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唱礼声再次响起,朱允炆这匆忙的即位大典总算结束,文臣武官纷纷急色匆匆的离开了皇宫,朱允炆则是传召了黄子澄与齐泰、暴昭等人前往武英殿。
“郁尚书!”
散朝的路上,李景隆找到了户部尚书郁新,而郁新似乎也知道李景隆会找他,所以特意放慢了脚步。
二人走到了宫道一旁,远离散朝的同僚们。
“新政一事,陛下可与郁尚书商量过?”
李景隆开门见山,郁新却摇摇头:“陛下未曾召见我,也并未提及新政一事。”
“如此,在下知道了。”李景隆脸色不太好看,简单作揖过后便返回了宫道。
至于郁新,他看着李景隆离去的背影,自己则是抬头看了一眼刺眼的晴天。
他今年五十有二,放在六部之中还算当打之年。
可是就今天的情况来看,自己的仕途或许已经到了终点了。
“也好……”他叹了口气:“早些回家休息,还能养养身子。”
在他叹气的同时,朱允炆也召见了齐泰三人。
坐在武英殿中曾经自家爷爷的位置上,朱允炆已经换回了皇帝的常服。
这里已经没有了朱高炽的身影,因为朱元璋崩殂后,朱允炆便借口让朱高炽休息而将他返回了在京燕王府。
不得不说,殉葬一事确实让朱允炆掌握了内廷的情况,由此让他个人安危得到了保障。
眼下,他应该要做的,兴许就是自己所谋的新政一事。
“陛下,齐尚书等人接召而来。”
当初的东宫带班太监李权来到了武英殿的侧殿,并且眼下的他穿上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服饰。
“传他们进来吧。”
朱允炆颔首示意,李权也在回礼后转身离开,不多时带着身穿素衣的齐泰三人来到了殿内。
见三人到来,朱允炆也缓缓起身,对三人示好:“朕已经将尔三人官职尽数提拔一级,此外朕还准备在新政的基础上,将六部尚书从正二品拔擢到正一品,各地布政使也拔擢为正二品,你们以为如何?”
“陛下圣明!!”暴昭是第一个开口的人,紧接着黄子澄也开始作揖唱礼,高呼圣明。
二人的举动,让朱允炆十分受用,他将目光放到了齐泰的身上,可齐泰却紧皱眉头。
感受到朱允炆的目光,他这才作揖回礼道:“陛下此举圣明,可臣观五军都督府等武官,似乎并不知道此事。”
齐泰的担心不无道理,五军都督府有五府,每府有左右都督各二人,这十人皆为正一品。
再往下,还有从一品的都督同知,以及正二品的都督佥事。
单论品级来说,洪武一朝的六部尚书天然就矮五军都督一头,就连六部之一的兵部都只是负责五军都督府的后勤保障,根本无法调动兵马。
如今六部尚书要拔擢品级,那触犯的必然就是五军都督府的利益。
这样的事情,最少得有一个李景隆从中斡旋才行。
“朕还未与曹国公说此事,但想来他应该不会反对。”
朱允炆自信开口,这让齐泰忧虑。
现在大明朝起码有大半兵权还没收回中央,如此行事,多少有些孟浪了。
“此前与你们商议的新政一事,今日所见,并未有人反对,因此朕准备进一步。”
朱允炆不给齐泰思考的时间,继续说出自己的想法:“大行皇帝在位时,朝中多有贪腐之徒,屡杀不绝,说到底全因无法通过科举来考证人品所致,因此朕欲兴保举法。”
保举,说简单些就是举荐,这个历朝历代都有,只是齐泰他们不知道朱允炆准备怎么做。
“今日定保举法,自即日起,令中外五品以上文臣及县令,各举贤才,勿问下僚布衣,唯贤是举。”
“若所举非人,将与之辖坐!”
朱允炆定下了自己的保举法,这让黄子澄与暴昭眼前一亮,齐泰却脸色难看。
“陛下圣明!”
黄子澄与暴昭二人唱礼,齐泰却再度扫兴道:“陛下,这保举法可有定额?”
“举荐人才,何须定额?”朱允炆笑着反问齐泰,可齐泰却摇头道:“若无定额,那新政解决朝廷冗员,而后者保举又继续导致冗员,又该如何?”
“小心拔擢便是。”朱允炆把事情想的很简单,他认为人与类聚、物以群分,因此君子自然与君子在一起共事,小人自然与小人一起共事。
君子举荐的人,那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若是有问题,那就代表举荐他的人不是君子,也应该以罪论处。
“恕臣直言,保举法尚不能定。”
齐泰毕竟是朱元璋选来辅弼朱允炆的,手中自然有两把刷子,他很清楚保举法会导致庙堂之上形成朋党,因此必须遏制。
“此事朕已下旨,先实施后再看效果决定是否取消。”
朱允炆先斩后奏的理政方式让齐泰很是难受,不等他再开口,朱允炆又继续道:
“今日召诸卿前来,不仅是为了保举法和新政,还有一件更重要的是要与诸位先生相谈。”
朱允炆转身看向了放在武英殿内的一张地图上,那是朱高煦献给朱元璋的关外地图,囊括了整个东北及漠东的水文地理与地形。
“朕召诸位先生来,不是要问该不该削藩,而是想询问诸位,朝廷应该在何时削藩,该先从谁开始削藩。”
第210章 风雨前奏
“这……”武英殿内,朱允炆的目光在关外地图上,现在目标是北边的藩王,但面对这件事情,众人都有些举棋不定。
哪怕是历史上主张削燕藩的齐泰,此刻也有些踌躇,因为现在的燕藩已经不止朱棣一人,还得考虑到吉林的那位渤海王。
朱棣加上朱高煦,仅护卫便有三万五千人,已然是一股不小的势力。
况且,朱棣在北平、辽东等三都司素有威望,旧部甚多,他自己眼下还节制着三都司二十几万兵马,这兵权没收回来,谁敢先从他下手。
“可先将三都司兵权收回,再调换与燕王有旧武官,将燕王与渤海王分别调回封地,如此一来,北平与辽东等三都司兵权可收回。”
齐泰开口建议,朱允炆闻言却略皱眉头:“如此需要多久?”
“长则一载,短则半年。”齐泰作揖回答,可黄子澄却突然开口道:“不如一边剥离燕王兵权,一边着手对有罪之宗室削藩?”
“不可!”齐泰振声道:“若是先削其它藩王,必然会引起燕王警惕,必须先削燕王!”
“燕王有功无过,若是率先动手削燕王,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朝廷也将失去大义!”黄子澄与齐泰争论了起来。
他的话让齐泰语塞,毕竟洪武诸子中,朱棣、朱权、朱椿、朱桢等人都可以说是贤明的代表。
如果真的要师出有名的削藩,完全有更多的选择。
不提残暴的秦王朱樉和车裂俘虏的晋王朱棡,单说其它藩王也个个不干净。
周王朱橚射死本府仪卫司校尉,齐王朱榑杀死指挥千百户校尉人等并全家,杀死计四百八十二名。
鲁王朱檀打死淮安指挥使,代王朱桂私自动刑打死不交马疋的马户,
还有锤杀捶杀卫卒三人及私下受哈密进马的肃王朱楧,以及擅收诸司印信,杀戮吏民的岷王朱楩。
朱元璋的二十六子中,违反过《大明律》且师出有名,并且还在世的还有五个,因此完全可以从这五人下手,从而占据大义。
大义这种东西,齐泰是不太相信的,毕竟他们是朝廷,他们本身就代表了大义。
只是面对黄子澄的话,他一时间不知道要如何说服对方。
过了片刻,他才缓缓开口道:“先对弱藩下手,未免会丧失了底气,使得一些藩王认为朝廷欺软怕硬。”
“因此,不能先对弱藩下手!”黄子澄居然认可了齐泰的话,但接下来他的话就让齐泰血压飙升了。
“陛下,应该先削周王!”黄子澄对朱允炆作揖,同时解释道:“周王有违反律法的先例,朝廷削藩有大义作为名头,况且周王也是得知大行皇帝崩殂后,率先将驻牧护卫调回封地的人,足以证明他居心叵测。”
“此外,周王与燕王又是同母兄弟,若是先对燕王下手,届时燕王起兵谋逆,而周王在开封响应,届时朝廷将面对三方夹击。”
“荒谬!”听着黄子澄那不知兵的话,齐泰否决道:
“周王之护卫虽然万九之众,但周王本人武略不盛,朝廷要提防的,应该是诸如燕、齐、湘、代、岷、肃、楚与渤海这样的藩王。”
齐泰很清楚,朱元璋的儿子里面擅长行军打仗的有谁,因此他将能带着护卫起兵并能对朝廷造成威胁的人纷纷说了出来。
“湘王与楚王坐于长江中游,一旦有反意,不过数日便能直抵南京。”
“齐王紧邻运河,若是他谋夺江北运河沿边的水次仓,那朝廷再想对付北方诸藩就困难了。”
齐泰说的很清楚,只是他虽然务实,却不善于辩论,因此黄子澄在听到他的建议后,反而利用他的话说道:
“按照如此说,那就更应该先削周、齐、湘、楚等能威胁到京城的四藩。”
“燕王有功有德,眼下又是诸藩之长,倘若将其激反,届时他怂恿诸藩,致使诸藩皆反,岂不是要让天下大乱?”
“因此,臣以为当先着手削中原与湖广诸藩,如此才能保证燕王孤立无援。”
“陛下不可!”齐泰振声开口。
面对二人的话,朱允炆都觉得有道理,因为朱高煦的缘故,他本意是想先削燕藩,把朱棣与朱高煦一起解决的。
但现在从黄子澄的话听来,确实如果将朱棣与朱高煦激反,那很有可能会导致天下诸藩皆反。
到了那个时候,自己恐怕要忙的焦头烂额了。
想清楚所有,朱允炆也不得不放下个人情绪,对三人开口道:“二位先生说的皆有道理,不过朕意已决,先从周藩着手,清理中原与湖广一带后,再着手向燕藩。”
“陛下,如此恐怕会惊起秦晋燕宁楚等藩的警惕之心!”
齐泰担忧开口,朱允炆却淡然道:“正好可以通过周藩来试试他们的态度。”
朱允炆并不把诸藩放在眼里,毕竟已经就藩的十九个藩王即便全部算在一起,兵马数量也不过二十余万,何况他们还分散各地。
因此他真正担心的,还是掌握三都司兵马的燕藩,因此试探自己那个好四叔的心思,是他必须要走的一步。
“周藩的事情就交给黄先生了,好了,你们都退下吧!”
朱允炆回到了位置上坐下,眼看他如此,齐泰只能叹气回礼,转身离去,倒是黄子澄与暴昭二人喜上眉梢的离开了此地。
很快,针对周王朱橚的行动便开始密谋施展起来。
与此同时,传递消息的塘骑,也将先皇崩殂,新君继位,建元建文的事情开始向诸省三司传去。
在这一过程中,朱允炆确立了保举法,这使得占据超七成文官席位的南方官员喜出望外,大肆举荐南方有才之人。
朱允炆一上位,许多事情就开始发生了改变,而这一切还不为关外的大军所知。
“唏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