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254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在瞿能与何福的率领下,四千九百余人丢下了三百余具尸体在高黎贡山中,寻着南甸城的方向开始赶去。
  尽管满身泥泞,尽管他们已经疲惫的几乎快要倒下去,可是感受着脚下那不同于高黎贡山中湿滑土地的河滩地,他们只觉得脚上有一股力量传来,支撑着他们走出了高黎贡山的范围。
  奇怪的事情在于,这一路上他们没有遇到麓川大军的哨骑,一直到他们看到了河谷平原上的那一汪火色海洋,他们才意识到了自己赶来的时间。
  “算算时间,今天应该是他们的新年。”
  眺望远处的‘火海’,何福与身旁的瞿能诉说着情况。
  显然,为了欢迎新年,南甸城的守将松懈了守备力度,而这一举动给明军创造了机会。
  这样的情况,似乎是上天安排一样,老天都在帮着明军捣毁南甸城。
  只是片刻的思虑,瞿能就拔出了自己腰间的长刀:“过年?老子让他们过年。”
  “弟兄们,都给我吃口冷饭,披甲上阵……”
  “随我……直捣南甸城!”
  后天应该就能恢复二更了。


第200章 星落太原
  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十一,瞿能与何福率兵五千翻越凶险的高黎贡山,直捣南甸城。由于这一日是傣历新年,因此守将刀名孟只在城内留下了少量兵力,其余大量兵马与民夫全部出城共度佳节。
  面对宛若神兵天降的明军,十数万民夫乱作一团,刀名孟试图整军退入城中,却被瞿能抢马冲阵,阵斩其人。
  刀名孟被杀后,十余万民夫与近万麓川兵马溃不成军,消息传到爨宋关,刀干孟惊惧,留下万余兵马守城后,自己率领两万战兵回师救援南甸城。
  发现爨宋关旗帜变少的沐春,当即下令全军攻城。
  是日,明军火炮投石炮齐发,爨宋关告急。
  翌日,何福与瞿能攻陷南甸城,并留下王兆与其部八百人守城,其余兵马往爨宋关杀去。
  二月十二日午后,明军与麓川军在囊滚河遭遇。
  两军相遇后,刀干孟率领麓川军驱赶战象冲阵。
  面对三十余头战象的冲阵,明军点燃火把恐吓战象。
  然而经过了定边之役的惨败后,麓川大军已经对战象进行了严格的训练。
  悍勇的战象并不畏惧火光,反而顶着明军的箭矢,向明军本阵继续冲击而来。
  面对三十余头战象的冲击,瞿能父子率兵陷阵,持强弓硬箭,配合长枪斩杀六头战象,宛若天神。
  关键时刻,麓川骑兵如同利箭一般渡河杀来。
  不得不说,刀干孟的应变,确实惊人。
  哪怕中军的象兵吃亏,但如果能在两翼取胜,而后向明军中央夹击,他仍然可以获得胜利。
  只是他面对的不是无名小将,而是参与过北伐战争,身经百战的瞿能与何福。
  由于麓川骑兵以枪槊作战,是近战的格斗骑兵,并且因为马种缘故缺乏盔甲,因此当他们冲阵而来时,何福节制三军,大军长枪兵从左右两翼结阵散开,中军一分为二,将麓川骑兵切割包围。
  两千麓川骑兵被四千余明军步卒切割包围,不断有人死伤阵中,令麓川军的混乱越发加剧。
  不甘心的刀干孟仍然想作困兽之搏,令麾下直属的精锐武士直冲明军左军。
  这些武士在乱军当中,秩序全然不乱,先投标枪,命中率极高,对明军造成巨大杀伤,而后挥刀冲杀,明军左翼竟然一时被逼退。
  关键时刻,沐春攻破爨宋关,刀干孟畏惧之下率军撤退。
  此战,明军大获全胜,斩首七千余级,俘虏民夫四万七千余人,还捉获了十七头战象。
  经此一役,刀干孟手中的麓川战象几乎损失殆尽,士兵除了被明军击杀、俘获外,在回逃的路上还因伤病、饥饿而失散半数以上,一时之间死者不知凡几,死尸枕藉。
  “好!好啊!”
  二月尾巴,当云南的捷报传至应天,乾清宫内的朱元璋气色更好了。
  他拿着手中的捷报,炫耀般的对送来捷报的朱允炆说道:“沐春不愧是朕家的人,这次对刀干孟作战,已然使其死伤惨重,短时间内无法再战。”
  “更重要的,是朝廷拿下了南甸,眼下完全可以直捣勐腊(盈江)。”
  朱元璋很是高兴,气色都红润了起来。
  朱允炆见他高兴,也趁机递上了自己所写的擢升文册。
  “战后,刀干孟退往了勐腊,尽管他还在号召四方土酋抵抗朝廷,但想来他也撑不了多久了。”
  “这是孙儿根据此战功过所写的擢升文册,请爷爷过目。”
  朱允炆自以为是的说着自以为的事情,但朱元璋却在接过朱允炆差人递来的文册时轻声反驳道:
  “这刀干孟虽然遭遇重创,但那麓川各方土酋始终与我们不是一条心,万不可轻视。”
  “此战虽然已经取得大捷,但对于麓川那方来说,不过是失守了一关一城罢了。”
  “况且,官军深入,后方的粮草辎重补给困难,沐春那孩子也没办法在短时间内发起进攻了,想必还需要再过几个月才能更进一步。”
  他反驳着朱允炆的乐观,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看了看朱允炆所写的擢升文册。
  原本他十分满意,但在看到某一部分的时候他却皱眉将文册放在桌上,询问朱允炆道:“这王氏父子三人应当是此战首功,为何只有王瑄擢升了一级?”
  “这……”朱允炆心里一紧,连忙将自己早早准备的说辞说出:“孙儿以为,若是这父子三人都按西平侯所言擢升,恐怕会让王氏父子三人进一步控制滇西。”
  “有何不妥?”朱元璋不满反问,这举动让朱允炆知道了他现在的心情。
  “孙儿只是想,若是将其培养为豪强,日后恐怕会对朝廷治理云南西陲不便,况……”
  “好了!”朱元璋打断了朱允炆,他将文册推到前面,用不可置疑的口吻说道:
  “你是储君,若是连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都做不到,怎么能让庙堂上的百官服从?”
  “况且,你若是真的如此刻薄王氏父子三人,武官们知道后会怎么想?”
  他说完了自己想说的,最后用手指敲打了一下桌面:“这份擢升文册拿回去再改改,改好了再交给我。”
  “王氏父子三人有功,其中王瑄功劳最大,擢升其为云南都司指挥佥事,其父王兆亦升为都指挥佥事,另外其兄王魁功劳不显,但也有功劳可言,擢升其为永昌卫指挥使。”
  “剩下的,你自己衡量,不要显得朝廷太小气。”
  “另外,曹国公与西番茶马互市得来了一万余番马,这些番马若是好好牧养,数年后必然能选出不少军马,你需派专人好好善待。”
  朱元璋迅速转变话题,不给朱允炆继续说下去的机会。
  对此,朱允炆只能作揖回礼。
  瞧着他还有些不甘心的模样,朱元璋不是很高兴,他继续敲着手指:“辽东那边已经要开春了,左军都督府那边,我已经招呼了增寿总制此次海运。”
  “去年三都司各有动作,大宁粮草已然匮乏,此次海运粮食由山东、直隶出一百九十二万石,分别运予大宁都司九十六万石,辽东都司五十二万石,再运吉林五十四万石。”
  朱元璋给出自己的安排,可朱允炆却暗中皱眉,缓缓作揖询问:“爷爷,给吉林城运五十四万石是否太多了?”
  “不多。”朱元璋有自己的安排,他与朱允炆解释道:“我去岁命高煦在今年开春后,在三万卫与吉林卫之间选一地筑城,以便日后朝廷掌控关外。”
  “此外,那兀良哈诸部虽然连续两年遭受官军驱赶,但毕竟还有胡廷作为支撑。”
  “今岁开春后,我欲让你四叔再度领兵北巡,高煦那里出兵方便,便让他作为先锋探路。”
  “至于辽东都司,去岁将辽东四州许多战兵裁撤为屯兵,开支已经下来了,你不用担心。”
  虽然年纪大了,可朱元璋在大战略上依旧没有出错。
  让朱高煦筑城,是为了更好的控制他。
  继续打击兀良哈,是为了能让辽东、吉林、大宁等地的屯兵能好好从事生产。
  不出兵打击他们,便只能等他们休养生息过后南下打草谷。
  定期出兵削弱胡兵,这是朱元璋定下的大战略。
  如果不是眼下元廷西遁,他说不定还要让朱棣领兵,再上演一次‘捕鱼儿海大捷’。
  “月粮与行粮给了五十四万石,那棉花布匹与俸禄、豆料还要照旧拨发吗?”
  朱允炆想询问详细些,但他的小心思躲不过朱元璋的双眼。
  对于他的问题,朱元璋抬手抚须,沉吟片刻后才再度作答:“棉花布匹就按照军户数量配给,至于豆料不变,那小子有那么多田地,可以自己种豆料自给自足。”
  朱元璋说完一切,抬手摆了摆:“天色不早了,你早些回东宫,明日主持早朝。”
  他示意朱允炆可以退下了,班值太监也将擢升文册从桌上拿起,交到了朱允炆面前。
  朱允炆见状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毕恭毕敬的从班值太监手中接过了那本擢升文册,随后回礼作揖,退出了乾清殿中。
  待他离去,朱元璋也不满的看向一旁。
  在角落里,锦衣卫指挥使宋忠正站在那里,然而他没等来朱元璋的差事,反而等来了质问。
  “你是谁的人?”
  朱元璋一句话,便吓得宋忠跪在了地上:“自然是陛下的人!”
  “朕的人?”朱元璋眯眼询问:“那王氏父子三人有何背景?”
  宋忠心里一紧,却还是本本分分的回答:“据传早年王瑄与渤海王同吃住过几个月,那王兆父子三人得到提拔,也是魏国公授意的……”
  宋忠将事情全部说了出来,尽管他口口声声说是‘据传’,但朱元璋却想到了其中的弯弯绕绕。
  “这事情,你与太孙说了对吧。”
  “是……”
  二人一问一答,便将事情原原本本的摆在了朱元璋面前。
  显然,朱允炆并没有表现得那么老实,但朱元璋知道后非但不怪他,反而简单略过:“这事情到此为止,另外这锦衣卫的差事你别干了,去开平中卫任指挥使吧。”
  “臣、领旨……”宋忠脸色惨白,虽然是平调,但锦衣卫指挥使和开平中卫指挥使的权力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他垂头丧气的起身,毕恭毕敬的回礼后退出殿内。
  瞧着他的背影,朱元璋久久没有开口,而一道身影也走进了养心殿中。
  “就这样略过了?”
  熟悉的声音传来,待朱元璋抬头一看,来人不正是刚刚平叛归来的郭英么。
  显然,郭英也对朱允炆此举有些不满,毕竟他也是武官,瞧着有功之人不得封赏,他心里肯定不舒服。
  至于王氏父子三人是不是朱高煦的人,他压根没放在心上。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25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54/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