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706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06
  李谕继续说:“可惜这个系统无法实操,因为首先不可能知道地震在哪爆发;其次,那个地方不见得有无线电收发装置。”
  可用的地震预警机制,即便最早的日本,也要1990年代左右。
  李四光叹道:“您说得很对,这就是问题所在,我们只能被动承受地震的灾害。”
  李谕小时候听过一个谣言,是说——“李四光曾预言了四个大地震,前三个已经爆发,包括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第四个将会在哪里云云”。
  但其实人家李四光晚年才开始搞地震研究,更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只是描述了一下地震带。
  不知道这个谣言怎么就传出来了,而且传得几乎尽人皆知,挺奇怪的。
  从传媒学的角度看,当时编这个谣言的人确实挺会编的。谣言嘛,编得看起来言之凿凿才能流传出去,加上李四光这样的大名,无疑是最好的催化剂,因为普通人很难考证李四光到底有没有说过类似的话。
  所以喽,这就是辟谣难的地方。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后来各国对新闻的管控,有一些也是基于这样的考量。万一有人控制了一定的传播媒介,不需要很大的媒介,然后发布谣言,就会传播很广。再想辟谣挽救,会花好几倍的成本。
  关键很多人就是喜欢听谣言编出来的故事,非常难办。
  竺可桢说:“死亡人数相近,这次日本关东大地震,与两百年前的山东地震规模看来差不多。”
  听了他的话,李谕灵光一闪,对李四光说:“李博士,有没有兴趣建立一套地震等级的理论模型?”
  “地震等级?”李四光问。
  “就是对地震规模进行量化分析,”李谕说,“好处很多,可以指导救援工作,也能帮助地震研究。”
  李四光很感兴趣,问道:“怎么进行量化?”
  李谕把他们又拉回北大的办公室,在纸上画了起来:“比如在距离震中100km的地方,将地震仪的某个微小振幅定为基准。然后以实际振幅除以这个基准振幅,再用数学上的技巧,比如取对数,得到一个数字,就是较为准确的量化结果,即地震等级。”
  这套模型,其实就是1935年时美国加州理工的里克特和古腾堡共同制定的里氏震级。
  原理一点不复杂。
  按照这套模型,基准的振幅为1微米,也就是10的-6次方米。
  要是振幅达到1m,用1m除以1微米,就是10的6次方;取对数,就是6,即6级地震。
  同理,要是振幅10m,就是7级地震;
  振幅100m,就是8级地震。
  但这个办法有局限性,超过7级就不太准了。但它还是流传最广的一个模型,即便后来有了很多替代模型,名字还是沿用下去了。
  李谕穿越前,用得最广的是一个能量公式,确切讲是个经验公式(没有那么准确,毕竟人们对地震的很多东西研究得还不是很明白),但用得很广泛:
  地震能量e=10^(4.8+1.5m)
  其中m就是地震等级。
  按照这个公式,两级地震之间的能量差距是32倍左右。
  如果差距两级,比如6级地震和8级地震,能量相差就是1000倍左右。
  而如果地震等级只差0.1,就是10^0.15倍,即1.4倍左右。
  关东大地震最初测出来是7.9级,后来修正到8.1级。
  别看只差0.2,其实能量差距是2倍之多。
  李四光双眼放光:“非常好的办法!如果加点数学计算,几乎都可以测出地球任一地方的地震等级。”
  李谕说:“就是这样!”
  竺可桢在一旁看得叹为观止:“李谕先生的科学思维再次让我无与伦比地欣赏。”
  李谕笑道:“还得多亏你的一句话提醒了我。”
  李谕和李四光说干就干,反正李谕有的是钱,什么项目想搞就搞,很快就建立好理论框架,紧接着测了几次关东大地震的余震,效果非常不错。
  这样一来,数据也有了,论文立马写好!
  借着关东大地震的新闻热度,这篇“双李”写就的论文首先发表在中国的《科学杂志》上,迅速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发表。
  只不过从此以后,里氏震级要改名叫做“李氏震级”了。
  好在对中国人来说读音一点没变化,无感转变。
  日本人被震了上千年,都快被震疯了,对这篇论文尤其关注,要不是东京帝国大学也在地震中受到严重损毁,现在就想请李谕和李四光过去进行演讲。
  李谕本人不缺名声,借着这篇论文,李四光也早早成了一名国际知名学者。
  地震虽然无法预测,但还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地方,比如就像上面说的,地震等级就是个学问;另外,还有一个关于地震破坏能力的重要指标,即烈度。
  烈度这个词,学过土木的人肯定不陌生。其实建筑学上不讲震级,讲的是烈度,就是一场地震可能会对建筑物造成什么程度的破坏。
  烈度蛮重要的,因为不见得小地震就造不成大灾害,关键看它爆发在什么地方。
  李谕和李四光忙着搞科研的功夫,张镇芳突然找到李谕,提到了一件事情:“李大学士,清宫逊帝也想给日本捐款。”
  李谕说:“他凑什么热闹?上海红十字会不是已经出于人道主义进行捐款了,还派了救援队,北洋政府也捐了20万元,对于我们这样的穷国来说,可以说仁至义尽。再说了,逊帝手里有几个钱咱们还不清楚嘛,最近都是从盐业银行拿的抵押款,他们手里除了紫禁城里的文物还有什么……我去,他们难不成就是想捐赠文物?”
  张镇芳说:“正是您想的那样!”
  “这不捣乱嘛!”李谕深表无语,刚帮着紫禁城保护了建福宫大批文物,小皇帝就又惹是生非。
  历史上,这次是溥仪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捐赠。
  关东大地震的影响还是挺大的,几乎震动了全世界。
  ——这就是不公平的地方,发达国家出点事,全世界都知道。落后国家死了上千万人,也不见得有人在乎。
  这种事不是一次两次,以后还会发生很多,直到李谕穿越前,还是没变。
  随便一举就有很多例子,比如伍连德参与的那场鼠疫,要不是因为香港爆发了,英国人也受到冲击,不会引起重视。
  后来非洲出现等级最高、超过艾滋病毒的埃博拉病毒时,很长时间里欧洲人满不在乎,直到有个偷渡客突然抵达了欧美,这些洋老爷才害怕了,原来只要搭乘飞机,世界另一头的病毒也可以在24小时内就抵达欧美核心区。
  至于战争例子更多了……
  说回溥仪小皇帝,他出于同样的动机,想让全世界知道宣统皇帝大大的善心,决定拿出一笔巨款助赈。
  当然了,他们没有现大洋,于是拿出了估值差不多五六十万大洋的文物,送给日本国。
  吗的!
  想想就扯淡!
  赈灾捐文物??
  脑子里长得是不是浆糊??
  历史上,日本公使可高兴坏了,欣然接受!
  小朝廷傻,日本公使可不傻,白送的东西能不要?关键还是价值连城的文物,能不要?
  李谕赶紧给小朝廷打了电话,告诉他们,他可以通过盐业银行开辟特快渠道,迅速估值,并出于善心,在估值基础上提高一成以资奖励。
  就是说,把文物给李谕,然后不仅马上提供小朝廷五六十万大洋让他们捐款,还再给小朝廷五六万大洋零花钱。
  溥仪小皇帝不会拒绝,毕竟自己手里多了几万大洋;就算他想拒绝,李谕还可以搬出民国刚刚发布的文物保护法草案。
  哎,真是头大!
  李谕太希望冯玉祥赶紧进京了!
  至于李谕自己,不可能给小鬼子捐款,门都没有!
  因为属实就是肉包子打狗,而且是还不记恩的野狗!
  很难想象日本人那扭曲的社会心理下,做出的很多无法理喻的事情。
  日本人竟然在震后混乱的那几天里,捏造了谣言:朝鲜人要趁机暴动。
  最关键的是日本国内权威的几大报纸,如《朝日新闻》《每日新闻》,也报道了朝鲜人想暴动的新闻。
  然后日本人就在东京搞了一场“东京大屠杀”,只不过目标是朝鲜人。
  短短一周时间里,日本民间自发成立的所谓自卫团的组织,就杀了7000多朝鲜人。
  辨别朝鲜人的方式是让被怀疑路人说几个日语单词,虽然在日的朝鲜人大都会说点日语,但口音有区别,他们就是通过口音来分辨是不是朝鲜人,然后格杀勿论。
  这个模糊的判定标准很不准,有一些来自山区的日本人也因为口音不对被杀,乃至说话结巴的日本人也被杀掉。
  这帮狗已经杀红眼了。
  但真正让李谕不能原谅的是,后来他们同样杀了700多中国人。
  所以凭什么给日本人捐款?
  全世界哪个国家受灾,李谕都可以帮,哪怕是八国联军里任何其他一个国家。
  唯独日本,不行。
  这帮畜生纯属活该!
  民国政府给他们捐了款,梅兰芳还多次义演筹款,上海红十字会也是第一批抵达的国际救援队。
  但有用吗?日本人几年后还不是悍然发动九一八?
  所以,这不是天灾,是天谴!


第六百八十六章 争鸣
  李谕和李四光在北京的地质学会组织了一场关于地震等级的演讲,主讲人是李四光。
  对此,不少国外地质学家破天荒跑来中国参加,其中还包括英国的皇家地理学会。
  大家都很想知道地震的成因,不过显然是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会场中,李谕见到了两个英国人,马洛里和欧文。
  “精彩的结论。”马洛里称赞道。
  李谕说:“将来李四光先生还会在英国的皇家地理学会演讲。”
  “非常期待!”马洛里说,“等我从珠峰返回英国时,不知道可不可以赶上。”
  “你们要攀登珠峰?”李谕讶道。
  马洛里说:“对,这是我们第三次尝试。”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36页  当前第70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06/73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