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862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朱瞻壑皱眉呵斥,朱高煦却抬手示意他不用骂人,直接询问道:“发生何事了?”
  “陛下,奴婢……”
  这班值太监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话来,朱高煦也没有着急,反而安慰道:“慢慢说。”
  见皇帝没有生气,班值太监这才跪在地上五拜三叩:“陛下,御马赤驩走了……”


第550章
  “云南之百姓,此前多以山林狩猎,梯田耕种为主,不善纺织。”
  “故此,臣以为,可以百姓种桑树养蚕,设西南织造局,以织造局购买农户所产生丝,制丝制绸。”
  武英殿偏殿内,徐硕正在汇报自己对西南纺织置业的看法,并将看法撰写下来,上疏供朱高煦阅览。
  朱高煦一边翻阅,一边倾听,不多时才开口道:
  “云南之地道路崎岖,你这般话虽然好,但若是运费高昂,导致绸缎布匹价格上涨,又该如何?”
  “必不会如此。”徐硕谦卑躬身道:
  “云南许多少民多居山中,而山中虽有大山可寻肉食野菜,虽有梯田可耕种粮食,但梯田宽阔不过几分地罢了。”
  “这些坡地若是用来种植桑树,产出所得只要能卖出比这些坡地所种出的粮食更多,便不会有太大问题。”
  “臣调阅了南京户部尚书江淮昔年在陇川任职时的奏疏,每亩坡地可种桑树六百株,可养活五百只蚕,可出二十斤生丝。”
  “以江南来说,江南生丝每斤一百六十文,虽然近些年因为广泛种植而下降,却也有一百二十文每斤的价格。”
  “西南之地的丝不如江南的好,但每斤百文却不成问题,如此一来每亩可出二贯钱的生丝。”
  “朝廷可以以每斤八十文购入生丝,刨除运费再制作,每亩可出三匹丝绸,贩卖西洋最低四贯钱。”
  “刨除其余人工、材料成本,每亩桑地产出蚕丝可织丝绸三匹,桑户每亩赚取一贯六钱,而朝廷可以擢取一贯五钱,余下九钱则由织工赚取。”
  “朝廷赚钱的一贯五钱中,又大致需要根据情况出一些运输费用。”
  “不过陇川之地的坡地足有数百万亩之多,若是都种上桑树,每年可产出近千万匹绸缎。”
  “不仅能销往中南、印度厮当、西洋,若日后铁路技术成熟,还能销往北边。”
  徐硕这算是在给朱高煦画饼了,千万匹丝绸放眼大明朝的人口数量确实不够看,但寻常百姓又哪里舍得花一贯几钱去买一匹丝绸制作成衣。
  能穿得起丝绸的人,放眼大明也不过就几十万人罢了。
  “近千万就算了,但以你们的盘算来说,西南之民仅凭坡地便能养活自己,这倒也算利国利民。”
  “不过数百万亩坡地凑在一起,只能让陇川的百姓发家,而不能让整个西南的百姓发家。”
  朱高煦将奏疏放在桌上,同时看向身旁的朱瞻壑:“太子,你去过陇川任职,觉得如何?”
  见自家父亲询问自己,朱瞻壑作揖道:“儿臣以为,可以实地考察,看看云南及行都司诸府适合种植桑树并养蚕的有哪些地方。”
  “仅儿臣此前进来来说,诸如永昌、陇川、临沧、镇康、普洱、楚雄、蒙化等地都适合养蚕生丝。”
  “例如孟养、孟垦等地,则是常年过于湿热,不太适合。”
  “仅这七个府,大约有民二百万,其中农户约八成,细算便是一百六十万,约三十万户。”
  “若是想要这七个府的百姓携手共富,朝廷可以给每户百姓定额五亩桑田,以此来种桑养蚕,贩卖生丝。”
  “不过想让百姓改稻为桑,还需要面对一个问题。”
  下放朱瞻壑为吏还是有好处的,一旦聊到他所熟悉的环境,他脑中便有一個大概的框架来构思,所以才能根据徐硕的建议来举一反三。
  见自家父亲示意自己说下去,朱瞻壑这才恢复了一些自信,同时对徐硕作揖道:
  “刚才徐尚书所言的每亩桑田养蚕生丝可出三匹丝绸,这是以成年的桑树桑叶产量来算的,可眼下云南并未有如此之多的桑树。”
  “桑树从苗种下,再到桑叶产量稳定,这个时间约三年左右,而西南的桑树苗也并不算多。”
  “当下除陇川外,便只有成都周围可以产出桑苗,成都产出多少,孤并不清楚,但陇川每年所产桑苗亦不过三十万株左右,顶多种植五万亩坡地。”
  “成都虽然自先秦便有种桑之说,但产出不会超过百万株。”
  “此外,这些桑苗也无法从成都运抵陇川,故此只能依靠陇川来发展云南桑田。”
  “即便当下陇川桑苗扩产,明年也不过能产出约百二十万株,顶多种植二十万亩坡地。”
  “桑苗扩产,需要开荒坡地,这需要钱粮及时间。”
  “此外,桑苗运拔出后,需要在两三日内便完成种植,期间还需要不断补水,不然以云南之气候,不消一日便会干枯而死。”
  “故此,朝廷只能下令各府百姓开荒坡地,而后从陇川、成都等地调拨桑种播种为桑苗,再由桑苗移植为桑树。”
  “这前前后后,没有五年时间是完不成的。”
  “那么这五年时间里,这三十万户百姓何以生存?朝廷是否有手段应对?”
  朱瞻壑毕竟在基层干过,权谋诡计他不行,但稳扎稳打关乎民生的事情他还是清楚的。
  从他对徐硕建议的质问来看,实际上杨士奇他们掐算的刚刚好。
  湖广铁路需要六年时间才通车,这六年时间刚好可以在湖广开荒坡地,种植桑种,引进织机开工。
  “殿下所言甚是,臣已经在奏疏上写了具体的治理措施。”
  徐硕毕恭毕敬行礼,而后继续道:“臣以为,可以每户开荒坡地二亩而拨粮二石,以此来让百姓积极开荒坡地,播种桑苗。”
  “桑苗虽然只需要百余万亩,但其它开荒的坡地却可以种植其余果蔬、亦或者朝廷之所缺橡胶。”
  “云南平原水田之籼粳稻亩产亦不过三百斤,而坡地之产量,每亩不过二百斤。”
  “若是朝廷传令每亩坡地开荒成功,另种下桑种、橡胶树种并长成便拨粮二石,必不会缺少百姓开荒播种。”
  “此番政策,不仅能将人口向滇西、滇南吸引,滇东及中部、北部等衙门也可以出钱粮购买农户耕地,鼓励其迁徙。”
  “随后,再从江南人口稠密之地迁徙百姓前往滇东、北地区,均田以充实云南汉家人口。”
  徐硕回答完后,便给朱高煦报起了帐。
  “以臣之计算,五年内,朝廷大约需要调拨五百万石甚至更多,另外再调三百万贯钱来筹备购田、购买桑种、橡胶种等事宜。”
  三百万贯钱,五百万石粮……
  如此庞大的一笔钱粮,也难怪江南会与西南在庙堂争论那么久了。
  当然,更重要的是政绩,以及税收。
  唯有上交的税收足够多,当地的官员才会有足够的政绩,才能得到拔擢,挤进京城担任京官。
  争夺钱粮只是第一点,第二点才是地方经济与政绩,第三点则是增加庙堂话语权。
  朱瞻壑默默盘算着这些事情,朱高煦则是在片刻后开口道:“倒也不算多。”
  “与钱粮相比,我所关心的,是何人有魄力对云南进行改稻为桑。”
  “回陛下……”徐硕沉吟片刻,而后开口道:
  “当下的户部右侍郎赵轨在此前担任云南布政使,给予陇川改稻为桑许多帮助,由他对云南进行改稻为桑,不仅云南官员会信服,成都府的官员也不会刁难。”
  徐硕的心思显露了出来,赵轨如今是户部右侍郎,再往上一步便是六部尚书。
  当下的情况并不难看出,工部尚书黄福与吏部尚书蹇义都已经快七十岁了。
  如果赵轨想要再进一步,那无疑需要在三年内积攒足够的功绩来顶替这两个位置。
  云南改稻为桑,这个能为朝廷增收数百万贯的事情,便是赵轨日后被拔擢的台阶。
  “便按照你所说的,调户部右侍郎赵轨任云南布政使,推行改稻为桑的国策。”
  朱高煦把徐硕的心思看在眼里,不过他也乐见于此。
  日后的大势还是要往南边走的,毕竟是大航海贸易的时代,北方吃亏就吃亏在有封冻期和严寒这两点。
  故此,单纯扶持北方,不足以对抗日后的江南。
  西南如今有了交趾、云南两个出海口,再加上改稻为桑,日后必然会成为朝廷制衡江南的基石。
  想到这里,朱高煦也开口道:“行了,若无事情便退下吧。”
  “臣告退……”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徐硕便坦然作揖离开了偏殿。
  倒是在他走出偏殿的时候,偏殿门口却早早等待着一道他所熟悉的身影了。
  那身影朝他作揖表示祝贺,而能有这番眼见的人却并不多,还能向他所祝贺的,便只有王回了。
  徐硕皱眉离去,王回也不生气,只是示意班值太监可以为自己传话了。
  “陛下,户部尚书王回求见。”
  “宣!”
  声音从殿内传来,王回对班值太监行礼作揖,而后走入殿内。
  这一幕被殿阁的众人看在眼里,杨荣等人咬牙切齿却拿这二人毫无办法。
  此时,王回已经走入偏殿内,并且对朱高煦、朱瞻壑行礼作揖结束了。
  “陛下,此乃北方改制的奏疏,请您阅览……”
  王回递交出一本厚厚的奏疏,班值太监为其转递后,朱高煦拿起来,一目十行的开始翻看。由于奏疏太厚,一时半会看不完,朱瞻壑便主动开口示意赐座。
  王回坐在位置上安静等待,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朱高煦一直用了半个时辰才堪堪看完这本奏疏。
  要知道,以他处理奏疏的速度,半个时辰完全可以处理最少二十本奏疏。
  王回这本奏疏,最少有两万字的文章,而奏疏开篇便以《北地利弊革变》为题,向下详细提及了应该如何对北方进行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上的各种改革措施。
  其中经济计划所确定的革变内容,主要是由朝廷调拨钱粮,集中主要力量对北方资源开采的所有资源工厂进行配套的经济工厂建设。
  根据王回奏疏中的内容,北方将以十年为目标,依托现有的铁路,在铁路沿边建设大约三百七十二个工人数量在五百人以上的中大型工厂。
  由于王回得到了朱高煦的批准,可以在他允许的情况下前往太学,故此他了解了所谓的轻工业、重工业,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科技产物,现在已经诞生,还未推广,亦或者即将出现的科技产物等等。
  他这本奏疏,重点在推行北方重工业和轻工业,不管是蒸汽机车、蒸汽机船、煤炭开采、金属矿开采、非金属矿开采、化肥、金属结构、水泥制品、其他建筑材料制造等等重工业。
  亦或者是采盐、制酒、皮革、毛皮、家具、造纸、油墨、动物胶、玻璃、自行车、钟表、五金制品等等轻工业。
  这些凡是已经研究出来,但太学还没来得及公布或整合,亦或者还未来得及降低成本的轻重工业,王回都一股脑的准备在北方投入生产。
  东北山高林密,可以在开荒同时造纸、制作家具,并依靠不断开荒的北方农田所产出粮食来制酒,收集东北和草原的动物皮革、毛皮制作为商品。
  除此之外,不仅太学要搞研究,各类工厂也会参与研究并降低各类商品成本。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86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62/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