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844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眼下大明有六大船厂,其中北方三座,南方三座。”
  “这次升级,我准备只对旅顺、天津、登莱三处船厂升级,用来打造海军的军舰和朝廷的官船。”
  “至于民营船只还是依旧使用风帆技术,直到有新的技术出炉,才会将蒸汽机船技术运用到民间民船上。”
  “即便只升级这三处船厂,所需要的机械价值也高达二百余万贯,后续建造船只的成本也会提高,所以这笔钱也会投入到军舰升级上。”
  朱高煦将自己对这笔钱的用处说完后,朱棣抚须道:
  “上次天津试船我去看来,那速度太慢,一个时辰也不过十五里,还不如人走的快。”
  “你说现在技术成熟,不知道一個时辰能走多少里?”
  “满载约二十五里,即便逆风,每日也可行三百里。”
  “不过当下只是民船技术成熟,而军舰的技术还需要机械入厂后,不断研究提高才行。”
  “军舰短期不会那么快出来,还有许许多多的技术需要突破,先研究出来的主要是有蒸汽动力的拖船。”
  “有了这种拖船后,日后大宝船驶入长江停泊就方便多了,不再需要那么多纤夫人力了。”
  朱高煦解释完,朱棣不免唏嘘道:“这军舰不知道我生前还能不能看到……”
  “……”朱高煦沉默不语,而朱棣见状便知道了结果。
  “你与我说说未来海上的战船与现在的有什么不同吧,为何叫做军舰?”
  朱棣知道自己等不到那一天了,所以只能在幻想中畅想未来的大明海军是何种威风。
  朱祁钺与夏原吉也侧耳听着,对于所谓军舰十分好奇。
  见状,朱高煦与他们讲述了蒸汽动力的木质军舰,以及日后大明的铁架军舰,甚至从这些讲到了航空母舰。
  当然,这只是对未来的畅想,所谓的航空母舰,即便朱高煦能活到一百岁,恐怕也看不到它的出现,因为难度太大了。
  即便一战前的航空母舰技术难度不如现代航空母舰高,但也不是当下和未来几十年的大明能触及的。
  单说飞机所需要的内燃机动力,现在的大明尽管在研究,可基础打得还是不够厚实,许多理论知识朱高煦又提供不了,只能不断试错。
  “切记,我大明朝什么钱粮都可以停,唯独太学的钱粮不能停。”
  朱高煦为众人描述未来时,不免提醒了一句朱祁钺。
  毕竟在他看来,十一岁的朱祁钺如果足够长寿,那说不定能带着大明步入第二次工业革命。
  “嗯!俺记住了!”
  朱祁钺郑重点头,心里则是早就被自家爷爷所描述的未来而震惊。
  其实朱棣带他去过太学,他也见到过许多课题模型,例如飞机、铁甲舰、坦克、大炮、速射机枪、连发步枪、汽车等等模型。
  可是看是一回事,真实被人描述是另一回事。
  他们只知道这些东西的作用,却不知道如何运用。
  其它暂且不提,单是朱高煦所描绘的大明海军蓝图,就足够他震撼多年。
  “一百年后的大明,在海上必须要有十二支海上舰队,不得少于二十四万服役兵卒,三百艘主力战舰和一千五百艘补给舰。”
  “再往后就必须往高精端不断深入,这些东西我会在日后编撰一本文册传给你和你父亲,让你们知道未来应该怎么走。”
  朱高煦脑中还有许多关于未来的构想,而这些都是前世他所了解到的。
  有这些东西,日后的大明能少走很多弯路。
  即便日后大明被取代了,继承大明的国家也能沿着这条路继续向前走。
  当然,如果他们不愿意走自己所规划的这条路,那自己也无能为力了,毕竟他也不可能从棺椁里跳出来指着儿孙破口大骂。
  “那个坦克,俺尤为好奇,爷爷你也一并说说,说不定日后俺能用到。”
  朱祁钺目光大盛,朱高煦闻言却突然没了声音。
  过了半响,朱高煦这才开口道:“与你说倒是没什么问题,不过你得答应爷爷,你日后不能当了皇帝带兵打仗。”
  “为什么?”朱祁钺一脸疑惑,朱高煦却支支吾吾道:
  “你这小子也没打过仗,不知道打仗需要何种本事,万一日后丢人,那说出去不太好听。”
  朱高煦这般说着,朱祁钺却爽快点头道:“当然,皇帝当运筹于庙堂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治军攻城掠地,这些事情是将领该做的事情,俺自然不会插手。”
  朱祁钺说的头头是道,心里却在想到时候指不定爷爷都走了,自己打不打还不是自己说的算。
  “嗯,你能这么想最好。”
  朱高煦满意点头,然后才告诉了朱祁钺日后应该如何打仗。
  当然,他教导的是皇帝应该怎么打仗,如何选将,如何用人,如何保障军队后勤,如何让军队士气高涨,不断能打胜仗。
  他所说的这些,朱祁钺都听了进去,转念又寻思从自己太爷爷那边套来将领打仗的本事。
  在朱高煦对未来的畅想描述下,时间也一点点的过去,直到天色都黑了下来,众人才悻然返回各自的车厢休息。
  饶是十分疲惫,朱祁钺却依旧神采奕奕,眼里散发着精光。
  当然这一切朱高煦无从得知,他只觉得大孙子还是听自己话的。休息一夜,次日清晨火车便拉拽着他们抵达了长春。
  到了这里,朱高煦本想邀请朱棣他们一起去吉林城。
  只可惜朱棣的心思不在那边,他更想要去漠北看看自己打下的疆域如何。
  爷孙三人在这里分开,朱高煦带着胡季和亦失哈前往了吉林,朱棣带着朱祁钺、郑和前往了漠北。
  至于夏原吉,他在得知这爷孙三人分开的时候,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跟随朱棣北上,自始至终都没看过朱高煦一眼,弄得他很是郁闷。
  饶是朱祁钺叫骂他老蛮子,夏原吉也执拗着要跟上。
  最后在朱高煦的目光下,他们几人乘坐火车继续向漠北出发,而朱高煦则并不打算直接乘坐火车前往吉林,而是准备乘车从长春往吉林去看看。
  人言衣锦还乡,而朱高煦却十分低调。
  除了百余名锦衣卫隐藏在四周,他身边仅有二十个装备俱全的兵卒与胡季、亦失哈进行护卫。
  走出长春火车站,一辆马车早已被安排好了。
  朱高煦坐上马车,却并不着急离去,而是坐在车上,看着那些进进出出火车站的人群。
  他们之中有穿着绢布的普通百姓,也有穿着绸缎的商贾,还有回家省亲的兵卒、吏员。
  由于朱高煦的不限制,加上海外金银流入和地方耕地开发,洪熙年间的繁华远不是永乐、洪武年间能比拟的。
  即便是务农的农户,也能在农闲时穿上靴子前往城内闲逛,朱高煦就见到了不少。
  “日子好起来了……”
  朱高煦感叹一声,亦失哈也点头道:“三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被掩埋的废墟,不曾想才三十余年时间,这里都有这么多人了,还穿得那么富贵。”
  “这也是托了陛下的洪福。”胡季跟着附和,尽管三十几年前他年间还很小,可正因为年纪小,他才知道当时的生活如何不易。
  “在臣记忆中,即便臣父当时已经以千户官的身份跟随陛下征战,但臣家中每日也不过一顿肉罢了。”
  “直到太上皇登基称帝,臣被接往南京后,那日子才渐渐好了起来。”
  “现如今有了化肥和新作物,这关外农户几乎家家圈养家禽与牲畜,更有甚者兼职放牧。”
  “以前是朝廷一船船粮食和牲畜往关外运,现在是一车车粮食和牲畜往关内运。”
  “不过三十余年,二者关系却已经颠倒如此,不敢想几十年后又会如何。”
  胡季感叹着,朱高煦却并不对几十年后的东北地区乐观。
  说到底,整个大明时期的天气都是在往冷在走,唯一的气温反弹就是在正德到万历二十年这段时间。
  正因如此,这段时间的草原才能孕育出达延汗、俺达汗这样的雄主。
  万历二十年后,世界气温开始回落,越来越冷,草原上能叫得出名字的雄主也渐渐没了。
  相比较部众四十万的俺达汗,林丹汗那点部众就连努尔哈赤都直接回信嘲讽。
  换做是俺达汗,估计努尔哈赤已经夹着尾巴探讨满蒙联合攻明的事情了。
  在环境越来越恶劣的局面下,北方人还能不能保持洪熙年间的优势并持续下去,这点朱高煦十分怀疑。
  尽管他已经为东北修建了东海府的北海(日本海)出海口,还大力发展了东北,让东北已经成为大明北方不可忽视的粮仓。
  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他支持的基础上。
  后世之君如果停止扶持,北方派又被江南击败,那东北的结局就很难说了,恐怕会被搬光大部分工厂,彻底成为一个农业粮仓。
  这点并非说农业粮仓不好,只是相比较工业,东北的农业很可能会随着小冰期的到来而宣布破产。
  毕竟努尔哈赤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也是因为当时东北受到小冰期影响水患洪涝严重,各部为了争夺资源而不断内卷,最终卷出了一个得到李成梁扶持的努尔哈赤。
  “走吧,去长春看看,不用进城,在外面看看就行。”
  朱高煦开口示意,亦失哈见状也令人驾驶马车,护送他们一行人前往长春城。
  从火车站到长春城,一路上都是宽阔三丈的水泥路,道路两边就是一望无际的肥沃黑土地。
  这些土地被开垦为了耕地,一眼看不到边。
  如今已经是四月二十一,所以耕地之中充斥着正在劳作插秧的农户。
  经过三十余年的培育,大明已经培育出了耐寒且生长周期能够适应东北的水稻、小麦。
  除此之外,中亚和东欧的黑麦也被朱高煦引入,加上玉米、土豆、番薯等新作物,东北大地上的作物不可谓不昌盛。
  瞧着那一望无际的耕地,朱高煦脸上浮现笑容,亦失哈注意到后也笑道:
  “渤海设三司后,主动迁移而来的人口也越来越多了,如今渤海有近二百六十万口,耕地一千六百余万亩,地多的根本种不过来。”
  “南边的辽东和西边的大宁、漠北有多少人口了?”朱高煦询问亦失哈,亦失哈也做足了功课,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南边的辽东有五百六十余万口,二千余万亩耕地。”
  “西边的大宁在松鹤铁路修通后,主动迁入的人口也增多不少,如今有一百二十余万,耕地四百余万亩。”
  “至于更西边的漠北,据闻铁路已经快要修抵西边的西然府了,朝廷在那边驻军,许多东迁的部落都被招抚并安置,人口六十四万余,耕地五十余万亩。”
  “虽说耕地少,但按照这速度下去,日后饮马河两侧必然都是成片的耕地。”
  亦失哈笑容爽朗,朱高煦十分满意,但也不忘提醒道:
  “开垦耕地虽好,但还是需要注意放牧节制,要控制好牧群数量,注意植树来防止大戈壁扩大。”
  “陛下您放心,王戎做的挺好的,不如等我们去了吉林城再去漠北看看。”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84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44/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