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早给个准信,免得让我们一家子人落得李建成的下场。”
她的话一字一句都敲打进了朱高炽心里,只是面对他的话,朱高炽的笑脸慢慢褪去,但也不冰冷,只像寻常人家唠家常一样说道:
“你以为,我这世子位是想下就能下的?”
“你身边除了几个属官,又没旁人跟你,有什么不能下的。”张氏白了朱高炽一眼,只觉得这死胖子总是带自己兜圈子。
“我问问你……”朱高炽看了一眼殿外,然后贴着张氏小声说道:“现在你觉得该担心这事情的是我还是我爹?”
“我先告诉你啊,今天老二一口气就拿出了两万马步兵和三万步卒给我爹,这手笔别说我和我爹,就是我爷爷都得从孝陵里爬出来……”
“停停停!少吓唬我。”张氏让朱高炽打住:“老爷子要真的爬出来,你们爷三有一个算一个,但凡还能站着跟他说话的,我立马带着儿子跳河去。”
“诶诶诶……可不能这么说。”朱高炽被媳妇驳了面子也不生气,只是笑呵呵的说道:
“总之老二的底子是越来越厚了,你说我爹是怕我变成李建成,还是怕他变成李渊?”
“那不至于吧……”张氏迟疑开口,他不觉得朱棣会打不过朱高煦。
“我就这么说。”朱高炽腾出一只手对空气指指点点道:
“要是南边的朝廷突然开窍了,册封老二做亲王,跑来挑拨我爹和老二的关系,你觉得老二会怎么样。”
“我又没与他见过,怎么知道。”张氏伸出手掐了朱高炽一下,朱高炽疼的也不敢卖关子了,连忙道:
“我见过,我告诉你,老二肯定不同意,因为老二要的不是亲王,他要的是皇位。”
“你还真敢说!”张氏手指用力,显然不相信朱高炽的鬼话。
在她看来,燕府虽说击败了耿炳文,但南边朝廷依旧势大,并且钱粮是燕府数十倍。
没到最后一刻,谁敢痴心妄想皇位。
“那是你不了解他。”朱高炽推开她的手,揉了揉自己疼痛的手,然后才把朱瞻基抱给张氏,自己起身在殿内渡步,神神叨叨:
“老二我可太了解他了,以前他在南京做了许多事情,那时候我觉得他也就是打打闹闹,大不了就是想当个世子。”
“只是后来我爷爷把世子位册封给了我,我再去见他的时候,他依然和我谈笑风生,那笑容……”
朱高炽啧啧几声:“看的我都心慌,生怕他一拳就给我打死了。”
他两只手揣到袖子里,摇头道:“后来他去了渤海,不断扩兵还走私铁料的时候,我就知道他心思不简单。”
“再到后来他做的那些事情,我怎么看怎么觉得奇怪,根本就不像一个郡王乃至亲王该做的。”
“你说说……那均田、免赋税、私下募兵、与女真人互市贸易,这些东西别说他,就是我爹都不敢做。”
“可是呢,老二偏偏敢做,而且就算知道我爷爷有人在他身边,他也照做不误,根本不怕我爷爷会对付他。”
“我现在想来,老二完全就知道我爷爷的底线是什么,所以他根本不怕。”
“你想想,那可是我爷爷,我爹见了都得抖成筛子,但老二就敢在我爷爷眼皮底下蹦跶。”
朱高炽一直啧啧嘴巴,似乎在佩服朱高煦。
“那就能说明他想做皇帝?”张氏不相信,毕竟皇帝可没那么好做。
“这些还不能说明,但我爷爷走了之后,你看看老二的那些举动。”
朱高炽想到朱高煦的那些举动,都不禁身上冒出了冷汗。
“当初我们还在京城的时候,老二就怂恿过我爹,让他带着三都司兵马直接南下靖难。”
“你想想,如果当时我爹要是真听了老二的话,那我们和老三还有活路吗?”
朱高炽看着张氏,张氏也被他这话说的心里发毛:“你二弟连你们两兄弟的生死都不在意啊?”
“在意肯定在意,但老二会权衡利弊。”朱高炽开口道:
“如果是我爹带着三都司兵马南下,那老二最大的威胁就是我。”
“我要是被杀了,老二的太子位也就稳定了。”
“只是我爹没同意,然后后面的事情你都知道了,老二起兵,实力越来越大。”
“眼下老二一个人掌控两个都司,我爹连半个都没有,就两个府。”
“老二现在的威胁不是我了,是我爹的心思。”
“我爹反倒是看不明白,兴许他还在为我们担忧。”
“那自然要为我们担忧,不然按照你的说法,老二上位了还能有我们的活路?”张氏连忙开口,可朱高炽却对牛弹琴的表情,他摇头道:
“你错了,老二如果现在上位,我们一家子肯定没事,因为老二根本看不上我们一家子。”
“老二这个人心高气傲,但心胸比我爹还宽阔,出手也足够大方。”
“他要是太子位置稳了,我们不但没事,还会得到赏赐和妥善安置。”
“那你还犹豫什么,早点把位置让出来。”张氏打断,朱高炽却叹气道:
“我也想,但在打下京城,我爹和老二彻底撕破脸皮前,我只能在这个摇摇晃晃的椅子上坐着,不能上也不能下。”
朱高炽突然觉得自己挺苦的,遇上这么个爷爷,这么个爹,还有这么个弟弟……
他现在,完全就是平衡朱棣和朱高煦的一块石头,他不能太早下,也不能太晚下,得在一个合适的时候自己退下。
提早下了,朱棣手下人会觉得朱棣怕了朱高煦,纷纷一股脑投靠朱高煦。
晚些下了,朱高煦那边恐怕就要弄一场玄武门之变来逼宫了。
“那你什么时候能下?”
张氏心里悬着,生怕朱高炽想不通要去争皇位。
“等他们打进京城,我就能下了。”
“在这之前,我们一家子是一步都不能出燕王府。”
朱高炽看的清楚,他是争不过朱高煦的,而且如果自己真的敢和朱高煦争,他毫不怀疑朱高煦会纵容手下来一场玄武门之变。
他现在能做的,就是帮朱棣稳住手下人,不至于让朱棣被架空。
他的想法,也是现在朱棣的想法,只是在亲情上,朱高炽还是低估朱棣了。
“你对自己儿子都这么大戒备?”
距离世子府不过几百步的前寝宫内,朱棣也和徐氏讨论起了世子位和朱高煦的事情。
朱棣说了不能让朱高炽提前下世子位,因为那样会致使丘福、张玉、朱能这群本就青睐朱高煦的人纷纷投向他,致使自己被架空。
不过,他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朱高炽和朱高燧。
“俺看不透老二……”
坐在殿内徐氏的身旁,朱棣脸上满是愁容:“俺不知道如果让老大下了世子位,扶着老二上去,那日后老二会不会对老大和老三下狠手。”
“俺爹说过,老二生性狡黠,性格狠愎,你我也知道老二以前是什么性格。”
“你说,若是老二这几年的改了性子都是装出来的,到时候我手上没了兵权,他要对老大动手的话,俺到时候拿什么保护老大和老三。”
朱棣担心太多,原因就在于他看不透朱高煦。
只是相较于他,徐氏却摇摇头:“我觉得老二不会那样。”
“为何?”朱棣低头看了一眼徐氏,却顺着徐氏的目光看向了桌上的那一封封家书。
望着那堆朱高煦自己所写的家书,徐氏笑了笑:
“老二还是善良的,他只是装的很凶罢了……”
《明世宗实录》:“景隆驭兵三十万北上,上闻太宗危难,遣王义马步兵五万驰援北平。”
《明史·燕王传》:“燕王高炽,太宗文皇帝长子,世宗武皇帝长兄,少时与世宗就京,言吾弟有王气,然太祖欲遏太宗,着世宗就藩吉林,又予世子位于高炽,高炽闻曰“吾弟有王气,吾暂代之,待天时所至,还大位于吾弟”。”
第249章 海军朱成功
“制作水泥必须要戴好口罩,别以为是难为你们,这都是为了你们的身体好,不戴口罩很容易患病而死!”
时间流转,不过眨眼间便来到了九月末。
由亦失哈率领南下的许多工匠自吉林而来,由于他们人数有限,因此只能在资源最为丰富的沈阳、广宁、辽阳三府分别建设工场。
朱高煦眼看南边李景隆没有动静,便也赶在月末来到了沈阳城外。
九月末的沈阳城已经有些寒冷,但好在各处工场基本搭建起来,并步入正轨……
“沈阳抚顺、铁岭等地的铜矿和铁矿,还有辽阳鞍山的铁矿和铜矿、煤炭等地方都按照殿下您所说的方向大致找到了,开采难度与吉林的三场那边差不多。”
“大宁迁徙来辽阳、沈阳、广宁三府的六余万百姓按照年纪和身体情况,分别划分为了工、农、未成人。”
“加入各场的工人数量近二万,农民三万七千六百余人,十五岁未成人一万二千四百余人。”
“这个时间,修建混凝土的平房是来不及了,因此只能搭建木屋。”
“预计修建的工场,分别为铁矿场三十二处,铜矿场十七处,金矿场六处,还有水泥场二十五处,石灰石场三十五处,额外还有……”
走在沈阳城外,朱高煦正在听着阔别四个月未见面的亦失哈谈论着全辽事宜。
东北想要在这个时代获得重视,那就得另辟蹊径,用手工业安稳住大量人口,然后再一点点开发东北荒地,让它成为一个手工业和农业并存,直到大明不可缺的存在。
大宁的人口迁移速度快不起来,三十几万百姓如今虽然已经迁移走出了大宁,但大部分都还在辽西,只有不到九万人迁移到了辽河以东。
赶在入冬前,朱高煦得为他们安排好赖以生存的活计,这样才能让府库拿出去养活他们的粮食获得回报,不至于把渤海给掏空。
“各地的耕地情况,府库情况都计算好了吗,我们的粮食还够吃多久?”
朱高煦站在沈阳城外的一块空地上,看着已经被收割完的粮食,以及不断在田间焚烧秸秆的百姓,口中询问着亦失哈。
亦失哈对他的询问早有准备,因此将情况娓娓道来。
“二十五卫三所,连带关外四城,大宁二十二卫,一共的耕地情况是四百五十七万三千九百二十七亩。”
“这其中有七十六万亩田地是刚刚开垦出来的生田,来年才能耕种,因此收获粮食的田地数额是三百八十一万余亩,产出粮食二百七十一万七千余石,等加工处理后,应该能得到一百八十五万石左右的实粮。”
“另外府库之中的粮食只有一十七万六千余石,关外殿下不用担心,渤海四城今年起码能收获一百零七万余石的实粮,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往辽东运送十七万石粮食。”
“这十七万石粮食,奴婢已经让人调往了长春、韩州、铁岭、蒲河等地,辽北粮食无忧。”
“至于辽东和辽南、辽西,燕王殿下那边已经送来了一百五十万石粮食,虽然送粮队伍速度不快,但足够赶在大雪纷飞前补给各府县与大宁。”
“渤海招抚了些女真,但十八余万军民的粮食足够吃到明年秋收,倒是辽东……”
亦失哈顿了顿,朱高煦见状示意他但说无妨,他便也艰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