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86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朱高煦在献上云南金银矿图时没有想那么多,是因为他不了解眼下云南的情况。
  仅他从王瑄口中了解的云南局面,不过是真实局面的一角罢了。
  如今他倒是在院里打牌看书,但怎么顺利开采云南金银矿却成了朝廷的难题。
  朱元璋瞥了一眼朱允炆,他知道朱允炆心里有办法,但他不能说出来。
  以当下云南的局面,其实派傅友德节制云南,与沐春一起改土归流是最好的,毕竟傅家五子有三子都在云南任军职,其余卫所将领也都是傅友德旧部。
  可以说,只要傅友德前往云南,那整个云南除了沐春麾下兵马是个变数,其余兵马都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傅家军”,云南将铁板一块的威慑云南土司。
  正因如此,傅友德才是这次任务的最佳人选。
  可是晋王朱棡私信傅友德的事情成了朱允炆的一根刺,他很难相信傅友德,并将云南交给他。
  不仅是他,便是连朱元璋也很难再次信任傅友德和冯胜两人。
  只是不用这两人,留给朱元璋的便只有郭英、耿炳文、李景隆、徐辉祖等四人了。
  郭英和耿炳文倒是好说,他们二人早年随傅友德平定云南,对云南不算陌生。
  只是他们的年纪太大,朱元璋有些不舍得让他们前往云南平叛。
  至于李景隆和徐辉祖,前者倒是有节制云南和沐春的能力,早年也随冯胜、蓝玉等人平定辽东,北伐决战捕鱼儿海,也出镇过甘肃这等西北重镇。
  正因如此,朱元璋不太想让李景隆出镇云南,毕竟这次云南的改土归流需要很长时间,一不小心就会让李景隆陷入云南的这个泥潭里。
  最后的徐辉祖,朱元璋倒是有意让他前往云南,但考虑到徐辉祖并没有指挥大军的经历,他很难将这样的重任交给他。
  况且眼下徐辉祖忙着平定沿海倭患,恐怕也很难抽出身去。
  面对这样的局面,便是朱元璋也不由在心底叹了一口气,最后才眼神复杂的看向朱允炆。
  他这一看,朱允炆心里便有了一丝不好的预感。
  “武定侯与长兴侯年纪大了,云南又多有瘴气,让他们去总不太好,至于曹国公……”
  只是一句话,朱允炆心里便难受了起来。
  眼下的大明其实还有很多名将,诸如吴高、顾成、瞿能、何福都是名将,但他们眼下都被四川、甘肃、辽东等地的边患和叛乱拖住,抽不出身子。
  面对这样的局面,朱允炆脑中思绪万千,可饶是他思绪万千,却还是快不过朱元璋。
  “曹国公我另有安排,不能让他前往云南……”朱元璋缓缓开口,每吐出一个字都让朱允炆紧张万分。
  只是不等他有所反应,朱元璋却一句话将他的所有计划打乱:“中军都督府的宋晟不错,我有意让魏国公节制云南,授宋晟为总兵官协从。”
  他最终还是没有选择傅友德,而是在思虑过后选择了他不太看好的徐辉祖。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他将日前抵达南京的宋晟派给了徐辉祖,想来有宋晟协从,即便徐辉祖能力不足,也不至于遭遇惨败。
  朱允炆松了一口气,脸上却忧虑道:
  “魏国公还在清剿沿海倭患,如果将他派往云南,那沿海的倭寇……”
  他话说三分,朱元璋也不介意,帮他把话补满:“杨文做的不错,让曹国公坐镇杭州,杨文节制前军吧。”
  “是”朱允炆作揖应下,心里有几分高兴的同时,脑中也不免浮现朱高煦的身影。
  “爷爷,高煦那边已经禁足快半个月了,是否可以放他出来了……”
  朱允炆的话让朱元璋侧目,只是下一秒他便反问道:“你想让他为你看山点矿?”
  “是为朝廷……”朱允炆毫不慌乱,朱元璋听后却微微颌首:“过些日子再说吧。”
  见朱元璋这么说,朱允炆只能点头应下。
  这时,他们二人也来到了武英殿前。
  二人先后下了车舆,并见到了早早侯在殿门的朱济熺三人。
  “皇爷爷万福,太孙千福……”
  朱济熺、朱高炽、朱尚炳三人先后作揖唱礼,赢得朱元璋颔首后,便与朱元璋二人入了武英殿。
  说实话,朱元璋不太喜欢这三个孙儿身上的那种规矩感。
  “若是高煦那小子,恐怕只会在殿里坐着,等朕来了才会起身吧……”
  朱元璋脑中不由想起了之前朱高煦在时对他的态度,心里倒也多挂念起了他几分。
  人就是这样,旁边人都平起平坐的时候,他想要高人一等。
  等他真的高人一等的时候,却又想找一个能与他平起平坐谈话的知心人。
  以前还有马皇后、朱标、朱雄英陪他,可眼下他身边却都是‘懂规矩’的规矩人了。
  坐在位置上,朱元璋看了一眼四个孙子,瞧着他们那言行举止都一板一眼的模样,却是半点温暖都感受不到。
  孤家寡人的生活对于他来说,未免太枯燥了……


第103章 乱我家者
  “开花马!给钱!”
  府军前卫坊里,当朱高煦一把摔下两张花马牌,他立马叫嚷着四周人给钱。
  林五六和其余四人见状也乐呵呵的给钱,他们并不觉得难过,因为他们知道这钱要不了几局就得回到自己手里。
  无他,只怪朱高煦的牌运太差了,打了一早上二十来局,他只赢了这一局,妥妥的善财童子。
  他这种送钱法,都让林五六他们以为朱高煦是在有意接济他们了,毕竟即便是上直十二卫军的他们,一年俸粮折钱也不过七贯出头罢了。
  这些天朱高煦每天就能平均输给他们每人二三十文,弄得这几天他们家里的饭桌上都多了几个肉菜。
  一想到这里,林五六都不好意思道:“殿下,要不还是休息休息,吃了午饭再继续打吧……”
  “不行!”朱高煦像个输红了眼的赌徒般抬头道:“我这终于赢了一局,运气刚回来,除了班值的兄弟,其它的都不能走。”
  说罢,朱高煦拿起牌就开始洗牌发牌,不过不出预料的是,他只是一局就将前面赢回来的钱输了个干净,惹得他牙疼。
  “再来!”
  在朱高煦的叫嚷声中,林五六等人面面相觑。
  与之相比,同一时间的朱元璋也拿起了一份奏疏,略皱眉头。
  【丙午、撒马儿罕驸马帖木儿遣酋长迭力必失奉表来朝,贡马二百匹,表曰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统一四海,仁德弘布,恩餋庶类万国,欣仰咸知上天欲平治天下特命皇帝出膺运……】
  和朱高煦预判的一模一样,帖木儿果然派人来朝,并且贡马二百匹,送来了一份极其肉麻的奏表。
  如果没有朱高煦的提醒,朱元璋只以为这是帖木儿久仰大明才写出的贡表,可有了朱高煦的提醒后,他却怎么看都觉得这降表透露着诡异。
  站在他身旁,朱允炆也小心提醒道:“爷爷,要不然礼部将贡表原文送来,再差两个四夷馆官员上来诵读原文?”
  朱允炆心知礼部喜欢美化贡表内容,加上朱高煦的提醒,便是他也觉得这贡表透露着诡异。
  “嗯……”朱元璋微微颌首,朱允炆见状也派武英殿太监前去礼部取贡表,召四夷馆翻译官员。
  将贡表放在一旁,朱元璋看了一眼送来这本奏疏的太监:“那帖木儿送来的贡马和以前一样吗?”
  “回陛下,马匹一样,都是高大的波斯马,而且都是种马。”太监如实回答,这消息让朱元璋心里的不安稍弱几分。
  二百匹波斯马如果用来配种,那大概三四年的时间就能配出几千匹杂血战马。
  它们虽然不如纯正的波斯马高大,但掺杂了河曲马的血脉后,耐力却能变强不少,极其适合用来作战。
  “让人好好照顾这二百匹马,但凡死了一匹,都让司牧局的主官陪同殉葬!”
  朱元璋态度强硬,但毕竟眼下缺马,他的态度如此也十分正常。
  太监叩首应下,随后便在朱元璋的挥袖间退下。
  待他走后,朱高炽也小心翼翼的起身,拿着一份奏疏走到了朱元璋和朱允炆面前。
  “皇爷爷,这是宁王叔上奏的奏疏,孙儿不敢做主……”
  朱高炽递出奏疏,朱元璋也顺手接过看了看。
  奏疏内容并不复杂,只是牵扯了太多东西,也难怪朱高炽不敢做主。
  在奏疏中,宁王朱权阐述了大宁的天气,然后说了卫所军户的冬衣不足,请拨棉花五十万斤。
  五十万斤棉花,这在明初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由于蒙古人对地方不加治理,因此棉花虽然在宋末元初传入内地,但民间种植力度极小,直到朱元璋北定中原,这种御寒作物才得到大范围的推广。
  为了推广棉花,朱元璋还下令让减免种植棉花的农户税收,使得更多的农民开始种植棉花。
  只可惜古代不比后世,尽管棉花已经被大明君臣推广了二十几年,但它的生长范围依旧在长江、黄河流域。
  并且由于明初气温较后世更低,北平辽东地区能种植棉花的地方极少,因此辽东、大宁等地奇缺棉花这类的御寒物资。
  五十万斤棉花,这对上半年已经先后派发百万斤棉花给西北、山西的大明朝廷来说十分困难,可即便再怎么困难,朱元璋却也不能无动于衷。
  “让兵部和工部制棉衣十六万件和八万床棉被,务必赶在下雪前送抵大宁,总不能让我大明朝的官兵穿着单衣在北方戍边。”
  “另外告诉宁王,日后关于棉花这等军中急缺的东西,都给他老子提早上奏,别拖到这种时候。”
  朱元璋表达了态度,随即提着朱笔批了红,示意朱允炆赶紧去办。
  朱允炆见状也不敢耽误,毕竟眼下已经九月初一,大宁那边再过半个多月就要开始下雪了。
  如果仅凭往年的棉衣、棉被来御寒,那恐怕今年大宁会出现冻伤冻死的事情。
  见朱允炆前去办事,朱元璋也抽空出来对朱高炽、朱济熺、朱尚炳三人说道:
  “人呐,一旦饱了就会忘记饥饿,穿暖了就会忘记寒冷,天下太平了就会忘记修葺武备,如此长期下去,一旦遇到灾祸就只会茫然无措,像没了头的苍蝇。”
  “我深知民艰,所以时常督促工部修葺水利道路,让百姓皆得温饱。”
  “如今田地收成虽然比往年丰收,百姓皆能自给自足,田舍乡野的邻皆安,但如果以为这样就可以高枕无忧,那就错了。”
  “你们日后都要为大明镇守四方,切要记得朕的这些话,对于民生不可遇安忘忧。”
  “到了地方上,你们可谕民间百姓,但凡地有间隙,皆令百姓种植桑、枣,不要浪费田地。”
  “若是遇了凶欠,你们也不能吝啬,要开放王府府库为百姓衣食之助。”
  说罢,朱元璋看向旁边的随身太监:“着令工部移文天下有司,督民种植桑枣,且授以种植之法。”
  “民间若有益种棉花者,率免其税,岁终具数以闻。”
  “奴婢领旨……”随身太监见状应下,朱高炽三人也先后作揖,唱礼:“孙儿领悟……”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8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6/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