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129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不多时,三人来到了那二百来平的主屋会厅中,朱高煦也笑道:“日后这里就算是承运殿了,王府如此就足够了,不必再大费周章,弄块牌匾就行。”
  “是……”张纯诧异应下,对于朱高煦,他实在有着太多不解,毕竟他与当下南边传回的许多藩王消息太过不同。
  面对他的疑惑,朱高煦也没有顾上,而是对林五六道:
  “今日起,吉林城只有两个千户,一个是张纯,另一个就是你了。”
  “谢殿下!”听到自己终于得偿所愿,林五六激动的想要下跪,但是一想到自家殿下不喜欢跪礼,连忙改为作揖。
  瞧他的模样,朱高煦也道:“你这名字当了官不太好听,我给你改一个……”
  林五六的名字起源于他家的位置,因为住在羽林坊第五弄,加上是家里第六个孩子,所以他爹给他取名林五六。
  这种取名方式在元末并不奇怪,但如今林五六成了千户,自然要改一个。
  想着,朱高煦想了想脑中名字,最后才说道:“你到这只能种粟麦的地方才得以升官,就叫林粟好了。”
  “谢殿下赐名!”改名为林粟的林五六笑着应下,不过他还是挠挠头道:“殿下,这粟字怎么写?”
  “……”听到林粟的话,朱高煦挑了挑眉,不由在心底叹了一口气:“看样子还是得提早开一个扫盲班才行。”
  “过几天教你们读书的时候就知道了。”朱高煦对林五六交代,同时也看向张纯:“城里识字的有几个人?”
  “只有四个,一个是末将,另外三个是王镇抚和李吏目、刘吏目。”张纯如实回答,心中有些诧异。
  “城中十五岁以下孩子有多少”朱高煦再问。
  “约九百人。”张纯再度回答,朱高煦闻言也开口对亦失哈道:
  “之前招募的吏目有几人?书籍、纸笔砚墨等物可都买到了?”
  “二十二人,书籍三千套,三千摞纸笔砚墨都在南边的船上。”亦失哈不假思索,朱高煦闻言颔首,转头对张纯说道:“城中可还有空地?”
  “还有许多,此前吉林城是按照卫所修建的,足以容纳三万人,当下只有不到七千人。”张纯回答。
  “好”朱高煦颔首,对三人吩咐道:“虽然还是早春,但还是得劳烦城里的人。”
  “明日张纯你与林粟一同组织兵卒前往挨家挨户通知,便说王府发徭役,要在城中修建两座书院。”
  “一所供所内兵卒学习,一所供十五岁以下的后生学习。”
  “城中百姓免除学费,等南边的队伍来了就开办书院。”“这……”张纯欲言又止:“殿下,以所里的岁粮,恐怕养不起这么多读书人。”
  张纯的话没有说,那三千套纸笔砚墨和书籍花费可不少,足足花了朱高煦一千六百余贯。
  若是放在以前,别说养这两千多个要学习文字的人,就是养一千兵卒都得看辽东都司的脸色过日子。
  不过,如今朱高煦来了……
  面对张纯的话,朱高煦笑着安抚:“钱粮的事情不用操心,四月初辽东都司会送六万余石粟、米入库。”
  “六万?”听到朱高煦的话,张纯瞪大眼睛,那放在以前可是吉林船厂两年的开支。
  “不止,等后续南边的队伍来了,还会带一万多石粮食。”
  亦失哈也笑着与张纯说着,而张纯这时才知道了朱高煦的实力。
  他不是一般的郡王,也不能用一般的郡王待遇来衡量他。
  张纯还在惊讶,朱高煦却坐在椅子上对三人说道:
  “日后城中的钱粮、兵器打造等都交由亦失哈来打理,你们二人就只管练兵。”
  “当下的当务之急是先将所里的耕地给分给军户们,算上我们带来的那些家眷,差不多是一千四百七十户。”
  “所里的田地按照这个来分,基本每户能领耕地两亩。”
  “南边的队伍会带来三百匹挽马,这些马虽然也是王府的,但平日里就交给百姓们圈养,五户养一匹来耕种,开荒。”
  “开荒的耕地由王府统一分配,都均分给百姓们。”
  “待四月初,城内以人头来领粮,每人每月领六斗粮,兵卒除外。”
  “不过记得提醒百姓们,这粮食不是一辈子都发,只是为了让大家开荒时没有后顾之忧才发放的。”
  “待开荒的田地均分到人均十亩的时候,这人头粮就停发了。”
  朱高煦一直在花钱,脑中也一直在计算着。
  刨除书本这些成本,单单说发粮食这一点,他从抵达吉林城到现在,已经许诺发出不少于五千石粮食。
  不仅如此,其中有大约四千石还是每月固定开销。
  这还是南边队伍没有抵达的情况,如果南边傅让的那一千多人抵达吉林城,那吉林城的开销会达到每月六千石左右。
  可以说,辽东都司发的粮食,也只够王府支配十个月,剩下还有一万二的缺额,而这里只能拿朱高煦的岁俸中填补。
  这还只是粮食上的支出,如果算上钱的话,朱高煦会更加头疼。
  一千五百五十三名兵卒军官每年要固定开支一万三千余贯,六百工匠要开支一万二千贯。
  这一前一后就是两万五千贯,但朱高煦只有一万贯的岁钱,即便加上八千贯的盐引,以及贩卖纱罗绢布得到的两千贯,他也就能凑够两万贯。
  粮食那边倒是还能盈余八千石,但钱这边,即便算上临行前朱高炽给的两千贯,他今年也还缺额三千贯。
  辽东粮食价格倒是高,但他不可能卖粮食。
  想到这里,朱高煦自己都不由调侃自己,或许自己是所有藩王中,唯一缺钱的那一个。
  即便是最穷的肃藩,也不会有自己穷,毕竟所有藩王里,只有他是自掏腰包给的兵卒,但这也可以说是他“自作自受”。
  十八贯的军饷,别说放眼大明,就是放眼全球,也只有他能给的那么高。
  因此在说完了花钱的方面,朱高煦就得说赚钱的方面了。
  “均分的耕地,你认为秋收时能收到多少税粮?”
  朱高煦看向张纯,张纯闻言也沉默了片刻,而后才继续道:“若是十赋二,差不多是每亩十八斤左右,算上六百亩的坡地,顶多只能收上来三百五十石。”
  张纯一句话,旁边的亦失哈就已经开始头疼了。
  自家殿下大手一挥,每年花出去十几万石,结果得到了只有三百五十石。
  听到这个答案的朱高煦倒是没有头疼,反而对张纯继续问道:“若是贩卖铁锅、粮食、茶叶给站在我们这一边的海西女真,你觉得能换到多少东西?”
  “……”听到朱高煦要和海西女真做生意,张纯紧皱着眉头,毕竟他的父亲就是被同为海西女真的西阳哈所杀。
  看出他的别扭,朱高煦没有放任不管,而是安慰道:“只有拉一派再打一派,我们才能掌握西阳哈逃遁的情报,继而绞杀他。”
  兴许是朱高煦的安慰起到了作用,张纯只能皱眉吐露道:
  “如今最值钱的是铁锅和粮食,其次是布匹和棉花,最后才是茶叶、瓷器、陶器等物。”
  “据去岁夏季前往弗提斤城的一些军户所说,一石粮食可换一张貂皮,其余不甚知晓。”
  张纯的话,让朱高煦和亦失哈眼前放光,他们倒是没想到在弗提斤城里,貂皮居然那么便宜。
  就朱高煦手中剩余的粮食来说,他完全可以换来八千张貂皮。
  这些貂皮交给杨彬,最少能制成八百件成衣,能卖四万贯,扣除成本的八千石粮食,再减去运费和工钱,哪怕分杨彬一半的钱,朱高煦也能赚到最少一万五千贯。
  不过貂皮这种东西都是物以稀为贵,而且如果朱高煦真的敢收八千张貂皮,那估计东北之地的貂也没几年可活了,所以还得从各种方向入手才行。
  明初不比明末,明末时期许多值钱的野货在明初都不算值钱,能值钱的也就毛皮、珍珠、珊瑚、人参和鹿茸这些东西了。
  朱高煦可以贩卖一定数量的铁锅和粮食,但规模不能太大,不然被御史捅上去,他估计也会被庙堂上的那群人想起。
  当下的他,最希望的就是寂寂无名的在吉林沉寂下去,一直苟到老朱去世,到时候就是自己南下入关……
  “怎么感觉有点奇怪。”朱高煦心里感觉一阵古怪,虽然他是汉人,但南下入关这词总觉得有些违和。
  抛弃这些心思,朱高煦忙起了正事,他看向亦失哈道:
  “弗提斤城货物的事情,还是得你亲自跑一趟,最好能和当地的头人谈成固定的贸易。”
  “殿下放心,明日我就启程。”亦失哈没有耽搁,并对朱高煦询问道:“需要从弗提斤诸部要些兵马吗?”
  “不必,现在我用不了那么多兵,”朱高煦否决了亦失哈的提议,但同时也对林粟和张纯道:
  “我没有太多时间,所有的事情最好在秋收前解决,秋收后我要找西阳哈那老酋替死去的北边兄弟报仇!”
  “是!”张纯激动作揖,他现在最想做的就是报仇,原本他听到朱高煦要在弗提斤城做生意时,还以为朱高煦只是表面圣贤,暗地里行一些鸡鸣狗盗的事情。
  现在看来,做生意只是为了凑钱练兵,而练兵则是为了杀西阳哈。
  “张纯,吉林的地图有吗?”
  朱高煦说完了财政和待遇的事情,自然要开始着手备边的事情了。
  他招呼张纯,张纯也早有准备,从怀里掏出了一张地图和一本文册。
  文册记载的是吉林城的情况,地图则是描绘了吉林城四周的局势。
  林五六与亦失哈接过地图并将其铺在桌上,李纯走到朱高煦面前为他介绍吉林城四周局势。
  在李纯的描述中,吉林船厂身处鸡林湾内,水寨中有二百料福船三艘,百料十艘,卫所兵卒皆通水性、操船与操控火器。
  在吉林城的东边,约后世蛟河市的位置便有一个东海女真的石堡。
  这个石堡被张纯他们称呼为善出堡,堡内女真人时常会来吉林城换些东西,也负责提供情报来换取东西。
  此前西阳哈袭击吉林便是他们提前一天告知的情报,因此吉林城才能以如此少的伤亡击退西阳哈。
  这个石堡居住的东海女真有三千多人,也算是东海女真诸部中的一个大部落了。
  不过他们基本都使用兽牙箭矢,并且铁甲极少,所以先前吉林城诸多千户都没有将他们放在眼里。
  对于这个地方的东海女真,朱高煦差不多记下了,它的首领叫做额真,懂得一些汉话,沟通起来比较方便。
  朱高煦准备让亦失哈出访弗提斤城归来后去拜访他们,最好能建立长期的贸易合作关系。
  介绍完善出堡,张纯又说了东北二百里方向有一个那木喇堡,有两千多海西女真,和善出堡性质差不多。
  如果一路往北走陆路,还会经过五六个海西女真石堡,规模基本在一千到三千人不等,如此过了七个石堡,就能抵达后世的哈尔滨,即当下的西阳哈老巢肇州。
  这距离看似很近,但实际上也有四百多里,因此西阳哈袭击一次吉林城也不容易。
  上次他没抢到东西,张纯估计他会老实几个月,直到快秋收才出兵。
  一般来说,西阳哈都会走陆路,而明军基本走水路,一路往松花江逆流而上。
  之所以不挑陆路走,主要还是担心遭遇袭击,毕竟吉林城的明军数量少,每次出巡都是乘船巡视一下松花江流域,抵达肇州后就会返回。
  只有到辽东都司准备出征的时候,吉林船厂的兵卒才会随大部队走陆路,不过大多时候也只是承担押运粮草的活计。
  走水路的话,一路北上前往肇州是七百多里,沿途有多个海西女真石堡可以补给船队。
  只是听完张纯的话,朱高煦就放弃了日后走水路进攻西阳哈。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12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29/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