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镇抚大秦_分节阅读_第26节
小说作者:一两故事换酒钱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5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25:34
  “在这千古大变局下,因天子失宫,学在四夷,华夏诸侯开始图强,开始积极变法,进而出现了法令异制,以致演变为天下各地诸事皆异。”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始皇雄才伟略,以十年时间,鲸吞天下,但天下分治数百年,各地早已有了自己的文化体制,大秦想真正实现一统,何其艰难?”
  “固大秦开国伊始,百官开始献策。”
  “这才有了郡县分封之争。”
  “分封为因俗而治,郡县则是律法一体、官制一体。”
  “然天下分治的根由就在于异法,而大秦强盛的根基正是在于法。”
  “所以大秦只能选郡县。”
  “这也是为何当年决定郡县制后,王绾、隗状、蔡泽、黄景修等老臣相继辞官的原因。”
  “非是他们有了私心,而是君臣治道有了歧见。”
  “若老臣们还在,定会迟滞国事。”
  “固只能辞官。”
  “当初一众老臣相继辞官,却是为外界猜测,认为是过去参与过编撰《吕氏春秋》,为始皇猜忌,这次被抓住机会,被威逼着辞官,正因为此,始皇也被落了个偏狭报复之恶名。”
  想到这。
  扶苏脸上露出一抹苦笑。
  他记得自己当初还为王绾等老臣求过情。
  只是被始皇以国事为重喝止。
  他当时心中十分不忿,认为始皇不讲道理。
  但王绾老丞相领政十多年,又辅佐始皇十余年,仕秦共计三十余年,一生大多半时间都在相秦,也一直全力操劳,无一事不为国家为上,无一事不以秦法而决,此间劳绩根本不下于王氏、蒙氏战场剪灭六国,始皇又岂会真的不知?
  始皇之所以放丞相辞官,主要还是君臣政见疏隔了。
  而这一点。
  在分封郡县的奏对上就能看出。
  扶苏垂首,翻开案上的竹简,找到王绾跟李斯的奏对。
  王绾的奏对是从时局出发,认为推行分封制更有利于大秦的统治,而当时王绾的建议,得到了绝大多数臣僚的赞同,就算是李斯也没有正面否定王绾关于时局的判断,只能退而从历史教训出发,指出分封制可能存在的隐患。
  因而这场争辩始终都没分出胜负。
  只是为始皇独断了!
  扶苏明悟道:“正因为此,王绾等一众老臣始终未被说服,为了避免后续迟滞国事,始皇只能选择让这些老臣淡出朝局,为的就是不影响朝堂正常运转。”
  “当时孰对孰错,并无人敢判断。”
  “只是就嵇恒的评判,大抵是父皇对了。”
  “因为周代行的是礼。”
  “而秦是法!”
  扶苏抬起头,轻叹了一声。
  他现在不禁在想,若是嵇恒这番话,能出现在当时殿内,该有多好,或许就能说服王绾等人,而王绾等老臣不淡出朝局,或许而今的大秦局势也会截然不同。
  然扶苏也清楚,当时天下方定,大秦刚从战事中止戈,堪堪生出文治想法,又岂能强求那么深刻?
  但这终究是一个憾事。
  扶苏继续翻看竹简,当看到淳于越的‘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时,眼中闪过一抹冷色。
  放在以前。
  他会认为这番话有道理。
  但在经历嵇恒洗礼后,再看这些迂腐论调,内心只感觉厌恶。
  尤其是看到叔孙通不加掩饰的私心言论时,更是冷笑出声,道:“大乱初定,天下思治,流民思归,我等布衣游学之士,痛感天下失治之苦,原各为良辅,使四方有治,使黔首有归?”
  “翻遍奏对,儒生所奏,尽是私心,全无公心。”
  “两百余名儒生上书,竟能异口同声的支持分封,而无一人有异议,如此不计嫌隙、放下成见的怪异之状,我当时竟丝毫未察。”
  “我扶苏当真是无识人之明啊。”
  扶苏眼露懊悔之色,将这部分竹简合上,冷声道:“博士学宫那群儒生,除了少数几人是有真才实学,大部分都是一班狗苟蝇营,却又自觉才具不凡,甚至是自命不凡,固才谋求天下分封,好为自身谋个立身之地。”
  “人求立身生计,本无可指责。”
  “但偏以玩弄天下大计,以民议天心为名,却只为谋一己之私,实是群自私自利之徒。”
  “这般有私无公之徒,又岂能委以重任?”
  “我扶苏年少以儒生为外师,后又乐于跟儒生为伍,却是枉顾了太多事实,年过而立却是难承大任,甚至险些以小仁而乱大政,我扶苏过去也曾自命不凡,认为只要行仁政便可治天下,然终究是自欺欺人。”
  “天下有善恶正邪,人众有利害纠葛,政道有变法复辟,学派有法先王法后王。”
  “我为大秦长公子,却甘于偏向一家。”
  “终究太过短视。”
  “父皇为天下大治,敢于让老臣退隐,敢于担负焚书坑儒的骂名,我扶苏为人子,又岂敢再当不忠不孝之人?”
  “大道同则容,不同则不容。”
  “而今的天下,依旧是那方老土,父皇靠苛政暴法,让大一统之念,扎根万民之心,但想种子最终能茁壮生长,便容不得这方老土,再集聚一堆虫蚁蛇鼠败叶残枝,否则,大秦的根基便会腐烂。”
  “到时天下反复,岂非功亏一篑?”
  “我扶苏再也不能动摇,更不能退后妥协了。”
  扶苏振袖。
  振起四周灰尘,在阳光曝照下,尽显无余。
  扶苏快速的翻过这些竹简,而今他已洞悉这场争议的本质,很轻易就能看出其中的弦外音。
  不多时。
  扶苏已尽数翻遍。
  这场争议最终以始皇十六字收尾。
  郡县统治,官制提纲,集权中央,施治四方。
  扶苏深深的看了几眼,在心中默默揣摩着,而后将竹简彻底合上了。
  他已洞悉一切,也无须再看了。


第030章 信人奋士?!
  暮色时分。
  扶苏独身一人行于宫中。
  望着血红的残阳,踩着飘零的落叶,禹禹踏行在亭台间。
  他已命魏胜将竹简归还。
  至于誊抄的那份,也一并交了过去。
  不知走了多久。
  他来到了博士学宫,这里已空荡荡一片。
  随着焚书令下发,数百名儒生被抓,原本齐聚城中的儒生,在这半年里跑的跑、逃的逃,过去热闹的博士学宫,戛然间就变得冷清下来。
  这时。
  扶苏看见前方有几名扫地小吏,迈步走了过去,问道:“二三子,我问一下,现在博士学宫中可还有人在?”
  小吏见是扶苏,连忙作揖行礼,互相对视几眼,紧张道:“回长公子,焚书令后,博士学宫的博士学士,当日就逃走了大半,而在半年前坑杀案件定刑后,学宫内仅剩的那些人也逃了。”
  “孔鲋呢?”扶苏问道。
  小吏面色一紧,硬着头皮道:“一月前,也……也逃了。”
  扶苏神色有些阴翳,不悦道:“孔鲋虽无实际职掌,但却是有封君爵位的大臣,岂能就此背弃逃亡?”
  小吏低垂着头,面色惊惶难安。
  扶苏深吸口气,压下心头不悦,枉他平日如此信任孔鲋,结果孔鲋兄弟却不告而逃,若非今日无意来到此地,恐还被蒙在鼓里。
  一念至此,扶苏心中更添烦躁。
  他这段时间心志有了不小提升,但对于儒家,多少还念及着些许旧情。
  但现在。
  这最后的同情也淡去了。
  他已反应过来。
  孔鲋等儒生接近自己,只是为谋权夺利,根本就无天下之念。
  而且孔鲋等人之所以叛逃,恐也是做贼心虚,担心自己过去诽谤秦政、诽谤始皇的消息被人告发,以至锒铛入狱,同样被判坑杀,所以才忙不迭的逃亡。
  扶苏冷哼道:“焚书也好,禁议也罢,本意都在威慑,还能真将他们全杀了不成?”
  随即。
  扶苏就眉头一皱。
  孔鲋为文通君,掌天下文学,虽无实际职事,但毕竟为大秦官员。
  孔鲋叛逃,始皇焉能不知?
  但始皇却没下令追回逃亡博士,甚至还将此事彻底压下,这不像始皇的行事风格。
  秦政历来法行如山。
  廷尉府正堂更是高挂商君名言。
  有功于前,不为损刑。有善于前,不为亏法。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11页  当前第2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6/71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镇抚大秦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