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869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长春宫内,朱棣气恼的拒绝翻看夏原吉的奏疏。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口水呛到了,他顺势咳嗽了几声,这让坐在他不远处的朱高煦皱了皱眉头。
  “夏原吉也是担心您的身体,您不必动怒。”朱高煦劝导着,同时组织了一下语言道:
  “哈密那地方夏季炎热,不如先休息几个月,等入秋再去?”
  “嗯?”朱棣看向朱高煦,咳嗽道:“老二,怎么……你现在也要阻拦我?”
  “我……”朱高煦还没开口说完,朱棣便执拗道:
  “你不让我去我也要去,有本事你就把我囚禁在大明宫!”
  见朱棣如此,朱高煦只能心软道:“您执意要去,我是拦不住的。”
  “只是这一路上还是不要走得太匆忙,去到一个地方就调养调养身体,照顾好身体再继续前进。”
  “嗯。”听到朱高煦这么说,朱棣满意颔首,捋了捋那花白的大胡子:
  “我就知道,你就是刀子嘴豆腐心,这满朝文武,也就只有你支持我去西北了。”
  朱棣唏嘘着,而似乎为了应景,王彦又走入殿内作揖道:“太上皇,英国公和成国公的奏疏……”
  “不看!”
  朱棣不用看就知道朱能和张辅想说什么,直接拂袖表示不看。
  见状,朱高煦也颔首打岔道:“黔国公去世了,我准备为他上武襄为谥号,追封定南王,其爵位由其长子沐毅承袭,您以为如何?”
  “这个你自己看着办吧,你与他比我与他要亲近些。”朱棣略微尴尬。
  如果不是王瑄和傅茂想办法阻拦沐春和瞿能、何福等人,说不定沐春会调头带军队来帮助朝廷打他们。
  沐春那边,也一直是朱高煦在弄,所以他不太好建议。
  见状,朱高煦也颔首看向跟随自己而来的司礼监太监王焘吩咐道:“按照我所说的,起草圣旨吧。”
  “奴婢领旨……”王焘毕恭毕敬应下,而后在不远处开始起草圣旨。
  不过圣旨才起草到一半,殿外便有人走入殿内,来者是司礼监的其它太监。
  朱高煦略皱眉头,预感到了不妙。
  “陛下,建昌侯瞿能于五日前薨逝,年八十七岁……”
  “走了啊……”朱棣反应快些,略微唏嘘。
  朱高煦也是倍感唏嘘,毕竟他们刚刚才提到瞿能,却不想瞿能薨逝的消息后脚便传来了。
  “追封巴国公,其爵位由其长子瞿郁承袭,另外拨钱十万贯,分别调拨五万营造巴国公和定南王的陵寝。”
  “奴婢领旨”太监应下后,便前往了王焘那边开始起草另外一份圣旨。
  瞧着他们,朱高煦回头看向朱棣道:“曹国公也卸职归养了。”
  “嗯,我知道。”朱棣略微沉默,但并非是因为这些人的先后落幕而难过,而是想到了自己这般年纪,也到了该落幕的时候,就是不知道还能活多久。
  “你回宫去吧,宫里事情多。”
  朱棣吩咐着朱高煦,朱高煦见他心情不好,似乎想要自己消化,故此也没有逗留,作揖过后便带着王焘等人离去了。
  在他们走后,朱棣看了看空旷的长春宫,最后背负双手,摇着头向偏殿走去了。
  那背影不似年轻似的雄壮,反而显得有几分佝偻……


第554章 辛亥变法
  “陛下!陛下您不能去啊!”“陛下……”
  四月中旬,在大明朝不断对外用兵,对内治腐的局面中,七十二岁的朱棣也即将踏上他的西巡之路。
  不过与前几次一样,这次的夏原吉依旧早早来到火车站,不断阻拦他上车。
  “夏先生,这次便不带你去了。”
  双手抱胸,朱祁钺难得尊称旁人一句先生,不等夏原吉反应过来,他便咧嘴笑道:“把夏先生叉回家去!”
  “得令!”接令的西厂力士当即将夏原吉架了起来,把他从站台往外架出去。
  办完这件事,朱祁钺这才哼着小曲走回车厢内,并见到了与自家太爷爷面对面坐在一起的朱瞻圻。
  “太爷爷,事情办好了,可以出发了。”
  朱祁钺咧嘴笑着,朱棣也捋捋大胡子:“这夏原吉,还真把我当泥捏的了。”
  话音落下,朱棣便摆手道:“出发吧!”
  “是!”听到这话,朱祁钺也眼神示意了旁边的王焘,王焘颔首向车头走去,不多时再度返回。
  在他返回后不久,他们所乘坐的火车便响起了刺耳的汽笛声。
  好像是通知一般,站台上的许多卫卒及锦衣卫、西厂力士纷纷登上了其它火车。
  六个火车头此刻停在站台轨道上,每个火车头拉拽煤水车厢两个,客运车厢两个。
  除了朱祁钺他们所乘坐的这辆仅有几十人外,其余火车皆拉拽百余人。
  这只是出发队伍,早在昨天便已经有先行队伍出发,整個西巡队伍足足有三千余人。
  渐渐地,随着第一辆火车启动出发,后续的火车也紧紧跟上。
  火车拉拽着这支队伍,渐渐消失在了天际边。
  与此同时,整个大明朝的百姓也在洪熙十四年第二刊的《大明报》中了解到了江南官商勾结,并在昆仑洲发动叛乱一事。
  “嘶……十多万人啊?”
  “这算什么,我记得当年动辄牵连几十万人,现在都算少的了。”
  “你要看这里,这群家伙才牵扯十几万人,结果赃款高达七千多万贯,还有超过千万的国债。”
  “我说我们怎么买不到国债呢,合着都被这群贪官卖给这些奸商了。”
  “什么奸商,没看见都在昆仑洲发动叛乱,包围官兵了吗?”
  “对,这就是造反,诛九族的大罪!”
  “这么说来,陛下也是够宽厚了,居然只杀了四百多个当官的。”
  “陛下一直挺仁厚的,你看看,这报纸上写了,此次抄家所获依旧会投入天下建设,让百姓有工做事,能吃饱穿暖……”
  人总是爱看热闹,相比较前几年平淡如水的报纸内容,十四年二刊的报纸内容无疑满足了百姓仇富和看热闹的两种心理。
  人们在大街小巷中讨论着这场被称为“庚戌案”的大案,同时也期盼着朝廷能用这笔钱来自己所在的地方兴建工程。
  对于百姓而言,朝廷的一项工程就代表他们一个月能赚平日三四个月的钱,这也是永乐以来,大明百姓鲜有饥荒者的原因。
  但凡勤快一点,在洪熙年间便不可能饿死。
  若是没有娶妻生子,那每日在官家衙门下面工作一日,所赚到的工钱就足够连续两三日大鱼大肉。
  不过这样的事情,并非所有人都高兴,比如各地地方上的一些商贾便不太欢迎朝廷的基建工程。
  他们倒不是愿意走烂路,住破屋,而是朝廷的工价太高,一旦朝廷在当地招募工人,大部分百姓都将会前往朝廷麾下工作。
  如果朝廷需要的人少,那还好说,可朝廷需要的人手一旦很多,那他们就得从朝廷手中抢人来工作。
  想要和朝廷抢人,就必须得开出不低于朝廷工价的工价。
  朝廷的工价,即便是力夫,每日工价也在四十文到五十文不等。
  然而在当下的市场中,普通小县的力夫也不过才二十文的工价,诸如南京、北京、苏州这样的大城才能达到三十文。
  朝廷一来,地方商贾的利益便会遭受损害。
  当然,这所谓损害不过是原本能凭借一个人赚十文,如今只能赚五文罢了。
  朱高煦这么做,便是在抬高工价,但他也并非是无脑的抬高工价,而是按照正常工价的涨幅,提前将工价一点点的抬高。
  洪武年间,即便是南京等城池,力夫工价亦不过二十文,小县城仅有十余文。
  而今三十余年时间过去,随着大量黄金白银流入,加上交通带来了足够的便利,凡是有铁路经过的地方,物价都要远远低于其它县城。
  物价变得低廉,不仅让百姓得利,更得利的是那些商贾。
  原本一个人创造一百文的价值,商贾仅给二十文工钱,原材料三十文工钱,二十文用作运费,商贾赚三十文。
  看似很少,但商贾麾下有数十人帮忙干活,每日能创造一二的贯财富,一年下来积少成多就是数百贯。
  如今运费和材料费因为火车出现而降低,甚至减少了时间,商贾一年能赚上千贯,而发给工人不足自己所获二分之一的工钱。
  朱高煦要做的,就是让他们把因为朝廷而多赚的那些钱吐出来给工人涨工价。
  这样侵害他们利益的事情,他们自然不会高兴,但他们的体量太小,根本无法寻找自己在政治上的代言人,所以面对朝廷的政策,只能低着头默默提高工价。
  这一切,便是朱高煦想要看到的……
  “经户部监察并回收国库,此次庚戌之案先后入库金银铜钱近一千八百万贯。”
  “此外积攒的货物、耕地、宅院也尽数变卖,折色为三千七百四十六万。”
  “另外亦有二千余八十万贯国债被回收,请问陛下该如何处置……”
  紫禁城、武英殿内,随着王回将庚戌之案抄获的结果汇报出来,坐在主位的朱高煦也放下了手中的朱笔,活动了一下发酸的手腕。
  “七千余万财富,是包括了所有贪官及商贾的财富吗?”
  “回陛下,正是……”王回做出回应。
  “回给你的奏疏,看了吧?”
  朱高煦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润了润嗓子的同时,目光紧盯着王回。
  “回陛下,都看过了,臣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王回谦卑说着,朱高煦也开口道:“从户部调二千万贯,由你经手对北方进行改革,后续需要多少再逐步调拨,可有异议?”
  “陛下圣明,臣只有敬仰,而无异议。”
  王回姿态这般,朱高煦也放下手中茶杯道:“工部那边根据过往勘察已经得知,西南可兴修的铁路约六十七条,长不过四百里,短不过数十里。”
  “朕已经将百里以下铁路剔除,留下十二条铁路,总里程二千八百余里,你看看吧……”
  朱高煦话音落下,站在他身旁的洪保便拿起奏疏,走向王回同时递给了他。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86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69/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