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这儒生进入殿内,原本还拥挤在一起的郡王们顿时作鸟兽散。
他们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而太监也连忙退出殿外,期间还对老儒生作揖行礼。
只是十几个呼吸间,老儒生再走到诸多郡王面前的讲台时,诸多郡王都安静了下来。
面对他们的安静,老儒生也有几分唏嘘,但他还是强装着镇定道:“看样子诸位殿下已经听说了。”
“没错,燕府的二殿下入了军营,知了民生疾苦,如此方能浪子回头,并于今入武英殿内与陛下、太孙一同理政。”
“燕府二殿下的例子,值得诸位……”
话说到后面,所有人已经听不进去老儒生的那一套话术,此刻他们还在为朱高煦入武英殿的事情惊愕,脑中不约而同地只剩下了一个问题。
到底是他们没睡醒,还是宫内外的人没睡醒,朱高煦那个小霸王都能入武英殿理政了,真的假的……
第68章 武英理政
“稍许殿下要做的,便是将陛下交给您的奏疏一一批阅便是,不过需要牢记的是,粮秣超过一千石,灾民超过百人,调兵超过百人的奏疏都需要陛下阅览。”辰时四刻,在大本堂的宗室子弟都在为朱高煦能进入武英殿而惊讶时,朱高煦本人却坐在象辂车内,从上次见过面的太监口中了解武英殿协同理政需要做的事情。
相比较上次,由于这一日的天气较好,朱高煦也能将注意放到这名太监身上。
他坐在车上,听着旁边步行太监诉说的同时,也仔细打量着他。
这年轻太监长得盘脸长目,身高五尺四寸左右虽然自称奴婢,但并没有那么卑微,言行举止皆有条理。
“我瞧你长相不像汉人,是北边的归顺人,还是东北,亦或者从高丽、西南来?”
朱高煦侧头询问年轻太监,对此他也看着朱高煦,边走边作揖回答:“奴婢是海西女真人。”
“女真人?”朱高煦脸上露出几分尴尬,但一想到对方是海西部的女真人,他倒是松了一口气,继而兴致勃勃的询问:
“我在北平时,听闻女真有海西、东海两大部,不知道你们两大部各自人丁几何?可有居住的城邑?可懂得耕种?”
朱高煦记忆里不差,他记得眼下还没有建州女真,因此女真仅分为两部。
不过,他虽然记忆不差,但对于没有学习过的东西是不可能猜测出来的,所以他并不知道明初女真人的情况。
眼下既然有年轻太监可以为其解释,那他当然要好好听取,为日后经略东北做准备。
“海西部族有大小城寨百余座,平日里也会种些豆子、蜀黍(高粱),豆子配合草料喂牲畜,蜀黍则是本族人自己食用。”
年轻太监见朱高煦对东北感兴趣,不免对其解释道:“只是当地贫苦,一亩田地仅能出蜀黍八斗,经过处理后实得黍米五斗。”
“五斗?”听到这话,朱高煦眉头一皱。
明代一石约一百五十斤,而一石为十斗,五斗则是七十五斤。
尽管知道明代的一亩地只等于后世的八分五,但哪怕填补这部分,恐怕辽东以北的粮食亩产也很难超过九十斤。
“一亩地就这么点粮食,那你们如何渡过寒冬?”
朱高煦反问对方,而对方也摇头:“自然是很难过去,因此才会利用闲暇时间去林中狩猎,将猎物的肉用来吃,皮毛剥下后炮制卖给辽东的商人,亦或者拿来上贡,得到了钱钞后便买粮食来熬过寒冬。”
说到此处,年轻太监又对朱高煦继续讲解东北女真人的境况。
“奴婢所在的海西诸部,大约有百来个大小部落,每个部落人丁从数千人到几十人不等,总的丁口数量不过四五万,算上妇孺也不过十余万。”
“东边的东海女真诸部由于居住在深山老林之中,便是奴婢的父亲也很难知道其中藏着多少人,但粗略算来,恐怕不下三十万。”
“他们虽然也种植蜀黍、豆子,但由于没有铁质的农具,因此一个百来人的部落往往忙一年下来,也不过只能开垦二十余亩。”
“如果忙于开垦,疏于打猎,那他们便会去劫掠北虏和奴婢所处的海西诸部,但往往战力极差,百来人出,丢下二三十条性命才能夺去几头耕牛和十余石粮食。”
年轻太监说的很有条理,这让朱高煦不由对其有些感兴趣:“聊了这么久,我还不知道你叫什么,今年几岁,何时入的宫。”“奴婢本名亦失哈,今年二十五岁,洪武十九年入的宫。”亦失哈作揖回应,同时他们也越过了三龙桥,来到了武英殿前。
“好,我记住你了,多谢你今日解惑。”
朱高煦并没有认出对方是谁,只是在象辂停稳时下车,同时对亦失哈笑着回应。
亦失哈见状上前带路,几个呼吸后二人便来到了武英殿的偏殿内,见到了已经在处理奏疏的朱元璋、朱允炆。
“燕府二子高煦,参见陛下……”
对于朱高煦的到来,朱允炆早已有了准备。
但当他真的看到朱高煦穿着一身绸缎盘领袍入殿时,他还是有几分忍耐不住,脸上的表情有些失控,因而没有第一时间欢迎他。
因此,这样的差事,只能由作为皇帝的朱元璋来完成了。
朱元璋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头也不抬的开口回应:“起来吧,你的位置就在这,赶紧干活,日后多向太孙学习,早些到。”
“是……”朱高煦死猪不怕开水烫,起身后便走到了朱元璋右侧的桌椅旁,坐下的同时还瞥了一眼三张桌子上的奏疏。
这其中,朱允炆的最多,看模样不少于二百本,朱元璋其次,大约三十来本,而自己桌上的仅有十余本。
瞧见这工作量,朱高煦笑着打开第一本奏疏。
【兖州府滋阳县丞刘奉谨奏:丁丑、县内诸河水泛溢浸没民田三百六十余顷,百姓流离……县中粮仓赈灾足矣,然秋粮无望,特奏朝廷,望蠲免滋阳受灾百姓今岁秋粮。】
“三百六十余顷,那就是三万六千多亩地……”
朱高煦看着手中数百字内容的奏疏若有所思,而一直关注他的朱元璋也抬头看向他:
“怎么了?可是不懂政务,不知如何处理?”
“不是。”听到朱元璋的话,朱允炆转头看来,而朱高煦也摇摇头,拿着奏本道:
“这滋阳县丞刘奉说当地三万六千余亩田地受了灾,当地粮仓足够赈灾,但当地秋粮无望,希望能够蠲免受灾百姓的今年秋粮。”
“孙儿算了下,按照山东一亩田地征粮约七斤左右,那这次就得免去将近一千七百石的秋粮。”
朱高煦的心算让朱元璋点头,不过面对事情内容,他却一笔带过:“农事遭遇天灾是没有办法的,蠲免也自然是应该的。”
“不……”朱高煦在朱元璋说完后摇头,否认了他的看法,而是打开奏本道:
“我看了这奏疏内容,其中刘奉提到了‘县内诸河’,也就是说这次的水患是滋阳县内诸多河流一齐泛滥的缘故,那既然是这样的话,眼下应当做的事情,不应该仅限于赈灾和蠲免。”
朱高煦的话让朱元璋上了几分心,不过他也仅仅是想知道朱高煦能说出什么罢了,因此示意身旁太监将朱高煦手中奏疏接过来。
在太监接过奏疏递给自己后,朱元璋大致阅览了其中内容,心里已经有了想法,但他还是抬头看向了朱高煦,想知道他能说出什么建议:
“说说你的看法……”
第69章 爷孙和睦
武英殿内,朱高煦仅是处理第一本奏疏,便让朱元璋询问起了他的看法,这让朱允炆无心处理奏疏,只得看看他们能说出些什么。面对询问,朱高煦则是不假思索的脱口说道:
“滋阳县属淮河水域,其境内有泗河、洸府河、白马河、南泉河等河流,合计十八条。”
“孙儿以为,仅是赈灾和蠲免百姓秋粮,不过是治标不治本。”
“若是不彻底根治当地水患,那日后水患泛滥一次,朝廷就要蠲免一次,赈灾一次,长此以往,府库空虚。”
“因此,应当着当地官员以工代赈,同时工部派出水工,将滋阳县境内河流彻底整治,避免当地日后水患再度爆发。”
朱高煦很轻松就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他很清楚“授人鱼不如授人予渔”的道理。
这样的看法,但凡是个干臣都能说出来,因此并不能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不过,那也仅限是干臣说出,而不是被他人视作武夫的朱高煦。
因此,当他说出这番话后,朱元璋便满意点头,将奏疏递给旁边司礼监太监,同时交代:“按照这小子说的做。”
“奴婢领命……”司礼监太监接过奏疏回礼,随后便当场派人去书写回复。
只是,朱高煦的这番话,也仅限于此。
他的这番话,顶多为他争取到了一个百里政才的印象,远远比不上朝中的那些大员。
因此在朱元璋交代完后,他便再度低头处理起了奏疏,而旁边的朱允炆见自家爷爷没多说什么,心里也松了一口气,同时笑着对朱高煦夸奖道:
“煦弟初次理政便有如此看法,假以时日,恐怕能将北平城治理的井井有条。”
朱允炆这话听着是夸奖,但实际上是在说朱高煦只有治理一城的能力。
对此,朱高煦即便听出来了也不能说什么,只是笑着作揖回礼,好似受到了多大的鼓励一般。
瞧着朱高煦的举动,朱允炆也满意的低头,继续处理起了奏疏。
见状的朱高煦也跟着低头,对着他剩下的十五本奏疏一一处理。
他先是简单翻阅了十五本奏疏,这其中内容基本涉及五军都督府、兵部、地方府县。
总结来说,就是涉及军事、后勤、地方政治和经济。
不过,这些涉及的范围并不大,军事和后勤都保证在千户及以下的事情,地方事宜也是在府及以下的事情。
这种待遇,不难看出,老朱是准备一点点的试探出自己眼下的能力极限到底在哪。
说实话,朱高煦在治理民生这块,前世确实没有太多经验,但架不住这厮玩过的策略战棋游戏多。
他虽然不知道怎么治理地方民生,但思前想后也就那几样。
古代毕竟是农业为主的社会,主要把农业搞好,就等同于将当地经济搞好了。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只有农民手上有钱了,农民才会去消费。
有钱的农民多了,那地方上的消费力就上来了,消费力一旦上来,自然而然会有商贾慕名而来。
不过这其中包含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粮食如何转运,如何保存,如何……
总之有太多的问题,而且明初本质上并不缺粮食,甚至粮食多到了明初不断进行大规模的基建。
后世能看到的所有城池,几乎九成都是明代时期兴建的,如此时朱高煦手中就有一本关于地方城池竣工和开建的奏疏。
【乙亥、厦门城竣工,东莞南头守御千户所开建,东莞大鹏守御千户所开建,都匀城始建。】
瞧着这些奏疏,朱高煦放下了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转头开始研究以工代赈。
不过,他手上的奏疏仅有滋阳县那一本受了灾害的奏疏,其它奏疏基本是普通的军事防备、城池修建等内容。
有前世的工作经验在前,他很快处理完了所有奏疏。
“爷爷,我弄完了。”朱高煦发现了一件事,他每每叫朱元璋爷爷,对方都会给自己好脸色,所以他这次试探性的喊着。
“嗯?”果然,听到爷爷两个字,朱元璋抬头看了一眼朱高煦,然后摆摆手,示意太监将朱高煦批阅完的奏疏拿过来。
只是几步路的距离,朱高煦所处理的奏疏便被送到了朱元璋面前。
他处理政务的速度比朱高煦还要快,因此仅花费一刻钟的时间便把十五本奏疏看了个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