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290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06
  一旁的梁启超感觉看了一出好戏:“疏才兄弟,难怪你能驳倒辜鸿铭与孔令贻,真有两下子。但是我想,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
  今后开始激进地用社会达尔文主义口号用来反对满清统治并呼吁革命的不是别人,正是梁启超。
  李谕说:“如果当作一种手段可以用一下,但这是把双刃剑,达到目的后要尽快摒弃,因为它不是一把好剑。”
  在这方面,中山先生就做得很好,与时俱进,很多早期提出的思想在辛亥革命成功后迅速做了改进。
  比如“驱除鞑虏”,比如“社会达尔文主义”,在民国建立后,全都抛弃。
  因为那时候曾经的满清也成了民国一部分,皇帝都成了民国公民,再用“驱除鞑虏”的口号显然不合适。
  而社会达尔文主义更多的是当作一种民族自觉以及革命的理论,大清没了,自然也就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梁启超是聪明人,听出了李谕话中意思:“疏才兄弟,虽然仅仅只言片语,但你对时局的理解却堪称透彻,莫非是在船上受到了中山先生影响?”
  他此前看到了李谕与中山一起下船。
  李谕笑道:“不过一点个人愚见。”
  梁启超又说:“我还是要多提醒你一句,疏才兄弟,你千万要记得‘怀璧其罪’。如今日本国倾全国之力与俄国开战,你又握有重要技术,难免不会被某些人所惦记。”
  李谕拱手道:“多谢卓如兄提醒。”
  他此前在美国上市,就是有了这方面考虑。
  算是一招借力打力,让美国人下水,日本人才会对自己有所顾忌。


第三百一十一章 观察
  李谕回到寓所时,近卫昭雪带着一个十六七的少年走过来,“李谕先生,这是我的表弟,左乡,他很热爱您的技术,希望可以进入您的工厂企业。”
  李谕打量了一下,问道:“今年多大年纪?”
  左乡说:“十七岁。”
  李谕摇摇头:“太年轻了,至少要十八岁以后,并且要按照公历算的周岁。”
  近卫昭雪说:“先生,我们当年因为甲午战事,滞留日本多年,年纪上有些记得不太清楚。”
  “难民?”李谕问道。
  近卫昭雪点点头,然后伸手抹着眼泪说:“漂泊海外,所幸在日本得到一名教师的收留,不然……”
  李谕说:“这么说,你们在日本已经待了很多年。”
  近卫昭雪说:“是的,但我们也因此学过近代科学、日语以及一些初级英语,将来肯定可以帮上忙,因为我听说您会把商品销往日本。”
  李谕确实有这种打算,不过想想他还是太年轻,于是说:“暂时当个学徒可以。我的宗旨是必须要成年人,到不了20岁也应该起码18岁。”
  近卫昭雪立刻答应:“当个学徒学学也好,那么可以让他去京城吗?”
  “如果是他愿意,并且是中国人,就带回去吧。”李谕随口说。
  “谢谢先生!”
  近卫昭雪似乎很高兴,然后带着左乡来到了一个僻静角落。
  “学姐,我表现得怎么样?”左乡问。
  近卫昭雪比较满意:“很好,毕竟你本来就是个中国人。”
  准确说,站在中国人的角度看,他是个汉奸,已经改名叫做小左翔。
  这种人实际上更可怕,若只是单纯的归化国籍,尚且是个人意愿。
  但如果是为日本军方做事,就非常有破坏力。
  ——因为汉奸往往表现得比日本人还日本人,很多时候比日本人对中国人还要狠。
  就像小胡子,本来不是德国人,但他的做法就比德国人更德国人,行事非常绝。
  近卫昭雪给他分配了任务:“到了京城,很多时候我不便行动,正好你可以帮我做一些隐秘事务。”
  小左翔自信道:“学姐放心!”
  近卫昭雪多嘱咐了一句:“千万不要莽撞行事,如今帝国正与俄国开战,我们必须尽全力帮助帝国胜利。”
  小左翔正色道:“属下明白。”
  他毕竟太年轻,不知道怎么被日本洗了脑。
  ——
  在日本逗留了三天,才有了出航消息。
  这三天李谕带着学生们参观了一些工厂和学校。
  看到日本学生的制服后,胡嘉言颇为羡慕:“我们如果也这么个样子该多好。”
  李谕笑道:“将来学校里肯定会有统一校服。”
  李谕心想,你要是见过后世日本女学生的制服,更羡慕……
  由于俄国海军龟缩回旅顺港内,不再出战,仅有的一些海上行动也是从海参崴驶出少量舰艇袭扰日本海军的交通线,对大局影响不大。
  于是黄海迎来了表面上的平静。
  也可以说日本海军控制了旅顺港外的大片海域,封锁了俄国海军。
  日本海军部的第一参谋秋山真之为了战争胜利,出了个主意,用在美国学到的战术,沉船堵住旅顺港口。
  日本海军急于控制海权,也想来个瓮中捉鳖。
  不过旅顺“远东第一要塞”的名头不是白叫的,岸炮火力非常强,军舰很难靠近。
  秋山真之的计策未能奏效。
  对了,此前报纸上写到的日本海军“击沉三艘俄国战舰”,也是他提出的一项奇袭策略。
  额,说白了就是偷袭。
  这一招以前日本就用过,以后还会用。
  但实际上并没有击沉俄军战舰,只是重创,甚至所谓“重创”也就只要两个月左右的修理就能恢复作战能力。
  所以另一个海军将领,被日本称为“日俄战争第一号军神”的广濑武夫提出了大面积铺设水雷的战术。(吐槽一下,日本人是真喜欢起各种奇奇古怪的名号,包括日本战国时期那些。)
  这是个阴招,但非常有效。
  就是因为布设了大量水雷,所以客轮必须经过日本海军批准,按照既定航线行驶。
  日本海军无法扩大战果,只能靠陆军慢慢推进攻占旅顺港,逼迫港内俄国太平洋舰队出来决战。
  所以现在日俄双方都开始集结陆军。
  实际上俄军这方面有优势,因为已经修好了铁路。
  问题是他们低估了日本的决心,不相信日本敢于在自己经营多年的东北与自己决战。
  日本则首先在朝鲜登陆,慢慢向旅顺推进,这个距离很远,超过500公里,一路上还会遇到俄军多重阻隔。
  哪怕跨过鸭绿江,达到丹东,距离旅顺仍然有350公里。
  没有现代化运输条件,几乎就是一种孤军深入。
  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让俄军没有形成足够重视,不认为日本陆军能够顺利抵达旅顺。
  但他们又忘了自己海军龟缩不出,反倒让日本海军可以放心地用舰炮支援陆军推进。
  对日本军方而言,海军和陆军马鹿协同作战可是极为稀有的事。
  此前说过,舰炮的火力非常强,相比野战部队的炮火可谓是碾压性的优势。也就拥有永久基座的岸炮可以压制舰炮火力。
  反正现在属于两边的部队集结期,差不多要两个月后才会在今天的丹东第一次正面接战。
  李谕等人登上轮船,他意外发现中山先生也上了船。
  李谕提醒道:“先生,很危险的。”
  他可是被清廷重点通缉着。
  孙文笑道:“我当然知道,不过想要尽可能近距离看一下日本国与俄国的战事,放心,我不会下船。”
  轮船从东京旁的横滨港驶出,前往天津塘沽港。
  临近渤海海峡时,确实能看到一些日本军方舰艇出没,不过都是一些小快艇,主力战舰不会随便瞎逛。
  孙文指着远处天空问道:“那些是什么?”
  李谕极目远眺,然后说:“应该是侦查气球,但分辨不出是俄军还是日军释放。”
  有点类似于飞艇,不过技术上当然比不过德国人的齐柏林飞艇。
  孙文叹道:“现在的战争已经发展到这样的地步?”
  “恐怕还会继续演进,不论何地,战争的阴影从未消散,”李谕说,“自古以来战争都讲究能够占领制高点获得视野,也就获得了敌军动向。而如果能飞到空中观察,视野肯定更好。”
  孙文说:“难怪我们打不赢战争,落后竟如此大。”
  李谕脑袋突然灵光一闪,他差点忘了这件事。
  实际上,飞艇或者说观察气球早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就被用于侦查,法国和普鲁士双方都有使用。
  后来的齐柏林飞艇正是受到其影响。
  日本十年前花巨资从法国进口过观察气球,但是运输途中损坏了,于是自己进行研发,去年刚刚成功。
  现在不管是清廷袁世凯的新军,还是日军,都请过不少德国教官,所以日本人当然知道这项技术,于是马上在日俄战争中投入使用。
  日俄战争后,袁世凯也买了两个,还请了日本教官训练如何使用,但一直没有真正派上过实战。
  对面的俄军自然也有这种观察气球。
  观察气球对于侦查而言,的确很有用,一般是挂着一个篮子,带上天一两个人,然后可以远距离看清对方部署,尤其是火力点部署,对于修正己方炮火弹着点非常有帮助。
  大家应该能看出来,这是一项非常老旧的军事技术,但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初期却依然用得顺风顺水。
  如果放在同时期二战的欧洲战场,这种空中系留气球完全是活靶子,升空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打下来。
  但国内没什么空中力量,少量的飞机不可能为了几个气球就出动;再加上气球往往距离较远,超出了高射炮的射程,所以日军可以大摇大摆使用此项技术。
  系留气球虽落后,但相比二战时期的飞机侦查却有不少优点。
  因为系留气球可以长期悬停空中,360度观察目标,能够发现大量细节。而一掠而过的飞机往往只能看个大概。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36页  当前第29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90/73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