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80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若是吃多了口渴,还有推着木车贩卖饮料的商贩会特意推荐。
  如眼下的朱高煦便被一商贩叫住,并打开了木车上的盖板。
  “足下要不要喝点东西?我这里有渴水、酥山、五色饮……”
  商贩一边介绍,一边打开木板,露出里面的二十几个小竹筒和旁边的一木桶冰块及一桶水果。
  见到冰块的时候,朱高煦倒并不感到奇怪,毕竟冰窖这种东西从唐宋开始就走入民间了。
  在南京城里,一些具有商业头脑的百姓会花大价钱在家里地下建造一个冰室,然后在冬天的秦淮河边取水滤清,放入制冰的器具中,等待一夜后就能得到几百斤冰块。
  他们将冰块放入冰室,等到来年夏天再高价贩卖。
  “都有什么?”朱高煦看着那二十几个竹筒询问,那青年商贩也笑着一一介绍。
  “渴水”即为饮料名称,在渴水加上水果名字便是饮料,等同于后世的橙汁、柠檬汁、苹果汁等果蔬类饮料。
  至于“酥山”则是冰沙,和渴水一样加上水果名字后由商贩取果肉,混杂牛奶、蜂蜜弄成的水果冰沙。
  五色饮则是用各色香料、香花、香果作为配料的花果茶,总之种类繁多,让朱高煦这个后世人都看的眼花缭乱。
  仅这一个饮料小商贩,便告诉了朱高煦,汉人的饮料历史到底有多么久远,多少种类。
  “来个‘砂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吧。”
  朱高煦挑了一个名字最长的,那商贩一听也笑道:“这渴水还够做最后一份,足下挑的还真对。”
  他一边说,手上动作一边熟练运作,很快便将一个用竹筒装着的饮料递给了朱高煦,并递给了朱高煦一根筷子粗细的竹枝吸管。
  朱高煦新奇的喝了一口,味道感觉和绿豆汤差不多,多了一些草药味,但是却并不难喝,反而很爽口。
  “几文钱?”
  朱高煦品尝一口,满意的同时准备掏钱,那商贩见状也笑着作揖:“承您照顾生意,收三文钱,若是有宝钞,便只要九文宝钞。”
  “宝钞?”朱高煦掏钱的动作顿了顿,他没想到这商贩居然主动索要宝钞,而且只要九文宝钞。
  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他几一月前换铜钱的时候,一贯宝钞还只能换三百文,也就是十比三,而如今九文宝钞居然能顶三文钱了,差不多快接近十比四了。
  “这宝钞的价格怎么涨的那么快?”
  朱高煦慢慢从怀里拿出三文钱递了过去,那小商贩也没多想,解释道:
  “如今苏松二府以钞抵税,一贯钞能顶一贯税额,因此两府富户行商都开出了四百文的高价收买宝钞。”
  “眼下还没到交秋税的时候,估计等到了那个时候,这宝钞价格还能再涨涨,所以近来做生意的小商小贩都尽量收取宝钞,以此贩卖给苏松二府的行商。”
  小商小贩说完,对朱高煦再度作揖行了一礼,而后就推着木车继续叫卖了起来。
  朱高煦站在原地看着他的背影,不由陷入沉思。
  ‘以钞抵税’是他提出的,他自然知道这个办法可以慢慢将宝钞拉回原本面额的价位。
  可问题是,在他的预设里,这样的回升是需要数年乃至十数年时间的,而不是如今这样几个月就回升了三四成。
  即便苏松二府占据天下十分之一的赋税,按道理来说也不会形成这种涨势,毕竟这个时代可没有电子通讯设备,传消息只能靠人来奔走。
  想到这里,朱高煦低头吸了一口饮料,牵着赤驩走出了清凉山街市。
  之后他陆续跑了几个南京城内的热门街市,无一例外都听到了商贩收取宝钞的声音。
  这样的声音以往可不存在,毕竟江南百姓抗拒宝钞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持续了十几年。
  “即便是有朝廷推波助澜,也很难造成这样的局势,这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
  朱高煦站在街上,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吸了一口饮料,随后翻身上马,往家里赶了回去。
  也在他疯狂往家里赶的时候,武英殿内的朱元璋也在拿着一份奏疏皱眉,而这份奏疏的批改人正站在位置上手足无措。
  在他对面,朱允炆低头批阅奏疏,朱尚炳和朱济熺则是时不时抬头,用戏谑的眼神关注他。
  这个人无需多言,自然便是朱高煦的好大哥朱高炽了。
  “你这奏疏批阅过后,难不成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朱元璋沉吟片刻后抬头质问朱高炽,朱高炽闻言连忙作揖:“皇爷爷,奏疏之中有些文字谬误。”
  “既然知道,为何不驳回?”朱元璋紧皱眉头:“是否是你有所忽视?”
  “这……”朱高炽躬身回应道:“孙儿觉得,不应该因为这小小的失误来驳回奏疏。”
  “况且,这些奏疏多以军中武将上奏,他们许多人早年不识字,近年才学习了文字。”
  “孙儿以为,若是文臣犯这样的错误那应该责罚,但对于武将却不用那么苛刻,只要奏疏能准确传递军情就可以了。”
  朱高炽的话倒是很有自己的一番见解,朱元璋没有着急说话,而是反问他:“唐尧、商汤时期常年爆发水旱灾害,那百姓们能依靠什么来度过灾难呢?”
  他的一改话题让朱高炽有些慌乱,但朱高炽还是在思考过后给出答案:“孙儿以为,唐尧商汤时期的百姓能度过灾害是因为圣明的君主有好的恤民政策。”
  “如果没有圣明的君主给出这些政策,那百姓只会流离失所,曝尸荒野。”
  “嗯……”朱元璋抚了抚须,脸上露出笑意,似乎为朱高炽的这些见识非常高兴。
  他转头看向了一直低着头的朱允炆,向其表彰道:“允炆,你这弟弟有君人之识啊。”
  朱允炆虽然没有抬头,却一直关注着二人对话,因此听到朱元璋开口表彰时,他也念头一动,缓缓放下笔,随后作揖道:
  “爷爷说的甚是,高炽与高煦一样,都是朝廷未来的干臣。”
  一时间,鸦雀无声,殿内众人纷纷诧异的看向了朱允炆,那目光似乎在询问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提起朱高煦。
  要知道昨日朱高煦才顶撞了皇帝,即便他是皇帝的孙子,也不可能一日就让皇帝消气。
  “哼!”朱元璋冷哼一声,没有多说。
  “孙儿口不择言,请爷爷恕罪……”
  朱允炆见到他这举动,脸上惶恐,连忙起身作揖道歉,心底却十分高兴。
  朱高煦能想到的事情,他自然也能想到。
  从昨夜开始,朱允炆就怀疑朱高煦的那番言论根本没有说动自己爷爷,而自家爷爷没有动手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并不想杀傅友德和冯胜。
  朱高煦的言论,只不过给了自家爷爷一个可以停手的借口罢了,因此自家爷爷并没有怪罪朱高煦,反而心底十分庆幸。为了试探自己的这个想法,朱允炆特意提及了朱高煦,只可惜他没有从自家爷爷脸上看到半点高兴,只有愤怒。
  “身为皇孙,为了帮外人来数落朕,他以为他是朕的孙子就可以胡言乱语吗!”
  朱元璋忽的收敛目光,眼神阴沉的扫视了一眼殿内众人,一时间所有人如芒在背,不敢动弹。
  这种局面下,就是始作俑者的朱允炆都感觉到了压力,不由的低下了头。
  “皇爷爷息怒!”
  关键时刻,朱高炽居然手忙脚乱的走出来跪下,五拜三叩后将脸埋在手背上为朱高煦解释:
  “高煦年纪还小,有时候口不择言冒犯了皇爷爷,请皇爷爷息怒……”
  他的声音越来越小,显然此刻的他也很害怕朱元璋。
  可是若是说他害怕,他却又能站出来为朱高煦解释,这不得不让人感叹他对朱高煦的感情。
  只是即便他已经如此,朱元璋却还是没有消气,而是看了一眼朱高炽,以十分平静的语气对身边的随身太监交代道:
  “给朕传口谕,着燕二子煦禁足家中面壁三月,不得与任何人参见。”
  “令羽林左卫指挥使盛庸派人保护,每日负责三餐饭食。”
  他这话每说一下,朱高炽身上就止不住颤抖几分,最后更是抖成了筛子。
  “皇……”
  “都午休去吧!”
  在朱元璋说完,朱高炽还想再说什么,可朱元璋不等他开口便宣布午休,同时起身从殿内走了出去,四周太监及朱允炆等人只能作揖唱礼送行。
  在他离开后,两名太监上前搀扶起了朱高炽,此刻的他早已汗流浃背,整个人几乎被两名太监抬着回到了位置上。
  瞧着他的模样,朱尚炳和朱济熺也不免有些唏嘘,倒是朱允炆的注意力全不在他身上,只是皱眉回味刚才自家爷爷的举动。
  回味过后,他侧头看了一眼武英殿班值太监:“你按照爷爷说的去办,另外让下面的人别太苛刻了。”
  站在殿内的亦失哈见朱允炆吩咐,不紧不慢的作揖回礼:“奴婢领命……”
  随后,亦失哈走出了武英殿内。
  只是相比较在殿内的平淡,走出殿外的他露出几分忧虑。
  带着这份忧虑,他找到了一名自己信得过的太监,将自己的腰牌摘下递给他,转述了皇帝对朱高煦的惩罚。
  那小太监并未与朱高煦见过面,只当是普通的差事,顺手便接过了腰牌,转身准备去羽林左卫调兵。
  “等等!”见他要走,亦失哈思虑再三后还是一咬牙抓住了他的胳膊。
  “怎么了,亦大哥?”回头的小太监露出疑惑的表情,下一秒便见亦失哈严肃对他重复交代:
  “记得,让下面的人对二殿下尊敬些,说不定他脱困也就是在这几日。”
  “是!”小太监以为这是皇帝的意思,喜笑颜开的作揖回礼,以表示自己听进去了。
  过后,他起身往宫外走去,亦失哈则是看着他的背影,脸上露出几分无奈:“殿下,奴婢只能做到这种程度了……”
  自入宫来,亦失哈还是第一次见到朱高煦那样的人,自然不希望他吃什么苦头,这也是他这段时间一直隐晦帮忙的原因。
  当然,他的帮忙并不是不求回报,只是那回报还暂时不能去找朱高煦寻回来。
  松了一口气,亦失哈转身折返回了武英殿,而那小太监也拿着他的令牌前往了羽林左卫坊。
  只是半个时辰,羽林左卫指挥使盛庸便见到了这武英殿班值太监的令牌。
  “传陛下口谕……”
  十七八岁的小太监拿着令牌传谕,一身鸳鸯战袄的羽林左卫将官则是跪下听谕。
  他们跪的不是亦失哈,也不是小太监,而是那块武英殿班值的令牌。
  武英殿班值太监轮换,太监个人并无权力,只是谁拿到令牌,谁就拥有了代天子传谕的权力。
  没了这块牌子,他们便什么都不是。
  以往有外廷太监持令牌前来,羽林左卫的将士们都是低头照办,只是当小太监传谕内容公布后,下面的人却忍不住的侧目斜视四周同袍了起来。
  这其中唯一没有受影响的,则是跪在最前方的指挥使盛庸。
  “臣,领谕!”
  盛庸接过武英殿班值令牌,率领诸将缓缓起身,那小太监见状也作揖笑道:
  “对了盛指挥使,宫里口谕交代,只是禁足,其余皆不禁,您要派人去的话,最好派些客气点的人,别让宫里的那位不高兴。”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8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0/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