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16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今日的策题,如果是朱允炆出的,那朱高煦会毫不犹豫的展露出狠辣一面来迎合朱允炆,为的就是先保证自己不会成为朱允炆的眼中钉,肉中刺。
  可眼下的策题是朱元璋出的,因此经过李景隆解释,朱高煦已经知道自己要怎么回答这个策题了。不过,其中稍微带有的一点难度就是,如何在怀柔的情况下满足老朱的需求,同时又不遭到朱允炆的厌恶,致使自己众矢之的。
  对于这个问题,朱高煦心里早已有了腹稿。
  他自穿越而来,就回忆过朱允炆和朱棣的削藩方式。
  朱允炆的削藩方式,许多人都了解,但朱棣的削藩方式,许多人却不了解。
  后世有的人说汉代的推恩令在明代用不了,因为明朝藩王没有封国土地的征税权,而是拿着朝廷发的俸禄过活。
  可是,他们不清楚的是,明代藩王虽然没有封国土地的征税权,但是他们有兵权。
  明代藩王的兵权,大到三护卫,小到一护卫。
  每护卫少则三千人,多则满编五千六百人,看似不多,但聚集起来就会很多。
  朱允炆削藩时,朱元璋临终前任命的顾命大臣齐泰就曾经上疏过,可以效仿推恩令的方式,削去藩王兵权,以此让藩王没有实力和朝廷对抗。
  然而,朱允炆没有选择齐泰的建议,反而选择了自己老师黄子澄的建议,认为天兵一至,藩王必定俯首称臣,乖乖交出手中兵权,等待发落。
  这样的选择,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
  朱棣上位后,他不仅和齐泰的思路一样,甚至还补全了齐泰没有想到的许多办法。
  同样削藩,朱棣是没有坐稳皇位的时候,通过复封建文帝朱允炆削的几位藩王,来表达自己的善意,换来兄弟们的支持。
  坐稳皇位以后,再通过各种各样的原因,来削除这些藩王的三护卫。
  对于弱藩,朱棣先是进行警告,然后在对方再次犯错时出手,剥夺对方的护卫。
  对于强藩,朱棣则是在其子嗣成年后,从王府护卫中抽调一部分护卫给其充当护卫,完全是“明代版推恩令”,可以说手段相当高明。
  当然,最关键的是,朱棣并没有违反朱元璋留下的祖制,从来没有像朱允炆一样大肆宣传要废除藩王制,只是通过大变动将这些有实权的藩王变成无权的藩王。
  就算是废藩,他的理由也很充分,让下面的人找不出借口。
  可以说,朱高煦只要稍微改改朱棣的削藩政策,就可以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想到这里,朱高煦思虑过后才缓缓开口:“我以为……”
  朱高煦将自己想到的削藩政策全盘而出,脸上从容不迫,甚至还有闲心思在口干时坐到一旁喝茶润喉。
  不过,此刻的李景隆没有在意这些,他完全沉浸在了朱高煦口中的削藩手段上。
  饶是他不管怎么想,都觉得朱高煦所说的一切是眼下大明削藩最好的手段。
  只要日后的朝廷采用,那削藩根本不会引得诸藩震动。
  想到这里,李景隆看向朱高煦的目光都柔和了不少:
  “此子,真乃我大明之肱骨……”
  黄子澄真名叫做黄湜,字子澄。
  不过为了阅读,第三人称就直接称呼黄子澄好了。


第23章 爷孙较劲
  “陛下,曹国公回来了。”黄昏,当武英殿内响起司礼监太监的声音,此刻正在处理奏疏的朱元璋爷孙二人先后抬头。
  “传他进来吧。”朱元璋放下手中朱笔,同时看向一旁的朱允炆:
  “你好好听听高煦的回答……”
  “是……”朱允炆毕恭毕敬的作揖,而此时殿内也响起了脚步声。
  李景隆带着宫中太监走入殿内,太监手中还托着一个木盘,上面放置着考题和答卷。
  “臣曹国公李景隆,参拜陛下,太孙……”
  李景隆一入殿内,当即便对朱元璋爷孙行了五拜三叩之礼,但朱元璋此刻的心思全在朱高煦的答题上。
  “起来吧,让我瞧瞧这小子如何作答。”
  朱元璋向托着答题的太监招手,太监见状也快走上前,并呈上了三十二道答题和策题答卷。
  对于这些答卷,朱元璋一张张的翻看,而朱允炆也起身走到了他的身旁,与他共同查看朱高煦的答卷。
  前面的三十二道题,朱允炆不是很懂,但他能从朱元璋的眼神中看出朱高煦回答的如何。
  眼下,朱元璋的眼睛之中带着一抹慈爱,显然朱高煦回答的不错。
  当然,比较起这个,朱允炆更想知道朱高煦是怎么回答最后一道策题的。
  只是朱元璋翻看的速度不快,他也只能耐心等着。
  倒是此刻站着的李景隆,他眼观鼻、鼻观心,显然他对于朱高煦的答卷十分放心。
  “高煦这小子,倒是答的不错。”
  看了一刻钟有余,朱元璋终于开口说出了第一句评价,而这份评价也决定了朱高煦的前途。
  哪怕不看最后一份策题的答卷,朱高煦在他这里,也已经通关了。
  不过,当朱高煦的最后一道策题答卷出现时,朱元璋心底还是不免升起一丝新的期待。
  他将策题揭开,露出了后面的答卷,而此刻旁观的朱允炆也将目光投到了答卷上。
  对于策题的回答,朱高煦的回应并不算多,仅有一页纸,三百余字。
  可就是这三百余字,却是看得朱元璋心花怒放,同时看得朱允炆心中一紧。
  “好!”
  瞧着这份削藩答卷,饶是朱元璋那颗沉寂已久的心,也不免激动了一些。
  朱高煦的答卷,简直就是他心中削藩问题的最好回答。
  既保全了自家儿孙的富贵,又不至于让他们威胁正统,这份答卷,好得很!
  “来人!把这份答卷给我裱起来,送到春和宫给太孙挂起来。”
  朱元璋对朱高煦的回答很满意,因此忍不住让人把这份答卷裱起来,送到了朱允炆的寝宫之中。
  这样的话,让朱允炆的脸色有片刻的动容,但他很快就恢复过来,在众人未曾察觉的第一时间作揖祝贺:
  “皇爷爷,高煦如此大才,理应赏赐些东西。”
  “赏!”朱元璋把答卷放下,爽朗笑道:“着户部拨发二十匹绢,五百锭钞给这小子!”
  “孙儿领命……”朱允炆开口回应,同时眼神示意司礼监太监去拟旨。
  “这小子……”朱元璋高兴的来回走动,中途一直抚须,高兴之情依然不受控制。
  李景隆见状也不开口说什么,而是静静等待朱元璋的安排。
  倒是朱允炆却笑着开口道:“既然皇爷爷觉得高煦有才干,何不让他归北,为朝廷镇守边疆?”“嗯?”听到朱允炆的话,朱元璋笑着转过头来,满意点头道:
  “这话不错,不过这小子年龄尚小,况且没有什么老师教导他,我得先给他寻一个老师,教他一两年后再送他回北边。”
  “允炆,你且去翰林院寻几个有才品的学士名录来。”
  “是……”朱允炆听到朱元璋的话,当即也笑着作揖回礼,紧接着带着司礼监太监退出了武英殿。
  在他退出的同时,朱元璋也看向了李景隆:“好了,你先退下吧,让人继续盯紧这小子。”
  “是,臣告退……”李景隆见状退下,朱元璋也看着他一点点退出武英殿,脸上的笑意丝毫不减。
  只是,当李景隆退出武英殿的时候,朱元璋的脸一下子僵硬下来,表情慢慢变得平淡,最后甚至有些阴鸷。
  他转过身去看了一眼剩下的三十二份考题,浑然没有了前一秒为朱高煦表现而高兴的状态。
  望着他的状态,一名站在角落,身穿斗牛服的武官也走了上来。
  “高煦这小子,看样子值得我托付,他和老四都不错。”
  朱元璋背负双手,脚步沉稳的走向了武英殿的一扇窗前。
  在他眼中,朱允炆和李景隆离去的背影十分醒目,而他身后的那名武官也躬身作揖:
  “陛下,殿下的举止正常,自入军营以来,并未与朝中官员牵扯,唯与魏国公有过三次会面。”
  “嗯……我知道了,允恭我还是放心的,至于这小子……”
  朱元璋抬头看了看湛蓝的天空,双目有几分茫然:
  “他能写出这样一篇文章,我也就不怕他会像老三老五一样了,这小子随他爹……听话。”
  尽管朱元璋这么说,但他的感觉还是告诉他,这件事情有些不对劲。
  “那答卷,确定没有问题?”
  朱元璋侧过头去,不放心的再问了一遍,而武官也不假思索的点头回应:
  “跟随曹国公去的兵卒有所里的兄弟,大家都看着的,而且殿下答卷时也开着书房的窗户,兄弟们一览无余。”
  “等会……”朱元璋反应过来了:“开着窗户?”
  “回陛下,是的,殿下他开着窗户答卷,不过这也并不奇怪,殿下除入夜后会关窗,其余时候都开着窗户,哪怕下雨也是如此。”
  武官缜密的回答着朱元璋的所有疑惑,但朱元璋的脸色却还是严肃了起来。
  江南潮湿,常年下雨开窗会如何,朱高煦不可能不知道,他这么做,无非就是想把自己公开些。
  朱元璋的感觉告诉他,自家这个孙子不简单,从那份削藩的答卷就能看出。
  面对这样的一个不简单的孙子,朱元璋有自己的办法。
  “颖国公和宋国公近来如何?”
  朱元璋询问武官,武官也尽数解答:“居于家中,闭门不出。”
  “闭门不出……”朱元璋紧了紧手:“我看他们,心里还是不满啊。”
  “不过不满不要紧,只要他们别再牵连晋王和周王,朕还能宽恕他们。”
  谈话间,朱元璋再次看向了朱高煦的那三十二份答卷。
  就答卷内容来说,朱高煦写的中规中矩中带着一丝出彩,从行文里,朱元璋能看出朱高煦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但他在这次考校中压制了这份冒险,选择了用稳妥的回答方式来度过这次难关。
  “冒险……”朱元璋想到了朱高煦的天生神力,同时心底也升起了一道很久之前的身影。
  感受着那道身影,朱元璋的嘴角缓缓扬起: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1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6/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