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眼力!一眼就可以认出来,不愧是帝师!”端方赞道,“上个月我专门把拓片寄给康有为,但他连出处都未曾认出。”
李谕走近看了看,毫无疑问都是真品。
他直呼好家伙,端方堪称中国收藏古埃及文物的第一人。
李谕问道:“花了不少银子?”
“没多少,”端方对自己这段“寻宝”的经历很自豪,娓娓道来,“我在欧洲参观博物馆时,看到了许多西方精美的古代铭文,很想拓印下来带回国内,可惜博物馆未能同意,或许他们不知道拓印这项技术。
“我只能失望地踏上了回国的船,谁知遇到苏伊士运河需要修整,船只要在开罗停留两天。
“闲着也是闲着,我就在开罗的街上闲逛,发现到处都在兜售文物,甚至还有千年之久的佳品。要不是带的随从太少,还能买回来更多。”端方说。
李谕前年带着吕碧城也去过埃及游览,不过当时眼里全是身边的美人儿和金字塔了,根本没在意这些文物贩子。
他更没有收购甚至保护外国文物的心思,国内的都不够他忙乎。
而且端方作为辛亥革命中死得最大的官员之一,其子孙后代过得十分贫困,民国时期,经由一位加拿大人作中介,把端方藏品中最名贵的那套商代青铜器以约合20万银圆的价格卖给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相比埃及的文物,李谕肯定更关心这套青铜器。
李谕说:“大人真是寻宝寻到了万里之外,埃及国可是与我们同样号称文明古国的悠久国度。”
“是吗?我对埃及历史了解不多,但东西看着是真不错,”端方自得道,“不瞒帝师,这些埃及文物都是我的宝贝,寻常人见不到。”
李谕笑道:“在下实在荣幸。”
他是真的把这些东西当宝贝,以至于很多人压根不知道。幸亏如此,才让这些文物在战乱中没有遭到多少破坏,大部分流入了故宫和北大的图书馆仓库。
端方还试图研究碑文,搞了不少拓本。只不过国内这时候哪有什么埃及学,很多人,包括康有为,都看不出所以然。
到了56年时,咱们与埃及建交,北京图书馆给了埃及一份礼物,就是端方曾经所拓的12件古埃及碑文。
埃及方面看到后颇为震惊,不仅大英博物馆,北京图书馆也有?!
而且这些碑文保存很好,埃及国内都没有。
至于那件人形彩棺,在北大图书馆的旧仓库里又沉睡了半个世纪之久。
直到2005年,一位北大的老教授清理仓库时,在角落意外发现了它,棺中还有九件古埃及石碑以及众多拓本。
后来经过专家鉴定,人形彩棺来自2000多年前埃及托勒密王朝,内藏本是一位女祭司,不过木乃伊肯定早就不见。
第四百三十六章 莫名的问题
次日,李谕与端方来到了暨南学堂。
学生不多,并不马上过年的缘故,主要这些学生完全称得上是留学生,来自遥远的爪哇岛,根本没有回去过年的可能。
一直到后来,暨南大学都称得上是一座“侨校”,比较特殊。
话说李谕也是这时候才知道原来暨南大学竟然不是在广州创建,而是南京。
学生们清一色没有辫子头,在整个晚清都很另类。
就算很多新式学堂都默认剪发,但多少还有不少留着大辫子的。而暨南大学的学生全是南洋过来的侨生,早已剪掉。
端方作为一个满人,竟然也坦然接受了。
可能他也意识到南洋是个不太安生的地方,革命思潮太重,所以希望借此机会“宏教泽而系侨情”,一些细节就不太在乎了。
不过端方想得还是太完美,这几年基本所有接触新学的学生,都是半个革命派,就算不采取实际行动支持,至少也不会反对。
要不孙文怎么会跑去爪哇岛筹款哪。
李谕没太多好说的,但守着端方,李谕的确有点想要表达的,于是说道:
“教育是一国之本,直接关乎国之强弱,是国运之基石。
“纵观西方有多年办学经验之优秀大学,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就是要给予学者充分的协助,运用他们的成就,千万不要左右或控制他们的脑筋。只有这样,学校才能迸发思想的活力,继而成为优秀之名校。
“……”
反正大体意思就是这样的。
端方在一旁频频点头,他非常赞同李谕说的话。
有清一代对思想的禁锢实在过于严重,如今历经几场惨败,全国都被打醒,再闭关锁国就是死路一条。
可惜现在明白已经太晚。
端方即便是封疆大吏,却并非皇族,以他的性格更不会成为中枢大员,左右不了朝局。
革命思潮已经酝酿这么久,爱新觉罗们还在做梦哪。
清朝的口碑这么差、大家如此恨满清,真的是咎由自取、历史的必然。
(除了爱看清宫剧的小主们哈)
清朝和元朝说起来很像,都是少数民族当权,而且真要比较一下,元朝对汉人的高压统治更严重。
但大家对元朝的感觉明显淡多了。
清朝对外战争输得太过火太窝囊,时间过去又不久,仅仅一百来年,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仍困扰着当下之人,咬牙切齿之痛根本无法消散。
暨南学堂的教务长叫做郑洪年,他以前是康有为的弟子,不过后来也加入同盟会了。
从他的经历也能感受到革命派在海外的强大号召力,“天下苦满清久矣”。也别立宪了,反正半截身子都埋进土里,早点去吧。
进行完开学典礼后,端方与几名从爪哇过来的董事邀请李谕以及吕碧城吃了一顿颇有爪哇色彩的饭食。
他们同样知道吕碧城在京津的名气,端方说:“本官敬重夫人之才气与英气,女学当是应鼎力兴办之举,我准备近日便安排二十名女子去日本国学习师范教育。”
吕碧城微笑道:“大人英明。”
——
在南京又待了几天,李谕返回了上海。
齐白石赶在小年之前刻好了章,拿给李谕交工,然后仔细给李谕讲了八方印的不同用途。
齐白石是篆刻行家,他用不同的材料以及印章形制上帮李谕做了区分,以后不至于拿错印章。
李谕感激道:“多谢白石先生。”
“有什么好谢的,在下不过拿钱办事,”齐白石说,“而且能为天下第一西学巨匠刻章,说来也是我的荣幸。等我回去长沙,可算一桩美谈,说不定更多人会来找我刻章。”
李谕笑道:“将来先生有空,还要向先生求画。”
“免了,我这水平现在还拿不出手。”齐白石竟然谦虚了起来。
仔细想想,这时候的确还未臻化境。
送别齐白石后,拜耳公司总代理艾利克斯带着拜耳公司的回复来了。
与李谕设想的差不多,拜耳公司同意在国内建厂,但需要七成股份。
李谕同意了,然后把端方的话又带给了艾利克斯。
等德国拜耳公司再派人过来,起码要一个多月以后,也就是过了年。
李谕暂时在上海没了其他事,便带着吕碧城北上京城,等年后再回上海继续办理事情。
来到东厂胡同的府邸后,带着头巾裹得严严实实的凤铃抱着孩子与王伯和赵谦一起迎接李谕。
李谕早把他们当做自家人,笑道:“孩子还这么小,不要冻着。”
凤铃说:“先生,实在对不住,这段时间帮不了什么家事。”
“好好养身体就是,而且有了经验,正好以后教教碧城。”李谕说。
吕碧城脸一红,“教什么教。”
进入府中,近卫昭雪看到李谕和吕碧城亲昵的样子后很平静。
李谕更平静。
女间谍一般比男性间谍更懂得潜伏,并且日本的间谍往往意志非常坚定,脑子里全是皇道派思想,肉体都可以是服务帝国的工具,战场上玉碎都当做理所当然。
想想真的蛮可怕也蛮可悲。
所以卖她一个破绽,稳住她似乎是歪打正着的一步棋。
但是!
咳咳,得到了肉体,别想得到我的心!
额,好中二的想法……
这年过得还是不错的。
刚出了正月,小德张突然找上门。
“李爷!”小德张进门拱手道。
“德公公请进。”李谕并不知道他突然上门的意图。
小德张坐在客厅椅子上,端起茶碗吹了吹,然后看了侍立一旁的赵谦一眼,李谕会意,对他说:“先下去吧。”
等赵谦走后,小德张才放下茶碗,对李谕说:“咱家是奉皇后之命来找帝师。”
“皇后?”李谕有些不解。
小德张搓了搓手,“得了,我就不弯弯绕,直接告诉帝师吧。皇后想要求医问药。”
李谕尴尬道:“在下并不懂医学,更不通妇科。”
“并非妇科,而是,而是不孕不育之解法。”小德张说着从怀里掏出了一本书,竟然是英文的,翻译过来是《默克诊疗手册》。
这本书后世比较出名,而摆在眼前的是美国默沙东公司出的第一版。
“想要让我翻译?”李谕问道,这件事倒是可以做。
“咱们打开天窗说亮话,反正屋里没有其他人,”小德张说,“皇后娘娘苦于没有子嗣,多年来寻医问药没有成效,所以想到寻求西法。”
李谕心中不禁一紧,尼玛,这种事还是不要参与的好!
而且皇家丑事一般绝不会漏出来。
既然小德张此时都这么说了,至少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光绪的身体肯定越发不好;其二,更是关键点,隆裕皇后想要生个儿子,承继大统,将来也学慈禧一样垂帘听政。
再怎么说,还是自己的儿子好。
隆裕皇后太了解自己这位姑姑慈禧的掌权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