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159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恐怕前脚投靠兀良哈,后脚就被朱高煦带兵灭了。
  兀良哈实力虽然比朱高煦强,但正如朱高煦所说,他的身后还有辽东都司和朱棣,还有整个大明朝,而兀良哈呢?
  海西诸部的消息虽然闭塞,但也没有到与世隔绝的地步,谁都知道北元内讧,无力干涉关外。
  没了北元的支持,兀良哈诸部也不过就是一群强盗罢了。
  从兀良哈秃城到吉林城接近八百里路程,但从辽东开原到吉林城只有五百里,打吉林城对于兀良哈来说完全得不偿失,而且还容易被辽东明军收复,他们还没想不通到这种地步。
  所以当下的局面,只要北元不干涉,那朱高煦的关外之主头衔几乎可以坐稳,偶尔一些兀狄哈和反抗者根本没办法对他构成威胁。
  在蒙古人多年的打击下,女真诸部已经虚弱的向朝鲜朝贡了,更别提比朝鲜强大十数倍的大明朝。
  之前之所以没敢表露太明显,是因为大明在关外势弱,西阳哈势大。
  如今西阳哈死了,那朱高煦的话就成了关外的铁律,哪怕他只有一千多兵马,可他的这一千多兵马足够击败海西诸部的上万人。
  面对朱高煦,海西诸部无法做到团结一致,哪怕是六城的头目,单独拉出三四千男丁就已经是极限,根本不是朱高煦的对手。
  更何况,朱高煦对于互市并不反感,反而积极互市,给诸部粮食作为交易。
  在关外,粮食比黄金白银还要重要,朱高煦掌握了这个,就等同掌握了关外诸部一半的命脉,剩下的一半则是由他手中兵马掌握。
  因此,现在的六十九部使臣只想知道,前番朱高煦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殿下的意思,是要庇护我们吗?”
  作为与吉林城关系最好的势力,弗提斤城的塔失率先打破僵局,而朱高煦也微微颌首,目光扫视:
  “孤想要在撒叉河口,前元时期的肇州站建设一个军堡,并在那里驻扎一千甲骑。”
  朱高煦缓缓开口,但他所说的话却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
  肇州站是直面兀良哈草原的前哨站,如果这里有一个军堡,那女真诸部都能睡一个安稳觉。
  一千甲骑的份量不用多说,如果真的有一千甲骑在肇州站驻扎,即便是兀良哈人也得考虑考虑值不值得。
  不过正因为一千甲骑的份量太重,女真诸部才会怀疑朱高煦。
  “孤眼下仅有六百甲骑,但孤也向陛下请调军户北上,明年开春后,渤海王府想要凑足一千甲骑驻守肇州站并不困难,不过……”
  他顿了顿,目光在塔失身上停了片刻,似乎在示意塔失配合他。
  “不过,甲骑需要扈从,一个甲骑最少需要两个扈从,而且我的军马还差四百匹,况且想要在肇州站自给自足,起码也得在吉林城开垦足够的土地,而足够的土地就需要足够多的部众和耕牛来开垦和耕种。”
  朱高煦的狐狸尾巴冒了出来,他想要从六十九部薅一些羊毛,以此作为庇护诸部的条件。
  对此,诸部倒是没有紧张和抗拒,因为按照朱高煦的话来看,他需要四百匹军马和两千扈从,以及数量不等的部众和耕牛。
  前二者不是问题,六十九部凑凑也能凑出来,问题在于后者。
  “敢问殿下需要多少部众和耕牛?”塔失没有令朱高煦失望,他顺着朱高煦的话反问。
  尽管诸部使臣都能看出二人的把戏,但却没有人敢揭穿。
  对此,朱高煦也轻笑道:“部众不用你们出,孤从西阳哈那里俘虏了大量部众,孤需要的是耕牛。”
  “孤算过,肇州站建城后,起码要两千扈从,而这三千人马的口粮每年就是两万石,最少需要开垦四万亩耕地才行。”
  “吉林城土地肥沃,加上我手中还有数千畜力,因此需要你们出的东西并不多,你们只要凑足七百头耕牛就足够。”
  “七百头……”听到朱高煦的话,六十九部使臣面面相觑。
  这七百头耕牛若是均分,那就代表每部要出最少十头耕牛。
  这个数量的耕牛,对于六城和其余十一大部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些小部就很困难了。
  对此,不少小部落的使者都面露难色,但这个时候塔失反而站了起来:
  “各部落有各部落的难处,小部落凑不出太多扈从和耕牛,大部落就得多凑一些。”
  “我们弗提斤城是六城之首,我们出二百扈从和五十头耕牛,五十匹军马。”
  弗提斤城毕竟是吉林城最大的贸易伙伴,在塔失的开口下,吉林城所需的东西便一下被凑足了十分之一。
  他这样站出来,其它小部落的使者脸色就好看了不少。
  “托温城可以出一百扈从,四十头耕牛,六十匹军马……”
  “弗思木城可以出一百五十扈从,耕牛军马各三十……”
  “弗踢奚城可以……”
  “考郎古城……”
  “乞列迷城……”
  “莽吉塔城……”
  在塔失的号召下,女真诸部最富裕的六城各自出了扈从和耕牛军马,只是六城,便凑足了朱高煦所需的三分之一。
  有了他们带头,事情就好办了许多,一些大的寨堡开始起身凑数,不多时便凑足了剩下二分之一。
  至于最后的几百扈从和几十头耕牛军马,则是被三十多个小部落分别凑齐。
  眼看自己想要的东西被凑齐,朱高煦也举起了酒杯:
  “好,开春之后我会开放吉林城的互市,并且在肇州站修建肇州城。”
  “凡持孤旌旗者,若被欺辱则孤为其报仇,若有困难,孤也倾力相助。”
  “待日后朝廷若要招抚关外,孤也定当为诸位谋一个差事,拿一份俸禄。”
  “谢殿下!”听到朱高煦的话,尽管知道这不太可能实现,但众人还是跟着举起了酒杯,毕竟眼下渤海掌握了能让诸部扩大发展的粮食。
  事情谈妥,不管后续是否能兑现,但气氛起码是起来了,朱高煦也树立了自己在关外的地位,因此酒过三巡后,他便以不胜酒力为借口,让亦失哈和张纯代自己招呼六十九部使者,自己拿着礼贴返回了后院。
  回到书房的他,依稀还能听到前院的热闹声,不过相比较这吵闹的声音,他更在意这礼贴。
  不是朱高煦贪小便宜,而是对于现在的他来说,一分一毫都不能浪费。
  挑灯阅览,不过几个呼吸,上面的东西就被朱高煦看了个干净。
  算下来,大概一百多匹战马,二十几头耕牛和几百张皮毛。“不错……”望着这礼帖,朱高煦脸上挂上了笑意。
  渐渐地,他也感觉到了眼皮打架,几番挣扎过后却是连编写教材都没了念头,脱下衣服就往拔步床躺下休息。
  “咯咯咯——”
  金鸡报晓,朱高煦这一觉睡得十分舒服,只是临起床时,那弥漫在四周的冷空气让他舍不得离开被褥。
  折腾许久,他才从拔步床上起身,连忙披上了被兵卒摆放桌上的干净衣服。
  待他推开门,这才发现卧房外雪白一片,显然自己错过了吉林城的初雪。
  “怪不得那么冷……”
  用手紧了紧衣服,朱高煦哈出一口白雾,而这时端着早饭的林粟也凑巧从院外走来。
  “殿下,您怎么起那么早?”
  林粟表情惊讶,同时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面和一碗羊肉往屋里走去。
  “您先吃,我为您取洗漱的热水来。”
  交代一声,林粟便转身离去,朱高煦见状回到了卧房坐下,不多时便见林粟端着铜盆,拿着毛巾重新走进了院子里。
  朱高煦简单洗漱一番,重新坐回位置上,一边吃边询问:“松花江没结冰吧?”
  “没有,我特意询问过,起码要到十月中旬才会结冰。”林粟坐在朱高煦对面,就这样瞧着他吃饭。
  “稍许陪我去船厂那边看看。”朱高煦交代一声,林粟也点头表示知道了。
  吉林船厂,那里有着三百船工,只是这些船工从朱高煦来到吉林城开始,就不再进行造船,而是与许多工匠一样投入到了吉林城内外的建设中。
  如今西阳哈被解决,松花江流域诸部皆臣服,那朱高煦就得好好利用松花江水运了。
  不提与黑龙江汇合后的长度,单单松花江自身流域就达到了五十几万平方公里,整个流域范围内山岭重叠,满布原始森林,蓄积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山脉上的木材都可以通过它来完成运输。
  除此之外,朱高煦更在意的是松花江流域之中的矿产。
  除关外稀缺的煤以外,当地还有金、铜、铁等矿产,以及丰富的渔业资源。
  当然,松花江也有自己的缺点,那就是因为高纬度的原因,松花江的结冰期长达五个多月,而在大明朝,这个结冰期更长,足有五个半月。
  不过结冰期并不能影响朱高煦和吉林城,因为他已经在三处矿产都安排了人手,现在只要等健妇前往当地工作,那每年开春之后都会有大量的原材料通过航运输送到吉林城。
  想要运输这么多的原材料,船只是不必可少的,而如今吉林船厂的那几艘百料小船显然不能满足吉林城的需求。
  这种时候,朱高煦从龙江船厂带来的那些船工师傅就有用武之处了。
  他们已经在南京城建造过两千料的大船,有着丰富的造船经验。
  之前自己忙于建设,没有水运方面的需求,因此他们一直闲置着。
  但眼下伴随着肇州城和安东城的崛起,水运也将成为三城往来最低成本的运输办法。
  不过松花江具体能通航多少料的船,这还得等朱高煦前往船厂,询问船厂之中的船工才能知道。
  因此面对自己面前的面和羊肉,朱高煦很快便吃干抹净,随后带着林粟前往了城外的船厂。
  早在朱高煦说要去船厂的时候,林粟就通知了船工们集结,所以在他们抵达船厂的时候,吉林船厂的三百二十名船工已经集合了。
  吉林船厂并不大,东西宽不过百步,南北长也不过一百五十步。
  船厂外围是木质的丈许围墙,内里则是有三个船坞。
  吉林城的船坞符合明初船坞设计,船坞整体三面接陆一面临水,其基本组成部分为坞口、坞室和坞首。
  坞口用于进出船舶,设有挡水坞门,船坞的排灌水设备常建在坞口两侧的坞墩中。
  坞室用于放置船舶,在坞室的底板上设有支承船舶的龙骨墩和边墩。
  坞首是与坞口相对的一端,其平面形状可以是矩形、半圆形和菱形,坞首的空间是坞室的一部分,在这里拆装木桨。
  船坞内海配有各种较为原始的起重、除锈、油漆和牵船的机械。
  正常来说,当船舶进入干船坞修理时,首先用灌泄水设施向坞内充水,待坞内与坞外水位齐平时,打开坞门,利用挽马和耕牛将船舶慢速牵入坞内,之后将坞内水体抽干,使船舶坐落于龙骨墩上。
  待船舶修完或建完准备出坞时,船工们再向坞内灌水,至坞门内外水位齐平时,打开坞门,牵船出坞。
  这办法是宋代张平想出来的,如今已经沿用了四百余年了。
  有龙江船厂在前的经历,朱高煦在看待吉林船厂时也多了许多经验。
  只是稍微看了看这三座船坞,他就知道了吉林船厂的造船水平究竟如何。
  他回到了船工们集结的地方,吉林三百船工为首的是吉林船厂最老资格的王船工,龙江二十船工为首的则是有过两千料战船经验的刘船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15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59/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