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派是守旧派,代表人是章太炎的嫡传弟子黄侃。黄侃学章太炎学得最像,就连“疯子”这个头衔都继承过来。守旧派的特点是凡旧皆以为然。
第二派是开新派,代表人是钱玄同,他号称“疑古玄同”,所以后来倡导废除汉字他是主力。
第三派姑且称作中间派,以马裕藻为代表,没有太明显的倾向。
虽然分成几派,此后太炎先生门下大批弟子涌进北大后,对严复手下的旧人都采取了一致立场,认为那些老朽应当让位。
沈尹默作为“非嫡传弟子”,同样站在了他们这边。
他们这么想给北大教师队伍换血,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之前提到,以前京师大学堂时代存在太多陋习,俗话说为人师表,如果教师队伍不能代表新时代,北大还怎么当全国大学之祖庭。
一些北大老先生讲课时还秉承着许多私塾习惯,比如有位地理老先生,从不把讲义和参考书给学生看,因为他认为这些必须保密的,否则学生提前看了,还怎么教书?
殊不知图书馆里的书就是公开的。
——对了,差点忘了图书馆也算新事物。
反正这样的老先生挺多。
沈尹默与李谕进入北大后,对这里蛮好奇,凑到一间教室门口看看里面上学的情况。
正好是一位姓徐的英语老师在上课。
沈尹默听了一两分钟就摇头走开,他对李谕说:“这位教师明显是中国人,怎么张嘴就是‘我们西国’?莫不成他像辜鸿铭先生一样,在南洋长大?”
李谕说:“辜先生水平比他高不少,而且你要是见着他,绝不会听他说‘我们西国’。”
沈尹默说:“那应该让辜先生回来教。”
引入了新教师,代理校长章士钊开了一次教务会。
那位教英语的徐老师同样出席,轮到他自我介绍时,又是一口英文。
沈尹默眉头皱了皱,直接问道:“我固然不精通英语,但此时此地,到底是伦敦还是纽约?如果教务会都要讲英语,我就不出席了。”
李谕心中一乐,这脾气对胃口。
徐老师说:“新老师,你不知道吗,只有讲英文,才能证明你有水平。而且洋人的学问只能用英文讲。”
李谕忽然悠悠地说:“我上课讲无线电时都用中文。”
徐老师一下子愣住,他不敢怼李谕,只能悻悻然坐下去,不再说话。
但这种情况以后很长时间都无法避免,就算五四之后再过上十几年,大学校里还是以会用英文流畅讲话甚至演讲为荣。
蔡元培当校长后,曾让这种情况有所缓解,但不能改变全国的趋势。
鲁迅的同学兼好友许寿裳1928年去女师大当校长时,就职演说便是英文,他练了几天几夜后上台还是结结巴巴。
——好像不用英语,就不足以压服学生。
章士钊给沈尹默安排教职时加了一句:“你也教着历史。”
沈尹默说:“不对啊!当时让我教的是国文,历史我哪教得?”
章士钊说:“等得闻(陈翰章字)先生毕业后,接手历史教职,你就可以回国文系。”
陈翰章是一代鸿儒。
沈尹默震惊道:“他当学生?我当老师?”
李谕好整以暇地看着,笑道:“你才刚到北大,以后怪人怪事多了去,千万不要大惊小怪。”
沈尹默推了推自己的圆框眼镜,不可思议道:“为什么他要做学生?”
章士钊说:“得闻先生已经做了好几年学生,他虽是经学大师,不过一直有点翰林的愿望。可惜朝廷早早废除科举,得闻先生无法忘怀,后来知道京师大学堂的学生被称作洋翰林,所以一定要在大学堂毕业。”
陈汉章这样的人绝不在少数,不过这位老先生如今已经49岁,还在北大里读书。
这位老先生明年才毕业,以50岁高龄在北大第一届史学门以第一名毕业,也算是个奇闻。
沈尹默感觉不能再问太多,不然自己真不敢当北大教师了。
……
回到住处后,李谕收到了一封美国发来的电报,发报者是中国飞行先驱冯如。
冯如是个坚定的爱国者,实在忍不住,必须回国效力。
李谕已经让他比历史上在美国多进修了一年半,并且在大量资金资助下,他的飞机研制能力已达到美国航空协会的主流水平。
而且冯如还考到了美国航空协会的甲等飞行员证书。
冯如不仅自己回国,还准备把工厂迁回来。
李谕肯定要尽最大能力帮助,正好游轮派上用武之地,直接安排去拉回一个飞机工厂!
同时李谕让冯如把工厂里的技师,包括几名美国技师都挖回来,薪水一切好谈。
给冯如回完电报,李谕马不停蹄去袁世凯的总统府呈文,希望尽快批下一块地用作飞机工厂。
袁世凯和直隶高官段祺瑞听了李谕的话,有些难以置信。
袁世凯说:“我虽然知道世上有飞机一物,但又听人说你在日本时一直宣传飞艇更有前景。”
李谕感觉有些头大,自己是想忽悠日本人,没想到袁世凯耳目这么多,已经知道此事。
李谕只好说:“大总统,飞机虽然发展历史比较短,但胜在机动性强,并且造价低。”
冯国璋说:“机动性强,造价也低?不正好契合我们的需求?”
袁世凯点点头:“我更想不到我们自己国人可以造出来能上天的飞机,对了,我记得去年意大利一场战争中,出现了飞机。”
李谕晓得没有军队支持,国内的环境下研究飞机必然前路坎坷。
反正对飞机坦克之类的东西而言,战争一直是最大的催化剂,于是李谕说:“可以想见,飞机在战争中有极强的侦察能力,远超传统骑马步行的侦察兵。”
袁世凯说:“好东西!若能配合你的无线电一起用,战场上不就有了眼睛。”
李谕说:“大总统英明。”
“批!多少地都批!”袁世凯说,“这项开支列入军费预算,华符(冯国璋字),你和军部一起亲自监督此事。”
冯国璋说:“属下也感兴趣得很,甚至还想坐飞机到天上瞧瞧。”
他们出钱更好,但李谕很清楚,搞飞机产业最多就是培养点航空人才,积累积累经验。以北洋政府的财力,根本支撑不起成规模的空军。
但民国必然缺不了汽车、飞机、无线电,培育人才的同时少量产出一些飞机,就是胜利。
有袁世凯开绿灯,李谕很快就在天津拿到一块工业用地。
前去视察时,冯国璋仍不住询问飞机的事:“李谕院士,现在洋人造的飞机,能飞多高?”
李谕说:“两千米问题不大,不过考虑安全,一般不会飞那么高。”
“两千米?”冯国璋抬手比划了比划,嘿嘿笑道,“李大院士莫怪,我对这种高度没什么概念。”
李谕说:“泰山1545米,就是说飞机可以轻松从泰山上头飞过去。”
“我的老天爷!”冯国璋惊讶道,“比泰山还高!”
李谕说:“这才哪到哪,用不了多久,就可以达到万米高空。”
冯国璋睁大眼睛:“这也行?”
李谕说:“我什么时候骗过人?”
“厉害!厉害!”冯国璋连连说,“难怪洋人这么厉害。”
李谕则说:“厉害的不是洋人,是科技。”
冯国璋突然想到:“还有一件事我比较好奇,你怎么能这么精确地说出泰山高度1545米?这数准不准?我听人说,泰山有三四千米高。”
早期徐霞客等人的记录里,的确提到泰山3600米左右。
李谕笑道:“这就是测量学了,其实并不难,只需要知道一定的三角学知识就够,您要学学吗?”
冯国璋说:“我如果年轻二十岁,可能还会学一下,现在决计学不明白了。”
袁世凯和冯国璋在批地上很大方,但资金方面就很紧缺了,最初仅仅拿出五万银圆。
李谕随即开始在这片地上进行基础建设,等冯如回来,好尽快投入使用。
另外,李谕也要对无线电进行技术改造,以达到把无线电安到飞机上的操作。
这件事在后世听起来理所应当,不过目前是个技术难题。
如果可以做到,飞机的安全系数会瞬间提高几个维度。
第五百三十六章 蹭船
李谕想派出轮船去美国的消息很快被其他人知道。
这时候的船票依旧一票难求,尤其是远洋轮渡。
宋嘉树正好随着孙先生来到北京,于是带着自己的儿子宋子文上门找到李谕。
“这是一盒极品龙井,请李大学士笑纳。”宋嘉树把盒子放在桌上。
李谕已经收到过好多茶叶,回道:“宋先生的好意在下心领了,但我着实不懂茶叶,极品龙井和普通绿茶我都分不出来,给我太浪费。”
宋嘉树说:“您是文化人,有闲情逸致时研究研究茶不挺好嘛,而且本人有事相求,李大学士要是不收,我实在讲不出口。”
李谕道:“有事直说就是。”
宋嘉树说:“此前您的教育基金会帮助爱女远赴美国留学,这件事还没来得及再谢谢您。如今犬子也想留学,可我来北京办事,恰逢船票过于紧俏,稍一耽搁,票就已经售罄。我怕误了孩子读书,所以拉下老脸专门请您在赴美的船上带上幼子。”
李谕轻松道:“简单得很,反正船上没什么人。”
宋嘉树拱手道:“多谢李大学士。”
李谕突然说:“我有点纳闷,怎么不少人突然叫我‘大学士’?”
宋嘉树说:“大学生本来是前清称谓,现在帝制取消,这些词想怎么叫就怎么叫。《申报》史量才先生如今写文章时只要一提到您,就用这个词汇。以他的说法,‘大学生’在国人听来要比‘院士’一词更高级。我们经常报纸,就跟着这么叫了。”
李谕尴尬地笑了笑:“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宋嘉树又问道:“现在南京方面和北京方面都对你很看重,李大学士为何不谋个一官半职?”
“宋先生,有没有一种可能,”李谕故作神秘说,“就是因为我不掺和进政治泥潭,所以两边才对我都很看重?”
宋嘉树微微一愣,刚满十八岁的宋子文就说话了:“父亲,这个道理我明白!我上学时,班里有好几个同学追求一个女孩子。刚开始她谁都不答应,我们都觉得她像高高在上的女神。后来被一个同学追到手,突然间我们便觉得不过尔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