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班上也没有方沂这种人啊。
当中影和嗖狐的两千万打款后,方沂开始搭起自己的草台班子,从以前微电影和广告中笼络人才,同时,他委托央戏校方,为《情书》电影寻找适合的配角。
消息最先传到的,自然是方沂的同班同学。
在一堂课上完后,白羽站在课堂前,众人以为他像往常一样宣布作业,但这天白羽在黑板上写下大字:
《情书》。
然后敲了敲那黑板:“方沂的新电影。”
“主演是他,女主演我不太清楚,但应该是有名有姓的艺人,和我们没关系……我们可以有机会的角色,是一些合计几十秒钟片段的小配角,可以在电影中露脸,为之后真正进入剧组打下基础。”
同学们自然很兴奋,有的举手问道:“是爱情片吗?”
“是。”
“为什么要做爱情片,爱情片根本就没办法收回成本啊,在国内又不受欢迎,既不受学院派的欢迎,也不受观众的欢迎。过去十年,就算是大导演也拿不到好成绩。”
支持方沂的怼道:“你怎么知道,方沂就不行呢?”
那人无奈摇头,“我不是要打击人,确实是爱情片很难出头,而且人物关系简单,配角不出彩,只是纯粹的露脸而已。”
“我已经不是刚进校的时候了,现在也能接触到露脸的角色,我不是什么都不懂。”
继而分析道,“《情书》这个片名,好莱坞用过,韩国人用过,泰国人用过,东洋人也用过——自从岩井俊二的那一部电影出来后,恐怕再也没有能比得上的了,这一部《情书》是翻拍吗?”
“不管怎么样,必定要拿去和东洋的比较,也是大概率比不过的。”
白羽让那人把话说完,然后统计唱票:
“愿意去面试的人,请举手。”
在白羽惊讶的目光中,竟然只有三分之一的人举起手,他不可置信的回头拍自己的字:
“这是电影啊,方沂风头正盛——难道你们是不好意思求人?但混这一行,有什么不好意思?我们自己的同学,不比别人好吗?”
另三分之二的人中,传出惋惜的回答:“爱情片……”
白羽愈加激动,“爱情片怎么了?爱情片也可以出成绩的,过去出不了,也许是他们拍来我们不爱看!”
但那三分之二的人,仍然没有太大改变。
白羽心里难过,他提前拿到了一部分剧本,知道和以前的爱情片不大一样,这电影花了很大功夫在还原过去的年代,与其说是爱情片,不如说是无意识的纪录片,是这个集体对过去的追忆。
配角的戏份也精彩,好像每个班都有一个娘娘腔的,一个捣蛋接嘴的,一个仙气飘飘的,还有一个书呆子——这不是有名有姓的配角吗?
白羽把这些创新讲了一遍,重新唱票,却发现仍然不多。
这让他相当沮丧,“你们都太功利。”
台下的众人一时间被说的哑口无言,但很快,同学们都做好了心理建设,把方沂的电影抛在脑后。
随便举几个例子,张锐,方沂的同班同学,湘省台给他安排了《还珠》翻拍版本的男主演;李晓萌,曾经的金鸡奖配角提名获得者,目前正在担任某话剧巡演的关键角色。
宋佚,主旋律剧《谢廖沙》的女主演,她倒是双手双脚愿意帮方沂的忙,但是,她还没资格轧戏。
主旋律剧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圈子,如同体制内体制外一样,清闲稳定而不自由,风评相当重要。
班里年纪最小的同样签了港地公司,经纪人忽悠她可以成为下一代玉女掌门人,这个女孩子进来的时候才十五岁,班上的都拿她当妹妹看待,很照顾她,她也天真浪漫,对世界富有好奇心。
可是,才过去短短一年,她已经着了魔一样的相信,只有去港地才能成为大明星,才能压别人一头,言语中,已经以未来的天后自居,看不起别人。
似乎每个人都有好前途,同班又出了个大明星,也难怪他们眼光放得高了。
白羽苦恼的问宋佚,“怎么劝他们回来呢?在我看来,方沂至少不骗人,也不会亏待我们。”
宋佚同样苦恼,“这样下去,方沂更不会回学校了,对班上的人会失望吧,他明明是我们央戏走出来的明星。”
“为什么他们不愿意来?是年轻人的执着吗?”
“可能只是觉得,自己现在的更好吧。”
白羽:“到什么时候,才能意识到那些人在骗自己,给了些虚无缥缈的承诺;不如现在脚踏实地,先从方沂的电影里出道呢?”
宋佚耸了耸肩,“要撞到头破血流吧。”
除开有稳定资源的新人不愿意接,还有一部分是戏痴,这就是个人喜好了。
戏痴上更出名的是沪戏两大豪杰,一个叫雷大头,一个叫俞恩泰,这俩痴心扑在戏剧上,毫不在乎所谓的主流影视片,屡屡拒绝掉片约。后者好歹混过电视剧,说话客气一点。
前者呢,偶尔接受采访,言语中透露出对大小荧幕同龄人的不屑,简直溢于言表。
还剩下的,相对而言是素质较差的那一类了,方沂回央戏一趟,找了个练功房一一面试他们。
二十分钟后。
他安排下几个角色,用来当路人甲。然后单独找白羽聊角色的事情。
方沂:“这部戏确实根据东洋的《情书》翻拍而来,但是变动很大,会做完全符合大陆价值观的改编,可以说空有一个翻拍名头罢了。”
“那直接拍自己的不行吗?叫《情书》的电影也很多啊,不许叫重名吗。”
他摇头,“电影要在东洋上映,要去赚别人的钱,就必须要借别人的名。把大陆年轻人的感情世界,拿去给亚洲其他国家看,悄无声息的构筑起认同感,这是文化领域在防守外的进攻,是中影一直想做到的事情,所以他们全力支持。”
“我们都看过岩井俊二的《情书》,那是一部好电影,可是从现在起要忘掉。”
白羽楞道,“真厉害。”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像我们一样,每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完全不一样,几乎没有共同点!而这一代人……”方沂强调自己的语气,“就是可以进电影院的这一代人,还没有替他们说话的电影。”
白羽继续发愣,简直想要鼓掌:“你说的真有意思,之前从没听人讲过,不愧是方沂……等等,你的意思是,要我参加吗?”
“是的。”
白羽忽然变得不好意思,“我演的不好,会不会耽误你的戏。”
方沂看着白羽的脸,那是一张人中稍短,嘴唇较厚,鼻头钝的脸。作为货真价实的矿二代,白羽却长得像苦日子出来的小镇做题家,相当憨厚。
和他气质相似的有黄小明。“憨厚”不被认为是做明星的好气质,所以他俩都在留胡须,扮成熟。
方导下命令了啊,“胡子得刮了。”
“明白。”
第256章 全亚洲上映?】
95年的时候,岩井俊二把自己写下的小说拍出来,取名为《情书》。这部电影深深的反映了东洋人所谓的“物哀”精神,男主一开头就死了,那封情书是从天国寄送来的情书。
上映当年,在东洋取得了爱情类第二的成绩。
第一是《侧耳倾听》,动画片,东洋老惯例了。
《情书》的小说原著,不知道是不是翻译问题,译者加戏较多,文字盖过了故事性,以中国人的眼光来看,恐怕算不上第一流的言情书,它只是有几个场景,设计的非常巧妙。
但做导演的岩井俊二是拍美景的天才,他把东洋小城市小樽拍的美轮美奂,让看了片子的人一提到东洋,脑子里就会浮现出大雪、自行车、初恋等等元素。
可能东洋人都想不到,在大陆这边,是如此的捧《情书》这部片子,甚至夸张的说“中国能出柏崇原那样的男星吗”。
“他是世纪末的美少年。”
真是这样吗?
见过方沂的人可以发誓,绝不是这样。
这片子讲了博子在整理死去未婚夫藤井树的遗物时,发现了他的毕业相册,在思念之下,寄了一封不可能答复的信件,倾诉自己的思念。
当这封信辗转到了未婚夫以前的小城市那里,竟然收到了回信,落款名字和他丈夫一模一样:藤井树,而这实际上是同名的一个女孩。
于是,博子持续保持通信,同时去到了未婚夫以前生活过的地方,探个究竟。
电影开始转入到回忆情节,死去的男主藤井树,以及和那个女藤井树,两个人遗憾错过的人生,也缓缓在观众眼前展开来……
——电影在豆办的评分极高,但真要是在国内上映,很难取得满意的票房。
一个是国内并不能接受东洋人关于“生死”无常的思考,让电影随处而来的死亡剧情变得稍显刻意;
另一个是博子和女藤井树长得一模一样,偏偏是不同的两个人,身处两条时间线。这个设定岩井俊二本人很喜欢用,他另一本小说同样是姐妹俩一模一样,剧情就是反复套娃。
可是,在国内这么玩是不太行的,让人分不清谁是谁。
另外,一些东洋人不以为然,但在大陆观众眼中铁铁劝退的NTR剧情,自然也要删除。
还有男女主格外闲的时间,无业游民却有一户居,以及职业设定——等等,这么一改,还真是面目全非了啊。
就算是岩井俊二亲自出马,把故事照搬到国内上映,恐怕也会扑街吧。(ps:的确扑街了,周和秦,选角大失败。)
——东洋的新任大统领上任后,对国内频频释放出善意,在电视里面,东亚自贸区的新闻几乎天天都能听到。
文化界作为马前卒,要承担起促进两国人民感情的任务。这时期,一系列动漫和漫改剧获准上星播出。
来而不往非礼也,大陆同样要拿出东西来。
八十年代,中美蜜月期间,国内影视界和西方阵营交流频繁,双方都有宣传对方的必要。在上峰的慷慨允诺下,国内引进了西洋东洋的一系列影视作品,如《大西洋底下来的人》、《血疑》、《排球女将》等等。
这可能是那一代人,除了教科书外,第一次接触到非刻板印象的老外。报纸喊出,“我们要学习东洋女排的精神。”
国内对来华拍摄的剧组大开绿灯,《末代皇帝》拍摄的时候,用的是真紫禁城,真古董。
同时,八十年代也是国内文艺电影获奖的高峰期,这自然有政治因素在推波助澜。
遗憾的是,当时在商业片上,国内外影视制作水平差距过大,没有能够反向输出的作品。
中影的三爷再次约方沂谈话,在他的办公室里面。
“电影的版权已经购买回来了,可以同时在中日上映,两方都没什么障碍……你原来想的这么远,爱情片不涉及政治,自然双方都认可了。”
他继续道,“说起来,好莱坞最开始也是这样啊,英雄片,爱情片……都是伟光正的,都是人类的共同取向。”
“可是渐渐的,美式生活和价值观,就输出到了我们这里,白人做大英雄,华人下流猥琐,或者黑帮,或者书呆子的反派……开始培养这样的潜意识,看的人又那么多,像教科书一样的从小看,实在是荼毒无穷。”
“我们一年要进口二十部好莱坞片子,我真不想进口那么多,可是不进口,国内的商业片又不会被倒逼着发展。”
他摸了摸自己锃光瓦亮的大光头,慨叹着摇头,最终道:
“上次我说,你找演员有困难,就报给我,我帮你想办法……现在你有任何困难,都报给我,我听说你就筹备了两千万,够吗,不够我再拨。”
“应该是够了。”
“我不要应该。”
“够了。”
三爷思忖了一阵子,“你的电影不要挂你工作室的名字,挂中影的名字,免得小鬼难缠,你离开了京城就有人来为难你……我还要卖个老脸,我来当制片人,不知道你愿不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