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他们,朱高煦也不准备搞什么迁徙,而是就地安置赈灾。
大明的许多政策已经实施,现在效果来看还不错,去年的人口也稳定新增二百万,远超朱高煦预期。
按照去年的情况来看,今年的大明只要地方上不遭受灾害,人口应该很快会突破九千六百万。
这么算来,再过两年,大明人口数量就能破亿,此实乃汉家一统之鼎盛。
故此,吩咐了亦失哈与六部将山东旱情控制好后,他便继续埋头处理奏疏,目光紧盯吏治。
以他的制度,只要吏治不出现问题,那基本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
事实也诚如他所想,夏季过后去,随着秋雨到来,山东旱情得以缓解,地方赈灾也保障了灾民不至于流离失所。
时间一晃,很快便来了腊月间。
工部、户部各自带来了消息,而消息则是有郭资与黄福传达武英殿。
“赐座……”
随着朱高煦开口,两名臣工入座殿中,持着笏板等待朱高煦开口。
“说吧,希望是好消息。”
朱高煦摸了摸八字胡,尽管已经是不惑之年,但他相貌看上去亦不过三十出头。
“陛下,银行储蓄已达一千六百余万贯,许多官吏也放下戒心,开始将俸禄存入其中。”
“在此之外,朝廷的三条铁路国债已发行二百三十六万四千余贯,购买超过一年的,已经支付近八万贯利息。”
“都是好事。”朱高煦闻言颔首:“这点只是开始,日后银行的储蓄会越来越多,但是否需要动用,亦或者动用多少都得拿捏住方寸。”
“至于国债的利息虽然不低,但相较于朝廷在海外的金银收入来说不算什么。”
“国债存的越多,朝廷能调动应急的钱粮也就越多。”
“这笔钱可以放心的用来修建铁路,但发行必须有度,利息不能超过朝廷所承受的范围。”
“还有事吗?”朱高煦简单询问,郭资不再发言。
见状,朱高煦将目光放在了黄福身上,黄福则是给朱高煦带来了好消息。
“经勘察,西北绕行五原、宁夏的铁路可以修建,只不过造价要更高,因为人力不足,所以造价在二千六百七十万左右,工期十五年。”
“至于中原、开汉铁路和湖广铁路,造价分别是六百万、六百万、一千五百万,工期分别为四年、四年、二十年。”
“三条铁路合计造价二千七百万贯,郴州至广州路段最少需要十年时间。”
“这些都是可以修建的,唯有滇越铁路……”
黄福的语气凝重:“从海阳至梨花马驿的这八百里路能修建,但剩下的五百里路则是难如登天……”
“好,我知道了。”
兴许是早就猜到了结果,对于四条铁路的情况,朱高煦反倒是高兴大于难过。
“滇越铁路无法修抵昆明诚然可惜,但湖广铁路的郴州至广州段能克服,这已经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
“这点你们不用自责,接下来工部就陆续勘察其它地区的铁路就行,凡是可以修建的都登记造册,等两京和东北、西北三条铁路竣工,再由京津、中原等铁路一路由南向北修建而去。”
“臣领旨”黄福松了一口气,郭资也一样。
黄福是担心朱高煦不满意,郭资是担心朱高煦好大喜功,一口气要把这些铁路全都修建。
尽管说大明朝的国库充盈,绝对可以负担起这些铁路的建造,但这么一来,一旦朝廷遭遇一些类似山东旱情的突发灾情时,无疑会显得十分被动。
仅银行的那些储蓄,对大明这么大个国家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更别提还无法全部调动了。
“既然如此,臣等告退……”
二人起身作揖离去,朱高煦也瞧着他们的背影,看出了他们的心思。
“看来,世人都觉得我好大喜功……”
“陛下不用忧虑,日后他们自会知道陛下苦心的。”
亦失哈安慰了一声朱高煦,朱高煦也轻笑一声,似乎并不把这些看法放在眼里。
他相信洪熙一朝留下的“遗产”,足够让后世人知道他是位怎样的帝王。
自哀自怨那不是他,他不做首鼠两端的皇帝。
第479章 传统手艺
“呜呜——”洪熙三年腊月二十,在火车的汽笛声中,一支队伍缓缓走进了凤阳火车站内。
站内,身穿绸缎的商贾们瞧见这支队伍,纷纷开始躲避起来,全因队伍之中站着身穿鸳鸯战袄的军士。
火车从出现在民间到如今,也有足足四年余三个多月了,加上两京铁路已经从北京修到了中都凤阳,故此使用火车贸易的商人并不算少。
尽管洪熙二年时,朱高煦已经将商贾的衣着限制放宽,但为了避免麻烦,他们还是会下意识的躲避官家的人。
“殿下,火车已经为您协调好了,现在就可以上车。”
不多时,火车站的站长小跑而来,卑躬屈膝的对人群之中的一人献媚。
能在城外随意走动并被称呼殿下的,也只有在军校读书的朱瞻壑了。
二十岁的朱瞻壑此刻穿着素色的圆领袍,身旁跟着太子妃沐氏,而沐氏身后跟着几名少女与一名三十左右的丰腴宫女。
宫女怀中抱着一个还在襁褓之中的婴儿,显然是朱瞻壑与沐氏的孩子。
“既然准备好就出发吧,耽搁太久也不好,三月初我还得去燕然都司任职,早去早好。”
朱瞻壑颔首在队伍护送下走出站点,一辆被特意安排出来的火车出现在他们眼前。
除了煤水车厢外,这火车便只有一节车厢。
似乎是上次乘坐留下了阴影,故此上车前朱瞻壑特意询问:“这火车这般,时速多少?”
“这是最新版的火车,只拉一节的话,最快的速度是每个时辰一百二十里左右,按照当下的情况,大概十四个时辰才能抵达,故此这车是卧铺车厢。”
“卧铺?”朱瞻壑愣了愣,他不知道他两年没回家,火车都有卧铺了。
“卧铺就是有卧室和房间的车厢,为了殿下住的舒服,这车厢提议将三個卧房改为一个,十分宽敞,殿下请进。”
站长献媚的示意朱瞻壑走入,朱瞻壑好奇走入车厢,看到的是一条不足三尺宽的小道,另外还有一个个敞开的隔间。
隔间内有上下左右四张床铺,与他在军校的床铺一样。
在站长的带路下,朱瞻壑来到了车厢中间的位置,而这里是车厢内唯一有门的隔间。
打开门,里面摆放着一张五尺宽的床,旁边还有可以坐着泡茶的桌椅板凳,以及单独的厕所。
厕所比较狭小,但总比没有好。
“倒是不错……”
朱瞻壑颔首,同时询问道:“这个卧铺是最新弄出来的吗?”
“刚刚推出不到两个月。”站长解释着,朱瞻壑又追问了其它问题,例如现在火车的客运量如何,以及票价如何,还有卧铺和坐车的票价如何。
对此,站长分别作出解释。
以他的见闻来看,每辆机车每个时辰基本能发一班车,一班车是五百人。
当然,这只是指白天的卯时到晚上的亥时,亥时以后只有到站,没有出发。
算下来,一天时间中,凤阳府可以走八班车,人数在三千五到四千左右。
南北走一趟,正常下来刨除人工和成本,基本能赚二百贯左右,货运也基本差不多。
两京铁路运行的客运和货运机车是三十二班,一年在二百四十万贯左右。
按照这个速度,两京铁路最起码要三年半才能回本。
当然,这还是因为两京铁路沿途聚集了大明三分之一人口所致。
另外,每年都有官员出钱包车来带亲眷家具北上,这也是收入的大头。
“百姓坐车的多吗?”
“也有,但都是坐几站,很少有坐完的,毕竟这票价确实不是普通百姓可以随意负担的。”
面对朱瞻壑的询问,站长露出几分尴尬笑容。
要知道如今的南直隶普通力工工价也不过二十文,山东、河南、北直隶只有十五文,唯有两京稍高,也不过每日三十到五十文不等。
从凤阳前往北京有三十个站点,每个站点十文的情况下,需要三百文才能从凤阳坐车到北京。
这一张全票,就是一个普通力夫二十天的收入,能买一百斤大米,吃整整一个多月。
朝廷虽然放宽了路引政策,但去到北京不能及时找到工作,那就只有留宿街头了。
对于这个时代的百姓而言,胆大的总归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偏向保守,坐船前往北京对他们来说虽然慢,但更便宜实惠。
“以后我也要让百姓能坐上便捷的火车。”
朱瞻壑看着自己面前的房间,暗自许下心愿,随后便招呼沐氏进入房间休息。
不多时,随着汽笛作响,这辆拉着太子与太孙的火车开始向着北方驶去。
沿途一路上朱瞻壑都在观察窗外,他并非不知农事的人,故此也看到了时不时出现的一些新作物,诸如番茄、花生、红薯是其中佼佼者。
“殿下,这是今日的报纸。”
一名兵卒递来报纸,朱瞻壑接过后,当下便打开报纸翻阅起来。
在他身旁的沐氏见状,当即抱着孩子侧过身去哄了起来。
年纪渐长,加上军校四年的磨砺,朱瞻壑对于报纸的态度也越来越重视。
不说别的,单单说控制舆论这块,一期报纸胜过数十名江南大儒谈天说地。
他手里拿着《大明报》,目光在报纸上翻阅有用信息。
其中关于修建铁路、介绍火车与新作物的篇幅并不少,毕竟修建铁路这一项就涉及到了数以百万计工人的生计。
单就两京铁路来说,从北京修到凤阳,每日用工人次在五至七万人浮动,一年下来就是上千万人次,发出去的钱近百万贯。
这些钱都落到了工人手中,工人们用双手养活了自己的亲人。
单单这一举动,便使得两京铁路沿边诸省经济繁茂。
以工惠民,这是大明不断搞大工程还能越来越富裕,百姓生活越来越好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