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345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是……”百户官应下,随后又询问道:“要将渡海进攻登州的消息告诉燕王殿下吗?”
  “不必,人多眼杂,你说了之后他自己能了解,另外让人把孙铖叫来。”
  “是!”朱高煦吩咐完,然后摆了摆手示意他退下,不多时便见到孙铖走进了这中堂之中。
  “殿下。”穿着从二品文官常服的孙铖走进了中堂,眼下的他已经是辽东布政使司衙门的布政使。
  尽管朱允炆已经将布政使拔擢为正二品,但朱高煦这边依旧用着朱元璋时期的制度,根本不承认他对文官的拔擢。
  “南边胡纶的消息送来了,比我们预计的快了半个月。”
  朱高煦在说南军水师的动向,孙铖刚刚得知这消息,但他已经知道己方要在南军水师派出平倭水师骚扰辽南时进攻,因此他立马知道了朱高煦寻他过来的意图。
  “金州船厂那边,眼下已经建造好了三艘三千料战船和十六艘两千料战船,还缺七艘三千料战船、十四艘两千料战船和三十艘马船。”
  “若是要在二月十五出兵,顶多只能加工赶制完十艘三千料战船和三十艘两千料战船,那三十艘马船估计难以建造出来。”
  战船的建造速度很快,因为大宁移民也被迁往了金州、旅顺等地,他们现在大多都在船厂从事造船业。
  只是战船建造速度虽快,但战船的运力却不高,真正运兵还是得靠马船,而马船的木料最起码要到二月初才能使用,二月十五根本来不及建造下水。
  如果没有马船,那即便渤海海军打赢了海战,也没有力量将四万多兵马投送登州。
  “金州内的商船,若是要征调,可以征调多少艘,又能运多少兵力,你派人去查查。”
  “另外告诉王船工和刘船工他们,让他们立马加紧制造马船,能下水多少是多少,只需要保障两三年内不沉没就足够。”
  宋元明三代造船行业都十分发达,赖于独特的榫卯结构和修建技术,哪怕是三千料大船,也可以在三个月内建造完毕,只不过鉴于工期太短,这类船只往往使用寿命只能维持五六年。
  不过对于朱高煦来说,已经烘烤了两个多月木料的马船只要能撑两年就足够。
  “臣领命。”孙铖应下,朱高煦也继而开口道:“金州的粮食都制作成军粮了吗?”
  “都已经制作完成,十万石军粮制成两万斗军粮,足够四万大军吃一个月,另外豆料也准备好了两万石,足够六万马匹吃一个月。”
  “虽然已经都准备好,但臣觉得……”
  孙铖准备好了一切,可他觉得朱高煦这么做还是有些冒险,毕竟只带一个月的粮食就前往登州,万一李景隆回师,那很容易就会断粮。
  “放心,我已经准备好了一切,你只管等待开府库拨发粮食就足够。”
  朱高煦打断了他的话,并继而开口道:“我们只有三个月的时间,拿不下登莱二州,我们都得饿死。”
  “是……”孙铖不再多说,只在颔首后离开。
  他走出了指挥使衙门,嗅着空气中的硫磺硝石味叹了一口气。
  “这战事,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
  在孙铖叹气的同一时间,涿州城内,数万大军来来往往,有的在制作军粮,有的在制作干菜,还有的打磨兵器,总之一切都井然有序,俨然要开拔北上的模样。
  “登莱一地的水师已经决定在二月十五开拔,其中平倭水师会出兵袭扰海、盖、复、金四州,牵制渤海贼军,而我们需要在二月十五日开拔北上。”
  悬挂着【征虏大将军】牌匾的一处府内传出了声响,站在中堂内的李景隆一身戎装,手中拿着教条指着沙盘上的山河路线。
  在中堂左右,十余名将领围观李景隆所指点的位置,他们之中有的人甲胄就是简单的明军制式的明扎甲,还有的则是带有一些蒙古风气的装饰,将领本人样貌也更靠近蒙古人,色目人。
  这群由多民族组成的将领团队,便是聚集了大明三十万精锐而打造的平叛兵团。
  眼下,他们所有人都在看着李景隆指点山河,没有一个人提出疑虑,因为他们之中大部分人都曾经跟随李景隆练兵,这也是李景隆为什么能担任此次统帅。
  他有能力,威望高,是洪武年间继徐达、冯胜、蓝玉后,第四个佩戴征虏大将军印的将领。
  “眼下各城已经由水网串联起来,燕逆要南下,便只能走雄县和白沟河这两处地方,因此我将军队挪到了白沟河更前方的涿州,依托胡良河来驻守。”
  “从涿州北上不足一百里就是芦沟桥,过了芦沟桥,北平便近在咫尺。”
  “不过一旦拿下芦沟桥,我军不得妄进,而是应该依托芦沟桥修筑营垒,依托芦沟河(永定河)来限制贼军。”
  “北平城南边是一片淤地,我军骑兵与步卒都无法在此列阵,因此具体的情况需要在拿下芦沟桥后派塘骑探查才能知晓,而燕军也必然在芦沟桥设置营垒,阻碍我军。”
  李景隆诉说着拿下芦沟桥可能遭遇的一切,同时不忘补充:“贼军骑兵、马步兵甚多,因此需要甘凉、豹韬、河州等卫精骑先一步北上探查敌情,同时限制贼军马速,让其难以再施展上次真定一战的突袭。”
  “末将领命!”听到李景隆的话,两名甘凉将领和身材高大的平安作揖应下。
  这其中,李景隆将目光放到了身材不下于六尺的一名五旬老将身上:“越巂侯,这两万骑兵就都交给你了。”
  “末将领命。”身强力壮的俞通渊瓮声开口,拱手作揖。
  面对他的节制,平安等人也没有流露出什么不舒服的表情,显然他们都知道这位南征北战,戎马半生的老将厉害。
  “既然如此,便都退下吧,各自整军,不要松懈。”
  李景隆没有详细的规划要如何拿下芦沟桥,因为他现在还没有彻底掌握芦沟桥的情报。
  在大军抵达前,任何芦沟桥的情报都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动而变得失效,他需要掌握第一手情报,才能正确的做出判断。
  即便判断失败,他也不认为自己会被击垮,因为北边抵达的三十万大军,已经被他训练磨合的差不多了,如果朱棣敢于像真定之战一样来突袭他,他反倒会十分开心。
  时间一点点过去,河北平原上空的硝烟气息也越来越浓。
  渤海、北平、山东……各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兵马调度。
  姚广孝的僧人,胡纶的西厂,朱允炆的锦衣卫……
  他们都在四下活动中,不同的是,朱高煦与朱棣对情报的投入是全心全力的,而朱允炆却对锦衣卫有着偏见。
  这样的偏见,使得锦衣卫中人心浮动,胡纶也借机接近了许多曾经的故人。
  在金钱与渤海的人参、鹿茸和珊瑚等货品的开路下,胡纶成功来到了自己想要来的地方。
  “笃…笃…笃……”
  淮安城内的一处府邸里,书房之中安静的吓人,只有不时响起的拇指叩响声能代表着这屋内还有着生人气。
  “杨善人,这已经一刻钟过去了,你还没想好吗……”
  坐在座位上的胡纶侧头看向身旁之人,慢悠悠的语气里透出那人身份。
  杨彬,这个朱高煦拉拢的淮安商人,他凭借渤海王府商人的身份爬了起来,然后近几年却在不停撇清身份。
  他兴许是为了家族,可他的做法却让朱高煦不喜欢。
  眼下,胡纶给他带来了一条生路,但是否能抓住,还得看他自己。
  杨彬低头看着手中的图纸,额头冒出细密的汗珠:
  “这需要的东西太多,我难以凑齐……”
  “杨善人大可放心,这次我给你带来了两万贯钱,足够买到足够多的粮食。”胡纶打断了他,并继续道:
  “这次要你帮的忙并不大,你若是帮了,殿下对你此前举动便可既往不咎,但若是不帮……”
  胡纶摇摇头:“难不成杨善人以为,你做的那些事情天衣无缝,朝廷根本查不到?”
  他所说的,是杨彬帮渤海大批运送粮食的事情,虽然那事情已经在洪武年间就被曝光,但当时朱元璋没有追究。
  可眼下,一代新人换旧人,一旦渤海彻底失败,杨彬的结果可想而知。
  杨彬经过胡纶提醒,也清楚了这点,因此他咬咬牙:“我可以弄,但是路上……”
  “路上的事情已经打点好了,你不用担心。”胡纶预判了杨彬的想法,而这句话也让杨彬彻底接受了这一场任务。不多时,胡纶走出了杨府,将情报加密送往了渤海。
  没过多久,朱高煦就得到了他的情报。
  杨彬的加入,让朱高煦南下的把握提升到了八成,还有最后的两成,便是停留在登州湾的登莱、长江水师。
  “走吧,还有三十里就到金州了。”
  朱高煦眺望南方,跟在他身后的,是被集结起来的近两万渤海军。
  他们之中有不少人都是在去年入冬前被抽调南下的,而渤海本地则是重新募了一批兵卒。
  他们在盖州集结南下,而金州那边已经集结了神机三营和五千海军。
  在朱高煦的率领下,两渤海精锐南下,三十里路对于这群马步兵和骑兵来说,只花费了不到两个时辰便已经赶到。
  眼下的金州城比起去年被渤海接收时,大了起码一倍不止,城外的积雪也开始融化,城北修建了可以随时入住的营盘,两万大军在朱高煦的调度下进入其中,等待渡海指令。
  不同于他们,朱高煦在安排结束一切后,便让人叫来杨展与崔均,自己则是前往了金州的军器局。
  整个辽东的铁匠都被征调到了金州,在城北军营不远处修建了一个占地七百亩的复合型作坊。
  锻铁、火枪、锻炮、火药、炮弹等制作都在这里完成,聚集了整整两千六百余名各类工匠,上万名从事帮手的民夫。
  这里的效率和产量,比起黑水城的军器局工场要高出太多。
  具体的产量和效率,在连忙赶来的王元解释中,以数据呈现在朱高煦面前。
  “眼下火炮泥模还有一万六千多具,此处每年可锻造各类火炮不少于五千门,火枪不下四万支,火药只要原料足够,足以产出百万斤。”
  “您看看,这就是刚刚锻造冷却的攻城炮。”
  王元走到了一门只有五尺左右的火炮前面,它架在炮车上,看上去并不算大,至少比起朱高煦记忆中的前世各种火炮来说,它很小。
  “算上炮车,它的重量是两千斤,使用两斤的标准发射药,可以将十斤炮弹以五度的射角精确地炮击到二里的距离,而射角为十度时,则可达到惊人的三里。”
  “我们实际测试过,如果用来攻城,那即便是三合土所制作,外坯青砖的三丈厚城墙,也难以抗住这种一百门攻城炮的二十个基数倾泻。”
  王元介绍着攻城炮的各类数据,尤其以三丈厚的青砖城墙来作为目标,可以说十分贴合朱高煦所需要的攻城炮数据。
  “舰炮呢?”
  朱高煦询问起舰炮的威力,王元闻言也跟着介绍起来。
  “比较攻城炮,舰炮的重量是按照标准的三千斤及以上来制作,能射二十斤到三十斤不等的石弹,射程从最小精确的三百步,到最大的四里不等。”
  “以它们的威力,足够直接击穿眼下我军三千料战船的侧面。”
  王元骄傲的介绍着他所锻造的火炮,朱高煦闻言也十分满意的伸出手揣摩了那门攻城炮。
  “火炮库存数量现在是多少,火枪呢?”
  “攻城炮一百门,舰炮一千二百门,火绳枪一万四千支,另外调出一万一千支给朱都督和孟同知训练。”
  从九月到如今,在王元所带领的两千余名工匠和上万名民夫共同出力下,他们铸造出了足够海军和马步兵们使用的火炮,以及足够多的火绳枪。
  “殿下!”
  朱高煦刚刚与王元交代完一切,杨展与崔均、孟章、徐晟等人便一路小跑来到了生产线上,对朱高煦作揖行礼。
  “好了,神机营、海军的情况如何了?”
  朱高煦没有时间耽搁,他询问众人正事,孟章将目光投向了杨展,杨展便率先说道:
  “五千海军都已经能熟练运用火绳枪和舰炮,四十艘战船都已经下水测试过,确认没有问题,三千料的马船也下水了十二艘,一次运送三千人不成问题,甚至还可以用来充当临时战船。”
  “此外,还有各类商船用来运兵的话,起码能运两千人,另外其中有十八艘两千料左右的马船也能用来充当临时战船,一共可以组成七十艘临时和常用战船。”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34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45/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