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拱手道:“草民韩信岂敢戏耍上吏?一切都是实心实意。”
“谅你也不敢。”皂衣小吏这才放心的点点头。
韩信转身出了县衙。
县衙内。
其他小吏问道:“老木头,什么好事都让你赶上了,我怎么就没遇到这种事呢?这郡里刚下发征发上千民民夫的命书,我这怎么就没人主动报名呢?”
“还有这小子是谁啊。”
被称为‘老木头’的皂衣小吏嘿嘿一笑,眼中满是自得之色:“这人叫韩信。”
“不过这名字倒是挺耳熟的。”
“似在哪里听过。”
老木头还没有想起来。
其他的小吏倒是想起了‘韩信’是谁。
“我说是谁呢。”
“原来是这小子,就是前年钻人家胯的那个。”
“这人之前不是个胆小鬼吗?怎么这次还有胆量去入伍?”
“真是奇了怪了。”
“来我这凑个人数也好啊。”
“还偏偏跑去入伍,真以为自己平时背个剑,就有多了不起了,匈奴人可不是吃素的,到时有这小子苦的。”
老木头轻笑一声,轻蔑道:“他苦不苦关我屁事。”
“就算死在北疆都跟我无关。”
“我只要把这个人报上去,就已超额完成县里交代的事了,他日后马革裹尸也好,飞黄腾达也好,都跟我老木头没有关系咯。”
“不过这次还真有些奇怪。”
“咸阳那边怎么就发个这种征兵令?”
“天下征兵哪有自愿一说?朝廷不挨家抽丁,这征兵数哪里能够?就这么鬼样子征兵,最终能征上去几个?别最后连一百人都凑不齐。”
“这谁知道。”有小吏道:“估计是这位殿下又仁心大发,想着为民减负了,尽做些华而不实的事,到头来还是得按老样子,这折折腾腾下来,苦的还是我们这些小吏。”
“唉。”
几名小吏长叹一声。
也没有就韩信的事多说,开始各自忙着手中政事。
另一边。
走出县衙。
韩信只觉天地瞬间开阔了很多。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他相信。
只要给自己一定时间,他定能让世人为之震服。
天下也都会传颂他的名字。
第384章 人心算计,阳谋天下!
颍川,城父。
城中的张氏的家宅内。
一名长相俊美的男子正在宅中静立。
而今的张氏早已衰落。
昔日家中还有私家仆从三百人,而今偌大的家宅空空如也。
张良长身而立。
他望着宅中的一颗垂桑。
这还是当年他跟自己弟弟一起种下的。
只是随着秦灭韩,过往的繁华,如过眼烟云,瞬间消散了。
他弟弟张景也命陨那场破城之灾,而当时,他没有给弟弟张景办理葬礼,而是毁家纾难,将全部家财投入到了反秦事业。
转眼已近二十年。
当年的青年,已步入中年。
物是人非。
这间宅子更是几经易手,只是最终为昔日好友买下,而后又回到了自己手中,只是过去跟自己志同道合的好友,眼下已是渐行渐远。
张良就这么站在院中。
望着这颗已半倾倒的桑树,眼中流露出一抹伤感。
“回不去了。”
“张氏回不去了,韩国也回不去了。”
“这间宅子也回不去了。”
张良转过身,去到了旧时的书房。
里面空空如也。
没有一卷书籍,连书架都没有了。
砖瓦掉落,蛛丝满屋。
似受到了惊扰,几道黑影从蛛丝上爬过,而后没入到了阴影中。
张良没有进屋,就坐在了门口。
这时。
一道咯吱的推门声响起。
一个中年男子手持几卷书卷,信步进到了屋中,男子同样面相秀丽,看向张良的目光,带着几分唏嘘跟感慨。
“韩兄。”张良起身一礼。
被张良称为韩兄的男子摇摇头道:“子房,你我相识近四十年了吧,当初叔父尚在时,对你赞许有加,但韩国终究太过羸弱了,在大争之世,并无任何优势,不为秦国覆灭,也终将会其他诸侯覆灭,当初叔父入秦,试图为韩国保留一些社稷。”
“然终究是没能做到。”
“你一心为韩复国,但你其实早就清楚。”
“韩国早就复不了的。”
“复的韩,也不会是过去的韩国了。”
“昔年韩国的大大小小贵族,如今都已背弃了旧韩,他们选择跟地方官吏为伍,跟天下士人串联,以复韩为借口,大肆为自己张名。”
“在天下洪流之下,你一人又能做什么?”
“满腹经纶,满腔才学,终究是敌不过天下命数。”
“你曾去淮阳学礼。”
“也曾去东方拜见沧海君,更曾在下邳学得了‘太公兵法’,但又能如何?人力难敌天数,我知晓你一生之高志,只是相识多年,也忍不住劝你一句。”
“放弃韩国吧。”
“你不该始终为韩国束缚。”
“你放弃了复国之理想,你也才能摆脱束缚,那时的你才是你。”
“至于你日后是继续反秦,亦或者继续隐居,亦或者仕秦,都是你自己的决定。”
“我不会劝。”
“只是……”
“复韩就没必要了。”
“韩国王室仅存的那几位公子。”
“韩成、韩信等人都当不起你辅助,也不是能光复韩国的人君。”
“天下分分合合。”
“终究还是要散场的啊。”
张良沉默。
他看向男子,缓缓道:“多谢韩兄劝言,只是张良终有些不甘心,国破家亡,血海深仇,又岂能这么轻易淡忘?我弟便命丧秦人之手,我张氏基业,同样葬送在那场灭国之灾下。”
“我一生所求,只灭秦二字。”
“当年我得《太公兵法》,那位老者便曾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我张良终是想去试一试。”
男子摇头。
“十年天下大乱?”
“而今距这个十年已没多久了。”
“秦廷这些年频繁出手,各地贵族士人苦不堪言,想真等到天下大乱,这十年时间,恐是不够了,不过你既执意如此,我也不再多劝了。”
“这是秦廷近段时间颁布的政令,我私下整理了一番。”
“你姑且看看吧。”
男子将手中书卷放在了地上。
张良拱手道谢。
男子摇摇头,望着衰败的家宅,轻声道:“昔日你我两家何其昌盛,而今张氏衰败,我韩氏同样不复当年,只是在叔父死于秦国后,我便知晓,大势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