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买卖,让左来四心思活跃。
“如果章普尔也能加入其中,哪怕大明无法庇护章普尔,章普尔也能从中获利。”
想到这里,左来四行礼道:“贵国的实力让我大开眼界,我在这里可以代表我国苏丹承诺不再与榜噶喇发生冲突,此外我归国后也会与我国苏丹诉说天朝的强大,相信我国苏丹听后,一定会愿意供奉天朝天子。”
左来四显然也想进入大明朝贡体系捞好处,对此郑和自然欢迎。
“好好好,那我在此地多停留半个月,无论消息好坏,我与贵使都是朋友。”
郑和笑呵呵的回应,并不因为会被左来四占便宜而郁闷。
在左来四等人看来,大明的回赐就是赔钱买卖,可站在郑和的角度看,朝贡回赐后大明也有赚头,并且朝贡之后的贸易才是大头。
如果所有人都觉得大明维持朝贡是赔钱买卖,那他们就会想方设法的维持本国与大明的朝贡贸易,而这就是郑和想要的。
“官厂会驻扎属国馆,如果榜噶喇有事都可以联系属国馆解决。”
“如果榜噶喇国发生内乱,官厂内的军队也会保护您的安全,护送您前往附近的天朝属国暂时避难,随后天军会前来为您平叛。”
郑和对霭牙思丁说着他能享受到的一些待遇,这让霭牙思丁的底气更充足了些。
他最担心郑和走后自己没有依仗,而北边的章普尔国趁机再次入侵。
二人的对话被左来四看在眼里,他很清楚这是郑和对章普尔国的警告,不过左来四现在已经不想再和榜噶喇国发生冲突了,起码在眼下他不会想发生什么冲突。
“既然这样,那我现在就返回章普尔,告诉我国苏丹这里发生的一切,请天使在此地稍等我半个月时间。”
“好!”
左来四说罢,便在郑和的注视下缓缓离去,而霭牙思丁看着曾经趾高气昂的左来四这么谦卑,整个人的腰杆都不由挺直了些。
他热情欢迎郑和前往自己的临时王宫,并在王宫组织了宴席。
由于宦官的身份,郑和在事情谈拢后便选择带着万余官兵在察地港不远处的荒地开辟了官厂,至于陪同霭牙思丁的事情则是交给了他带来的礼部官员。
不出意外的话,这几名礼部官员将会在榜噶喇国待上三年,等待三年后的轮替。
陈瑄率领战船在榜噶喇的航道四周开始清理海盗,这些海盗大多都是阿拉伯和印度本土的武装商人。
由于满剌加海峡已经十分繁荣,因此这些武装商人早早就知道了大明舰队的到来。
在大明舰队没有出现的时候,他们化身海盗,在大明舰队出现的时候,他们则是立马伪装成为商人。
由于是民营贸易区,所以陈瑄倒是没有像在南洋一样直接炮击,而是拦截他们,对他们吩咐不得抢夺大明商船后便送走了他们。
他们自然不敢抢大明的商船,因为大明的商船每经过一处大明官厂,就会领取几只当地官厂所养的信鸽。
一旦他们遭到抢劫,他们就会描述敌船情况,然后放飞信鸽。
只要信鸽飞回最近的官厂,那官厂的战船就会对航道进行封锁检查。
但凡船上出现了大明的商品,并且无法解释其来源的,就地俘虏船只。
若是有反抗的举动,则是就地斩首。
这套流程,陈瑄在大古剌宣慰司的航道上已经玩了快一个月了,过往的许多小西洋诸国商船都知道大明的手段,因此鲜有抢夺大明商船的不长眼海盗。
也正因他们无所作为,所以陈瑄的搜捕没能取得什么成果。
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赶在八月中旬前,左来四成功带着章普尔国苏丹的贡赋抵达了察地港城。
在众人的见证下,章普尔国加入大明朝贡体系,并献上大食马种百匹。
郑和见状,回赐绒锦、金织、文绮、彩绢各百匹,青花白瓷罐、青花白瓷瓶各十对。
在等待左来四的期间,印度东部和南部地区的阿里沙(奥里萨)、案达罗(安得拉)两个邦国也派遣船只前来察地港邀请舰队前往当地。
郑和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因此在结束了对章普尔国的册封后,郑和舰队也开始扬帆起航,向着原定航道上的阿里沙、案达罗等国进发。
站在甲板上,眺望渐渐远去的察地港,郑和感慨:“这调停如此轻松,倒是我没有想到的。”
“我都快闲出个蛋了。”陈瑄从身后走来,疑惑的询问郑和同时,也不免为自己没能大展身手而遗憾。
郑和见状,想了想后才道:“前往阿里沙后,我们暂时停下,对近海航道进行搜捕,解决一些还不知道天朝的海盗。”
“估计我们的大名已经传开了。”陈瑄啧啧几声,只觉得自己这次下西洋毫无功绩,估计等回到南京也得不到太多赏赐。
只是陈瑄说这话的时候兴许不知道,对于部分利益熏心的国家来说,即便听到了大明的强大,他们也不认为大明能对他们造成威胁,更不会认为郑和下西洋舰队真有传闻中的那么强大……
第369章 做大明的狗
“鞑靼太师阿力台,向大明皇帝陛下祈请称臣,愿为大明臣属,为大明戍边漠北!”
八月中旬,在郑和舰队刚刚驶出察地港的同时,身处漠北的朱棣也在临出发前见到了阿力台派出的使臣。
一个多月的时间,海喇儿千户所的城基已经掘出。
在城基不远处,则是驻扎着十余里绵长的营盘,营盘一旁则是被清理干净的数千亩土地和数百条土壑。
在数千亩土地上,五万余民夫正在驱使挽马犁开那肥沃的黑土地,而朱棣站在一条用石碾子压实的夯土路上,背对着一名万户打扮的蒙古人。
在蒙古人左右站着身披甲胄的明军诸将,这让他额头冒着细汗,压力山大。
朱棣手里拿着瓜籽,一边嗑瓜子,一边开口道:
“俺派人去找了一个多月都没找到阿力台,你和俺说说,他现在跑到哪里去了?”
他背对着询问,而那鞑靼万户也汗颜道:“太师带领许多部众前往了忽兰忽失温。”
“怪不得,跑了这么远。”朱棣颔首回头,饶有兴致道:
“俺的意思和书信上一样,这阔滦海子和捕鱼儿海的草场他依然可以放牧,每年也能派遣五百人的使团前往南边的开平卫朝贡。”
“从此开始,他就是朝廷的常宁王了,另外他的弟弟阿鲁台也被俺册封为和宁王。”
“可惜,如果不是他们已经南下了,俺真想让阿鲁台带句话给你,让你带回去给阿力台。”
和朱棣猜想的一样,阿力台对阿鲁台的统治很早就产生了不满,因此当他突围成功后,立马就带着饮马河两岸的部落向着忽兰忽失温迁徙而去,并自封自己为鞑靼太师。
在他抵达忽兰忽失温不久,后方迁徙而来的一些部落就带来了朱棣的书信。
在确定朱棣不会征讨自己后,阿力台才小心翼翼的派出了这名万户前来试探朱棣口风。
当下得到朱棣承诺,鞑靼万户松了一口气,不过却看着眼前的耕地面露尴尬。
“陛下,您这是……”
鞑靼万户十分尴尬的询问,朱棣却笑道:“都是自家人了,日后你们被瓦剌欺负了,俺好来帮你们找场子。”
“俺住不惯帐篷,所以就干脆在这里筑一座城,以后也有个落脚休息的地方。”
“放心,这里距离阔滦海子四五百里,俺在这里筑城也影响不到你们,你们安心放牧便是。”
朱棣是真的没把鞑靼放在眼里,毕竟现在鞑靼被他重创,几乎一大半部众都被自己裹挟南下,根本就翻不起风浪。
明军如果不出手,鞑靼都不一定能抵挡住瓦剌东侵。
“对了,俺再过几日就走了,日后这草场你们继续放,只要别越过俺在西边立的石碑就行。”
朱棣在海喇儿千户所五十里外立了一块饮马河的石碑,算是确定了鞑靼部的游牧范围和明军的放牧耕种范围。
这块石碑,鞑靼万户在来的路上便已经见过了,却不想是这个作用。
如果放在往常,他肯定不会同意在草原上矗立这种石碑,然而现在形势比人强,他们不低头都不行。
“是,谨遵陛下教诲……”
鞑靼万户硬着头皮同意了石碑为界的屈辱条件,朱棣见状也爽朗笑道:
“阿鲁台不听俺的教诲才会遭此劫难,眼下俺看阿力台就不错,懂得俺的教诲。”
“既然这样,这次俺俘获的三万多套甲胄就不带走了,你回去后让阿力台回到阔滦海子,然后用马和牛来交换甲胄,三匹马换一套甲胄,或者两头牛也行。”
“除了甲胄,你们若是要换粮食,俺也能给你们。”
“你们每年前往开平朝贡时,俺准许你们换铁锅,茶叶、布匹和粮食。”
“这铁锅一口换马一匹,一匹布一匹马,三石粮食换牛一匹,一担一百斤茶换牛一头,一斤糖换一只羊。”
朱棣要扶持鞑靼部,这不代表他要给钱给粮,反而他要用俘获的鞑靼甲胄来做一笔买卖。
同样的,为了扶持鞑靼而做出的铁锅、粮食贸易也要用来换更多的马匹和耕牛。
他没有说用什么马来换,也就是说什么马都可以。
对于蒙古人来说,用挽马、耕牛和羔羊换铁锅、茶叶、粮食无疑是一笔不错的买卖。
朱棣对鞑靼这一手段,无疑是给一棒子,给颗糖吃,偏偏鞑靼还吃的挺开心。
“臣谢过陛下隆恩!”
鞑靼万户高兴的作揖,尽管他们被朱棣俘获百万牛羊,但手中牛羊数量依旧不少。
按照朱棣的恩典,鞑靼每年能通过开平卫的互市贸易得到不少东西,这极大缓解了鞑靼部的困境,甚至能让鞑靼部过得更好。
这么一来,阿力台的太师之位无疑会变得十分稳固,同样他也必须依赖大明。
如果他有一天觉得自己翅膀硬了,那朱棣立马就能断绝朝贡的互市贸易,同时放出阿鲁台这只疯狗,将互市资格交给阿鲁台。
就光凭这一個互市资格,阿鲁台就能召集不少旧部和阿力台分庭抗礼。
这是阳谋,也是阿力台不得不接受的阳谋。
没有这三万套甲胄和每年互市的铁锅、粮食、茶叶,鞑靼部就无法快速恢复战力。
鞑靼战败的消息已经开始向漠西传去,一旦瓦剌诸部知道阿鲁台战败被俘,那他们肯定会对鞑靼进行试探的攻击。
一旦无法抵挡住,他们就会得寸进尺,一点点吞并鞑靼本部。
“好了,早点回去把这消息告诉常宁王吧。”
朱棣颔首示意,那鞑靼万户见状也跪在地上叩首再三才起身在明军监督下离开了此地。
在他走后,丘福立马凑上来:“陛下,把甲胄给了他们,万一他们再拉起军队和朝廷对抗怎么办?”
丘福显然在杞人忧天,这问题都不用朱棣开口,一旁的朱能便解释道:
“甲胄有的是,但鞑靼现在还能拉出多少健壮男丁来武装?”
“即便他们还有三十万口人,所能拉出的十五岁以上男丁恐怕连五万都没有了吧?”
“刨除老迈的男丁,他们能接下这三万余套甲胄并武装就不错了。”
“想要恢复一代人,起码还需要十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