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在楼下分别,姚培丽和周伟钢开车去深城,然后坐飞机去海南,开始他们的“新婚旅行”,周瑞则启程返回沪上。
一路没有什么发生,导航路程是19个小时,周瑞中间在福省休息了一晚,第二天晚上就抵达了沪上。
一来一回,新车里程直接超过了3000公里,周瑞干脆就停到4s店做首保去了。
回到江湾翰林,打开窗户散了散味儿,周瑞好好休息了一番,明天初八,就是项目组开始工作的时候。
所有的仪器,人员都已经配齐,这一次的目标就是进行“四象”结构镀膜的复现,并对之后的大规模制备做积累。
牟老预计“复现”会需要半年到两年时间,成熟制备则更是没边儿了,不好说。
早上起床,周瑞重新带上手织围巾,走出了江湾翰林,对于学生来说初八还在假期,所以五星场大学区有些荒凉。
大学路上的商家大部分都空着,学校食堂也没开门,周瑞一直走到万达附近,才找到个吃早餐的地方。
材料二楼底下,周瑞又看到了那个高挑清冷的身影。
韩子茵也穿着一身风衣,脖子上挂着一条鲜红的围巾。
和周瑞的穿搭简直一模一样。
周瑞好奇道:“又织了一条?”
韩子茵将脖子上温热的围巾取了下来,和周瑞的换了一下:“果然还是觉得上一个没织好,寒假期间又试了一次。”
周瑞感受着新围巾的温度。
指腹摸了摸,虽然还是有手织围巾的粗糙感,但针脚细密了很多,平平整整。
韩子茵应该花了不少时间吧……
愣神之际,韩子茵已经走出了两步,朝周瑞招招手:“走吧,我的大科学家。”
周瑞微微一笑:“好的,我的小助手。”
第246章 至少搞一个月吧!
随着周瑞的回归,“四象”项目组正式开动。
所有人刚过完年,都牟足了劲想要大展宏图,尤其是新加入的七人,在签署了保密协议,得知项目组的研究方向是“超材料”,并且已经有了一块成品之后,别提有多激动了。
这可是全球第一块成品超材料。
虽然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都有所树建,但比起“全球领先”“全球最前沿”这样的字眼,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或者说这样的字眼,很难出现在国内的科研项目上。
一次意外的机会,能进入这样的项目组,对于科研人员而言,就和中了彩票一样。
牟老更是一整个春节都没闲着,他为了能够最后发挥自己一把老骨头的作用,寒假期间疯狂补刷论文,弥补这两年离开实际科研工作拉下的进度,全球各个国家相关的公开论文,都被他刷了一个遍,甚至二刷三刷。
他已经打定主意,这次一定要做出点成绩来,圆了自己几十年的梦。
在牟仲义的预计里,这可能是他最后参与的一个科研项目了。
同时,由于项目领域的特殊性,虽然还没有真的走向军工,学校层面的保密工作已经开始了。
复大作为国内的百年名校,涉及到的保密项目并不少,大致分为两个级别,分别为国家级保密和校管保密。
国家级保密还需要上级研判,目前进度因为春节略微卡顿,但校管保密的工作已经开始介入。
所有人签署的保密协议就是其一,学校还安排了校保密科人员协助,还没到专人24h入驻蹲守的程度,但日常的实验记录、出入记录、硬件网络限制等,都属于需要保密管理的范畴。
开工第一天,项目组聚集在一起,周瑞还组织了一次会议,抓着机会演讲了一番,效果只能说一般般吧。
一来组里不少人年纪都不小了,“学生”的身份逐渐淡化,周瑞的话里的“含魔量”减少了很多,二来虽然都是挑出来的,好相处的性格,但周瑞还需要一点时间来塑造威信。
不过依旧给周瑞混了3点【演讲】经验。
以后项目组每周都有例会,交流进展和总结,周瑞准备时不时讲两句,算是积少成多吧。
他终究成了前世自己最讨厌的一类人:例会没什么屁事还非要讲两句。
嗯……华文传媒那边也可以经常去去,刷点【演讲】经验,那边的人听课态度更好,估计讲两小时都不会不耐烦。
哎?这好像是个好办法,集中搞一下,可能几天词条就刷满了!
周瑞默默记在了心里。
回沪上后,前三天几乎一眨眼就过去了,周瑞也逐渐从春节的休闲状态中抽离出来,重新埋首实验室。
中间,周瑞和赵院长碰了一次,确认了一下关于成果转化的事情,早做准备。
毕竟他知道“复现”可是很快很快的……
赵院长在办公室接待了周瑞,其实周瑞不来找他,他也每天在关注“四象”项目组的进展。
听闻了周瑞的来意,赵院长心想小周还是年轻啊……科研可急不得。
目前四象结构虽然有一块意外产物,但距离有确定的成果,中间还有不少路要走,不然学校也不会这么大投入,又是买设备又是调人。
他觉得周瑞本科毕业前,“四象”能有成果就已经算快的了,成果转化的事情,到那时再想都来得及。
只要他还坐在这个位置上……不,只要复大还没有堕落,承诺过的事情就不会变。
但只有周瑞知道,项目进度会很快,快到超过所有人预计,所以有些事情要未雨绸缪,不然等介入的层级越来越高,事情会变得麻烦起来。
最后的结论是,日后“四象”材料的成果,会成为周瑞个人和复大学校的共同成果,具体比例,根据项目组消耗的资金数量而定。
这里面门道很多,科研成果又分为“职务成果”和“非职务成果”,但具体判定上又有很多“人为”空间,比如是否在执行工作任务时间内,是否有合同,是否使用了复大的实验设备,具体规则很复杂,不再赘述。
总之,小气的单位可以和你扯皮十几年,甚至直接踢走,大度的单位则抬抬手让你过了,还送一句祝福给一份支持。
复大这边就很大度,没有和周瑞扯皮抠字眼,摆条例,直接按照“非职务成果”论,和周瑞一起合作开发,这也是赵院长的承诺。
就像之前说过的,复大在乎的不是什么股权……利润,在乎的是科学城堡上的新旗帜,是在科研界增添新勋章。
说出去,全球第一片超材料是复大研发的,复大超材料研究领先世界,随便一句话,都比什么“利润”重要。
倒贴钱复大也愿意啊!
当然,该有的一部分,还是要有的,不然账面不合规。
复大是真金白银,砸人砸钱在搞,光这么些个设备,这么多博士、教授的人力成本,以及项目组的运营经费,材料费用,复大已经砸进去了几百万,并且每年还需要近百万维持。
拖得越久,复大投入越多,就理应占据越多的权益,如果按照赵院长的预估两三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出成果,最后学校和周瑞,应该是四、六开,甚至五五开。
其实和商业投资是一个逻辑,周瑞有一个好的想法,有一个好的创意,外部支持入场,给钱给人给场地。
那花的越多,占股越大,烧钱到最后还没成果,直接砍掉项目组,没毛病。
如果只投入一点点,就能乘风而起,学校投入有限,只起了辅助作用,自然占的就少。
只是商场上唯一的衡量是金钱,而复大提供的绝不仅仅是金钱,还有任君挑选的庞大人才库,学校支持的保密服务,随意借用的各种高端设备,和一个社会上很难的有的科研环境。
从赵院长办公室出来,周瑞掏出保温杯,炫了一口十全大补汤。
“词条任务【养生】,经验值+1,当前进度(45/100)”
你别说,喝多了还有一丝丝甜味呢。
是味觉系统已经错乱了么?
有了定计,他就准备行动起来了,先注册一家科技公司的抬头吧,之后会用得上。
至于出成果的速度,虽然理论上越快对周瑞越有利,但他不着急。
无论对他而言还是对“四象组”其他人而言,超材料里面可以研究的东西很多,需要学习的新东西也很多。
他不是单纯的想镀膜造膜,而是要搞清楚原理,开发那残缺的“天之启示”更多的秘密,自己也需要一段时间积累,每一天都在借由复大和身边的同事,吸收大量的知识。
时间长一点就长一点吧。
嗯……至少搞一个月吧……
再快要把人吓着了。
第247章 副驾与长腿与锅
正月十五号,也就是元宵节。
这个节日在传统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代表着广义上“春节”的结束,也寓意着阖家团圆。
但不放假,所以以上说的都是der话。
该上班上班,该科研科研,不放假的节,不配日。
周瑞穿着一身白大褂,正站在巨大的仪器前调节参数,一丝不苟,整个人散发出一股知识气场。
这是学校购买的高级镀膜仪器,型号为YNM3000,功能强大,各项参数完爆老仪器,同样的,操作难度和复杂度也高一些,周瑞最近几天除了和项目组一起探究“四象”结构的秘密,偶尔也会启动仪器练练手。
而韩子茵则拿着小本本,帮周瑞记录各种参数。
一旁的俞树在教柴连俊使用老仪器镀膜,柴连俊虽然学术资历比俞树强,但镀膜是真不会,这算是项目组很多人的必修课。
柴连俊是纳米材料方面的专家,学霸中的学霸,或者说项目组里每个人都是曾经的学霸,现在的科研者,这种仪器练几遍也就会了,学的很快。
他的目标始终是“四象”结构,镀膜只是钥匙,不是答案。
“周瑞,你说未来‘四象’结构在陶瓷表面附着,可以作为研究方向么?PET材料还是太脆弱了一些。”
周瑞停下了动作,想了想说道:“PET虽然脆弱,但胜在便宜,并且重量低,通电后硬度还是有一些补正的,但如果是陶瓷,那只能是特种陶瓷,成本可就不好说了,塑形难度也大。”
柴连俊道:“我之前的方向就是高密度纳米陶瓷,孔隙密度理论上应该可以承载‘四象’结构,如果这种超材料结构能够和更多基材结合,应用范围也会高的多。”
他既是在讨论科研方向,实则也是在试图游说周瑞。
项目组已经动工一周,柴连俊在签了保密协议,见识过那张‘四象’结构成品后,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作为一个年轻又富有活力的科研者,大脑的发散思维几乎是本能。
和自己原本的研究方向结合,这种想法出现在脑子里并不奇怪。
另外一项发现,就是周瑞在项目组里的权利大的夸张,虽然面试的时候就有过预计,但真进来后才有了具体概念,这位可是“四象”结构的发现者和第一个制备者,未来成果的主要权益人,就连牟仲义很多事情,都要和周瑞有商有量的来。
一个项目组的时间、经历、经费都是有限的,等未来四象结构复现成功,如果基材拓展到了他熟悉的领域,那么他能出成果的可能性就会更大,自身的重要性也会更高。
和周瑞聊起这些事情,也算是吹吹枕边……啊呸,是耳边风。
周瑞对此并不讨厌,甚至很喜欢和这群各个领域的专家交流。
比如前两天,电磁学专家曲韬就提出过,未来也许可以验证一下,有没有可能通过调节‘四象’结构的厚度和角度,尝试在光学隐身方面的可行性,毕竟可见光也是电磁波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