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848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他对这里的记忆很深,因为对于他来说,这是他来到这一世界后,第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地方。
  闲逛半个时辰,当胡季前来禀告行宴即将开始时,他这才带着李失等人前往了承运殿。
  承运殿的广场上摆了两百多桌行宴,有近两千人坐在位置上。
  朱高煦没有下去吃,而是在承运殿门前的平台摆了五桌。
  当他来到这里时,率先见到的是一道熟悉的身影。
  “草民王回,携犬子参见陛下,陛下千秋万岁……”
  穿着宽袍大袖的王回带着两名青年,分别是他的长子王彧、次子王鹜。
  随着王回出现,现场气氛瞬间紧张了起来。
  王回的身份特殊,他返回吉林后,勋臣权贵们虽然购买他的字画与字帖,但私下根本不敢与王回见面。
  如今王回出现,众人纷纷将目光投向了皇帝,毕竟没有皇帝的准许,王回根本不可能出现在这里。
  “你那幼子呢?”
  朱高煦开口询问,这让四周人知道了皇帝一直在关心王回的情况。
  王回的幼子不过两岁,如果不特别关心,根本就不知道他有一个幼子。
  “幼子尚幼,正是吵闹的年纪,恐叨扰了陛下,故此将其安置在家中了。”
  王回毕恭毕敬的回礼作揖,朱高煦闻言颔首:“你坐主位,俩小子坐旁边那桌吧。”
  “草民领谕谢恩……”王回作揖回礼,而后吩咐长子与次子坐在旁边一桌。
  期间,朱高煦关注着王回的两个儿子,见他们举止从容不乱,并不因为第一次见皇帝而慌乱,瞬间高看了王回几分。
  “俩小子可毕业科举了?”
  入座后,朱高煦询问王回,王回也回答道:“分别为中学第三级与第四级,距离毕业分别有一年和两年。”
  “草民准备等他们长大些,再让他们参加科举。”见王回如此回应,朱高煦颔首将目光放在桌上。
  东北所产的大米和黑麦面,以及各类猪牛羊肉与飞禽肉食摆在桌上,素菜也是以新作物中的蔬菜为主。
  “东北的大米和黑麦面很香,我在宫里吃过,很好吃。”
  “你们久居吉林,每日都能吃到,这何尝又不是一种幸福呢?”
  朱高煦点评着,随后继续说道:
  “天朝百姓能吃饱饭,也就是这十几年的时间。”
  “若是百余年前能做到如此,那君王也应该满意了,但本朝与历朝历代不同,本朝的疆域囊括属国,所以在本朝治下,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和百姓没能吃饱饭。”
  “朝廷还得继续努力,争取让天下所有的大明百姓吃饱饭。”
  朱高煦口中天下,显然是在指整个宗藩体系,而这个体系中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三亿。
  想在这个时代让三亿人吃饱饭,这无疑十分困难,但朱高煦之所以会说,是因为在这桌上的还有得知自己北巡,特意从朝鲜跑来献媚的一名朝鲜官员。
  他将目光投向那名朝鲜官员:“朕每年准许山东和辽东运输粮食前往朝鲜,现在朝鲜的百姓能吃饱饭吗?”
  那官员闻言,当即献媚道:“陛下隆恩,朝鲜之民虽然还不能如中原百姓吃得这般丰盛,但比起其它国家也能勉强吃饱了。”
  “这样最好。”朱高煦满意点头,并不会觉得朝鲜吃饱对大明朝是坏处。
  现在的大明,已经开始从方方面面影响朝鲜。
  一旦影响到某种程度,加上生产力得到解放,朝鲜土地可以利用时,大明朝就可以从根本上控制朝鲜,而朝鲜百姓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
  这套手段,朱高煦对各个属国都在使用。
  文化认可远比军事威慑更管用,但是能保持文化认可,又能保持军事威慑,这组合拳才是最完美的。
  朱高煦不再说话,而是与众人推杯换盏,将话题从政务转为李失、李赤、李察等人平日的生活趣事。
  从天空俯视,整个吉林城的街道都摆满了桌椅,宛若一条条街道,坐满了人。
  尽管吉林城的百姓不缺牛羊肉食,但这样举城同庆的行宴,确确实实很多年未曾有过了。
  十万百姓与君同乐,种下了吉林与天家深厚的情谊。
  一个时辰过去,眼看众人已经吃得差不多了,朱高煦擦了擦嘴,用泡茶清了清嘴巴里的味道后,这才继续开口。
  “我要和你们说一件事。”他一开口,众人纷纷放下筷子看向他。
  “这三十年来,整个天下的变化很大,但未来三十年,朝廷的变化还会更大。”
  “这次北上我见到了东北百姓的日子如何,这是令我最满意的。”
  “东北虽然富裕了,但许多地方还很贫穷。”
  “辽东铁路现在已经竣工,我还准备修建一条从松原前往肇州,抵达安东的铁路。”
  “这条铁路后,东北基本上就不缺铁路了,所以日后的铁路资源,得向着南边靠拢了。”
  “只有铁路修建好,这天下的物资才能流通起来,百姓的日子才能越来越好。”
  朱高煦在与他们商量,或者说是通知。
  对此众人面面相觑,并不舍得就此停下铁路工程。
  不过就在此时此刻,朱高煦看向了王回:“王回,你觉得朕说的如何?”
  众人看向王回,王回不紧不慢作揖道:“草民已经是平头百姓,按理来说本不应该私下议论国事,但陛下询问,草民便只能回答。”
  “草民想询问陛下,朝廷准备对哪里修建铁路?”
  王回问出大家最关心的事情,朱高煦则是抿了一口茶道:
  “西南铁路虽然不能修建,但零零散散的一些短程铁路还是可以修建的。”
  “等日后朝廷有了技术,就可以把这些铁路串联起来,也省了时间与力气。”
  “除此之外,朝廷已经在缅甸和八百大甸改土归流,想必你们也都知道。”
  “当地的铁路,还有两广的铁路都得修建,琉球府也得修建一条贯通南北的铁路。”
  “除此之外,还有吕宋、旧港也是一样。”
  朱高煦说出了自己的计划,但这个计划只是交通部分,他最大的计划是降低硫酸制磷肥成本。
  一旦这个计划成功,那大明朝的现有粮食产量能在原基础上增长最少两成。
  以大明当下的基础,增长两成农业产量,可以说是凭空多出一亿多亩耕地产出,能养活三千多万人。
  大明现在南北平均亩产是一百八十六斤,如果磷肥能够普及,亩产将会达到二百二十三斤。
  在副食品增加的情况下,大明朝的七亿亩耕地能养活最少三亿人,这是朱高煦为大明朝留下的最宝贵财富。
  日后海外若是开辟耕地,那即便二百年后的小冰期到来,大明朝也能平安渡过。
  哪怕渡过不了,百姓也不会因为饥饿而死伤太多。
  相比较之下,欧洲和中亚、西亚那些地方就不好受了。
  对于大明朝来说,这是一次让汉人成为世界主体民族的机会。
  “如果是这样,那草民为西南百姓感激陛下,相信东北百姓也会理解。”
  王回作揖行礼,而朱高煦却摆手道:“理解归理解,但现在的铁路工程牵扯着东北十几万百姓的生计。”
  “这十几万百姓背后是十几万家庭,上百万人口。”
  “我虽然还没有去大宁,但我知道大明有足够多潜力的耕地,此外的安东城东部地区,出了三峡口的地方也有广袤的沼泽。”
  “如果我们能好好带领这百万百姓开发这些地方,那即便失去了铁路工程,东北百姓的生计也能得到保障。”
  “对此,我准备在返回北京后就下令从即日起,渤海、大宁、辽东粮食全数用来支持百姓开荒。”
  “我知道你们在东北有大量的耕地,这些耕地我希望你们能贩卖给官府,让官府均分给下面的百姓,而你们要起好带头作用,派遣子弟前往这些地方开荒。”
  朱高煦将他的目标给说了出来,那就是让拥有足够多佃户、家丁的渤海权贵们派人去这些地方开荒。
  相比较发动已经安稳的百姓,发动他们不仅能给一些百姓机会,也能加快开垦事业。
  他们找官府要开荒粮,也比百姓找官府要开荒粮要容易许多。
  尽管这样做会形成许多大农场主,但这正是朱高煦乐于看见的场景。
  对此,李失等人面面相觑,最后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我们的富贵是陛下赐予的,陛下既然还需要我们,那我们也就继续埋头干事了。”
  “好!”朱高煦满意点头:“朝廷不会让你们吃亏,每亩田作价八贯由朝廷买回。”
  “此外,开荒粮则是每人每年五石,你们可以拿着钱雇佣人手去开荒,粮食不用担心。”
  “朕承诺你们,这些田地开荒出来后,三年不收田赋,只要你们不欺压麾下佃户,而是按照朝廷所规矩的六四租佃,那谁也动不了你们。”
  朱高煦做出承诺,李失等人只能点头应下。
  “当浮一大白!”
  见事情办妥,朱高煦举杯与众人一饮而尽,整场行宴也开始渐渐散去。
  行宴散去后,朱高煦留下了王回,而王回也知道皇帝会留下他。
  承运殿内,王回孤零零的站在殿上,朱高煦则是坐在主位俯视他。
  “四年时间,浮华可曾洗去了?”
  朱高煦询问王回,王回却木讷着脸作揖道:“草民从未有过浮华焦躁,草民只是为了百姓和陛下做事罢了。”
  “以博直名?”朱高煦反问王回,王回却摇头道:“草民为名,却并非为博直名。”
  “直名需要君父受蛊惑而臣子直谏才可获得,而陛下英武,乃千万古未有之君王,何须直谏?”
  王回这般说,朱高煦却还是不肯与他交心信任,他皱眉道:“何以博名?”
  “以惠利百姓而博名。”王回双手对外作揖,同时继续道:
  “百姓虽愚钝,易蛊惑,易煽动,然百姓也最直接。”
  “草民惠利百姓,百姓即便不记草民的好,也当对草民敬仰三分。”
  “此,便是草民所博之名,也为历代清廉贤臣所博之名……”
  “清廉贤臣不会承认自己博名!”朱高煦打断他,王回却沉默不语。
  “无话可说?”朱高煦询问,王回却摇头: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84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48/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