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679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苏奴帕看到了朝自己冲来的王任,尽管四周有上千护卫,可他依旧吓得肥肉乱颤。
  几名兵卒手持长矛阻击而来,被王任挥枪击开,随后拔刀斩断这些简陋的长矛。
  只是一瞬间,千余人的护卫队便被五十余名骑兵凿穿,而王任更是看到了苏奴帕所在。
  他策马冲过去,单手抓住了苏帕努脖子上那沉重的金项链。
  “额啊……”
  苏奴帕被勒的说不出话,王任却拖着他冲出包围圈,并翻身下马,将他拽上神庙的高台。
  “这就是骗老子的下场!”
  王任拽着他来到神庙,突然松开手。
  不等苏奴帕投降,王任便挥刀将他头颅斩落。
  鲜血撒在神庙面前一地,头颅好似皮球般滚落台阶,将那群贵族吓得纷纷坐在地上。
  “投降不杀!”
  王任用自己所知不多的南国语叫嚷起来,这一幕震慑了许多还试图抵抗的印加人。
  面对身披重甲的两千明军,赤膊上身,手拿长矛木棒的他们就好像待宰的家禽,没有一丝抵抗力。
  很快,库斯科便被王任控制,城内数万人成为了他的俘虏,苏奴帕的子嗣与印加帝国的贵族更是被他圈禁起来。
  三日后,当郑和率领三千兵马抵达库斯科的时候,苏奴帕的尸体被悬挂在城内广场上,首级也被王任插入长枪,矗立在广场上。
  “末将王任,幸不辱命!”
  广场上,王任跪下作揖,郑和吃惊王任能这么快攻陷库斯科,还杀了苏奴帕:“你比我想象的要骁勇,这件事功过相抵,你们有意见吗?”
  郑和回头询问随军几名千户官,他们纷纷摇头。
  显然,他们也没想到年轻的王任会如此骁勇善战,而王任见状也双手呈出一本文册:
  “这是库斯科所缴获金银文册,请正使过目!”
  郑和接过,大概一扫便心里倒吸了一口凉气。
  “在我这里,你便是功过相抵了,但要是殿下想要拔擢你,那便是殿下的事情了。”
  郑和的话让众人都好奇起了王任的缴获,郑和也继续道:
  “苏奴帕的子嗣你没有屠戮吧?”
  “回正使,都圈禁在神庙之中。”王任不卑不亢的回应,这让郑和点了点头:
  “好,稍许你带我去见他们。”
  “南国太大,我们语言不通,兵马不多,想要控制比较困难。”
  “朝廷需要的是当地的金银,没有他们帮忙,即便拿下整个南国,也对朝廷没有太大帮助。”
  郑和一路南下,已经见识到了南国的情况。
  他们的农业和经济情况还不如大明南边的占城、暹罗等国。
  想要开发这里,必须花费大力气迁徙工匠才行。
  大明洋的航道还不成熟,况且西南也需要移民,朝廷根本无力控制这里。
  况且有这份心力开发这里,倒不如好好经营三宣十慰,毕竟三宣十慰也有不少矿藏。
  “派人去西边搜寻,看看海边有没有合适的港口,不然仅凭我们这点人,想要把这些东西搬走,恐怕要费不少力气。”
  郑和对身旁两名千户官开口,两名千户官闻言也纷纷作揖,随后派出本部骑兵向西边探索而去。
  至于王任,郑和则是命令他派人去将库斯科南边的城邦一一控制,最少要和他们说明情况,更改昔日苏奴帕的暴政,让城邦们都知道天朝的威严。
  王任应下后,郑和便开始派遣随行工匠勘探起了南国山脉的金银矿……


第447章 瘈狗噬人
  “为大明贺!”“为大明贺……”
  腊月十五,随着长安门上的喝彩声响起,下东洋舰队在长安门内外就位入宴。
  尽管这样的宴席已经举行了无数次,可对朱高煦来说,每一次都是不一样的感觉,而这次的感觉更是厚重无比。
  陈瑄的返回,代表大明率先一步征服了太平洋航道,只有这样的壮举,才能让太平洋冠以大明洋的称呼。
  尽管在朱高煦的预期里,陈瑄他们应该走南赤道暖流,然后再走东澳大利亚暖流,在澳大利亚停靠一段时间,但既然能确定北赤道暖流也十分安全,那就没有必要执拗南赤道暖流。
  现在的大明没有力量开拓澳大利亚,唐朝和元朝的例子就在眼前,唯有一点点实控过去,才能保证这块土地能被汉人长期占据,成为汉家自古以来。
  朱高煦不用着急,他还有几十年时间,可以一点点的慢慢来。
  想到这里,他站起身来,对金台上的朱棣作揖:
  “父亲,儿臣祝贺父亲证实“浑天说”。”
  “臣等恭贺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见朱高煦主动开口,群臣纷纷对朱棣拍起了马屁。
  自解缙案后,江南能对皇权形成的阻力越来越小,有南直隶和江西作为前车之鉴,浙西派也知道什么该说,什么该做。
  一时间,庙堂之上的嘈杂声减轻了不少,而朱高煦也在考虑是否要放过浙西派。
  他这么想有他的考量,随着江东与江西两派遭受打击,江南式微是谁都能看出来的。
  作为后起之秀的新政派得益于北卷和中卷的题目简单而大量挤进庙堂,这放在眼下来看不是什么大事,但放在十几年后就不行了。
  新政派一家独大,这不利于日后朱高煦控制庙堂。
  因此,只要浙西派老实接受新政,那朱高煦还可以准许他们存活下去。
  不过这个的存活前提是浙江胥吏必须更替,不然以这群虫豸治理浙江,朝廷永远无法真正将浙江治理好。
  “今日是一个好日子,下东洋返回,代表着朝廷与东洲航道自此通畅。”
  “除此之外,广西改土归流也在如火如荼进行,江西新政推行渐入佳境……”
  坐在金台上,朱棣举杯回应了群臣,末了才道:
  “我爹还在世时,便派我大哥懿文太子前往北方考察洛阳与长安,只是因为我大哥福薄而终。”
  “新朝开始后,我便选北平为北京,而今北京已经彻底完工,北京城足以容纳数十万百姓及官员。”
  “故此,我决意明年开始迁都事宜,同时效仿我父亲,行两京制……”
  朱棣借口朱元璋来施行两京制度,而这也是有迹可循的。
  朱元璋在洪武元年便将开封设为大明北京,将应天府设为南京,只不过由于后来朱元璋渐渐心向洛阳和长安,遂在洪武十一年撤销了开封北京的封号。
  虽然这套两京制没有真正实行,但十一年时间已经不久,用作借口也不会被诟病。
  “陛下,此事是否需要再考虑一下……”
  群臣之中,几名御史起身作揖询问,同时引经据典道:
  “两汉隋唐虽然有五都之称,但五都主要是大城池,而非京畿,也非直隶。”
  “况且,五都距离不过千余里,而国朝南京到北京却足足有近二千里。”
  “唐有东都西都,无非因为关中无法养活百姓,所以才需要时常出巡东都,可国朝南京富饶,反倒是北京才贫瘠,迁都于理不合啊……”
  几名御史说的头头是道,朱棣却听得十分头疼。
  “朝廷当下的敌人在北方,偏居江南,不是长久之事,况且我爹也说过,江南地薄,当另择国都。”
  朱棣搬出了朱元璋,这下御史们无话可说了。
  说实话,如果不是江南体量太大,必须要留着南京来控制江南直隶州、府城池,朱棣都不准备保留南京这个编制。
  “朝廷前往北京遥远,那南京四周直隶州也不好管辖,不若设三司如何?”
  突然有人开口建议,朱棣与朱高煦一听立马黑线。
  老朱之所以把南直隶拆成十几个直隶州府,为的就是方便控制南直隶,要是真的设一個三司来管辖,那以后这地方一定会团结起来和朝廷争锋相对。
  中枢和地方的争斗从秦朝开始就已经存在,只有十几个直隶州府的南直隶,才是一个合格的钱袋子。
  “南直隶州府一样归属京城直辖,此事不容再议!”
  朱棣终止了这个话题,将明年迁都定为主调。
  群臣见状,仍然想要争取,但却在朱高煦和朱棣的目光中无奈落座。
  一个小插曲结束,国宴也继续起了流程。
  直到黄昏暮鼓作响,国宴才缓缓散去,而朱棣与朱高煦也乘坐步舆返回了乾清宫。
  两父子下了步舆,走入乾清宫内,感受到殿内的暖意后,朱棣才开口道:
  “明年我先带六部左侍郎和各衙门半数班子前往北京,你继续留守南京,等北京步入正轨,你再北上。”
  “这群老蛮子还想让南直隶设三司,还真是贼心不死……”
  朱棣对朝臣提出南直隶设三司触动很大,一旦有了三司就等同南直隶和京城之间多了一个衙门,这是朱棣不容许的情况。
  “南京不能裁撤,日后等北方稍定,朝廷的重心必然还得回到江南来,毕竟朝廷日后的方向以南方为主。”
  朱高煦说出自己的看法,朱棣闻言皱眉:“你还要迁回来?”
  “不是迁都回来,而是皇帝应该时常巡视南京,尤其是在火车运行后。”
  朱高煦解释道:“届时两京铁路竣工,来往两京也不过三五天时间,而且火车平稳,除了中间经过黄河、长江需要换乘船只,火车上也可以处理政务。”
  “届时南方为重便来南京,北方与西北为重就前往北京,两不耽误。”
  在朱高煦看来,大明日后的疆域必然会很大,两京制算是基础,如果大明日后对西域开拓,或者西北遭遇战事,那等铁路修到西安后,说不定西安也要被封为西京。
  “铁路这事情短时间恐怕难以看到,你去太学询问进度没有?”
  朱棣坐在金台上,想到了那日看到的火车,不免询问朱高煦。
  “看到了,热效率大概提升到5%左右了,有了不小的进步。”
  朱高煦解释着,可朱棣却头疼道:“你那些词我记不住,你就告诉我能载多少人,一天能走多远就行。”
  “是……”朱高煦想了想,说了个大概: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67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79/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