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437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06
  今年庚子赔款给的金额比较多,招生规模可以扩大到50人。
  李谕另外又让基金会出钱加了10人。
  他深知越早送出去越好,因为他们肯定会回来。
  李谕上辈子时,有一段时间(尤其二十一世纪初),名校出现过“精英西去不复返”的情况,在网上有非常激烈的讨论。
  但至少历史上第一批留美的接近50人,全部选择了回国。甚至在建国后,也只有一人随着校长去了宝岛。
  李谕考虑到去年已经打开一定的名声,今年报名者人数更多,所以题目难度需要提升。
  考试仍旧分为初试以及复试,初试还是中文以及英文两科。
  复试是数理化生等题目,现在清华学堂的留美游学主要针对理工科,至少八九成的学生在美国选择理工科专业。
  这方面,现在国内最有资格出题的就是李谕。
  其实李谕本来不想接这事,因为不需要出到那么难,自然用不着自己,但好歹当了清华学堂监督,这事不做不行。
  李谕按照梯次出了送分题、较难的题目和难题。
  反正超不出高中范围,所以化学和生物即便李谕不太擅长,也能出几道。实在觉得不好出,看看最新的杂志就知道大体发展到了什么水平。
  在书房研究着试题的时候,王季梁誊写好书稿来找他。
  李谕终于想起来,这位王季梁也是我国近代化学重要的开创者,后来当了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的所长。
  于是这次再见到他时,问道:“过几天将会进行今年的留美招生考试,你要不要参加?”
  “肯定要参加!”王季梁果断说,“两年前我就一直在准备!当时我还在准备应试科举,突然科举废除,一名留日归来的朋友看到我仍在看经史子集,嘲讽说,‘这堆废纸,读它何用?不如统统烧掉,免得害人!’从那天开始,我就打定主意走科学救国之路。”
  王季梁算半路出家,但李谕并不担心他的学习能力,历史上王季梁是第一批庚子赔款留美学生之一。
  所以李谕只是说:“祝你好运。”
  李谕的梯次难度设置很有效果,正好可以选拔出所需的五十人,而最让他激动的是生物一科。
  由于不是生物专业,难度把握得不是很好,题目出得偏难,但有一个叫做吴君的学生答得却格外好。
  李谕心中狂喜,他一直想培养个生物方面的牛人,以便尽早完成青霉素试制。
  这是件非常费时的事情,必须有个懂得相关知识的人靠上时间。
  只不过这名学生只有生物和化学两科做得不错,其他科目不好,遗憾落榜。
  李谕正好能悉心引导一年,明年再送去美国。


第四百四十六章 花田错
  李谕专门把这个叫作吴君的学生安排到了天津中学,好好进修一年再留美。
  今年总体的招取情况非常不错,其中不少人是民国时期耳熟能详的行业名人。
  比如胡刚复,中国近代物理学事业奠基人之一,在多所大学当过物理教授,培养了一大票第二代物理学家;
  秉志,中国近代动物学家;
  王长平,近代心理学家;
  张廷金,我国无线电重要先驱……
  还有很多。
  其他的虽然名气不太大,但也都在民国时期的近代工业、教育、文化界中有一席之地。
  等他们回来,差不多到了民国,那时候李谕就能与这些人一起大搞一番。
  去年只选了七个留美,算是试行。但他们七个人非常争气,让美国教育当局不得不重视起了中国学生,并且准备逐年扩大招录名额。
  名录公布出来后,李谕与唐国安为学生们举行了庆典。
  唐国安很激动,大声说道:“诸位,我希望你们出去后,可以睁眼看清这个世界,学到洋人引以为傲的知识,将来报效国家!”
  李谕则说:“四五年的留学,说长也长,说短也短,但你们回来后,将会日月换新天。”
  这时候所有人的心里都憋着一股气,一点就燃,纷纷握拳表示一定奋而求学。
  在如今新学启蒙阶段就能经过层层筛选考取留美资格的人,水平不会差,唐国安对他们非常有信心,因为当年自己作为留美幼童出国时,可是啥都不知道。
  李谕和唐国安准备过段时间带着这帮学生一起踏上赴美的轮船。
  在这之前,两人顺便看了一下清华园的建设情况。
  由于清华学校的资金来自美方,并且要接受美方监督,而一旦和外国人有牵扯,外务部就必须插手。
  所以目前大清学部无法管辖清华学校,只能外务部派人参与。
  外务部的人不懂教育,所以基本不会过问学校具体事宜。
  只不过校舍这件事必须让外务部出个面。
  从此时的角度看,清华园作为学校其实不算最好的选择,——因为这个地方在五环边上,距离京城太远了,最近的德胜门也离着七八公里。
  后来民国初年有很多运动,北大的学生非常积极,反而没听见清华有什么动静,就是因为太远。
  清华的学生听到消息再进城,连口热汤都喝不上。而且一般警察这时候都出动了,会在路上设卡,就算坐火车过来,出了火车站往往已经进不了城。
  总之此时的北京城局限在二环以内,清华园简直称得上“教育孤岛”,肯定不如京城里面配套齐全,条件嘛,自然艰苦一点。
  唐国安显然意识到了距离远的问题:“疏才兄弟,朝廷将这块地方拨给我们,总感觉像是让我们离京师远一点,你看京师大学堂就在城里。”
  李谕说:“谁叫用的是美国庚子退款,朝廷脸上终究挂不住。”
  李谕在园中转了一圈,又看到一墙之隔被焚毁的圆明园和近春园。
  过去近春园与圆明园是一体,道光年间用墙隔成了两个园,这堵墙算救了清华园,让它免于火灾。
  李谕继续说:“做学问就应该在象牙塔里,远离闹市,多清净,理工科学起来本来就复杂,要心静才行。你在美国待了那么久,他们有些学校同样远离市区不是?”
  “疏才说的是,”唐国安说,“当年圆明园被焚,清华园整体没有受到太大破坏。不过咸丰帝时,拆了一些建筑,想要用于重修圆明园,只可惜未能完成,反倒让清华园受了二次损失。庚子年间,端郡王在这里面设坛邀请拳民,无端端又遭到三次冲击。”
  端郡王载漪就是庚子国难的最终背锅侠。
  李谕说:“无妨,整体轮廓还在,再重新修一点地上建筑就是,用不了半年就能完成。”
  实话说现在的清华园面积不大,只有400亩左右,就是一个常规皇家园林大小(旁边的圆明园也差不多这么大)。而后世的清华大学有六七千亩,完全包住了清华园。
  目前园内的建筑主要是工字厅,重修的难度不大,另外需要再于东面和北面修一些建筑楼作为教育及住宿用。
  此时,那桐在听说李谕和唐国安在清华园后,也赶了过来,慢悠悠对他们两人说:“地方哪,就交给你们的学堂了。我已题好匾额,过几天做好了就安上。”
  园内一共有两个写着“清华园”的匾额,一个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咸丰写的,挂在工字厅大门上;另一个更出名的则在牌楼上,就是那桐题写。
  其实李谕很想找个其他的大书法家写,能找的人有不少。不过现在清华园还属于皇家园林,那桐要题,没法阻拦。
  那桐姓叶赫那拉,和慈禧算是同宗。但那桐与庆亲王奕劻属于一路货色,对他们而言捞钱最重要,掌权的姓爱新觉罗、叶赫那拉或者李王张刘陈,都不重要。
  不久后,美国教育部的代表以及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来找他们一同商议建校后的章程。
  美国对这所学校非常重视,毕竟老美的目标就是通过教育来影响中国的下一代,等这批人成长起来大概率会成为中流砥柱,只要他们亲美,对自己就有利。
  柔克义不藏着掖着,在拟定的《管理学生规则》中明文规定:“学生不得加入政派、与闻政事”。
  另外又详细制定了学制,清华的学制非常长,足足有八年。
  然后还事无巨细地规定了如《教室规则》、《宿舍规则》,大到上课考试、小到洗脸吃饭、作息睡觉等等一切事务全都罗列出来;甚至还有每个人的“品行薄”,记录奖惩情况。
  总之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很像美国的一些精英学校。
  李谕和唐国安照单全收,反正是他们出钱,等过几年正常化运作起来,自然可以收回来。
  而且留美是个超级大热门,为此挤破头的人数不胜数。进校也需要选拔,进了校虽然已经是一只脚踏入美国大学的校门,但每年还是有很多淘汰的。
  总之清华学校从一开始就非常内卷,学生异常用功,风气上没有北大那么轻松。
  但理工类嘛,也不能说这样没有好处。
  制定完规章制度,李谕和唐国安然后又去联络建筑工匠,一切安排妥当花了不少天。
  此时李谕才与唐国安准备与留美学生共同赴美。
  李谕与唐国安先行来到天津,过几日学生们就会在这儿集合。
  不过载振正好听说了留美一事,要与徐世昌一同参加出发典礼,没办法,李谕与唐国安只好等着。
  载振与徐世昌刚刚得到朝廷调令,要去东三省考察日俄战争后的情况,然后重新设置三省巡抚以及一名总督。
  也就是说,清廷的确在实质上收回了东三省,不仅国民高兴,官场更兴奋,因为多了几个高官的空缺。
  徐世昌是北洋二把手,他对李谕同样颇为重视,作为北洋代表顺便露个相;一同过来赴宴的还有北洋专门管教育的段祺瑞。
  几人共同在酒楼吃饭。
  段祺瑞说:“帝师兄弟,我准备再派一批学生赴日留学,和你们就搭乘一艘船,路上你多多提点,此前吴佩孚、孙传芳他们那一批,对你可是赞不绝口。”
  李谕笑道:“我尽力而为。”
  喝了几杯茶后,段祺瑞又问向徐世昌:“菊人老师,听说朝廷要拿掉大帅兵权,可有此事?”
  徐世昌沉默片刻说:“的确如此。不过大帅的意思是,我们按兵不动,只要我们在,北洋就在,大帅就在,你明白吗?”
  “卑职明白!”段祺瑞说,“北洋六镇眼中只有大帅。”
  “很好!”徐世昌说,“你如今督办陆军各军校,务必注意控制新进的年轻军官,不要让外人掺进来;另外,还要好好培养我们的力量,让北洋做到水泼不进。”
  段祺瑞问道:“真要做到这种地步?”
  徐世昌说:“朝廷既然夺大帅的兵权,自然是看中了我们北洋新军,你我早晚会被调离北洋。”
  段祺瑞冷哼一声:“狡兔死,走狗烹!”
  “所以大帅让我给你们带信儿,一定按照既定策略行事。”徐世昌说。
  徐世昌预测得很准,段祺瑞不久后就会被调离北洋。
  清廷眼馋各地新军,地方大臣练好了就想直接收为己用,真心太幼稚,还以为和清初一样,直接用汉人军队打仗。
  不多时,载振来到屋中:“诸位已经到齐了。”
  众人回道:“见过贝子爷。”
  载振大大咧咧坐下:“疏才兄,学生们什么时候来全?”
  “三日后就能到齐。”李谕说。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36页  当前第43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37/73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