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537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06
  李谕说:“你要是想做洋人的代理商,只需要资金充足就可,现在内地没有人经销煤油,不会存在竞争。”
  孔祥熙说:“我先找美孚公司问问看。”
  此后,孔祥熙代理美孚没多久,就发现英国和荷兰共同运营的亚细亚火油公司利润更丰厚,于是转而当了他们的山西总代理,大赚了一笔。
  除了这两家,还有一个德士古公司,三家洋商一起垄断了国内的煤油行业。
  他们三家签了协议,按照一定比例瓜分中国市场,防止互相之间竞争,同时打击其他竞争者,包括后来的一些民族企业,也根本活不下来。
  这种套路屡见不鲜。
  三家公司低价倾销几年后,已经让许多县城用上了价格比较便宜的煤油灯,——早期大部分煤油灯都是赠送的,所以好多人称呼煤油灯为美孚灯。
  民国初年,国内的煤油需求就已经达到每年2.6亿加仑(接近10亿升),数量很大。
  李谕起身说:“不好意思,我得先回去了。”
  孔祥熙问道:“不等他们回来?”
  李谕说:“孩子咳嗽,我需要带着去看郎中。”
  陈其美正好听到李谕说的话:“会馆里就有个一流郎中,你直接带回家岂不正好。”
  李谕问道:“哪位名医?”
  陈其美说:“黄兴先生的客卿,别看年纪不大,我们同盟会中但凡有人生病都找他,比医馆里的老郎中都厉害。”
  李谕拱手道:“还望先生引荐。”
  陈其美喊了一声:“今墨!快过来!”
  一名30岁冒头的中年人走过来说:“部长叫我?”
  陈其美说:“李大学士的公子有点小恙,你帮个忙。”
  李谕问道:“大夫尊姓大名?”
  “在下施今墨,哪敢在您面前说什么尊姓大名。”施今墨客气道。
  这位先生是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几十年后在中医界可是绝对的顶流。
  不过目前他也投身仕途,做了黄兴的客卿,帮着制定陆军典章。
  一点小咳嗽就让他出手,李谕都有点不好意思:“其实孩子毛病不大。”
  施今墨说:“先生对我们有大恩,您的事在我看来就是大事。而且施某才疏学浅,仅仅略通医术,如果不能药到病除,还望不要怪罪。”
  李谕说:“有先生出手,自然放心。”
  施今墨好奇问道:“李大学士在科学之道上冠绝天下,而且我听闻您在上海帮着兴建了哈佛中国医学院,引进西医;同时又招来德国拜耳公司建立西药厂;并且两年前与西医伍大夫共同在东北防疫。我一直以为你只信西医,原来并不排斥我们的医术?”
  李谕说:“老祖宗的东西,自然有传承千年的道理。而且有些疾病,西医并不比我们的中医好用。”
  施今墨说:“如果有时间,我也研究研究洋人的医学,看看有什么不同。”
  李谕说:“区别可大了,而且需要投入的精力不会少。”
  施今墨说:“我是想试试我们的医术与洋人的医术结合而用、双管齐下,会不会有更好的效果。”
  李谕笑道:“我虽然不懂医术,但大体晓得二者在本质上很不同,所以我不认为二者可以真正结合。但相辅相成绝对可以做到。”
  施今墨叹道:“那就太可惜了。”
  李谕拿出车钥匙,带着施今墨一同回家。
  孔祥熙专门出来看了看李谕的汽车,喃喃道:“汽油价格虽然比煤油高三四成,可惜销量太少,不然真是个好生意!”


第五百三十四章 新旧之争
  感冒咳嗽在中医圣手眼中,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只听了孩子几声咳嗽,然后看了几眼,施今墨便开出了方子,自信道:“如果三天不好,我施某人这辈子都不会再行医。”
  李谕自然信得过,笑道:“有劳先生。”
  施今墨亲自登门,一方面是因为李谕名气太大,二来他身为同盟会成员,要回报一下李谕。
  此时凤铃又火急火燎买回来一些日本“仁丹”。
  李谕看到就感觉头大,没想到这东西已经从上海流传到了京城。
  施今墨同样皱了皱眉,轻声告诫说:“这种毫无用处的药物,还是少买为妙。”
  李谕说:“如今日本人大肆宣传,江南地区已开始大卖特卖。”
  施今墨叹了口气:“庸医害人,庸药更害人。”
  李谕说:“最好有一种本土药对抗这种日本庸药。”
  施今墨说:“当然有,长春堂孙老道的避瘟散比日本的这款什么‘仁丹’不知道好多少。”
  李谕很少生病,还真不知道这些老字号药店的独门秘方。
  李谕说:“那我们联系长春堂,早点推广告打开销路。”
  施今墨道:“要是销路真的好,恐怕还要再建个药厂。”
  李谕不当回事:“该建就建,只要不让小鬼子赚到钱,好处就远不止钱这么简单。”
  施今墨说:“我认识长春堂孙老道,回头我就给他提一嘴。”
  此后长春堂的这款药在对抗日本仁丹时效果非常好,谁叫小鬼子学了中国这么多年,中药仅学了一点点皮毛。
  关公门前耍大刀了属于是。
  ……
  最近的北京城非常热闹,前脚宋教仁他们成立了国党,另一边袁世凯也示意章太炎、杨度、张謇等人把几个小党组成大党,好与之对抗。
  甚至梁启超也被拉了进去。
  现在梁启超对袁世凯很有信心,愿意替他卖卖力。
  有这几个人坐镇,袁世凯在文化领域聚集了很强的力量。可惜他们只把政党当成一个工具,终究没法和宋教仁角力。
  宋教仁像一个儒将,不擅长革命,但组织能力惊人,在共和体制下,袁世凯还真斗不过他。
  梁启超并不热衷政党事务,有空的时候就被李谕拉去清华学校。
  反正以后要送孩子过去上学,梁启超想瞅瞅这所学校到底有什么厉害的。
  李谕开着汽车出发,梁启超说:“疏才真阔气,我在日本时,只见大商人天天开得起汽车。听他们说,开不了几里地就要花好多钱。莫不成北京城里开车费用低?”
  李谕说:“应该和日本国差不多,油价都很贵。”
  梁启超说:“我前几日碰见范旭东,顺便捐了一千大洋,他说你送给他了一辆汽车,可压根舍不得开。”
  李谕道:“我开车多完全是当做人肉宣传器,让更多国人知道汽车这么个东西罢了,希望国人对机械有更多的认知,从而投身到相关的技术研发中。”
  “疏才考虑得竟然这么多,”梁启超又指着前面说,“从西直门到清华园,来回有40里地,汽油费大概多少钱?”
  李谕说:“这辆车百公里油耗在15升左右,按照目前的价格,来回一趟差不多需要一个大洋。”
  梁启超倒吸一口凉气:“这么一个来回,一个大洋就没了?!”
  李谕说:“要是以后油价贵了,一个来回可能得两个大洋。”
  梁启超啧啧道:“原本我想买辆小汽车,经疏才这么一说,我看还是算了!”
  李谕轻松说:“你早晚都会买,汽车是大势所趋。”
  “想想我们曾经还是天朝上国,应该物产丰饶才对,为何会没有油?”梁启超叹道,然后说,“不对,我记得听张謇说过,陕西有个油矿。”
  李谕说:“陕西的延长油矿产油太少,而且没有自主生产能力,只能求助美国的美孚公司代为开采。”
  梁启超听了大摇其头:“宁可不采,也不能让洋人插手。”
  延长油矿在民国时期一直是稀稀拉拉的产油状态,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总体上看,国内的油还是要全部仰仗进口。
  李谕说:“没油的国家多了去,但没油不代表没有办法,这件事尚且不值得忧虑。”
  梁启超说:“疏才是科学旷世奇才,看你的科普文章,还介绍物质能够转变来转变去,有你在,说不定能把水变成油。”
  李谕笑道:“我要有那本事,就成神仙了。”
  李谕提前给唐国安校长和周诒春教务长发了电报,他们知道梁启超来,必然要迎接一下。
  唐国安见到国学大师梁启超很高兴:“听说北京大学想与章太炎先生接洽,我们清华学校如果有任公坐镇,也不输他们嘛!”
  ——两边已经开始较劲了。
  李谕说:“我在学校里任教一段时间后,发现国学方面的确弱。不管怎么说,单纯学科学是不全面的,还要培养足够的人文精神。”
  李谕又搬出此前引用过的薄世宁那句名言:“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滥情的;没有人文的科学,是傲慢的。”
  梁启超听了鼓掌道:“说得太好了!疏才精通科学,竟然不忘国学,令我对你的敬佩又多了几分。”
  其实章太炎对李谕有那么强的好感,也是这个原因。
  目前国人太自卑,对洋人擅长的科学几乎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对自己的文化则太缺少自信。
  ——旁边的日本也差不多,他们做得甚至更绝,几乎要全盘西化。
  唐国安有些不好意思:“我们学校的初衷是为了留美,的确在国学上有所松懈。好在现在任公来了。”
  梁启超说:“有我还不够。清华学生除研究西学外,当研究国学。盖国学为立国之本,建功之业,尤非国学不为功。”
  唐国安说:“我们会认真吸纳先生建议。”
  周诒春问道:“任公今天的演讲题目是什么?”
  梁启超说:“对于莘莘学子,我认为应先做人,后做学问,再做事。而做人要做个君子,所以演讲题目就是《君子》。”
  历史上这场演讲是1914年做的,不过李谕让许多学校的进度都提前了,这时候让梁启超来讲,没有任何问题。
  梁启超国学功底很强,演讲的内容是文言文,借用了《周易》乾坤两卦关于君子的论述。
  其中有一句话最振聋发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没错,这就是清华校训的由来。
  演讲结束后,梁启超忍不住好奇研究了研究李谕的手搓无线电。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36页  当前第53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37/73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