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早在百年前大家就要忍受黄牛的祸害!
这还是天津的价格,北京更离谱,已经炒到八九十文的高价,也算得上是洛阳纸贵。
更令人震惊的是,正是靠着这次有力的宣发,《京津泰晤士报》大赚一笔,市场也一下子打开,报馆很快就会在今年10月宣布转为日报!
李谕绝对想不到竟然是自己间接影响了一份报纸的商业布局。
北京宣武门外的会馆,这里是进京赶考的仕子们聚集的地方,也是各地学子重要的文化交流区,各地学子们此时聚在一起同样看到了报纸内容。
“哎,我说你看看这写的:大不列颠国皇家学会会长与一位高贵的勋爵均称文章作者李谕达到了一流学者的水平,不输任何顶尖学者。”
“这个大不列颠国皇家学会听起来好像很厉害的样子。”很多人手里并没有报纸,只好听其他人念。
“还有哪,一个叫做伦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赞其超过了自己,达到了崭新的高度。”
“诺贝尔奖是什么东西?也很厉害吗?”
“谁知道哪,我也没去过不列颠国!不过还真是了不得,想不到洋大人也能称赞咱中国人。”
“看来西学也是有点东西的。”
“那是!想当年皇上也曾按照康梁的建议兴办西学,要是……”
一人连忙捂住了他的嘴,“你少说两句吧!”
当然,也有许多不以为意者:
“切!奇淫技巧而已,我读书快四十年了,怎么就没看过他写的一个字?现在反而外国人先知道了?估计也就是投洋人所好罢了!”
“那个什么叉射线,名字听着就好笑!字都不会写吗?叉射线,笑死人!”
“如此乱七八糟的东西都能获那个诺什么奖,洋人真会自娱自乐!再说了,获奖又能怎样?能打过日本国吗?”
会馆外,两名来自浙江的学子何育杰和冯祖荀却越看越激动,年龄大一点的冯祖荀说:“太好了,我就说咱们中国人肯定能学得懂西学!”
何育杰也道:“是啊,竟然能被英国皇家学会赏识,太鼓舞人了,我们肯定也可以!”
“文中提到李谕先生会参加今年京师大学堂的招生考试,我们也去报考这所学校吧!”
“正有此意,这才是强国之路,我要去找李谕先生!”
冯祖荀继续兴奋道:“我在京城已经等了一年,还以为京师大学堂不再复学,差点去了天津北洋大学堂。这次好了,既然李谕先生都做出了选择,我也决定报考京师大学堂!”
礼部今天也得到了消息,虽然西学这一块他们平时不太管,但终归涉及考试,是本职工作。
礼部主事何方续在同文馆找到了李谕:“哎呀哎呀!李谕先生,有句话说得好,士别三人,当刮目相看!没想到才几个月时间,你已经名满海外,实在是让我好生敬佩啊!”
李谕连忙客气着说:“何主事谬赞,我还得多谢谢您哪!当初要不是您同意让我留在同文馆中,我也不会有今天。”
何方续哈哈笑道:“小兄弟你还真是幽默。对了,这次来不仅是贺喜,我听闻你如今住在庆王府中,现在恐怕搬出来了。”
“为什么?”李谕疑惑道,自己住的好好的,干嘛要搬出来!
“按照规制,现在你虽然没有官职与功名,但有了足够的名望,并且是在洋人那边的名望。所以恐怕以后找你的人会很多,洋人又不懂礼仪,再住在王府里,一来进进出出耽误王府自己的事情,二来助学的身份也会不成体统。”
李谕恍然大悟,不愧是礼部的人,事儿是……想的是真多!
但是人家既然都这么说了,李谕只好点头称是:“谢谢何主事提醒。”
何方续继续呵呵笑着:“我想王爷那边也是这个意思,当然喽,并不是赶你走。”
李谕说:“我懂的,我懂的。”
“要是图方便,您可以租个离王府近的宅子。”何方续还不忘提醒上一句。
李谕又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心中却在嘀咕:大哥,你知道那附近房价多贵吗!
不过搬出来也并非坏事,王府里规矩太多,自己要是租个房子,确实自由多了。
而且王府里那些仆人天天一声声“奴才奴才”的听得李谕也很烦,他可不想沾染上那些满清权贵的恶俗习惯。
第二十七章 租房
“几位爷里面请,好果好茶伺候着!”
李谕来到了最初的清茶馆,依然热闹非凡,他走到门口,指着门口的招牌对小二说:“上面挂的‘明前贡龙’是什么意思?”
小二看来了贵客,连忙招呼:“客官您是真识货,这是我们店最好的杭州龙井。”
旋即他就认出了李谕:“我好像见过客官。”
“记性不错。”李谕笑了笑走进茶馆,立马看见了当初的三位旗人。
不过扫视一圈,却并没有看到牙商瓜皮帽,不知道是不是来的时间不对,于是暂时坐在了三位旗人旁的空桌上。
李谕这次的穿着归正多了:王府送他两身高档绸面衣服,和茶馆里一众人明显不同。
镶白旗叫做老于的旗人凑过头问:“这位小爷,在哪当差,平日里咋个没见过?”
李谕道:“在下李谕,目前在庆王府供事。”
“哎呦!”老于讶道,“庆王府不得了啊!难怪我看小爷端的是神采奕奕、精神焕发、生龙活虎、锐气四射!”
李谕连忙摆摆手:“大爷,您停停停,夸过头了!我冒昧问下您的尊姓大名。”
“我啊!姓就不提了,没的丢了祖上的脸面!名的话唤作于谦。”
“于大爷!?”李谕也惊呼一声,“难怪您嘴巴这么利索!”
老于愣住了:“你听过我?”
“何止听过!您是不是有三大爱好,抽烟、喝酒、烫……烫热水澡?”
李谕眼光飘过他锃亮的大脑门,生生改了口。他这重名也真是太有意思了。
“哎呀,说的太对了,你怎么知道?”
李谕笑道:“全中国都知道!”
然后他大声呼唤了一声店小二:“给于大爷上一壶你们店最好的明前贡龙!”
老于有点手足无措:“哎呦,小爷,我这老脸都不知道往哪搁,您怎么都知道我的大名?还上这么好的茶,真是,真是……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李谕开玩笑道:“您千万别不知道说什么,多说两句就不止这个茶钱了。”
“真是谢谢小爷了!”
小二动作很麻利,很快端了上来,钱到位了果然不一样:寻常茶水用的都是茶盅,这次直接上了盖碗。服务也到位许多,小二亲自给几人斟满茶,“几位客官慢用,需要续水随时招呼。”
老于吹了吹茶叶,试探着问道:“小爷,您来这儿是有事吧?”
李谕说:“我在找上次遇到的牙商。”
“就这点小事?那您不早说!”老于朝着店里大喊一声:“崔老三,别睡了!快出来,有贵客!”
“老于头,你瞎咋呼啥!”
后堂的帘子掀开,一顶熟悉的瓜皮帽出现在李谕眼前。
“呦!这不是之前的爷嘛,您怎么又来了?”
崔老三也是经常跑江湖的,立刻看出李谕的穿着不同寻常:光那一身绸面褂子就起码2两银子,普通人根本穿不起。
李谕拱了拱手,说:“我想租个房子,不知阁下做这生意吗?”
“做!当然做!”崔老三摘下瓜皮帽,坐在李谕旁边,“房纤的活咱也干。”
晚清管专门做房屋中介的叫做“拉房纤”,和现在一样,提成比普通的中介买卖要高,所以崔老三才会异常热情。
“您是要租什么地段、什么价位?”
“城东附近,最好在和硕和嘉公主府及总理衙门之间。”
李谕向丁韪良打听过,京师大学堂已经选址在和硕和嘉公主府。
和嘉公主是乾隆帝的女儿,就是《还珠格格》里紫薇的原型,她死后内务府收回公主府,如今准备作为开设京师大学堂之用。
老于也在旁边听着,立刻竖起大拇哥:“李爷果然出手不凡,那一带住着不少官,贵得很。”
崔老三从怀中掏出一本小册子,翻了一会儿说:“有的,小爷您来看,中老胡同这一处如何?就在公主府边上,而且气派得很,两进院子,38间房,月租只要50吊钱。”
清末说房子用的“间”,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一间房子,当时“一间”指的是两根柱子之间。
打个比方:有的屋子中间会有排柱子,就将屋子分成了2间;如果有两排柱子,自然就是3间。
所以崔老三提到的宅子,按照现代话说就是18个独立屋子。
李谕摇摇头:“太贵了。”
崔老三又翻了翻:“还有,腊库胡同,10间房,也很近,这个便宜。”
李谕喝了口茶,依然摇头道:“太小了,有没有只有一进院子的四合院。”
“四合院”纯粹是李谕说习惯了,当时并没有这个词,倒是有“四合房”的说法,就是院子四面都有屋子的院。
好在崔老三明白李谕的意思,说道:“当然有!这处就很合适,东厂胡同,位置绝佳,正好一进院子,24间房,月租25吊。”
李谕一口茶差点喷出来,“你说哪里?东厂胡同?”
“对,东厂胡同,在前朝可是不得了的地儿!”
“东厂我肯定知道……”
崔老三嘴巴很快:“那就行,小李爷您住这里最合适不过!”
李谕总感觉他说的哪里有点不太对,还好崔老三又接着说:
“这宅子以前还出过状元,你们读书人肯定喜欢!现在的首席军机大臣荣中堂也住东厂胡同,说明啥?说明这地方风水好啊,能出文曲星,仕途也好!而且现在价格不高,以前这种地段、这种宅子起码要30吊钱,现在25吊就可以租!”
李谕感觉还不错,刚想问如何租下时,旁边的于大爷却怒喝道:
“行了!崔老三,你少糊弄小李爷!”接着老于对李谕说:“小李爷,不要听他说的天花乱坠!这宅子出过人命!”
“出过人命?”李谕连忙问。
老于说:“对!这所宅子我知道,以前确实出过状元,是前吏部尚书崇绮!但是庚子国难时,他们全家一起自尽了!”
“还有这事!”
李谕虽然知道崇绮,但并不知道这所宅子是他家的。
崇绮作为大清唯一的一个旗人状元,是受了很大重用的。庚子国难时,他和荣禄在保定。而他的儿子留在城中,等城破的时候,因为害怕受辱,竟然带着全家人一起自尽殉国。
崇绮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回去看到这种场景哪能受得了,写下绝命辞后也自缢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