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军中兵卒的训练我也看了,原先的四百多屯田兵虽然也被编练为战兵训练四个多月,但毕竟比不上原来的战兵和我们带来的人。”
“我的意见是,这次留下原先的屯兵和部分战兵守城,仅带一千人乘骑军马、挽马前往卜颜堡。”
“城中的挽马已经有六百七十七匹,你只要在互市中再买些,凑足一千匹挽马,届时我们就可以带着所有挽马和军马前往卜颜堡,顶多五日就能抵达。”
傅让想要兵贵神速,这与朱高煦所想的不谋而合。
当下的殿内只有他和朱高煦、亦失哈、林粟没离开,交代事情也比较方便。
朱高煦抬头看向亦失哈:“城中粮食不管还有多少,先拿去与六城做生意,但不要太引人注意,别让西阳哈察觉我们要走陆路。”
“是!”亦失哈也知道击败西阳哈后能获得不少缴获,平日里精打细算的他也没有在关键时候落下链子。
见亦失哈应下,朱高煦也对林粟和傅让说道:“今日起,城里的一千三百多兵卒就交给他们分别训练了。”
“若是能将行军速度再提高,那就更好不过,实在不行也没办法。”
“末将领命!”傅让与林粟应下,随后三人相继离开了承运殿中。
在他们离开后,朱高煦也继续观摩起了沙盘。
与此同时,离开吉林城两个多月的杨彬也带着毛皮、人参等货物回到了江南。
与此前贩卖毛皮的所有商人一样,杨彬带回来的毛皮刚刚制成成衣就被南京城内的高门勋贵们订购,诸如辽东的鹿角、虎骨、补物等商品更是被勋贵们疯抢。
回到江南不过半个月,杨彬便将带来的货物售出一空,同时在苏湖二府购入了三万余石粮食准备北运。
杨彬手拿渤海王府的印信,想要了解他的背景十分容易。
他的背景让许多想对他动手的人投鼠忌器,但同时他的背景和他做的事情也很快被有心人传入宫中。
“三万六千余石?”
深夜的乾清宫里,正准备洗漱入睡的老朱得到了武官带来的情报。
在得知朱高煦在短时间内就做成那么大笔生意的时候,老朱当即便对武官询问:“北边的人也随着这商贾的队伍回来了吧,他们如何说的?”
老朱并不担心朱高煦的生意大,他只在意朱高煦的生意有没有损害到大明的利益。
“殿下与北边的东虏互市具是以粮食、茶叶和铁锅来做生意,除了茶叶有可能被这群东虏交予兀良哈做生意外,其余倒是没有太大违禁。”
“只是殿下与东虏互市过多,许多商贾前往辽东中输粮食后采买不到毛皮和药材,六部之中有不少官员非议……”
武官转述着从下面收集而来的情报内容,得知这情报,老朱舒展了身心:
“他能恪守律法是好的,这生意旁人做也是做,他做还能保境安民,便让他做吧。”
在朱元璋看来,朱高煦用自己的办法来让吉林城自给自足,并且并没有违反《大明律》,这样的做法理应褒奖。
倘若所有藩王都能如他这般头脑灵活,恪守本分,那自己也就不用那么头疼了。
“陛下,还有一事……”
朱元璋还在感叹着朱高煦脑筋灵活,武官就再度上奏。
“说吧”朱元璋喝了一口安神茶,武官也继而开口道:
“据北边随商队而下的兄弟所说,殿下去吉林城不过两个月,便已经将吉林城耕地翻了一番,这还是五月份的消息,当下恐怕已经翻了两三番了。”
“多少?”朱元璋以为自己听错了,但当武官重复一遍后,朱元璋有些不淡定的放下了手中的安神茶。
作为一个农民,他很清楚开荒要具备什么底子,开荒的难度又是如何。
如今朱高煦能在短时间内把开荒进行的如此迅速,要么就是吉林城人口远不止辽东都司记载的那点,要么就是朱高煦和女真人做生意得到了许多畜力。
这两种可能里,他更倾向于后者。
对于民生来说,畜力多了就能更快开垦荒地,百姓也负担变少。
但对于军队来说,一旦有了足够的畜力,一支三千人的军队,甚至可以当成五千人来用。
“让下面的人把吉林城开荒的过程,详细的写下来,我要亲自看看这小子是怎么做到的。”
“另外还在北边的那群人,让他们尽快将吉林城的消息送来,不得马虎。”
朱元璋沉声对武官吩咐,武官也作揖应下。
武官本以为事情到此为止,自己也可以退出乾清宫,但朱元璋却再度开口:
“龙州的事情查清楚没有,常茂到底真的死了,还是诈死……”
他开口提起了常遇春的儿子常茂,而常茂本人不仅是冯胜的女婿,还是新淮西勋贵之中的重要人物。
常茂虽然是冯胜女婿,但常茂却认为冯胜比不上自家父亲,因此不肯接受冯胜的约束。
在随冯胜征讨纳哈出的时候,常茂常常做出违反律法的事情,冯胜多次谴责他,但常茂却不以为意,甚至在对待冯胜的态度上十分傲慢。
冯胜虽然愤怒常茂对自己的态度,却没有揭发他做的这些事情。
之后二人因为纳哈出一事闹得十分难堪,常茂因为砍伤纳哈出而被押送回京。
在回京之后,常茂借机弹劾冯胜,朱元璋闻言当即收回冯胜的总兵印,让蓝玉总领北伐,继而打出捕鱼儿海大捷。
事后,在确定冯胜无罪后,朱元璋将常茂贬去广西龙州。
虽说是虎落平阳被犬欺,但到底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常遇春的威名,再加上常茂本身也是统兵大将,让他在小小的龙州混得风生水起。
龙州土官赵帖坚没有儿子,但有两个女儿。
他的长女嫁给了太平州土官李圆泰,次女则是被他送给了常茂,被常茂收做了妾室。
洪武二十一年赵贴坚去世,因为没有儿子,他的赵宗寿继承了土官的职位,但赵贴坚妻子黄氏却并不承认他的地位,在他继承土官职位后,更是凭借常茂的权势统揽龙州大小事务,将赵宗寿架空。
洪武二十四年常茂去世后,黄氏和宗寿争夺龙州官印,互相检举揭发。
黄氏借机让人虚构流言说常茂实际上没死,赵宗寿知道详情。
这件事情在不久前传到了南京,朱元璋知道后狐疑,派遣官员询问赵宗寿,并且命令赵宗寿如果常茂还活着,就让他把常茂交出来赎罪。
在派遣官员询问的同时,朱元璋自己也派遣锦衣卫调查常茂是否还活着,毕竟如果常茂还活着,那日后他难免生乱。
面对朱元璋的询问,武官保持着作揖的姿态:“下面的兄弟日前刚到龙州,还未开始调查,想来也就在这几日就能得到消息。”
“嗯……”朱元璋应了一声:“不管是龙州还是吉林城,只要有了消息立马如实禀告朕。”
说罢他似乎想到了什么更为重要的事情,表情也沉重了几分:“江南的宝钞如今市价几何了?”
“自移民一万八千户,今岁以钞抵税的消息放出后,当下已经涨到了每贯六百四十文。”武官如实回答,而这个价格也令朱元璋十分满意。
如今不过七月中旬,距离秋税还有两个半月,不出意外的话,宝钞会涨到七百乃至八百文。
不得不说,高煦那小子的办法确实有用,宝钞与赋税挂钩后,果然开始渐渐回升。
如此持续个三五载,到时候自己就可以把那件事情给做了……
想到自己心中的那件事,朱元璋也没有了讨论其它事情的心情,摆摆手:“你退下吧。”
“臣告退”武官挪动着已经僵硬的双腿,缓缓起身后从乾清宫内离去……
第138章 欲要北征
“三万六千多石,运到吉林城后你们说还能剩下多少?”东宫之中,在朱元璋示意武官离去的时候,朱允炆面对面前众人朗声询问。
只是半年的时间,原本只有齐泰、黄子澄二人能入殿的东宫,眼下却有十余名正五品以上六部官员林立两班。
望着眼前的局面,朱允炆很是高兴,而这都是他扳倒了自家那好三叔的结果。
如今的他早已不把朱高煦放在眼里,因此在得知朱高煦名下商人杨彬买了三万六千石粮食北运的时候,他并没有露出什么担忧之色,反而有些想要嘲笑朱高煦。
“任你当初多么得宠,如今还不是为了几万粮食四处奔波,而孤……”
朱允炆扫视殿内群臣,眼下的他已然是挥笔便能调拨数百万石粮草的储君了,并且他的位置比任何人都要牢固。
“三万六千石,先走海运再转入辽河,继而从三万卫走陆路,能送抵吉林城的,恐怕不足六成。”
一名兵部主事开口,这让朱允炆脸上笑意更甚。
只是他的笑容还未收敛,穿着正三品补服的齐泰却忧虑着脸站出道:“渤海王入吉林不过数月,便能驱使商贾为其购入如此多的粮食,放任下去恐生乱子。”
“呵呵……”听到齐泰的话,许多官员忍不住露出嘲笑的表情。
“齐主事未免有些杞人忧天了,据在下所知,岁初时那吉林城还被西阳哈所掠,千户官战死……”
“如今这几万石粮食即便北运吉林,可吉林无人的局面又如何来破?”
站出来调侃齐泰的人身穿正二品官服,哪怕齐泰年初得到升迁,当下已经是兵部正三品的左侍郎,但这人却还要比齐泰高二阶。
“暴左都御史所言甚是……”齐泰没有认为对方在羞辱自己,而是认同道:
“缺人是当下渤海王的痛脚,如果不出在下预料,不出三年,吉林城便可自给自足,那渤海王必然会请陛下、请太孙移民实边,补充卫所。”
齐泰的话让众人收声,毕竟面对他这种实事求是的人,笑他反而是贬低自己了。
“齐先生说的是……”
朱允炆虽然不喜欢齐泰,但毕竟齐泰是伴随他一路走来的老人,因此也不喜欢旁人嘲笑他。
况且他别的建议暂且不提,这次的建议还是很有建树的,朱允炆也觉得朱高煦不会那么老实的在吉林卫待着,当下自家爷爷还在位,只要他哭诉,那说不定自家爷爷真的会迁移军户去填充吉林卫。
“这事情,孤会紧盯的,当下还是说说朝政吧……”
朱允炆虽然认可,但也没有深聊,而是改变话题,反而说起了朝政的事情。
见状,齐泰也没有什么过多的强调,而是随大流的加入到了接下来的朝政之中。
比较这人才济济的春和殿,朱高煦那边就略微寒酸了。
“殿下,东西都放这里了,亦掌印说这些明日就要用,连累您遭罪了……”
承运殿里,朱高煦此刻坐在书桌背后,手里拿着笔,面前摆着写到一半的书,前面还有一个脸上充满歉意的吏目。
只是他虽然脸上歉意,手上却毫不客气,五本厚厚的文册摆在朱高煦面前,还夹带了记账用作画图的纸与尺子。
“都要用?”
朱高煦倍感头痛的放下笔,将几本文册翻开查看,那吏目也借机解释道:
“松花江的渡口布置,城内下水道冲突的改道,还有王府的火墙火道,这些都得您来才行……”
吏目这般说着,朱高煦也是倍感无奈,只能硬着头皮示意吏目可以出去了。
手上没有几个人的他,确实恨不得把一个人分成十个人来用,哪怕他自己都得承担好几个人的工作。
没办法,吉林城里能办事的就二十几个吏目和朱高煦、亦失哈、张纯、傅让这几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