】
《关于鼓励小成本影片点映试行的通知》。
研讨会之后,方沂一直关注着《人物》杂志,看上面有没有给他记录一笔,终于在九月下的新一期看到了自己。
上面的配图是宁昊,方沂,卢川三人,角度相当妙:方沂挥着手讲什么,另俩背对镜头,露出腚和后脑勺。
为什么要这么拍。
大概是领导也喜欢相貌堂堂正正的吧。
“长期以来,我国小成本电影一直存在立项难、上映难、营利难等现状,在近期由中影牵头组织召开的青年导演研讨会上,来自各大院校的青年导演踊跃发言,其中,导演方沂提出这样的意见……”
“扩大点映适用范围;灵活调节排场率。”
“他认为……”
《人物》杂志是人民出版社主管的重点学术期刊,部级期刊。很少有演员能上去,杂志封面绝不可能用流量明星的艺术照,而是选取有一定影响力的政商界人士,而且封面照也以严肃调为主。
这期杂志的封面是姜志强——《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等作品的制片人,圈外声名不显,圈内是鼎鼎大名。
什么时候自己才能上去呢?
不是在里面的某一页,而是在封面上。如果光是做演员,除非做到大哥成那种级别,不然几乎不可能。
另外,自己的话也被改了一些,方沂当时的语气比纸面上的要重,但记者给他春秋笔法,改成了可做可不做。
方沂担心对自己有害,找姜纹了解情况。
姜纹也看了那杂志,解释说:“方沂,你肯定提了些具体的措施,比如说退税啊,电影发展基金补贴等等,是不是?”
“你怎么知道?”
“因为我年轻过。其实,这个行当现在正经历一场变革,不知道你有没有感觉到,风雨欲来,像是国有制片厂崩溃的前夜……点映这事儿只是很小的一个环节,前后几代导演,从八十年代就开始进行抗争和改制,要求试行电影分级制,还有的,比如剧本预先审核的制度,这才是直接关乎内容创作的大头,但是抗争这么久,没什么用。”
“中国拍电影的那么多,不是说就你方沂才忽然发现了,可以搞点映可以搞超前试映。”
“但是点映这个事儿,确实比起分级制来说,不重要,所以大家都没有用心去提……让你现在阴差阳错成带头的了,上峰也乐意放出口子探风声,你好好珍惜这个身份和人设,你是开拓者,是革新力量……以后讲历史地位,万一你搞出名堂了需要讲地位的时候,这些东西就很重要。”
“第三代导演的带头人公认是谢晋老师;但是我们这一代没有带头的,谁也不服谁!第五代全是文艺片导演,到你这一代了可能又要出来带头的,说不定不是宁昊,而是你,我最近在研究哲学,物极必反,事物总是要往相反的方向走去。”
“还有,你片子票房真不错,我都羡慕了,连东洋都有票房。”
和姜纹联系的时候,《爱有来生》已经在大陆下映,最终内地票房定格在8700加的票房,没有创造单一市场亿元俱乐部的奇迹。
除大陆外,港地,东南亚,日韩等迟了一个月上映,目前票房不错,加起来应该能破亿。
在东洋的票房尤其好。从唐朝开始,佛学就很受东洋人喜欢,俊俏的和尚就更喜欢。因为日本的和尚可以娶妻生子,一般是祖上传下来的大地主,经济实力优渥,使得日本大萝莉们很有代入感。
9月末,东京影节公布入围名单,方沂凭借着和尚一角拿到了影帝候选人,另一个奖项是最佳电影,需要同《天长地久》、《台北飘雪》等国产片竞争。
精中正统在东洋啊。
因此,预计去走红毯的不少,国产影人拍了一堆没人看的文艺片,不一定得奖,如果现在红毯都不去走了,剧里面的演员们肯定要闹脾气。
范美人是个中翘楚,本年度有文艺片《麦田》——我知道你们都没听说过,不重要,走红毯最重要。
陈昆和赵军旗靠着《花木兰》,一部同样的史屎级巨作登录东京。
方沂竟然成了大陆影坛的代表,他是开幕片《飞屋环游记》和闭幕片《海洋》的中文配音者,也是影帝候选人,他就是牌面人物。
可能众多明星也没预料到这一点,大家买了同一趟班次,在京城机场撞见的时候,忽然不知道谁来带头。
大陆影人组团去金马刷奖的时候,有巩利在,没有人敢在她前面先发话,让她来后补充。
这就是“带头”。
媒体的期望是很大的,对这帮毯星冠之以“中国军团”的称谓,中国电影虽然拉胯,东洋电影更拉胯,相比较起来就让人满意了。
东影节自成立以来,一直被大陆影人卡bug反复刷奖。
国内第一个A类电影节影帝就是在东京拿到,获得者是国师。
“方沂,你这次去东京影节,你对自己有什么展望,国内的粉丝翘首以盼……在你之前,已经有四位中国演员东京封帝,你会不会是第五个。”
另一个冷知识,前四位影帝,国师,朱旭,牛振华,张国容。除了朱旭,张国容是正儿八经的演员,其他都是来玩票儿,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影演员。
等等,张国容的主业好像是打麻将啊。
所以方沂也没有太客气:“我希望能不负众望,但是这个不是我来决定,是看评委会主席的喜好,千金难买他喜欢。”
国内最年轻的a类奖影帝是夏宇,17岁。
你说他演技真的碾压了吗,不可能,但评委主席喜欢,愿意成全他,就这样。
记者又问:“那你认为,评委会主席会喜欢你吗?”
方沂本想回答只有一个问题,但看到了记者的logo是嗖狐的,给出耐心道:
“优势在于,《爱有来生》和评委会主席的《通天塔》有相似处,我想他能欣赏,我说的是俞非虹导演剪辑的版本,就是几条故事线并行的版本,要你看了几遍说不定要做笔记才能搞懂电影演了什么;另外,我年纪小,这也是优势而不是劣势。”
记者:“那什么是劣势?”
“劣势就是,《爱有来生》院线版在东京的票房不错,可能让评委会反感;《爱有来生》取景地虽然在山内,但没有拍西方人想象中的落后中国,我们只拍了美景……”
这记者奇道:“您是不是说反了,把劣势说成了优势,优势说成了劣势。”
方沂摇头,“没有说反,看来你还没搞清楚评奖的规则,你要先做功课呀。”
第206章 富贵险中求】
“中国军团出征东京,第五个影帝花落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