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听到吴孟的话,朱棣连忙打断:“他要是嫌兵马多,叫他送来给俺,别浪费。”
“另外你说他很快就能破刘嵩,可是有了什么想法?”
“这末将不能说。”吴孟很守原则,他与渤海大部分将领一样,对于燕军态度只是稍好,对朱棣也只是出于自家殿下父亲而尊重,并没有大宁、辽东等都司兵马对朱棣的那种敬佩。
“行,你回去告诉老二,就说他若是能把辽西拿下,俺便让人运粮一百万石给他,不过我这里民夫不足,叫他派些兵过来。”
“此外,这份是南边的军情,耿炳文二十万大军即将北上,教他早些安排好自己的事情,随后与俺南下对敌。”
朱棣递出一份信,站在他身旁两个没有胡须却皮肤古铜的人中走出一人,将那封信递给了吴孟。
吴孟接过情报,随后作揖:“末将现在就返回大宁,殿下可以撤走蓟州和昌平、密云的兵马了。”
话音落下,吴孟转身便离去,而丘福则是紧皱眉头,等他走远才开口道:“二殿下手下的兵确实精锐,就是过于桀骜了。”
“傲点好啊……”朱棣眼馋的看着离开的吴孟,以及跟随他离开的渤海兵卒。
渤海兵卒各个被朱高煦养的虎背熊腰,哪怕不知兵的人也能看出其骁勇程度,何况朱棣。
“得想个法子从老二手底下弄些渤海的兵来。”
朱棣把心底话给说了出来,众人听到后面面相觑,朱棣也在反应过来后咳嗽道:“咳咳,老二没带过十几万的大军,这些比兵给他,他也不一定能带好,俺替他带带,反正到时候再还回去便是。”
他虽这么说,可众人都清楚,但凡被他借走的东西,就没有还回来一说。
瞧着他摩拳擦掌,诸将都在为自家二殿下而惋惜,唯有朱高炽心情落到了谷底。
在众人中,姚广孝敏锐察觉到了他的变化,但没有开口。
“好了,都退下,去把密云、昌平、蓟州的兵撤回来,这下俺能用的兵更多了,对上耿炳文那老侯爷胜算也就更大了。”
朱棣乐呵呵笑着,显然已经想到了自己节制朱高煦,统辖十几万大军时那意气风发的模样。
“我等告退……”
众人起身退去,朱高炽也在其中,唯有姚广孝虽然起身,却没有离开。
朱棣乐呵过后,也看到了没有起身的姚广孝,他知道姚广孝有话要对他说,因此等朱高炽他们离开后,他才走下高台,对姚广孝询问:“老和尚,你不走是要与俺吃饭?”
“殿下是否想过世子与二殿下日后如何相处?”
姚广孝直言开口,这问题让朱棣愣了愣。
说实话,他还没有想到那么远,因为他的脑子基本都被如何击败耿炳文所占据了。
当然,他也没想到自家老二这么能打,开战不过三个月,就直接拿下了大半个辽东与整个大宁。
眼下经过姚广孝提醒,他自然知道姚广孝想说什么。
朱高炽的世子位是老朱册封的,为的也是阻碍朱高煦继承燕府,不至于让燕府对朝廷的威胁加大。
只是或许连老朱都想不到,朱高煦居然能在他死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拉出近四万大军南下,并且三个月击垮辽东都司,拿下大宁。
“眼下,二殿下手中有关外近百万百姓,几日后手中兵马更是多达十万,势力比您还要大。”
姚广孝侃侃而谈,分析着当下局面:“渤海的兵卒将帅您也见过,他们如此桀骜,只听从二殿下的话,便是对您也只是保持基本的尊重。”
“眼下他们还有辽西的四万余官兵与九连城的一万余官兵未收拾,一旦他们收拾了这群人,渤海与辽东便高枕无忧,因为前面有您在挡着。”
“既然高枕无忧,自然没有必要入关。”
“他们需要入关的理由,无非就是为二殿下打下这天下罢了。”
“这种局势下,如果世子一直占据世子位,那敢问渤海的兵卒,为何还要入关打仗?”
姚广孝质问朱棣,朱棣的政治手段也并不差,自然清楚他想说什么,因此不由沉默起来。
瞧着他沉默,姚广孝只能加大力度:“若是世子位不是二殿下的,而建文又回心转意,选择将三都司册封给二殿下,您以为二殿下麾下的那些骄兵悍将是会选择打官军,还是转过头来打您?”
“即便有二殿下阻止,可最好结局也不过就是作壁上观罢了。”
“人言众人拾柴火焰高,可被掌握火候的那人,亦不是被众人所拾柴火给限制住?”
“您要考虑张指挥使、朱指挥使等人感受,二殿下也同样需要考虑麾下将领感受。”
姚广孝说完了一切,便再也不开口继续说下去,反倒是朱棣经过提醒,大体梳理了脉络。
他眼下的局面,比唐高祖李渊还要尴尬。
李渊与李世民,起码在打下长安,乃至李世民出战薛举之前都是一部人马,李世民用的也是李渊的人马,选人也是从李渊麾下将领选人。
哪怕到了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麾下将领,也有大半出自李渊帐下,这群人不过只是选择了李世民罢了。
反观自己与老二呢?
自己与老二麾下的人根本没有太多接触,他们也并不信服自己,反倒是自己麾下的丘福、朱能、张玉等人比较亲近朱高煦,对朱高炽只能说是上下级关系。
这样的情况下,朱棣反倒是比李渊更容易当上太上皇,而朱高炽更是连竞争的机会都难得,毕竟李建成还有部分兵马和李渊拉偏架,可朱高炽什么都没有。
“你要俺废了高炽的世子位?”
朱棣沉默许久后开口,姚广孝却摇摇头:“贫僧也不知道,但是贫僧觉得,有必要提醒您。”
“除非您觉得世子能力超过二殿下,否则最好不要效仿唐高祖之举,在二位殿下之间玩弄制衡。”
姚广孝这话还算说的收敛,毕竟李世民麾下的人除了尉迟恭几个降将外,其余人都与李渊有着关系,不敢直接对李渊动手。
可再看朱高煦那边,渤海军的人可没有几个和朱棣有关系,他们对朱棣动手可没有愧疚感,尤其是北山之中的野人女真,他们可不在乎什么世俗道德。
朱棣要是敢在朱高煦和朱高炽中间玩平衡,恐怕这次靖难打到一半,就要打成燕府内战了。
“高炽……”
朱棣面色复杂,但他口中呢喃的却是朱高炽的名字。
姚广孝知道他为什么为难,毕竟古往今来,即便父子退位继位,也很难有圆满的结果,更别提兄弟了。
当然,更致命的还是前宋赵匡胤那几个儿子的下场,虽说大部分还算下场圆满,但最有威胁的赵德昭,那可真的是被斥责而自杀。
赵德昭如此,那朱高炽呢?
虽然辈分不同,可威胁却一直存在,即便朱高煦不想杀,但渤海呢?
“刚才贫僧看到了世子表情复杂,想来他已然想到了这件事。”
姚广孝开口,而这件事让朱棣有些难受,他抬手打断了姚广孝:
“这件事,俺自己再想想,另外老二还是识大体的,下次我与他见面后,好好问问他是怎么想的。”
朱棣将希望放到了朱高煦身上,想让他来告诉自己答案。
这是一种推脱,可姚广孝却能理解他。
如果朱棣不重视亲情,那朱高煦早在兀良哈秃城的时候就被他绑起来送给朱允炆了,朱高炽与朱高燧更是连北平都回不来。
他成在亲情,因为亲情让他留下了朱高煦,进而促成了今日辽东、大宁二都司俱覆灭的结果。
他也败在亲情,因为亲情让他在朱高炽与朱高煦之间难以抉择。
“其实说这些太早了,俺连黄河都还没见到呢。”
朱棣讪笑着来打圆场,之所以以这个借口来打圆场,也是因为在今日之前,他都未曾想过自己可以拿到天下,所以自然不会想储君之位带来的问题。可今日后不同了,他们父子合并已然十七万,并且骑兵众多,外无强敌,已经有了角逐天下的本钱。
其实要是给朱棣时间,经历过今日大宁投降消息的朱棣用不了多久就会想到储君的问题,姚广孝不过是提前点出罢了。
“贫僧告退……”
见朱棣如此说,姚广孝也行了一礼,随后缓缓退出了承运殿。
瞧着他离开,朱棣也踌躇片刻后返回了燕府后院的前寝宫。
在这里,他瞧见了高兴的徐氏。
此刻她正在高兴的写信,而这信不用多言,自然是写给朱高煦的。
“徐妹子,你得到消息了?”
朱棣强挤着笑容走进殿内,徐氏听到他的脚步声后便知道了来人是他,只是不曾回头,笑着写信说道:“自然得到了消息,因此才要写信问问高煦情况。”
“嗯……”朱棣走到徐氏身旁坐下,十几个呼吸未曾开口。
察觉到他的不对劲,徐氏也放下了手中的毛笔,疑惑回头看向他:“这样的消息,你怎么也没点反应?”
“我……”朱棣欲言又止,最后还是决定将姚广孝的话告诉徐氏。
他慢慢开口解释自己高兴不起来的原因,徐氏听后,脸色也渐渐从高兴变成了凝重。
“殿下你是怎么想的?”
徐氏询问朱棣,朱棣却面露纠结:“俺也不知道,俺觉得老二应该不会对老大怎么样,所以想等他带兵入关后与他说说。”
“嗯。”徐氏松了一口气,她最担心自家殿下玩制衡这一手。
“既然事情还没决定下来,那就暂时先不用去想它,等高煦回家再与他说吧。”
徐氏安抚了朱棣,随后转身便继续给朱高煦写起了家书。
瞧着她的背影,朱棣只能将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放到了朱允炆头上。
如果他不这样狠辣削藩,自己也不会起兵,自家一家人也不会陷入这种局面。
连带着,朱棣连曾经的大哥朱标都埋怨上了。
兴许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对待朱标的态度也开始因为朱允炆而渐渐转变。
同样,在他的布置下,密云等城兵马被季节到了北平城外,一时间朱棣可动用之兵变得更多,而局势也开始变得难以琢磨。
“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三天时间转瞬而过,待唱礼声响起,朱高煦也带着大军从松亭关返回了大宁城。
相较于半个月前,此时大宁城内外的人口变多了许多,兵马更是如此。
陈亨没有出城迎接朱高煦,毕竟还得避嫌一段时间。
倒是同样招降归来的朱权、赵牧等人在城外迎接他。
“外面人太多,先去衙门谈事。”
朱高煦与站在城门口的二人吩咐,二人也果断上了马匹,向着都指挥使司衙门进发。
待他们回到这里的时候,陈亨与几名将领已经在这里等待。
他们一一上前自我介绍,其中卜万与陈亨不必多说,让朱高煦比较意外的是房宽与陈懋三兄弟。
房宽从洪武十五年便参军,眼下已经四十有二,年纪不算小了,战前他被卜万安排到了冷口关驻守,见到陈亨的部将后直接举城投降。
陈懋三兄弟年纪最大的是二十有九的陈恭,其次是二十有六的陈忠,最后才是年二十一的陈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