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131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06
  所以早期上新式小学堂的几乎都是穷人子弟,小学堂开出的寄宿制、吃住免费、学习好还有钱的制度对他们吸引真心太大。
  穷人子弟大部分又对清政府没什么好感或者归属感,所以他们以后很多才会选择革命道路。
  似乎隐隐中有了那么一点因果关系。
  虽然清廷开设新式小学堂的初衷是想让自己变强,但他们肯定想不到,遍地开花的新式学堂却宛如在给腐朽的清政府自己挖掘坟墓。
  反正烂到根里,治不好了,乖乖自己埋土里得了。
  看完小学堂,华世芳又带着李谕看了看两湖书院和工艺学堂。
  似乎最大的区别就是学生是二十岁左右,学习的内容则差不多,只不过科目相应多了一些。
  反正现在差不多就是这水平,情况改观起码要再花几年。
  第二天,华世芳带着李谕到了汉阳钢药厂的实验室。
  徐建寅的确懂化学,一看里面这些试管就像模像样,只可惜现在没有多少人能发挥它们的作用。
  恍惚间李谕仿佛感觉回到了中学时期上化学课的情景。
  虽然李谕知道制铝和化肥工业不是容易事,但话都说出来了,总得让张之洞看到点小成果。
  实验室几个工艺学堂的学生,他们只是简单会使用试管。
  制铝的原理倒是相对简单,李谕带着这几个学生做了几个高中化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得到了制备电解铝的材料——氧化铝,也就是三氧化二铝。
  其实很简单的实验,但这几个学生看到李谕娴熟的操作,都傻了眼。
  李谕详细教给了他们几遍后,他们也熟练掌握了。
  不过这仅仅是原理的一步而已,后面只能有了电后再说。
  制铝多少能看到希望,至于化肥的合成氨产业,就有点麻烦。
  而且实话说,现在合成氨的工艺还是德国的高级机密哪,一直到一战别的国家都不明白。
  但再机密,原理李谕倒是也懂。
  而且关键得有催化剂,这才是机密中的机密,李谕只依稀记得催化剂的关键东西是氧化铁,好在知道它已经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至于现在吗,只能是先让这几个学生知道他们手中的硝石还有很多作用就够。
  至于更深入的事情,他们还掌握不了,现在也还没有条件。
  但仅仅是这样,这几个学生已经喜出望外,他们是万万想不到硝石还有那么多用途。
  李谕只能是苦笑:“现在硝石最重要的作用还是制作炸药。”
  一战时几乎所有的硝石都被军工用掉,但即便如此,还是让他们懂比较好。化工终究是重工业的一大核心,就算是受迫于条件现在不能大规模搞,至少也该让他们懂。
  这几个学生还不知道他们已经学到了德国化学界研究了多年的机密技术。
  至于应用吗,李谕轻叹了一口气,不论如何,能多走一步就是一步吧。


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手笔
  李谕在武昌又待了几天,尽可能让汉阳铁厂和钢药厂的实验室几位实验员更好地去熟悉一下器材。
  看得出来,自从徐建寅因为事故身亡后,他们对于化学实验有了一种心理上的畏惧。
  虽然可以理解,不过对于科学试验来说,一旦形成这种心态,就很难继续往下开展。
  所以李谕还是尽可能在操作规程上帮他们理清思路。这些在后世的化学实验操作考试里都是蛮关键的,但目前钢药厂化学实验室这些人真心是做得不够对。
  李谕贴心地还给他们写下了很多操作注意事项,无非就是一些初高中化学实验的内容。
  再多的李谕也教不了他们了。
  但他心里也明白,最关键的是他们对于化学的理论知识实在太欠缺了。
  还是要多学习啊!虽然试验与理论有一定的区别,但总不能完全没有理论基础。
  这天,李谕来同张之洞告别。
  张之洞现在也是真的忙,眨眼间就过去了好几天才发觉,说道:“疏才这么快就要走?”
  李谕说:“制台大人,本人如今终究还是在京师大学堂中,即便给了我很大的自由,但该遵守的纪律还是要遵守一下。”
  张之洞叹息道:“只可惜你无法分身,要是多几个像你这样的人就好了。”
  “如果可以牢牢守住教育关口,用不了多久,人才就会越来越多。”李谕说。
  “我也希望如此,”张之洞说,“现在学堂已经不算少,对于成果我也心怀忐忑。不过能做事,我就倍感安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李谕想起来自己写的教科书,给他推荐道:“大人,本人正在与上海的商务印书社编排一套西学教材,会从基础开始,届时可以在各处学堂中广为推广。”
  “西学教材?你参与编写?”张之洞问。
  李谕点点头,“其实主要就是我写的,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科。纰漏难免会有,但正确性上我可以向制台大人打包票。”
  “我相信你,”张之洞又说,“应该说除了你,也没有其他人有这个能力。”
  有了张之洞的推荐,这套书肯定更好卖了。
  看来李谕以后要对这套入门教材多下点功夫。
  “在下先行回京,今后有机会一定再多拜访大人。”李谕说道。
  张之洞捋着大胡子:“用不了多久,芦汉铁路便会通车,到那时候,想来我这就方便多了。”
  李谕现在当然还不能全程去坐火车,最快的方式依然是走水路。
  到码头时,华世芳也来给李谕送行:“千万不要忘了寄新版的《分形与混沌》给我,我可要好好读一下。”
  李谕笑道:“肯定会寄给先生,除了你,我想国内现在能看懂它的人真不多。”
  李谕这笑容明显是苦笑了。
  华世芳说:“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后会有期!”
  李谕抱拳道:“未来可期!”
  轮船驶离码头,向着上海开去。
  到达上海后,停泊在了招商码头。
  李谕下船后准备先去商务印书馆找张元济,把路上写的生物学入门讲义拿给他看。
  虽然李谕是真的懂这些相关知识,但对于出版一窍不通,如何发行、如何分册必须靠他们。
  李谕打了个人力车,前往商务印书馆。
  途经南京路时,感觉建设还远不如后世,甚至一眼望去就能看到边。
  没走多远,李谕看到有家洋行门口挂着大牌子:“租界房产,顶级顾问,就找哈同洋行。”
  一个大腹便便的外国人正在与几个中国人交谈。
  李谕对车夫道:“在这停停。”
  那个外国人对面前的中国人说:“你们的需求我都知道,但那块地很快就会是我的,你们也不用担心,补偿款我会给你们。但你们应该知道,按照租界的规定,补偿款也可以不给你们。”
  几名中国人道:“哈同董事,您是去过那边的,这么多年我们已经建好了房子,怎么能就这么赶我们走。”
  原来是大地产商哈同,目前四成多的南京路都在他名下,绝对的上海大班。
  哈同说:“这里可是法租界,让你们住了这么多年已经很不错了。再说,我给你们的数额并不低,完全可以在租界外面盖更多房子。”
  这几个国人算是小开发商,和哈同当然没法比。
  李谕问旁边的车夫:“现在中国人也可以在租界盖房子?”
  车夫说:“那是当然哩,您要是有钱,啥不行!”
  李谕还真不知道这个关窍,又问道:“以前租界不是只让外国人买卖房产吗?”
  车夫说:“早不是了!自从当年长毛打到边上,租界里现在到处是咱中国人,你要是真拿钱买,洋人也不傻,人家认银圆。”
  李谕恍然道:“原来如此。”
  他一直以为要到民国时期国人才可以在租界里买卖房产甚至购置地皮建房子。
  那几个小开发商走后,李谕凑过去,还没等他开口,没想到哈同竟然主动打了招呼:“你是报纸上的那个李谕吧?”
  李谕讶道:“你认识我?”
  哈同说:“当然认识,科学巨子,名震欧洲,你的大名我在报纸上看过很多次,《泰晤士报》还刊载过你的照片。”
  然后朝着洋行内喊道:“夫人,我给你提过的最厉害的那个中国人来了。”
  不一会儿,就听到里面一阵下楼声音:“是李谕吗?他不是离开上海了?”
  哈同笑道:“你可是个大名人,看到报纸说你来后,夫人一直想要让我请你来坐坐,不过找到时,却听说你已经去了湖州。”
  李谕说:“确实,我还去了武昌。”
  “还真是你呦!”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国女子走出来,“不得了不得了!”然后她对哈同说:“你看吧,我就说中国人聪明着哪,不比你们洋人差!”
  哈同给李谕介绍:“这是在下夫人,罗女士。自从在报上看到关于你的报道,天天贴我耳朵边上说中国人绝对比我们犹太人聪明。”
  李谕讶道:“原来先生是犹太人。”
  哈同说:“正是。”
  “难怪如此。”李谕喃喃道。
  哈同问:“你对犹太人也有意见?”
  欧洲自古一直有排斥犹太人的传统,哈同出生在巴格达,那边也一样。
  李谕连忙摆摆手:“并没有那个意思,我是说,难怪您可以成为地产大亨。”
  哈同笑道:“我知道。自从我定居中国后,发现这边的人十分淳朴友好。”
  哈同的夫人叫做罗迦陵,她说道:“这是自然!你们不要在外面说了,快进来!”
  哈同现在已经是上海公共租界的工部局董事,相当于租界的高级领导。
  这家伙也是真厉害,白手起家做到上海第一大地产大亨。
  不过他很奇怪,非常矛盾,说他是上海首富没毛病,但为人又极抠。
  后来哈同给中国捐过一些钱,但对自己的犹太同胞那是抠到让人无法想象。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36页  当前第13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1/73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