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沉声道:“就我知晓的,殿下是极力支持的,甚至为此驳斥了蒙恬上将军,而朝廷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转向,其实也跟殿下有关,据传当初殿下将自己关在宫中数日,而后便将原少府跟张苍召见了,没多久,就下达了相关政令。”
“我猜测这恐也是殿下的心思。”
“殿下一心求变!”
萧何眉头皱的更紧了。
他感觉事情没这么简单,但又实在想不到原由。
因为太过冲动跟大胆了。
好似根本就不在意后果,也完全不理会后果,这就仿佛殿下已形成了路径依赖,过去殿下靠着‘官山海’,为自己奠定了储君之路,而今又试图如法炮制,通过掌控少府,来进一步谋取更多钱粮,以此来夯实自己的地位跟威望。
但太冒进了。
这些政策分明是利匈奴跟关东的。
至少从明面上看是这样,匈奴本就已退避千里,而今又可以卷土重来,关东在重压高赋之下,民间的粮食很少,故叛乱基本难成气候,而今在关东修建仓库,岂不给了关东做大做强的机会?
刘季眉头紧蹙。
他并没有萧何这么消极。
在沉思了一阵后,刘季再度问道:“朝廷可有什么后续举措?或者说咸阳可有传出什么风声?我不太相信,朝廷就只管推行,而不管后续。”
萧何也看了过去。
曹参抚了抚须,仔细想了一下,不确定道:“在我临走时,似的确还传出了一些消息,便是朝廷会在北原修建一所军官学院,用以加强军中将领的培养。”
“还有呢?”刘季继续逼问着。
“只有这些了。”曹参摇头。
刘季指尖轻轻敲击着案面,眉头紧锁,好似在思考着什么,这时萧何跟曹参都不说话了,只是安静的坐在一旁,等待着刘季开口。
良久。
刘季抬起头,不确定道:“或许……朝廷并不是胡乱推行的政策,而是早就做好了详细的准备,也早就做好了一切应付之策,北疆也好,关东也好,其实一直都在朝廷鼓掌之间。”
“这一切或许就只是开始!”
第382章 我韩信终会名传天下!
“这话怎么讲?”萧何好奇的看向刘季。
刘季缓缓站起身,在室内来回踱步,淡淡缓缓的道:“在治国方略方面,我并没有你这般深刻,所以我也不会从这方面去想去考虑,但就为人方面,我的确察觉到了一些异样。”
“为人?”萧何跟曹参对视一眼,眼中皆露出一抹惊疑。
刘季点头,他转过身,笑着道:“方才曹参兄弟的话里,其实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这次咸阳的变化主要来自于两人,一为殿下,二为张苍。”
“对于张苍,我们了解不多。”
“但从仅有的了解中可知,张苍是荀子高徒,跟大秦现任丞相李斯师出同门,而荀子是儒家大儒,秦儒相轻,一般的儒生根本就不会仕秦,也打心眼里看不起秦,而李斯跟张苍,却都选择了仕秦,这便说明他们其实并无寻常士人的偏见。”
“再则。”
“我跟萧何过去曾进入到事务府。”
“而之所以能进入,也是经由张苍的举荐。”
“说明张苍这人不拘一格,并不太在意出身跟门第,眼界跟目光都很是高远,丝毫不为朝廷旧有的局势所限制。”
“这人是有求变革新之志向的。”
“所以接任少府之后,便开始大举革新,或许是情理之中。”
“但这些终究只是些猜测。”
“算不得真。”
“然这些事归根到底,其实还是看的殿下。”
“张苍只不过是推到台前的人。”
“而殿下真的是一个急躁、急于求成的人?”
“答案是否定的。”
“殿下并不急躁,甚至还有些慢条斯理,一切都是谋而后动,很少会将自己置于这般险要的处境,方才曹参兄弟的话,也证实了这点。”
“朝廷跟匈奴缓和关系。”
“并不意味着双方就此兵戈止息。”
“而是在整体平缓之下,局部冲突不断,所以才会设立军官学院,为的便是进一步提升边疆将士的实力。”
“由此也可以看出。”
“殿下并不是突然冲动而为的。”
“而是经过有意的算计,只是殿下的算计,并不怎么为外界知晓,也不怎么会主动揭露出来,对于北疆的情况,朝廷或许还会公布一二,而涉及到关东的,恐只会浅尝辄止。”
“不到最后关头,都不会暴露出来。”
“为的便是更进一步。”
“若是继续将时间拉长来看。”
“这军官学院最终培养的军官,同样也契合殿下推出的‘士官转职’,而士官转职后,最终都要去地方为官为吏的,然而天下哪里还能腾出多余的官职?”
“必然只能从关东着手。”
“所以……”
刘季口气突然放平缓不少,语调中蕴藏着一种幽深的忌惮。
他继续道:“这些仓库看似对六国贵族日后叛乱大有裨益,但若是换个角度,未尝不也方便了朝廷日后的镇乱?”
“从殿下跟张苍两人过往的行事风格来看。”
“这次的事不会是无的放矢。”
“恐是有意而为。”
“只不过故意遮掩了很多事实,也有意在掩盖一些后续举措,为的就是提防我等,避免让我等探知到实情,继而破坏了殿下后续计划。”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朝廷的确想通过‘开源节流’去盈余下一些钱粮。”
“无钱万事难。”
萧何跟曹参若有所思。
曹参凝声道:“那以刘季你的看法,殿下对关东会做什么布置?”
刘季苦笑一声,摸了摸鼻子,无语道:“我又不是殿下肚里的蛔虫,哪知道这么多,而且我若是都知道了,猜出来了,天下能猜到的人就更多了。”
“那还算什么机要?”
“说的也是。”曹参尴尬的笑了笑。
“那如果没有呢?”萧何道。
“没有。”刘季冷笑一声,满不在乎道:“那就各回各家,大不了收拾东西回沛县就是。”
“我们本就没想过跟秦廷共生死,到时候生死有命,不过就六国余孽现在的情况,多半难成气候,就算关东真出了什么状况,大不了将这些仓库重新推平。”
“这对朝廷也不算什么难事。”
“我现在好奇的反而是殿下究竟想做什么。”
“这么大费周章,所图一定很大。”
“但图的是什么呢?”
刘季眉头一皱,有些想不清楚。
萧何苦笑着摇头。
他同样也想不明白。
这时。
之前给刘季开门的妇人再度进来了。
她手中端着一个木盘,上面摆放着一条鲈鱼,还有一个酒壶。
见状,刘季眼睛一亮。
他拍了拍自己肚皮,笑着道:“等这顿饭,我可是等了不少时间,今早更是空着肚子赶过来的,今天可要好好的吃上一顿。”
“哈哈。”萧何大笑一声。
三人没有再谈政事,边饮酒边说话,漫无边际的说开去了。
刘季本就带着一些流痞气质,独特的痞气语言又多见谐趣,室内不时传出阵阵笑声。
就在三人吃饱喝足之时,门外再度响起了敲门声。
这次是传信的小吏。
这名小吏将朝廷分发下的令书,交到了萧何手中,便直接离开了。
萧何站在门口,将这份令书打开,看了几眼,眼中露出一抹异色,随后面色复杂的回到了室内,见萧何如此模样,刘季好奇道:“那小吏又传了什么消息?”
“朝廷进一步放松了对关东的控制。”萧何神色微异道:“将在关东征发士卒。”
“这次征发的士卒跟过去强行服役的不同,而是要去到边疆,跟关中士卒享受同等的对待,若是在军中获得爵位,同样可享受‘士官转职’的对待,另外,这次的征发并不强制,一切看自愿。”
闻言。
刘季跟曹参都不由一愣。
朝廷征发士卒,何时有自愿一说?
不都是强行征发吗?
“这恐没多少人会去吧?”曹参下意识道。
萧何点头道:“主动前去的人不会多,一个县能有几人,恐都顶天了,但这或许就是朝廷想要的,为的便是推广在军中的那一套‘士官转职’,若是方才刘兄说的没错,边疆大规模战争没有,小规模冲突不断,这些主动前去的士卒,或许还真能得到不少机会。”
“这么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