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和看来,大明距离东洲和北洲着实太远,而且这些地方不像南洋从两宋开始就有汉人南下。
大明在南洋起码有十几万汉人作为基本盘,但在东洲却什么都没有。
南洋对大明来说近在咫尺,可过去七八年时间里,大明才在原本十几万汉人的基础上,提升到了不足五十万汉人数量,更别提距离是南洋数倍的东洲和北洲了。
况且,随着新政推行,国内经济逐渐稳定,就连南洋、交趾的人口迁徙都开始困难起来,每年正常迁徙的人口数量不断下降,只能依靠推行新政,迁徙犯事富户来巩固海外土地。
这样的环境下,想要在东洲和北洲站稳脚跟实在是太难了。
如此想着,郑和揉了揉眉心:“好了,接下来几天我们先和东国的各个城邦进行贸易,结束后再前往北国,然后南下前往南国。”
“对了越国公……”郑和看向杨展,表情带着歉意:
“前往南国由我和王任就足够,东洲城需要你驻扎来接应下东洋舰队。”
“交给我。”杨展话不多的点头应下,曾经那个叽叽喳喳的大教场少年郎,早就“死”在了靖难之前。
瞧着他应下,郑和也渐渐放心下来。
不多时,众人散去,翌日清晨开始组织起来贸易,在东国国都外搭建了一个贸易市场。
由于航行距离太远,红糖等不易保存的商品早就被郑和贩卖了,能运送到东洲的,主要就是瓷器和成衣。
对于东洲三国,朱高煦给出的比较明确,为了让当地人接受大明文化,因此对他们是不出售布匹,而是只出售大明的华贵成衣。
当地比较热,那就出售清凉的衣物,总之要让他们穿上汉人的衣服,用上汉人的商品,潜移默化的文化改变对方。
不得不说,瓷器和成衣受到了极大的欢迎,毕竟历史上欧洲人凭着自己穿过的粗布麻衣都能和当地城邦部落交换商品,没理由更漂亮、更舒服的大明成衣不行。
除了瓷器和成衣,一些铁制品的农具、兵器也受到了欢迎。
对于贸易,郑和只收取黄金白银,以及大明所需的作物种子,还有橡胶、金鸡纳树皮等货品。
时间一点点过去,半个月时间里,东国的许多黄金与白银都被郑和赚走,但郑和也用橡胶和金鸡纳树皮贸易还回去一些。
这样来来往往,最后东国人认为郑和他们蠢笨,一些树皮都能换取美丽得体的衣服,郑和则是假装没有赚钱。
当然,贵族们也不是傻子,自家肉眼可见减少的黄金掩饰不了,但郑和说他没赚,众人也不能干嘛,毕竟他身后还站着五千名甲胄鲜明的军士。
见识过了王任等数百人的勇猛后,阿荼他们清楚知道这五千人代表什么,那是能摧毁东国的力量。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享受商品,抱怨黄金逝去。
好在郑和他们也不只是做买卖,他们在当地指挥东国人修建了许多水利设施,并将那些花费大力气从中东运来的耕牛送给了阿荼。
在赠送时,他们还展现了大明的农具,让耕牛犁开了土地,教导了他们如何灌溉、种植作物。
不得不说,王任帮他们寻找的新国都还可以,最少可以种植小麦。
郑和对他们的帮助,他们也看在眼里,渐渐地对成为大明藩属国也不那么抗拒了。
通过王任的翻译,郑和还承诺,如果当地遭受饥荒,那只要他们开口,大明一定会想办法带来粮食,尽力解决他们的问题。
当然,这种话不过是客套话罢了,郑和并不觉得自己可以带着上百万石粮食渡过大明洋,将粮食运到东洲。
不过粮食虽然不行,可副食品却可以。
东国的新国都距离大明洋只有不到一百里,只需要开辟一条驿道,就可以尽量向大明洋发展。
以大明的捕捞手段,如果东国真的发生饥荒,那东洲宣慰司完全可以调用船只来捕鱼,一艘船就能解决数万人的副食问题。
除此之外,花生所产的油也将解决大部分问题,只要东国的谷物没有全部死绝,那大明能帮助东国的手段还真不少。
如果东国谷物死绝,那估计大明也自顾不暇了,毕竟气候是全球性的。
在这些承诺下,阿荼也渐渐与郑和走近,开始主动学习官话,方便日后向大明求助。
他们这么做并不奇怪,毕竟前任联盟才灭亡了几十年,而且原因就是饥荒。
只要大明能帮助东国渡过饥荒,那东国靠近大明就是利大于弊。
正因阿荼开明,因此双方关系急剧上升。
与此同时,王任也和杨展抽空出使了北国,对于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北国来说,五千明军不是他们能招惹的存在,他们自然也接受了大明的条件,接受北国这个称呼,同时称臣纳贡,开展贸易。
时间一点点流逝,很快就从四月转向七月,而这期间郑和也因为长时间没能等到陈瑄,率先一步率领四千明军和王任南下南国。
在他们走后半个多月,杨展常常往返于东洲城和东国都。
眼看着下东洋舰队久久没有出现,杨展不免担心舰队是否在海上遭遇了飓风。
好在他的担心是多余的,随着时间来到七月十七,当东洲城的钟声作响,还在睡梦中的杨展便立马起身,穿着中衣就跑向了城头。
东洲城已经被杨展带领一千多人不断加固,此刻的它有了几分城池的模样。
杨展跑出院子,在街上看到了奔跑向城头的将士们。
他也没有耽搁,率先跑上了丈高的城墙上,从一名将领手中抢过望远镜,向海平面看了过去。
“你……”
被抢的将领刚想骂,瞧见是自家国公,立马闭上了嘴。
杨展没有注意这些,只是在海上搜寻了片刻,便瞧见了远方的几艘船只。
“娘地,等了三个多月,总算等到你了!”
望着渐渐驶来的几艘船只,杨展脸上露出了笑容,他清楚这是东洋舰队的先锋船只。
它们既然出现,那就代表陈瑄离这里不远了。
他们的出现,也代表着这次下东西洋任务完成了一半。
“撞钟,让他们快些!”
留下这句话,杨展便高兴的走下了城墙,准备回去换好衣服,安静等着陈瑄他们到来。
他现在已经可以想到,等陈瑄上岸时老泪纵横的画面了……
第443章 未雨绸缪
“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第二种是……”六月尾巴,在陈瑄还未抵达东洲的时候,大明朝江宁中学理科第一级第三班的教室内,一名教习站在讲台上,面前摆着许多教学器材,而讲台下则是二十几名认真学习的学子。
坐在位置上,江淮认真做着笔记,他并没有因为自己要考科举而选择文科,反而是选择了自己并不熟悉的理科。
他之所以选择理科,全因自己的兴趣爱好。
“叮叮叮——”
忽的,教室外传来了敲击铁皮的声音,台上的教习也连忙解释完自己所说内容,随后开口道:
“今天是最后一天,稍许你们的班教会过来宣布期末考的事情,江淮和郭绍你们来帮我搬一下器材。”
教习话音落下,江淮与教室角落的一名十五六岁少年郎便站了起来。
他们上前帮助教习收拾器材,将各类展示的器材抬起,跟随教习送往了器材室。
江淮走在前面,询问着教习道:“王教习,我能先领取下学期的教材吗?”
“这个恐怕不行。”抱着器材的王教习笑道:
“教材都是高年级传低年级,你们没有高年级,所以教材得到开学才会发放。”
“好,学生知道了。”江淮有些失落,他还想着趁暑假自学,却不想中学教材有这么多限制。
“教材限制也挺正常,毕竟这些教材里的知识都是财富,我听说当年有人想要盗卖小学教材,结果被抓到判处了死刑。”
走在后面,年纪比江淮小,身高却几乎和江淮差不多的郭绍开口打岔,王教习也点头道:
“是有这么一件事,所以中学教材才会控制的那么严格。”
三人边聊边说,很快走到了器材室,将各类物理器材放下后,王教习口头感谢了一声,江淮和郭绍也就走回了班级。
因为一个班级不过二十几个人,所以大家基本都相熟,更别提已经玩了一个学期了。
“江淮,你家里是云南的,这次放假估计回不去,准备怎么熬过这两個月?”
郭绍闲着无聊询问江淮,江淮摇摇头:“我准备先考试,等期末考结束,然后看学分再决定怎么过这两个月。”
“如果学分高,那我就在宿舍学习,如果学分不高,那我就去给人当辅教。”
辅教也就是私人家教,以江淮他们中学的履历,给小学当家教还是比较容易的,一天工价根据毕业成绩在四十到六十文不等。
江淮的小学毕业成绩是甲等,因此他去的话,估计是一天六十文。
不得不说,京城就连辅教的工钱都比在西江镇要高三四倍,江淮在西江镇时当辅教,哪怕年级第一的身份,一天也就十文。
来到京城,他感觉自己当辅教都能养活自己,甚至可以攒下不少钱。
“当辅教?”
郭绍愣了愣,由于学校不进行期中考,因此班级上的人都只能大概估计同学实力,不过在第三班里,江淮的学习实力是毫无疑问的全班第一。
这样的人,居然还担心学分不够,需要去当辅教赚钱,这让郭绍感到唏嘘。
“你要是真的当辅教,我有几个弟弟你可以教一下。”
想到自家几个表弟,郭绍说了两句,江淮闻言也停下脚步,转身看向他。
江宁中学有自己的校服,那是绢布所制作的一身湖蓝色圆领袍。
江淮相貌清秀,穿上一身湖蓝色圆领袍也倒是有几分鲜衣怒马少年郎的感觉。
“若是如此,那就多谢了,具体的工价就看我成绩再给吧。”
江淮说罢,作揖表示感谢,郭绍则是摆摆手,反正他们也要找辅教,不如便宜你。
郭绍一边说一边示意江淮往回赶,等他们回到教室的时候,负责三班的班教习也走进了教室内。
三班班教是一个北方人,叫做赵淮,目光很锐利,学子们都有些惧怕他。
来到教室,他确定了所有人都到场后这才开口道:“期末考九场,明天上午两场,下午一场,持续三天最后一天最后一场考体育。”
“我知道你们不少人家中富裕,但学分能往高考还是往高考,它对你们毕业后的去向有帮助,这也是我这个学期来一直和你们交代的。”
“明日准备好各自的笔墨,明日上午辰时(7点)开考,别迟到。”
话音落下,赵淮转身离去,教室内的学子们这才松了一口气。
众人熟练的给班级打扫干净,随后便各自走出教室,往宿舍走去。
路上郭绍找到了江淮,向他询问了一些不懂的题目,直到被人叫住,两人才停住脚步。
“郭绍,你去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