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337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元末民生如何不用赘述,长江以北与长江以南的差距,简直是天渊之别。
  老朱花了三十一年才让北方民生恢复到了眼下局面,朱棣和耿炳文的交手虽然声势浩大,但对于长江以北的百姓来说,却并没有影响太大。
  真正重创了北方民生的,是建文二年到建文三年这个交战最激烈的阶段。
  自己要做的就是避免这个阶段,加快速度拿下朱允炆。
  想到这里,朱高煦也不再休息,起身便对身边的弟兄们吩咐:“撤回广宁,另外让广宁的将领准备好各地塘报,我要第一时间看到全局最新的消息。”
  “是!”百户官点头应下,很快便吹响木哨,带着百余名兵卒跟随朱高煦上马返回广宁,只留下辛辛苦苦将一百人份菜洗好,站在风中凌乱的驿站小旗官。
  百余骑在朱高煦的带领下返回了广宁,时值八月末的广宁还未开始秋收,城外被安置了从大宁迁移而来的四千军户,约两万人左右。
  吉林的耕牛挽马还没到,此刻他们以人力开垦荒田,效率十分低下。
  在吉林城,每家每户配给挽马、耕牛后,若是辛苦些,一个月甚至可以开出二亩熟田,但广宁的大宁移民凭借人力,只能达到每个月一亩,甚至一个半月才能开荒一亩。
  骑马从官道走过的朱高煦,不断皱眉望着那些辛苦开荒的大宁百姓,尽管他们脸上洋溢笑容,可他本人却并不满意。
  辽东的开荒必须要足够快,这样才能方便自己进行更进一步的移民工作。
  大宁已经拿下,现在朱高煦想要的是山东、北平等地的人口。
  山东有民五百余万,就自己当初北上时的所见所闻,由于元末乱战没有重创山东士绅,当地的士绅兼并土地情况已经有些超出开国本该有的比例。
  趁着这次南下,自己得想个办法,把山东、江淮等地士绅迁往辽东。
  此举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也是为了辽东的发展。
  辽东人文浅薄,既然如此,那就将数万孔府子弟迁移辽东,让他们来发展辽东人文。
  至于名义,那就用保护“圣人”之后来将他们举族迁徙。
  朱高煦有了思绪,而他也带着百余骑进入了广宁城中。
  一路上他们直奔广宁指挥所衙门,由于县官缺乏,现在辽东虽然已经在朱高煦的主持下设置三司衙门,但没有合适县官的他,还是没有大举改动指挥所衙门为县衙。
  “殿下!”
  “四方情况如何。”
  眼见翻身下马,值守广宁城的千户官当即迎了上来,在朱高煦的询问中,他也将早早准备好的各条消息展示。
  “殿下,这些都是四方送来的消息,广宁中左所的吴昇、刘嵩二人前几日组织了几次突围,准备前往海边渡船南下,但都被徐同知率兵拦截,南边山海关的吴寿安也是如此被孟同知所阻拦。”
  “东边的九连城似乎已经开始撤军,南边的船开到了鸭绿江,走朝鲜水道南下绕往登莱,不过据我军塘骑汇报,他们的船只数量不多,一次只能载走两三千人。”
  “另外,沈阳城的南军投降了……”
  “你说什么?”朱高煦脚步一顿,他没想到耿瓛居然投降了。
  见朱高煦停下,千户官也跟着他停下,并解释说道:“昨日耿瓛接到了朝廷的信,看过信后便自刎在了沈阳北城的城墙上,那上万守军眼见耿瓛自刎,便开了城门,纷纷投降了陈同知。”
  千户官说这话时有些唏嘘,朱高煦听后也同样。
  他就说耿瓛这样的人怎么会投降,原来是自刎了。
  “他是个将才,寻一处地方把他妥善安葬吧。”
  朱高煦想到了刚刚阵没于真定的耿炳文,不禁摇摇头,也不知道该说这父子二人认死理还是被朱允炆的大义给弄迷糊了。
  朱允炆这样的人,着实不值得他们殉国效忠。
  只是耿瓛一死,自己也接管了沈阳的大量物资和人力,这算一个好消息。
  “沈阳城内军民、粮秣还有多少?”
  朱高煦询问,千户官也如实回答:“据陈通知传来的消息,军民合计不下五万,粮秣不下十二万石,只是全城房屋都被推倒,所有木料都被用于埋锅做饭,便是剑鞘、刀鞘和长枪杆子都被他们用来做饭了,现在的沈阳可谓废墟。”
  “废墟就废墟,大不了日后重建就是。”朱高煦颔首,然后吩咐道:“让陈亨将大宁的移民早些分配到沈阳,另外等亦失哈南下,让他立马入沈阳准备修复城池,为百姓修建好火道和火炕。”
  “是!”
  千户官不断应下朱高煦的吩咐,朱高煦自己也走进了中堂,坐到了主位上。
  千户官站在中堂内等待朱高煦吩咐,而朱高煦思绪片刻,最后还是决定暂时在广宁坐镇,等待攻破山海关和广宁中左所后,从朱棣那边搞来更多粮食。
  “告诉孟章,不用再留手,全力猛攻拿下辽西那两座孤城。”
  朱高煦不想再为两座孤城耽搁时间,他现在必须立马拿下它们,然后继续自己的计划。
  很快,千户官便派出加急,将朱高煦的命令发往了锦州、宁远前线。
  得到消息的孟章、徐晟二人也不再留手,带着从辽南运回的一百门野战炮,联合三百门野战炮,对最容易拿下的广宁中左所发起猛攻。
  “轰轰轰——”
  沉闷密集的火炮声响起,不过二丈高的广宁中左所在炮击之下摇摇欲坠。
  朱允炆等人所想的水师接应无法成功,因为南军野战在小股冲突时,完全不是渤海军的对手。
  吴昇、刘嵩二人多次组织突围,却多次被孟章用神机营挫败。
  强攻城池的第三日,城内两千余守军已经在多次突围之中消磨殆尽,仅存不下七百人。
  饶是如此,孟章还是稳健的没有进攻,而是等到了第四日吴昇、刘嵩二人眼见突围无望,自行打开了城门。
  二人投降,广宁中左所也成功被拿下。
  孟章没有理会他们,只是将他们交给了陈懋处理,自己和徐晟带着神机营往南边的山海关狂奔而去。
  九月初二,他们二人开始炮轰山海关,而吴昇与刘嵩二人也被陈懋押送到了广宁。
  广宁指挥所内,吴昇与刘嵩二人如斗败的公鸡,跪在了中堂上,不敢与朱高煦对视。
  朱高煦见到二人这模样,倒也没有因为他们抵抗自己而生气,反倒是起身走到他们身前,将他们二人扶起。
  “此次起兵,只为清君侧,除佞臣,你们身在朝廷,被佞臣驱使也是无可奈何。”
  “对于你二人的消息,我会向南边透露,便说你二人阵没于中左所,以此防备朝廷对你二人家人报复。”
  朱高煦还是惜才的,吴昇与刘嵩虽然没有指挥数万人的能力,但指挥个万人还是手到擒来的。
  这样的人,日后留着不管是开疆拓土还是镇守四方都不错。
  他唯一担心的也不是二人叛变,而是朱允炆那个疯批得知广宁中左所被破,二人被俘的消息后去报复他们的家人。
  这种事情放在别人身上不可能,但放在朱允炆身上就很难说。
  “多谢殿下……”
  面对朱高煦的坦诚相待,吴昇与刘嵩二人心中有些羞愧。
  朱高煦倒也没继续说什么,只是对吴昇说道:“你们若是有心,便让山海关的吴寿安投降,我同样会对外谎称他战死,保全他的家人的。”
  他要收买人心,自然不是单纯的惜才,更重要的是吴昇是吴高的儿子,吴寿安的侄子。
  如果能让吴昇写信说服吴寿安,那自己就可以成功入关了。
  “末将,愿意为殿下亲自写一份手书。”
  吴昇也知道这是将功补过的时候,眼见渤海军战力如此,加上南边耿炳文阵没沙场,自己突围无望,他自然选择了改换门庭。
  “多谢!”听到吴昇的话,朱高煦紧握他的手表示感谢,同时对送他们前来的陈懋吩咐道:“给二位将军安排住所,要离我住的地方近些,每日的餐食按照我的标准来做,不能克扣,一旦我发现了,第一个拿你问罪。”
  “是……”陈懋十分无奈,只觉得自从跟着自家父亲投降了渤海郡王后,似乎什么事情都得自己来担责。
  不过饶是如此,他还是十分敬佩朱高煦的,起码他在朱高煦这个年纪的时候,无法率四万人在三个月时间里拿下辽东、大宁全境。
  “末将告退……”
  陈懋与刘嵩离去,而瞧着他们离去的朱高煦也慢慢勾勒出一抹笑意。
  “刘真、吴高……”
  朱高煦轻声呢喃,眼下这两个家伙算是被自己抓住把柄了,如果自己把吴昇、刘嵩投降的消息交给朱允炆,那以朱允炆的性格,哪怕不杀吴高和刘真,恐怕也要夺下他们的兵权,叫他们回家安养。
  这么想着,他也哼起了轻快的曲子。
  不久后,由吴昇亲手所写的书信在塘骑加急的情况下,不过一夜便送抵了山海关。
  这座由中山王徐达奉命修建,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的关隘,虽说没有明末那般铜墙铁壁,但放在洪武年间依旧是足以阻断北平与辽东联系的雄关。
  就其关城而言,其城垣周长近八里,城高四丈七尺米,厚两丈三尺,哪怕是渤海军手中的三百门野战炮狂轰滥炸了整整两日,也不见这关城露出半点垮塌的痕迹。
  “娘地,若是这里的火炮是三百门攻城炮,那这山海关早就被拿下了。”
  山海关北,徐晟站在火炮阵地上,用望远镜眺望山海关城,嘴里不免夸耀起了自家的攻城炮。
  “你倒是敢想!”一旁的孟章笑骂:
  “若是真有三百门攻城炮,我们这神机营起码得有两万人。”
  孟章这话没说错,即便是渤海军中最轻的野战炮,也需要每门炮对应一个小旗。
  如果是三千斤的攻城炮,那起码需要安排三十人,也就是三个小旗才能押运,一个小旗才能操作。
  三百门攻城炮,最少也得配置一万人才能合理调配。
  “我也只是发发牢骚,就是不知道殿下的那封信有没有效果。”
  徐晟发出啧啧声,显然不太相信一份信就能拿下横亘在北平与辽东之间的山海关。
  正因为山海关十分重要,因此眼下的吴寿安收到了多方来信。
  山海关指挥使衙门内,相貌并不出奇的吴寿安坐在自己的主位上,看着桌上摆放的三封书信,怀揣着沉重的心情一一打开。
  第一份,是北平的朱棣给他写来的,无非就是眼下耿炳文已经战败,山海关已经是孤城一座,无法坚守,如果吴寿安愿意,那朱棣愿意亲自来受降,并且拔擢他为北平都指挥同知。
  对于朱棣的信,吴寿安兴趣不大,毕竟如果只有朱棣一方进攻山海关,那他完全可以凭借山海关挡住朱棣十万兵马。
  眼下他所担心和畏惧的,实际上是关北的朱高煦,因为他们的火炮着实犀利,如果真的放任他们狂轰滥炸十几天,那即便山海关再怎么坚固,却也还是会有沦陷的一天。
  想到这里,吴寿安拿起了第二份信,而这份信内容则是朝廷表彰他死守山海关,特意拔擢他为右军都督府同知的消息。
  “呵呵……”看着那所谓的拔擢,吴寿安轻嘲一声。
  现在他最需要的不是拔擢,而是援军。
  明明半个月前朝廷还写信给自己,让自己突围向海,届时有舟师前来接他们撤退。
  结果只是过了几日,南边的口风便已经转变,一副需要自己死守山海关的嘴脸。
  轻嘲摇头,吴寿安将手伸向了最后一封信,也就是渤海送来的书信。
  他缓缓将其打开,可其中内容却让他瞳孔震动。
  吴昇与刘嵩投降,耿瓛自刎而死,沈阳被克,九连城走朝鲜水道撤退……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33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37/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