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前面的流程,接下来朱元璋应该要去地宫看看朱标,毕竟眼下太子妃吕氏还未薨逝,地宫应该还没有合上。
“走吧……”
和朱高煦预料的一样,朱元璋出殿后便招呼着他前往地宫,朱允炆也紧接着跟上。
朱高煦见状跟在两人身后一步的距离,耳边也响起了朱允炆对今日早朝的总结。
“爷爷,今日早朝无甚大事,只不过山西布政司上奏,去岁迁往甘肃的百姓,今岁逃亡回山西者已不下三万。”
朱允炆的这番话一经说出,朱元璋便停下了脚步,朱高煦也是心里一惊。
甘肃的人口如何,他早就已经通过傅友德和冯胜知道了,即便在朱元璋花费大力气,持续移民十余年的情况下,甘肃人口也不过十余万余户,八十万余口。
不过其中有近五十万都是被俘后安置在河西的蒙古人、番人和色目人,汉人占比不到当地四成。
这样的人口基数下,一年逃回三万余汉人,如何不让人惊讶。
当然,更让朱高煦心情沉重的,还是百姓对待移民的态度。
大明对于汉人迁移河西的政策已经很不错了,但即便如此还是留不下百姓。
朱高煦记得他之前处理政务时看过去年甘肃等镇接收的百姓数量,好像是七万人左右。
如今不过七月,去年的七万移民已经逃回三万,留存率不足六成。
按照这个速度,恐怕到年末时,最后能留下的移民应该不足三万。
要知道,逃走的那些人,也是朝廷花了粮食才保障他们迁移到甘肃的,而如今他们逃走,朝廷的支出就打了水漂,数万乃至十数万粮食成了无用功。
想到这里,朱高煦看了一眼朱元璋,想从他脸上看出一点属于人的心情。
只是令他失望了,朱元璋似乎早有预料,他平静的转过头来看了一眼朱允炆和朱高煦,而后交代道:
“逃回去的让地方衙门以逃兵身份,送往山西都司处理,令山西都司将他们流放甘、肃等州。”
“是!”朱允炆作揖回礼,朱元璋也在说完后转头继续赶路。
留下的,只有因为朱元璋这番话而语塞的朱高煦。
在这一刻,朱元璋为朱高煦展现了一个合格帝王的心态。
他并不受逃回百姓的悲喜影响,甚至想尽了办法让他们去河西。
如果不想以百姓的身份过去,那就以犯人的身份过去。
总之,不管以什么身份,他们的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去河西之地为大明朝戍边,为甘肃等镇的明军种地缴税。
他们可以逃,但不管怎么逃,只要他们还活着,他们就会被送回河西,这就是他们的命……
了解了朱元璋的想法,朱高煦深吸了一口气,随后朝着他们的背影追了上去。
第85章 行钞税法
“淅淅沥沥……”巳时,伴随着雨声传来,整个南京城都被雨水所包围,那延绵百里的外郭城垣在雨中显得格外雄伟壮观,犹如一条黄褐色的土龙,盘卧在大地上。
明东陵的宝顶地宫前,雨水在地面的青砖上溅起一串串水花,四周充斥着雨水滴落树丛的声音,给紫金山增添了几分生气。
这雨来的巧,在所有黄纸燃尽后方才到来。
站在黄罗盖伞下,朱元璋与朱允炆这对爷孙就这样安静的看着眼前的地宫,心中不知作何感想。
远处,朱高煦与郭英、徐增寿三人站在伞下,不同的是,郭英与朱高煦各自撑着伞,徐增寿则是由后面的兵卒为其撑伞。
似乎是觉得这样不好,徐增寿自己接过了雨伞,并让兵卒退下。
待兵卒退下后,朱元璋也在黄罗盖伞下与身侧的朱允炆交谈起来:
“国子监那边,事情做得如何了。”
“回爷爷,都已经准备好了,国子监内的学生随时可以出发。”即便下着雨,朱允炆却还是抬手作揖回答。
只是他的举动在朱元璋的一瞥之下,所有心思都好似曝光了一般。
朱元璋不在意朱允炆的小动作,而是回头看了一眼站在雨中自己撑伞的朱高煦。
“看我干嘛……”
朱高煦有几分心虚,毕竟老朱的眼神实在是很有杀伤力,每次他直视自己,朱高煦都觉得自己下一秒就有可能人头不保。
“诏令国子监二十以上的学子,明日尽数到大教场,再令户部、五军都督府调两卫、三十万……贯钱去大教场候着。”
朱元璋本想说调三十万贯钞,但不知为什么,他想到了之前朱高煦对他所说的那一番话,因此改成了钱。
对此,朱允炆眼神闪烁,但很快隐藏。
“再下旨,让户部的人点好今年旷课的岁入呈给我,另外于八月初昭告天下,今年的秋税,苏松二府,可以钞抵赋税。”
“孙儿领旨……”朱允炆心头一跳,但还是先应下,而后见朱元璋没有别的需要吩咐的,这才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爷爷,苏松二府去岁上缴军屯赋税,钱粮绢布等物,经折色后,大致是三百余万贯。”
“若是以钞抵赋税,那今岁这二府能够交上来的赋税恐怕……”
朱允炆话说三分,但这样的话他在之前与朱高煦争辩钱钞问题时也曾说过,朱元璋自然知道他想说什么。
说到底,两江闽浙这广泛的江南地区占据明初大半的赋税,尤其是朱元璋提出的苏松二府更是重中之重。
虽然只是两个府,但是它们却占据了大明十分之一的赋税。
这两个赋税重地,单独对任何一府提出蠲免、赈灾或其它的经济类政策,对于大明朝来说,都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提议。
如今,朱元璋仅是听朱高煦说了一下对钱钞的看法,便提出要让苏松二府的百姓以钞抵赋税。
这道旨意一旦下达,朱允炆都不敢想,今年的赋税情况会如何。
当然,朝廷的赋税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朱允炆个人的想法。
他还从未见自家爷爷对任何一人的提议如此重视,哪怕是自家父亲。
“那小子所绘的矿山地图,已经找到了三处。”
朱元璋的一番话,解开了朱允炆的疑惑,但同时也让他倒吸了一口凉气。他仔细算了算时间,从自家爷爷派人去云南勘察到现在不过一个半月,但就是这么短的时间里,根据他所绘的地图,居然能找到三处矿脉。
朱允炆了解矿课,知道寻矿不容易。
正因为如此,他十分清楚这三座矿脉的重要性。
它们能被这么快找到,那必定是容易开采的矿脉。
也就是说,它们能给大明带来的利益极大,而朱允炆担心的,则是地图上的其它矿脉。
如果朱高煦所绘画的山脉都有矿脉,那他恐怕……
“你稍许回宫之后,让户部和五军都督府准备准备,从南直隶和浙江再迁些人去云南,不要让这三处金银矿荒废。”
“是……”朱允炆屏息凝神,心中受到的震惊已经无法言表。
“金银矿……”
朱允炆不是傻子,他清楚三处易开采的金银矿代表什么,心里也就不奇怪为什么自家爷爷会让苏松二府以钞抵赋税了。
既然朱高煦对寻矿的事情说的如此准确,那恐怕他所说的《钱钞法》也有一番道理。
这么一来,自家爷爷想用苏松二府来试探《钱钞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只是朱允炆还是不相信,毕竟寻矿和钱钞是两码子事,他不相信朱高煦所说的事情,能接连的实现。
想到这里,他隐晦的看了一眼远处撑伞的朱高煦。
他的小动作,即便朱元璋没有回头,却也能大概猜到。
只是面对这件事,朱元璋不仅没有制止,反而嘴角微扬,似乎故意为之。
“走吧,回宫。”
朱元璋转身开口,朱允炆也连忙收起自己的目光,跟随朱元璋向着紫金山下走去。
见朱元璋等人走来,朱高煦他们也让开了神道,而后跟上了他们。
百余人开始向山下走去,而这中元节的雨水似乎也下足了,开始渐渐变小了起来。
等众人来到山下,这雨水也堪堪停了下来,而朱元璋也带着朱允炆上了大辂。
只不过在回宫前,他还是有些不舍的打开了窗户,眺望了一眼被雨水洗刷的紫金山,似乎即便坐在这里,他也能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
“摆驾回宫!”
看了片刻,朱元璋收回目光,将窗户关上,朱允炆也顺势让队伍回宫。
千余名豹韬卫兵卒翻身上马,为大辂开道,而郭英与徐增寿则是指挥兵马,有条不紊的拱卫大辂。
相比较有事情做的他们,此刻的朱高煦则是蹲在紫金山下的马厩里,朝着趴在马厩内懒洋洋吃草的赤驩骂道:
“吃吃吃!你就知道吃,再不起来,我们就得被人落下了,快给我起来!”
“唏律律……”
第86章 施以恩惠
“让苏松二府以钞抵赋税?!”申时,当赶到东宫的黄子澄从朱允炆口中听到朱元璋的决策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惊讶,随后便本能想要阻止。
只是那话说到口边,他想到了自己的身份,因此改换了口风,对坐在春和殿位置上,一脸阴霾的朱允炆作揖道:
“虽然苏松二府赋税占据天下赋税一成,但想来也不会有太多通行宝钞。”
“况且,这件事情对于地方上的百姓们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不过,殿下您需要在意的是,这件事情到底是由谁来主导。”
“自然是我……”朱允炆下意识回答,紧接着反应了过来,脸上瞬间挂上笑意。
他站了起来,走到黄子澄面前将他扶起:“先生是说,想用此策来为孤收买人心?”
“非臣要殿下收买人心,而是陛下要殿下收买人心。”黄子澄看得透彻,宝钞抵税这件事情,从根本来讲是朱高煦的功劳,可这份功劳太大,不可能让他受着。
相比较朱高煦一个燕府嫡次子,如今急需稳固位置的朱允炆更需要这一份功绩,而这便是朱元璋让朱允炆去做这件事情的原因。
“这事情虽好,但我担心少了苏松二府的赋税,国库会入不敷出……”朱允炆有些犹豫。
黄子澄知道他在担心什么,说到底摘桃子这种事情,没有人不喜欢,但问题是每一个桃子背后都有需要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