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落下,他也走到了队伍侧边,与王俭一起带队前往宋国公府。
这期间,王俭没有半点露怯,显然这次的提前集合不是他安排的。
心里有了答案,朱高煦的脾气也下去了,安静的率队赶路。
他们一路上走来,基本都没有看到什么平民,似乎除了每天早上城门大开的卯时外,皇城附近就不存在什么平民。
一条护城河,几乎隔绝了百姓和官员们办公处事的地方,除了卯时城门大开的时候他们会走这里借道外,其它时候的他们,便只能老实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窸窸窣窣……”
此刻的天色已经昏黄,太阳也渐渐要尽数落入城墙背后,戌字百户的兵卒们继续向着宋国公府前进,路上也能遇到其它上十二卫的兵卒。
往往错身间,两方官职最高的将领眼神对视,微微颌首便算打过了招呼。
走到最后,朱高煦已经看不到任何一名官员,宽阔的街上空荡荡的,只剩下了间隔百步的巡夜兵卒。
宋国公府与颖国公府相隔不远,因此在天色彻底变黑前,朱高煦带着戌字百户的兄弟来到了宋国公府,与值守的庚字百户换了班值铜牌。
很快,戌字百户接管了宋国公府的外围,而朱高煦也踏入了宋国公府内。
宋国公冯胜,作为洪武五年明军三路北伐王保保中唯一斩获甚众的将领,他可以说是眼下与傅友德并肩成为大明双壁的存在。
他并无子嗣,仅有一名亲女与一名义女,以及侄子冯诚。
虽然没有子嗣,但冯胜的女儿和侄子、侄女、侄孙女却都与朱家有着不浅的关系。
冯胜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郑国公常茂(常遇春子),以及周王朱橚,而他的侄女嫁给了已经病逝的沐英,生下了如今的西平侯沐春,他的侄孙女则是嫁给了韩王朱松。换而言之,冯胜的两个女婿分别是常茂、朱橚,侄外孙和侄外孙女婿分别是沐春和韩松。
尽管女婿常茂已经去世,而常家也被卷入蓝玉案被削爵,但冯家的势力依旧在。
朱高煦被人安排在前院的倒座房休息,而在这里,他也能感受到宋国公府内的家丁素质。
他们虽然无甲,但素质与隔日一练的羽林左卫相比并不差,巡夜颇有章法。
朱高煦来前打听过,与傅友德降将的身份相比,冯氏的背景也并不差。
冯胜与其兄冯国用在元末就是一方豪强,遭遇战乱后结寨自保。
彼时朱元璋手中兵马不过数千,而冯家兄弟却率数百人投奔朱元璋,说是原始股也不为过。
不仅如此,冯胜兄长冯国用还建议朱元璋攻打集宁(南京)来作为都城,后来朱元璋也听了他的建议。
看上去,冯氏兄弟对朱元璋确实是忠心耿耿,但糟糕的事情就在于,他们在投奔朱元璋前已经有了自己的人马,并且在朱元璋奇袭横山涧后,冯氏兄弟手下的数百人也得到了升官。
这些人在日后有的战死,有的存活下来,得到升官,掌握更多兵马。
这样的局面,直到冯国用去世后才惊醒了朱元璋。
冯国用曾经的部下已经身居高位,他们的兵马俨然成为了冯氏兄弟的部曲。
这样的情况,还是朱元璋所遇到的头一例。
他将冯国用的部曲交给了冯胜,实际上他也知道自己指挥不动这支部曲。
在之后的日子里,朱高煦不知道朱元璋是怎么做的,总之冯氏兄弟的部曲最后四散,留下来的只有大明兵卒。
原本朱元璋已经对冯胜放心了,但是朱高煦那个好五叔却私下从开封跑到了凤阳,并在那里私下面见了冯胜。
冯胜的姻亲势力已经遍布中原、云南、西北等地,如果朱橚有意在朱元璋百年之后自立,那恐怕后果会比晋王朱棡加傅友德的威胁还大。
“明初的局势,比我想的还要复杂……”
朱高煦看着戒备森严的宋国公府,心里感叹之余,也不免暗骂自家的那群好叔叔。
如果他们安分守己,那即便勋贵和藩王的姻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集体,朱元璋恐怕也不会动手。
结果他们大多数不仅残暴,还偏偏人也不安分。
到最后,他们一个没死,与他们姻亲的勋贵倒是死了一大批。
朱高煦了解了一下,与藩王及郡王结亲的勋贵之中,仅有徐达、吴良、汤和等寥寥几人算是善终,其余诸如蓝玉、曹兴等人都被卷入了蓝玉案中,自己被杀,子嗣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
这其中除了蓝玉是因为直接挡了朱允炆的路外,其它都是因为朱高煦的那群好叔叔。
“好在我对他们没什么感情……”
朱高煦望着黑夜中的宋国公府,目光中流露出一丝轻蔑。
第39章 敲山震虎
“这燕嫡次子煦倒是还知道些兵法……”宋国公府内,听着下面的家丁传来的前院消息,在后院书房的一名老者抚了抚自己的白须。
宋国公冯胜,如今的他已经六十有八。
他的身材不算高大,仅算中人之姿,而面容也因为衰老而看不出年轻时的模样。
那一头白发和脸部白须都在阐述他的老迈,而他原本以为凭着老迈能安度晚年。
可事实证明,他赌错了……
自从五年前他那女婿偷偷跑来与自己见面的事情被朱元璋知道后,他的心就悬到了嗓子眼。
之后,朱元璋惩处朱橚,将其迁往云南。
冯胜本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朱元璋还是能明辨是非的。
可是,被迁移云南的朱橚仅两年时间就被批准返回开封,而需要承受朱元璋忌惮的人,则是成为了自己。
“结亲是你说的,你儿子犯错,却怪罪到我身上,若大哥还在,我何必如此……”
冯胜不敢说出口,只能在心底埋怨朱元璋,同时想起了自己壮年而逝的哥哥。
他很清楚,自己还能活多少年,取决于朱元璋的身体情况如何。
不管怎么样,朱元璋是不允许自己和傅友德活下来的。
在他死前,自己和傅友德必须死。
想到这里,冯胜缓缓起身,步履蹒跚的往前院走去。
现在他很想知道,朱元璋为什么要派一个毛头小子来监视自己。
他这么做,绝对有他的用意,而自己必须搞清楚这点。
冯胜往前院走去,而朱高煦也在倒座房的窗前观察前院。
只是在他观察的时候,他忽然听到了院墙外的脚步声。
“内廷有旨,着宋国公冯胜接旨!”
忽的,一道刺耳的声音响起,朱高煦下意识站了起来,而宋国公府门口也走进来了一队太监。
朱高煦见状走出屋内,宋国公府的家丁也连忙去通传。
“殿下……”
在前院的太监看清了朱高煦的脸,隔着数步便作揖行礼。
“皇爷爷发的圣旨?”
朱高煦瞥了一眼太监手中托着的玉轴圣旨,心里升起了一种不好的预感。
“臣冯胜……接旨!”
忽的,一道中气十足,却又带着几丝沙哑的声音在前院响彻,所有人都看向了声音传来处。
在那里,一个身着国公长衫的六旬老者正蹒跚走来,曾经如竹子一般挺拔的背部,随着年纪增长而驼了下来。
他的长相很普通,与朱高煦在前世所见的一些公园老头没区别,但他的眼睛却明亮有光,不同于同龄人的浑浊。
当着朱高煦和内廷太监的面,冯胜走到了他们跟前,并直接跪下,朝着圣旨行了五拜三叩之礼。
朱高煦清楚冯胜无罪,因此不由的有些内疚,侧过身子避开了他的这一礼,并作揖回了一礼。
他的举动被冯胜尽收眼底,然而相比较他,旁边的内廷太监却依照宫里的要求,毫不避让的接下了这一礼,并很不客气的质问:
“宋国公,难道府上连香案都没有吗?”
“已经在准备,望公公稍等。”
曾经叱咤南北的宋国公冯胜,此刻却如一小卒般向一个太监解释。
这样的情景让朱高煦有些难受,只得将头偏过去。
“算了,没有就没有吧。”
传旨太监摇了摇头,但依旧没有让冯胜起身,而是拉开圣旨,毫不留情的唱声读道:
“奉、天承运、皇帝敕谕:天道以有余补不足,人反其道乃以不足,奉有余体天道者仁人也,以不足奉有余者非仁人也,呜呼……”圣旨一开头,朱高煦就惊出了一身冷汗,甚至已经联想到了朱元璋会不会在今晚就赐死冯胜,毕竟以“天道”开头的圣旨,哪怕是口谕抄录,其严重性也足以让人心惊。
朱高煦忍不住看了一眼冯胜,却发现冯胜的眼神很是平淡,如一汪死水般。
在他看着冯胜的时候,传旨太监也将圣旨内容给念完了,其中并没有要赐死冯胜的话。
但用白话文来说就是“福祸自招,你要小心了。”
可以说,这是很严重的警告。
朱高煦看向冯胜,不知道他听没听懂,可是他从冯胜脸上看不到一点波澜。
“臣冯胜,领旨……”
冯胜双手接过圣旨,随后缓缓起身。
因为年纪大了,突然起身不免会有些头晕,因此他的身体摇晃了一下。
这一幕看的朱高煦和他身后的家丁们心里一紧,纷纷想要上前搀扶,但冯胜却挣开了家丁们的搀扶,朱高煦见状也停下了想要搀扶他的举动。
“圣旨已经送到,那咱家便告辞了。”
传旨太监对冯胜没有太多尊敬,反倒是在说完话后对朱高煦毕恭毕敬的作揖,舔着笑脸献媚道:“殿下,奴婢告退。”
“嗯……”朱高煦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但心底却对这太监十分厌恶。
那太监见状也带着身后人走出了宋国公府,而宋国公冯胜也在接过圣旨后看了一眼朱高煦。
朱高煦感受到后,对着他拱手作揖,以晚辈的身份行了一礼。
不管冯胜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什么,在朱高煦心里,如果不是冯胜收复西北,平定辽东,那恐怕这几块汉地会晚几年重归汉家。
站在民族情感上来说,朱高煦对冯胜还是十分敬重的。
不过,冯胜没有做出什么回应,只是在打量过他后转身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