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141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06
  “确实可以当做一种冒险小说,毕竟是新世界。”李谕说。
  “很好!非常契合当下的读者需求,”普利策说,“小说何时发行?”
  Sierra说:“哈珀·柯林斯出版社正在校稿、刊发,估计还要一周左右。”
  普利策是职业报人,说道:“时间还很多,李谕先生可以先为《世界报》写几篇稿件预热,到时我们也会相应减少广告费用。”
  这倒是个合理的双赢买卖,李谕当然同意:“我会尽快写好。”
  普利策说:“可惜我的眼睛已经不好,不然真想让你教教我如何看到那个遥远的冥王星。”
  看来李谕这些成果里,目前在美国最出名的还得是发现冥王星。
  “另外,”普利策说,“刊印出来后,早点拿给我一本看看,我非常好奇一位顶级的科学家会写出怎样的科幻作品。”
  李谕说:“当然可以。”
  离开普利策大楼后,Sierra要先返回一趟波士顿,李谕则继续留在了纽约。
  李谕打听到了心理学家卡特尔的住处,他是美国科学院的第一位心理学院士,不过李谕并不懂心理学,来找他也不是要探讨心理问题。
  这是一栋典型的美国独立住宅,房子两层高,前面还有院子。
  李谕报明身份后,卡特尔立刻邀请他进入了房间。
  寒暄过后,卡特尔问道:“尊敬的李谕先生,来找我是要做心理测试吗?”
  李谕笑道:“我感觉我的心理还是没有问题的。”
  卡特尔又说:“那么是压力测试?”
  好嘛,果然是搞心理学的,句句不离心理学范畴。
  李谕只好表明来意:“我听说先生手中有一本叫做《Science》的杂志。”
  “原来是为了这件事,”卡特尔说,“确实有。八九年前,我从昆虫学家斯卡德先生手中买了过来,不过这本杂志运营并不好。”
  李谕问:“先生当初用了多少资金买下它?”
  卡特尔说:“当初用了500美元。我对这个价格也很诧异,太便宜了,毕竟爱迪生先生早年为它投资了1万美元。但20年前便因为经营不善停刊,后来是斯卡德先生买下它,费了不少心力,依然难以摆脱财政危机,所以便卖给了我。”
  李谕一听,尼玛,500美元,简直就像白送好不好。
  李谕说:“如果可以的话,我可不可以买下它,价格您说了算。”
  “这似乎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卡特尔说,“这种杂志不会赚多少钱。”
  李谕笑着说:“钱不钱的,也不是为了那个,我是为了科学。”
  不过卡特尔似乎还有了感情:“这本杂志虽然发行不好,但实话说,我是真的舍不得它。”
  李谕也看出来卡特尔的想法,只得转而说:“那么不如我也入股这本杂志,我可以想办法让它的发行量以及影响力变得高起来。”
  研究心理学的脑子都不差,卡特尔感觉如果借用李谕的名气确实有可为,李谕现在绝对是科学界的“流量明星”。
  卡特尔问道:“你想入股多少钱?”
  李谕伸出五个手指头。
  卡特尔说:“也是五百美元,我们一人一半的股权?”
  李谕摇了摇头,说:“五千美元。”
  卡特尔笑道:“这不就是相当于你买了去。”
  李谕说:“并不是。入股五千美元后,我占51%的股权,您占49%,而且后续如果需要费用也有我出,如何?”
  这属于前期投入,如果后续有人继续追投,可以等比例追投,防止股权稀释;也可以如很多大企业的做法,订立股权章程,保证控制权。
  美国股市早已很发达,尤其是在纽约,几乎人人都懂点股票、股权之类的概念,卡特尔感觉李谕完全是在亏本赚吆喝,讶道:“你就这么喜欢这本杂志?”
  李谕说:“谁叫它名字起得好,如果想再办,就用不了这个名字。”
  美国对专利还是很看重的,李谕这套说辞完全可以说动卡特尔。
  卡特尔确实相信了,即便不是创始人,毕竟他也是现今《科学》杂志的所有者,这么多年经营下来也不是白白付出。
  李谕又补充道:“我可以为它投几篇高质量稿件,迅速提升其地位。”
  卡特尔这下就被完全说动了:“你做得也太多了!”
  如此一来,李谕不仅仅是资金入股,还是技术入股,只占51%股权确实不多,甚至卡特尔都觉得自己手里的股权多得有点烫手。
  “而且,日常经营权也会在你手上。”李谕说。
  卡特尔问道:“也就是说,你就像幕后的董事长以及投资者一样?”
  李谕笑道:“我还要当下面的撰稿人哪。”
  卡特尔还是头一次见这样运营杂志的,不过《科学》杂志现在确实运营得太差了,李谕如果进来,的确是极大的振奋。
  卡特尔没想多久就同意了:“我接受你的提议!”
  欧美如今都是搞契约的,只要是涉及到财产、金钱,肯定要订个合同。只不过卡特尔这里没有合同模板,二人只好手写了下来,反正也有效。
  卡特尔问道:“杂志现在的发行量很糟糕,以你的身份,真的要在它上面发论文?”
  李谕说:“不着急,为了让它能够更优秀,还有一些事情要提前做。”
  卡特尔笑道:“感觉你也像个运营者了。”
  李谕说:“我现在也不能常驻美国,后续的运营还是要靠你。”
  “那你要做什么?”卡特尔问。
  李谕说:“我想去一趟美国科学院。”
  “科学院嘛……”卡特尔说,“我三年前倒是已经去过另一个科学机构——科学促进会,与他们达成了一项协议,《科学》杂志成为他们的期刊之一,发表他们的文章。但我也确实更想与美国科学院的领导谈一谈,刊载他们的成果。”
  美国科学促进会与美国科学院是后世美国的两大科学组织,但科学院在科学方面的地位显然更高。
  而且目前很多实实在在的科学家都是在科学院里,科学促进会更像一个运营组织性质的机构。
  李谕说:“对啊,我们毕竟是科学的杂志,当然还是要有更多科学家的投稿。”
  卡特尔苦笑道:“只不过科学院的人现在都是把文章直接投到英国或者德国,就连我这个科学院的心理学院士,也是更愿意投到英国。”
  李谕有点愕然,现在欧洲在科学界的地位还是高啊。
  看来自己想简单了,不过如今美国科学院还没有搞出自己的院刊,所以后续还是可以争取的。
  “这么说,我暂时也没有必要去了,不若直接找科学促进会增加资金提高刊印数量。”
  以后有了知名度,直接事实胜过雄辩。
  卡特尔点点头:“如果稿件质量高,科学促进会肯定愿意这么做。正好我与科学促进会的秘书霍华德先生见过面,我们可以去找他。”
  美国科学促进会也是真的想把手底下的杂志办起来,毕竟欧洲那些科学杂志太强了,完全不给自己这边活路。虽然科学促进会想了不少办法,但是影响力不上去,就是不会有厉害的科学家来投稿。
  英法德等国科学太强,美国虽然工业已经上来,但科学方面暂时没法和他们比。
  再加上瑞典科学院大手笔搞出了一个诺贝尔奖,完全把科学中心固定在了欧洲。就算是科学促进会能够拉来赞助设立一个金额不低于诺贝尔奖的科学奖项,也不会竞争过欧洲。
  李谕与卡特尔来到霍华德的办公室,卡特尔为他介绍了李谕,一番赞美不再多提,霍华德对李谕的想法也感到十分惊讶:“你的意思是,能够把我们的期刊办起来?”
  《科学》杂志现在按照协议已经成了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期刊,这个“我们”没有什么不妥。
  其实科学促进会还在不少杂志上押宝,对于哪个能够崛起,自己也拿不准。
  但李谕既然已经钦点了《科学》,科学促进会当然可以重点着力于此。
  李谕说:“想把它振作起来,不仅仅需要资金。”
  对此霍华德深表同意:“当年爱迪生先生拿出了一万美元也没有什么用,后来贝尔先生又提供了许多资金,但只进不出,导致他们早早撤资。”
  李谕说:“对的,所以要把内容做上去才可以,而且是那种有全世界影响力的内容。”
  霍华德面露难色:“这个道理我当然懂,但现在大部分稿件都投到了大洋彼岸的欧洲,我们有什么办法?”
  后世堂堂三大顶级期刊NSC之一的《Science》,早年竟然是这种境遇,也是令人想不到。
  李谕说:“稿件我可以提供,正好手里有点不错的成果。”
  “新的成果?”霍华德问道。
  “当然,”李谕说,“不然能有什么效果。”
  “太好了!”霍华德高兴道,“以你的地位,发表出来肯定能够吸引到人。”
  李谕说:“自然不能只是看谁的文章,还是之前说的,要靠内容。”
  “对对对!内容!”霍华德迅速提起了精神,“先生能够放下身段投给我们这种小杂志,真是太感动了。”
  李谕笑了笑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后不会是小杂志的。”
  “河东?河西?”霍华德愣了愣。
  虽然李谕是用英文说的,不过在他们面前说中国谚语确实好像有点难以理解,只得又补充道:“我是说,早晚都会不亚于欧洲的顶级期刊。”
  卡特尔同样兴奋道:“我也希望看到这一天,有先生的资金投资以及稿件,希望太大了!”
  确实希望大得没边,只能说李谕这个投资绝对是太值了。


第一百七十四章 影响
  事情安排妥当后,进展就非常快了。
  李谕先给普利策投了篇稿件,讲了讲自己的学术研究,并提到自己会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此外,他还写到自己会出一本基于宇宙模型、宏大故事背景的科幻小说。
  但李谕宣传能力显然没法和普利策比。
  普利策的《世界报》是真厉害,在显眼位置刊载了一篇社论,就是重点介绍李谕已经获得了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的身份,然后就他的各种成果一通宣传。
  还是人家专门搞报纸的会宣发,先把人设立起来,并不着急宣传《Science》以及《星球大战》。
  读者胃口吊起来后才提到了《Science》杂志,并把它吹到了很高的地位。
  科学促进会与李谕也追加资金,这一版印有李谕论文的《Science》印了非常多份。
  借由他发现冥王星的名声,这几篇文章又都是天文学领域,直接在科学界引起了轰动。
  关键是上来就有这么多大发现,这一期《Science》直接爆炸,再往后推很多年,也不会找到有这么多高质量、重量级发现论文的单期杂志。
  英美之间消息比较通畅,很快欧洲也对这期《Science》提起了极大兴趣。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36页  当前第14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41/73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