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563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因此臣觉得,殿下想说的,莫不是迁移百姓进入贵州?”
  孙铖很早就关注了自家殿下的移民政策,尤其是将靖难罪臣扩大并迁徙云南滇西一带的事情,更是朱高煦移民手段的高明一棋。
  南北榜分卷中,中卷为什么反对的人少,多是以反对北卷居多?
  说到底,还不是因为滇西的那批靖难罪臣吗?
  朱高煦给了这群罪臣子孙科举的机会,而这些罪臣大部分与现在庙堂上的群臣沾亲带故,可以说中卷完全有利于这群滇西罪民。
  事实也是如此,上次的科举中,中卷三十名进士里,有十四名来自云南,十名来自四川,交趾与广西各有三名。
  在云南的十六名进士里,又有十二名分别由大理、永昌、南甸、陇川四个府均分。
  如果仔细去查,这十二人基本都是靖难罪臣的后人。
  他们中了进士后,全家脱了罪籍,如今已经在南京安家了。
  不过罪籍并非那么好脱的,朱高煦规定的脱罪籍只限父母、兄弟、妹嫂与子侄。
  或许在后世人来看,这已经囊括了一个家庭,但在大明这個以家族为主的时代,被发配的大部分都是以家族形式发配。
  也就是说,一个家族想要脱罪,起码得出十几个乃至几十个进士才行。
  当然,除了这个脱罪籍的方式,朱高煦还给了当地罪民其他脱罪籍的方式。
  例如开办私塾,教出一名进士的话,那整个进士可以帮助一名教习全家脱罪籍。
  这条政策的设立,让滇西在过去八年时间里,私塾数量从原本的七家,一口气增加到九十二家,文风兴盛。
  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才导致了云南居然能在科举上占据中卷魁首。
  云南的移民政策,是很值得贵州、广西、交趾学习效仿的,毕竟三地和云南一样都是汉少土多的地区。
  交趾可以不着急,但贵州必须进一步,这样才能和云南一起来影响广西,进而影响交趾。
  孙铖理解朱高煦的做法,可现在却没有那么多大罪名安插,也没有机会弄几十万识字人口发配贵州。
  “纪纲、胡纶、陈瑛已经在操办了,虽然不可能有先前那么多,但波及上万不成问题。”
  “除此之外,赋税和户籍问题也是问题。”
  朱高煦缓缓开口,孙铖也眼前一亮。
  他麾下可是有不少前往税务司的官员,往来书信中,他也得知了江南赋税和户籍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是都可以拿出来做文章的。
  如果自家殿下心狠一点,波及个几十万人完全不成问题,不过那样的话,自家殿下恐怕就会被天下儒生所针对了。
  “殿下准备从什么方向着手?”
  “盐茶铁课。”朱高煦不假思索的回应了孙铖,目光也看向了殿门。
  他听到了熟悉的脚步声,而下一秒殿门口也传来了唱礼声:“殿下,吏部尚书夏原吉求见。”
  “宣!”
  朱高煦回应一声,亦失哈也连忙示意殿内太监抬来椅子。
  只是几个呼吸,换上了官员常服的夏原吉便走入殿中,并与朱高煦作揖后入座。
  来到春和殿就能入座,这已经是六部官员都知道的事情了。
  相比较喜欢让人下跪的那些皇帝,朱高煦起码在行动上是比较尊重大部分官员的。
  “这次请你来,主要是我想对盐铁茶课进行检查,同时好好清理清理它们和沿海私盐。”
  朱高煦开门见山,而夏原吉听后也皱眉点了点头,似乎觉得这事情有些棘手。
  在洪武年间,大明的财政收入之中,盐税收入至少占据货币税收系统的一半。
  由于百姓都要用盐,这种货物从来不用担心销量,因此在历朝历代都对食盐这种商品实行强力管控,而且对从生产食盐到最后的销售都有明确规定,大明也不例外。
  早在至正年间,朱元璋就设立了盐法用以增加税收,以便获得充足的军饷,支撑自己争夺天下。
  朱元璋设有专门生产食盐的灶户,为了保证食盐的产量,大明对于这些灶户的管理十分严格,一旦入籍,子孙后代不允许脱离户籍,每代人必须出一户来专门生产食盐。
  他们生产的食盐只能卖给官府,并且严禁私自买卖,至于待遇的话,则是根据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
  洪武初期灶户的待遇是比较好的,刚开始产盐一引(四百斤)给米一石。
  到了洪武十七年,将工本米折钞二贯,而钞价又大幅度下降,灶户生活入不敷出。
  到了洪武二十七年,由于朱高煦建议暂缓发行宝钞并开始回收,因此灶户门的待遇改回发米一石,并优免杂役。
  这种另类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食盐的产量,但是却给灶户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且也严重打击了这些灶户的生产积极性。
  毕竟制一引盐需要大量的煤炭和木炭、柴火,而这些东西在江南价格不菲,一石米的价格根本不足以支撑制作一引盐。
  在朱高煦看来,老朱的盐课、盐运制度十分不错,只需要稍加改动并继续保留开中法就足够。“我想先接手盐课司和盐运司,然后改灶户为民户,专门招募制盐工人来生产食盐。”
  朱高煦想要将生产源头把握住,只要他掌握了制盐场,知道每年生产出多少盐,然后再加大打击私盐力度,那盐税收入也将继续提高。
  “盐引的制度不错,但数量得改改了,按照当今天下人数酌情增加。”
  朱高煦说着自己的看法,夏原吉听后则是作揖道:“若是如此,那需要雇佣的工人恐怕不小于五万人。”
  “五万人分散在地上上,倒也不算多,不过生产盐的地方得仔细挑选。”朱高煦说道:
  “制盐以晒盐为主,沿海都可以,若是以熬煮,那北方必须要用煤炭,南方则是可以用柴火制盐。”
  “这件事情,你和孙铖交接一下,现在新政各省率先施行。”
  他话音落下便准备摆手,可夏原吉却道:“殿下,臣有一事要与您说。”
  “说吧。”朱高煦好奇夏原吉会说什么,却不曾想夏原吉开口道:“如今新政地区的教习、胥吏、官员、里长、粮长等数量已经多达三十七万六千余人,每年支出俸禄折色为八百七十余万贯,而朝廷全年折色不过二千九百余万贯。”
  “今年新政一口气推行三省,臣与户部官员们算过,俸禄支出会进一步达到一千二百八十余万贯,占据朝廷赋税折色的四成。”
  “若是按照这种待遇继续下去,臣以为新政最多再推行陕西及陕西行都司,随后便无法推行下去了,毕竟天下兵马俸禄在九百余万贯左右,其余地区俸禄则是在五百万贯左右。”
  夏原吉虽然是吏部尚书,但户部的许多事情也由他帮持着,因此他才能如此了解户部情况,才会为郭资前来提醒朱高煦。
  不过面对他的说法,朱高煦却轻笑道:“我可没说要让这二十几万人都成为胥吏。”
  “您的意思是……”夏原吉小心翼翼询问,朱高煦也开口道:“若是真的招募这二十几万人,那每个省起码会有五万胥吏,你想想朝廷需要那么多胥吏和教习吗?”
  朱高煦端起茶杯抿一口茶水,润了润嗓子后继续说道:
  “这二十几万人里,朝廷只需要十万,其中八万负责四个地区的新政,剩余两万负责检查盐课、盐运司,接管制盐场。”
  说出结果后,朱高煦也无奈道:“没有压力,大部分学子都觉得毕业就海阔天空,可以混吃等死了。”
  “若只是如此还好,可就去年都察院弹劾审问来看,去年被处置的新政胥吏、教习数量高达四千六百余人。”
  “这是否是说明,他们根本就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差事?”
  “给他们一些动力,另外再改改胥吏和教习的规矩。”
  “从即日,胥吏任期三年结束后,由都察院展开京察,对天下新政胥吏进行考核,察举。”
  “能者向上,破例拔擢为官员,弱者被裁汰,想要继续担任胥吏,就返回原籍地参与官学补考。”
  “至于在任期间为非作歹,贪赃枉法的,则是与家人一同发配奴儿干城、黑水城等地。”
  “除此之外,从明年开始,只有成绩乙等以上的可以担任胥吏与教习,甲等进入太学研学。”
  朱高煦给新政学子定下了规矩,而这规矩不可谓不难。
  单拿毕业考成绩乙等来说,前几日毕业的二十四万六千余考生中,只有不到三万人的成绩达到乙等,而甲等更是只有两千七百余人。
  这样的难度,丝毫不比科举差。
  “那丙、丁二等的学子该如何去向?”
  孙铖很清楚这群人的数量有多么庞大,因此紧张询问起了朱高煦。
  朱高煦闻言则是看向了亦失哈,亦失哈也主动开口道:
  “参军也不失为一条出路,毕竟新政这次推行过后,卫所就要被裁汰,只保留编制,不保留军屯田和军籍了。”
  “当下北直隶、河南、山西的屯田兵多达二十万,战兵仅有十万。”
  “裁汰这二十万屯田兵后,各省还需要募兵八万,河南两万,山西、北平各三万。”
  “这八万兵卒,殿下准备从学子之中招募,最低参军三年,三年后可以自己决定去留。”
  “如果要离开军队,军队根据其官职而发放三倍的俸禄作为退伍费。”
  亦失哈说罢,孙铖点了点头,心里松了一口气。
  他并不觉得新政学子会觉得当兵耻辱,毕竟这些年随着战兵待遇的不断提高,战兵几乎也是一份让家人光荣的差事。
  尽管现在没有了入伍田和抚恤田,但十贯的入伍费和一百贯的抚恤金都算是不少的财富。
  官学子弟每日上午下午各三节课,其中下午的最后两节课就是马术和骑射、短兵训练,因此他们本事并不算差。
  单说上次的科举中,关外学子基本都在骑射和举石中取得不错的得分,反倒是江南学子成绩都不算理想。
  正因如此,近两年来江南马匹价格飙涨,许多私塾和富户都在买马给自家学生、孩子练习骑射。
  “除了参军,还有兵马司可以让他们就职。”
  朱高煦开口提醒孙铖,并对夏原吉开口说道:“五城兵马司的模式,可以搬到下面一千四百多个县上,每个县设一百到一千不等的兵马司兵卒。”
  “兵马司兵卒除了不配备火绳枪外,其余都和战兵一样标配。”
  各县县城此刻基本由屯兵驻守,可随着新政施行,屯兵除了在边疆和少民繁多的地区还需要以外,内地根本就不需要屯兵,取而代之,数量稀少但精锐的兵马司兵卒就可以上场了。
  “臣需要回去算算才能知道。”夏原吉没有贸然同意兵马司的推行,而是准备看看大明能不能在取消内地屯兵后,在内地供养起足够的兵马司。
  “具体的,你们两个一起商量商量,天色不早了,我要是还不去乾清宫,稍许乾清宫就得派人来催我了。”
  朱高煦起身送客,夏原吉几人也纷纷起身,跟着朱高煦走出了东宫。
  在朱高煦带着亦失哈上了金辂后,夏原吉才对孙铖作揖:“孙侍郎如果没有事情,不如与我前往府上商量一下户部和吏部的事情?”
  “谢夏尚书邀约……”孙铖知道夏原吉是东宫的人,自然不会抗拒什么。
  很快,他们二人走出了宫城,而朱高煦也乘坐金辂抵达了乾清宫。
  距离大朝会结束已经过去两个时辰,他看似没在春和殿待多久,但实际上现在已经过了午膳的时间。
  “你来晚了。”
  隔着老远瞧见朱高煦,朱棣靠在椅子上,不满的招呼了一声。
  朱高煦没理会这老头,目光一直放在朱棣身旁的那人身上。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56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63/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