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411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06
  秋瑾阵营中人数不少,还有宋教仁、胡瑛等大佬。
  另外,中山先生本人反对激进派做法。但他此时并不在日本,正在东南亚地区筹款,听到日本的事情后专门发来电报,希望留日学生不要意气用事,要留在日本完成学业,以防回国后被清朝“一网打尽”。
  中山先生是老江湖,看得透彻,但学生们可是很容易被煽动的。
  马君武说:“秋瑾姑娘,我们都冷静一下,回国解决不了什么。”
  “解决不了什么?”秋瑾冷哼一声,“我看你们根本不想革命,还是想为朝廷效力!不敢回国我回!”
  胡汉民说:“我们哪有这样的想法。”
  鲁迅也解释道:“秋瑾姑娘,冲动容易犯错,我们必须理智。”
  “够了!”秋瑾剑眉一竖,突然从腰间抽出一把短刀,用力插在桌子上,然后厉喝,“如有人回到祖国,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刀正好插在了鲁迅前面,寒光凛凛。他叹了口气:“我说不动你。”
  永田圭介在《秋瑾——竞雄女侠传》一书中甚至将此事延伸为秋瑾判了鲁迅等不愿回国的留学生“死刑”。
  后来传为著名的“秋瑾刀斩鲁迅”。
  不过秋瑾并没有针对某个人,她是面向的所有留学生。
  梁启超高声说:“大家都先听李谕先生解释前因后果。”
  秋瑾说:“还有什么前因后果,不都清楚了?”
  “不清楚,”李谕站出来说,他先把中文与日文的“取缔”解释了一下,然后说,“你们知道天华为什么蹈海自尽吗?”
  众人一愣:“不就是因为这个规定?可如果是误会……”
  “对你们而言是误会,但是对他而言绝非误会!”李谕大声说,“因为他从始至终都明白这个词到底是何意!”
  大家更不解了:“那天华为什么要去死?”
  “因为他恨的不是日本国,是你们的冲动、不团结,甚至互相争斗!给了日本人进一步责难你们的理由!他是恨铁不成钢,看不到未来!”李谕大声说道。
  宋教仁问道:“真是这样?”
  李谕拿出了陈天华的绝命辞:“你们仔细看看!天华写的是什么!”
  李谕一字一句念出来:“但慎毋误会其意、谓鄙人为取缔规则问题而死。什么意思?就是说他不希望你们误会他是因为《取缔规则》而死啊!”
  李谕继续念道:“天华还说,‘(规则)出于日本文部省,专言我国学务;且细观条文,重在办学方面,与前报(《新民丛报》宣传的)迥乎不同。吾人以何理由而欲反抗所在国之法律?’他的意思你们难道真的不懂?连日本语都学不明白,还口口声声留学,甚至在日本国土上自相争斗?日本人会嘲笑你们,笑你们是乌合之众,放纵卑劣!这是天华最不想看到的!”
  全场鸦雀无声。
  宋教仁略显无力地坐回座位上,他与陈天华关系很好,突然悲从心来,流泪道:“天华,我的好兄弟!”
  李谕引用陈天华《警示钟》开头的七言绝句:
  “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
  腥风血雨难为我,好个江山忍送人!
  诸位,我希望你们好好考虑考虑将来要走的路!”
  众人的情绪总算有些压住,秋瑾眼眶也有些湿润,“我……”
  李谕知道她要是回国就难逃一死,连忙劝诫道:“秋瑾姑娘,我理解你急切的心情,但报国不能只有爱国之心,要耐下心从敌人那里好好学习,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秋瑾拔起桌子上那把匕首,“我真欲斩尽朝廷朽官,但我会好好想想你说的话。”
  李谕抱拳说:“女侠三思。”
  秋瑾终归还是决定先留下看看情况。
  但鲁迅却收拾行李要归国,来找李谕专门告辞。
  李谕很纳闷:“你这是干什么?要回国?”
  “我还会回来的,只是母亲病重,要我回去看看,”鲁迅拍了拍自己的包裹,“我专门买了很多西药,在日本学了这么多年医,不能白学。”
  李谕问道:“回来后,还学医吗?”
  “不了,”鲁迅说,“年初我看了一部日本人在大连拍的电影,一个中国人给俄军做侦探被日军捕获,要被砍头,一群虽强壮但麻木不仁的中国人竟然津津有味地围观。日本学生当时拍手欢呼万岁,声震屋瓦,也震痛了我的内心。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最后一句就是《呐喊·自序》的话,迅哥的思想毫无疑问很超前。
  这是鲁迅人生的转折点。
  但李谕知道,鲁迅这趟回国会极为不开心,因为他被自己母亲骗了。
  回到家鲁迅会发现有一份“十分不真诚”的爱情摆在他的面前。他甚至无法珍惜,等到完婚后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非于此,因为你要与一个不爱的女人共度余生。
  如果老天可以给鲁迅一个重来的机会,他……他也不见得能违逆自己老妈!
  反正这场婚姻毫无疑问是非常失败的,对鲁迅以及这个叫作朱安的女人都是极度痛苦的一段回忆。两人大半生行同路人,以类似于最熟悉的陌生人般的关系维持着如同荒漠的婚姻。
  一场彻头彻尾封建礼教下婚姻的悲剧。
  李谕只能对他说:“一路顺风。”


第四百二十一章 大佬论战
  这个时间点到了日本,李谕亦不得不见识,甚至参与到了一场在日本别开生面的大论战: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VS以章太炎、胡汉民、汪兆铭等一众大佬为代表的革命派。
  梁启超的阵地是他的《新民丛报》,革命派的阵地则是刚刚成立的《民报》。
  正好日俄战争的胜利同样大大震撼了所有在日留学生以及旅日华人,大家围绕着中国未来的走向展开了旷世大论战。
  实话说,论知名度,革命派这一大帮子人虽然也很厉害,但目前他们加起来知名度也比不上梁启超,所以与梁启超论战反而可以提高革命派的知名度。
  李谕猜测他们肯定有这样的想法,巴不得和梁启超打一场笔战。打不过也无妨,反正自己的革命思想能够宣扬出去。
  《民报》刚刚发表了三民主义,接着又提出了六个办报方针:颠覆清政府;建立共和;土地收为国有;维持世界和平;中日联合;以及争取世界各国支持或者赞成中国的革命事业。
  其实这六条还是在深化三民主义。
  而梁启超哪,本来也有点革命思想了,但去了趟美国被康有为一顿臭骂后,只能遵从师命继续坚持改良,甚至说过:呜呼,共和共和……吾与汝长别矣!
  今年初梁启超发了两篇长文《开明专制论》以及《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后来合二为一,就是《中国存亡大问题》。
  这篇文章刊印了上万册,在日本广为散发。主旨就是竭力反对革命,而是应当先实行“开明专制”,然后再实行君主立宪。
  革命派在迎回“民国第一喷子”,上喷慈禧、下喷孙文、以后还要喷老蒋的战斗力爆棚的章太炎后,终于有实力可以和梁启超正面对线。
  革命派这边能出的人很多;改良派虽然人也不少,但其他人基本只能负责守家,梁启超一个人守三路。
  《民报》的发文,言简意赅,直击灵魂:第一,要革命,推翻满清;第二,要实行共和;第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看到《民报》来势汹汹,梁启超不敢怠慢,亲自提笔撰文回击:
  “吾认为不必要革命。因为中国并不存在民族歧视与压迫;举国人民,在法律上本已平等。光绪皇帝是圣主,只要实现立宪,就可改变中国之状况,逐步使国家富强。
  “既然立宪之后,满汉可平等,则无需革命。且中国民智未开,贸然鼓动革命,只会引起暴民骚动,杀人盈野,甚至招致帝国列强之干涉,那将会亡国灭种!
  “……”
  一家酒馆中,章太炎找来李谕喝点小酒。
  李谕刚刚在东京帝国大学完成了一场演讲,赢得了很多师生的赞扬,一时之间日本的各大报纸都在宣扬李谕获得诺贝尔奖一事。
  甚至报纸上还提出了“日本国在军事上战胜白人,而李谕则在科学之道战胜白人”等等论调。
  总之现在李谕在日本国同样颇受欢迎。
  欧美并没有满足日本在战胜俄国后的条约,日本感觉自己在国际上仍然被欧美所孤立,小心脏备受打击,只能回头继续拉拢清廷。
  现在李谕的知名度可以说已经与梁启超不相上下,只不过两人所在的领域不同。
  章太炎当然知道李谕的能耐,所以把他拉了过来。
  酒馆中在座的还有胡汉民、汪兆铭、宋教仁、陶成章等。
  李谕见状笑道:“你们要是开会的话,我改天再来。”
  章太炎连忙把他拉过来坐下:“你可不能走,这么好的酒,要是没有你,就少了一半风味。”
  李谕说:“在座都是同盟会成员,我一个外人,恐怕会让你们不方便。”
  “怎么可能不方便?”章太炎指着在座的人问道,“你们方不方便?”
  胡汉民等人立刻说:“方便,方便!”
  “你看吧!”章太炎说,“他们都方便!而且我们就是希望有你这种既开明又是局外之人来参详顾问,并不是让你入会。”
  宋教仁则说:“中山先生说过,你在美国时已经与纽约的洪门大佬司徒美堂结为兄弟,我们不会难为先生。”
  李谕说:“好吧,我就在这坐着品尝美酒,听你们聊天。”
  章太炎笑道:“这就对了!快尝尝,这是我专门从上海带来的,比日本人的清酒有劲多了!”
  章太炎先带着喝了一圈酒后,才拿出了梁启超的文章,说道:“梁公的笔力还是一如既往地犀利,虽然他的理论漏洞百出,但似乎也不是那么好驳斥。你们认为如何回击?”
  宋教仁说:“简单,我们可以列举的论据太多。就说他所支持的满清朝廷,回顾这两百多年,满汉之间只有相屠之史、而无相友之迹,哪有什么种族平等?就算要和平相处,也不能让满人继续高高在上,这是畸形的制度。”
  汪兆铭说:“我同意渔父的话,满人根本不是我民族之一员,仇满排满是汉人天职!”
  “我也同意,”胡汉民则说,“但我需要补充一点,如果我们要革命,梁公所担心的西洋列强干涉不得不关注。所以革命需要克制,使之成为有秩序的革命,而不能像当年义和拳一般野蛮排外,我们要善守国际法,排满而不排外。只有这样,列强才可能保持局外中立,不会干涉革命。”
  “汉民补充得很好!”章太炎说,“我们要达到让洋人局外中立的目的,自己必须足够文明开化,凡是清廷和列强所定的条约、债务都可以按照国际法承担下来。”
  众人一致回道:“太炎先生所言极是。”
  李谕喝了一口热茶,心想,他们的总体思想没什么大问题,不过细节上如何处理就是难事了,毕竟这些人一点权力都没有。
  章太炎又说:“还有,梁公所提革命流血这点,我们如何反驳?”
  汪兆铭胸有成竹地说:“革命自然要流血,就算英吉利国与日本国所谓‘和平革命’的国家,也免不了杀人流血。”
  既然叫革命派,大家对这一点当然早就有了共识,宋教仁说:“就算不革命,每年被满族统治者残杀的同胞又何止百万?他梁启超怎么说?”
  章太炎点点头:“不错的论点,死于苛捐杂税之人更不可胜数。”
  章太炎是这些人里笔力最好的,在纸上写道:“革命不免与杀人流血固然矣,然不革命则杀人流血之祸可以免乎?”
  章太炎此时才问向李谕:“疏才兄弟,你认为我们所说可有纰漏?”
  李谕放下茶杯:“小弟不才,不敢多言。但也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诸君如何举行革命?兵从何处来,将从何处找?”
  章太炎说:“此的确是关键之事,但我们所想是应先将理念捋清,将来才可继续考虑行动。”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36页  当前第41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11/73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