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谕接过来:“多谢。”
卡兹笑道:“要是院士先生能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那就真是数理两个方面的权威了!”
李谕说:“现在只是提名而已。”
卡兹说:“院士先生的希望很大,早前内部讨论要不要提名您,就是因为单单提了名就几乎板上钉钉。”
李谕明白是因为自己是个中国人,来自落后的大清国,才让评委会有所顾虑。
在目前大部分人眼里,拥有如此高科学成就的人,应该都是在欧洲受过多年教育的,而且还会加入欧洲某国国籍。
——但李谕显然没有这样的想法。
这才让评委会一度举棋不定。
只是现在李谕的名头太大,要是不给李谕提名,诺奖评委会感觉自己也会有点丧失权威性。
卡兹又感慨道:“真是羡慕,您才这么年轻!”
李谕说:“以后的路还长着哪。”
卡兹问道:“院士今后还会有更多科学成就?”
李谕笑道:“等着瞧呗。”
这次带来的提名,是明年的诺贝尔奖,也就是起码还要过上一年才会颁奖。
但已经有不少机构想要给李谕单独授奖了。
只不过李谕最想不到的首先来的竟然是文学奖……
法兰西文学院(此时的名字其实叫做法兰西铭文与美文学术院,实际上就是文学院,是法兰西学院五个机构之一)想要就《星球大战》系列授予李谕文学奖章。
当得知内部消息后,法国最大的出版集团,阿歇特出版社立刻派人寻找到李谕。
阿歇特出版社在法国的出版业影响巨大,出版能力非常强。
它们早就看出了星战系列的畅销能力,也不想让美国的出版社过于插手自己在欧洲的业务,最少要竞争抗衡一下。
正好李谕本人到了欧洲,立刻派出公司的代表小路易来找李谕洽谈。
阿歇特出版社创始人叫做路易·阿歇特,这个小路易就是此后的第二代掌门人,足以看出对李谕的重视。
小路易是个商人,耳目很灵,很快就找到李谕在柏林的落脚点,互相介绍后,小路易说:“先生的《星球大战》已经获得法兰西文学院的奖章,借此推动,在法国以及欧洲的发行将会更加顺畅。而且我们拥有美国出版社没有的当地便利性,此后的运营也会更好。”
李谕此刻刚知道获得文学奖的事,这对他来说比获得诺奖可意外多了,惊讶道:“我怎么没听说?”
小路易笑道:“法兰西文学院的信件在路上,明天或者后天应该就会收到。”
李谕说:“那么说你是提前知道?”
小路易挺坦诚,说道:“做生意嘛,有些消息提前了解总归是有好处的。”
李谕又问道:“那么你说的便利性是指?”
一提到自己专业领域的问题,小路易立刻侃侃而谈:“如果是美国印刷,一来价格上没有优势,二来无法更好的设计吸引欧洲人的封面和插图。更关键的是他们远在美洲,及时性不强。而我们在法国拥有最大的印刷厂,能够保证市场上不会断货。并且您要相信,我们的译著能力比美国人强,他们可不懂什么叫做文学!”
法国人在这些方面还是相当自负的。
李谕说:“法语已经有了译著不是?”
裕德龄已经给了法语版本。
小路易说:“我们想要多加入一些插画,因为先生的作品涉及许多新颖的科幻内容,想要让更大的群体轻松读懂,图文并茂很有必要,这就需要一些调整。而且我们对于西班牙语、俄语、德语及意大利语的翻译能力同样出众,远在美国人之上。”
李谕心中一乐,眼前的小路易还真是没把美国佬放眼里。
不过让欧洲自己的出版社发行的确有好处,于是李谕说:“好吧,我接受你的提议。”
小路易说:“您一定会满意我们的操作!好的封面与更多的插图能够让科幻作品的销量提升不止一个档次,利润上同样会更大。”
这种专业的事情交给他们办就是,李谕说:“我们签合同吧。”
小路易很麻利得拿出准备好的合同:“我已经准备好了,您签字就可以。”
李谕提起笔,突然想到:“文学院的奖章,是授给我一个人的还是包括碧城小姐?”
“哦?”小路易诧异道,“我一直以为碧城也是位男性,这么说,‘碧城’是一个中国女作者的名字?”
李谕道:“没错,而且星战系列如果没有她的润色,在语言上不会如此生动。”
小路易兴奋道:“太好了!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大卖点!我脑海中已经想到更好的封面设计,一定要突出伟大科学家兼科幻作家背后神秘的东方女人。天哪,简直夺人眼球!”
李谕说:“商业上怎么样都可以的,奖章哪?”
小路易说:“实际上,根据我获得的消息,碧城女士是个附赠奖章,但如果文学院知道她是女性,恐怕只会授予您。”
李谕说:“如果是这样,我无法接受此奖章。”
小路易为难道:“我左右不了法兰西文学院的决定,而且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要您……”
李谕说:“并非小事,我再强调一次,如果只授予我,断然无法接受!”
小路易摊了摊手:“对此我无能为力,您只能亲自与文学院商量,但我想还是不要忤逆他们的决定为好。”
李谕知道没必要和他继续讨论文学院的事,于是先签了商业合同。
吕碧城听到了他们的对话,在小路易走后,端着一杯红茶过来,对李谕说:“如果你因为我不能获奖,我会心中不安的。”
李谕笑道:“一个文学院的奖章而已,无足挂齿。但如果他们因为你而放弃授奖,我决计不会接受这样的侮辱。”
吕碧城问道:“最多就是侮辱我,你着急什么?”
李谕说:“肯定不行,因为……因为……”
吕碧城眨了眨眼问:“因为什么?”
李谕立刻回道:“因为你很重要!”
吕碧城耳后根一红:“我哪里重要了?你……你先喝了这杯茶。”
李谕说:“你当然重要,如果没有你,这套科幻小说绝对无法完成。”
吕碧城手一抖,端着的茶杯差点摔了,但热水还是洒了一手,她吃痛“哎呦”了一声。
李谕连忙接过茶杯,关切道:“你没事吧?”
吕碧城甩了甩手:“这不重要!”
说完就一个人回房了。
李谕愣在原地,抿了一口茶水,喃喃道:“啧啧,女人真是善变,让人捉摸不透。”
“啊呸,是有点烫!”
第二百五十八章 汽车之父的请求
法兰西的信件还没到,汽车之父卡尔·本茨先找上了李谕。
——话说欧洲叫卡尔的人好多。
卡尔·本茨是与夫人一同到来,而且开车的就是他的夫人贝莎。
从卡尔·本茨的经历也能体现出什么叫“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名伟大的女人”,贝莎从始至终都坚定地支持丈夫的汽车事业。
而且世界上第一辆现代汽车的驾驶员恰恰就是贝莎。
1885年,就是贝莎把卡尔·奔驰研制成功的汽车从小工厂开了出来,同时开出了辉煌的汽车工业篇章。
只不过当时那台“奔驰1号”只有三个轮子,而且动不动要停下来维修。
刚开始的几年,人们对汽车的嘲笑要更加严重,因为经常开着开着发动机就会在一阵可怕的轰鸣后突然抛锚。
然后在1888年,为了证明丈夫的发明不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废物,贝莎再次亲自驾驶开发到第三代的奔驰汽车,载着自己的两个儿子驱车一百公里前往娘家看望母亲。
来回两百公里的检验,让卡尔·本茨信心大增,在此后的慕尼黑汽车展上一炮走红。
卡尔·本茨到访的初衷与之前的迈巴赫、戴姆勒等人一样,都是冲着先进的电子打火系统而来。
“您能看到,让一位女士用摇杆启动汽车,不仅不够优雅,也非常费力,所以我对院士您的专利非常有兴趣。”卡尔·本茨说。
“的确如此,”李谕说,“迈巴赫及戴姆勒先生等人已开始要求供货。”
“他们已经来过了?”卡尔·本茨问道。
李谕说:“没错。”
“那我可要抓紧节奏!”卡尔·本茨说。
说来可能很多人不信,历史上卡尔·本茨与老戴姆勒住得其实并不远,也彼此知道对方的名字,可惜一生都未曾见面。
现在老戴姆勒过世,奔驰三大创始人已经少了一个。
此时卡尔·本茨的工厂与戴姆勒的工厂还是两家公司,属于竞争关系。
别人拥有的东西,自己如果没有,很快就会落入下风。
整个二十世纪的科技发展都是在一辆飞速前进的云霄飞车上,变化实在太快,稍微不努力就会成为落后的产品。
卡尔·本茨自己在拥有优秀的发明能力的同时,还是个成功的商人,他的夫人贝莎同样眼光敏锐,卡尔·本茨说:“我们也需要供货,但还不知道与车型的适配如何?”
李谕说:“电子启动系统属于一项较为容易集成进各家厂商汽车产品的设计,先生请看。”
李谕在图上开始给他绘制起了原理图。
卡尔·本茨与迈巴赫等人一样是技术出身,几分钟后就知道是个非常靠谱的专利,“太优秀了,还可以集成车灯,简直是让汽车有了眼睛。”
贝莎说:“今后夜晚再开上汽车,那些马车就只能羡慕了。”
卡尔·本茨说:“先生真是位天才,我一向认为科学家不会委身做汽车设计,但您真是让我开了眼界。”
李谕笑道:“设计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我还有个问题,能不能顺便请教一下先生?”卡尔·本茨问道。
李谕说:“先生但讲无妨。”
卡尔·本茨说:“我此前对车辆进行过多次改进,尤其是动力上,但我发现即便加大发动机马力,还是无法让汽车获得相对应的动力提升。”
李谕明白卡尔·本茨的意思:“先生指的是动力损耗过大?”
“没错,”卡尔·本茨说,“我现在还想要设计一种公共汽车,动力损耗的问题将更加明显。”
世界上第一台公共汽车的确就是他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