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910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陛下,户部加急送来了奏疏。”
  走下马车,朱高煦刚刚进入了曾经海岬力总督府内,便得到了刘勉送来的加急奏疏。
  他边走边看,好在这个所谓总督府并不大,片刻后就走到了有类似壁炉的屋子内。
  朱高煦坐到了主位,朱棣坐在他的身旁,手里依旧拿着朱高煦所写的书翻阅。
  朱高煦皱眉打开户部的奏疏,内里内容与朱高煦预想的差不多,但正因如此,他的眉头反而皱得更深了。
  “怎么了?”
  朱棣察觉到了朱高煦的态度,朱高煦则是叹气合上奏疏道:
  “百姓们的日子变好了,但也不愿意折腾了。”
  “朝廷招抚百姓迁徙三个多月过去,只招抚到三千多户,不到两万人,而且路上又有许多百姓返回不去,最终送抵西州的只有不到一千七千人。”
  “按照这个速度,恐怕要一百年才能做到彻底掌控西域……”
  朱高煦可没有一百年的时间等待,朱棣也知道,所以他合上书问道:“你想怎么做?”
  面对朱棣的询问,朱高煦没有片刻的犹豫,直接开口道:
  “江西今年遭了长江水患,几个县百姓需要安置。”
  “既然如此,便将这几个县的百姓迁徙西域吧。”
  “几个县?”朱棣略皱眉头,朱高煦颔首道:“三个县,大约二十余万百姓。”
  “另外,今年两京、山东、山西、河南等地粮食突然丰产,明年恐怕会发生旱情。”
  “倘若真的发生旱情,凡受灾百姓,也尽数迁徙西域。”
  朱高煦记得宣德年间爆发过一场规模不小的旱灾,但他不确定是哪一年。
  只是按照时间来算,现在差不多是宣德八年。
  今年已经快过去了,所以不是明年就是后年爆发旱情,早做准备也是好的。
  趁着这个机会,刚好可以将这些地方的百姓迁徙到西域安家。
  这般想着,朱高煦让胡季准备了朱笔,很快便写下了批复。
  “咳咳……”
  这时朱棣咳嗽了几声,朱高煦见状对胡季道:“宣御医王完者前来诊脉。”
  “是!”胡季作揖并接过奏疏退下。
  不多时,王完者便前来替朱高煦和朱棣诊脉。
  “陛下的风邪倒是被驱散许多,不过太上皇的风邪……”
  王完者沉吟片刻,朱棣却开口道:“不用遮遮掩掩,我活到这个年纪还有什么承受不住的?”
  朱棣现在看上去还很有中气,但王完者闻言却对朱高煦道:“陛下,大军还是在此地休息两个月为妙。”
  “好!”朱高煦听后,不假思索的便答应了下来。
  在他答应过后,王完者才对朱棣继续说道:“太上皇,事情倒也没有那么糟糕,只要避过寒冬就行。”
  “好。”朱棣点了点头,随后便沉默了下来。
  “你先下去吧。”朱高煦示意王完者下去,随后与朱棣笑道:“父亲这些日子看书,有没有看出什么想法?”
  他试图与朱棣聊天来缓解气氛,朱棣闻言却叹气道:“你这书写的面面俱到,我还能有什么想法呢。”
  朱棣拿着那本书,目光有些浑浊。
  “我觉得你说的两点很重要,第一点是分配问题,第二点就是警惕官僚结党问题。”
  由于朱高煦是以类似纪年为主干,其余为分支来书写,一本书也基本代表了大明未来五十年的进程,所以读起来并不会那么快。
  朱棣看了一个多月,也才看完了第一本,刚刚开始从第二本开始看。
  第一本书是以洪熙十五年开始,如果按照西历来算,那就是1432年开始,1482年为第一本书的结束。
  这五十年时间里,首先北方要经过工业投资而从重农转变为工农均衡。
  在1482年的时候,大明朝的人口必须达到两亿,财政收入必须达到一亿五千万贯,耕地开垦不得低于十亿亩。
  如果以秦岭淮河为南北分界线,北方财政贡献需要占比全部财政的40%左右,农业产出需要占到35%的产出。
  由于人口过于集中,江南会在五十年左右率先出现贫富、阶级等矛盾,这是当时在位皇帝可以实验并解决的一个矛盾,因为在大明广袤的土地上,还有着大量的资源可以缓解这种矛盾。
  只要把分配解决,江南的矛盾就不是矛盾。
  之所以说可以在江南实验解决矛盾,则是以此来试探民意,看看江南百姓的想法到底如何。晚明由于江南人口过于集中,加上地主对奴仆压榨过甚,所以爆发了奴变。
  这种背景下,晚明才会出现那么多思想家,甚至出现均天下、反专制、对君权批判等思想。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这一过程会加快出现,很大可能会在五十年后出现。
  正因如此,朱高煦建议当时的皇帝看看百姓的想法,根据百姓的想法来决定应该如何引导百姓,引导舆论。
  一味的压制舆论并不是一件好事,大明报社要做的不是压制舆论,不给百姓说话的空间,而是引导百姓的舆论,这是很重要的一次实验和经验。
  当然,这具体能不能施行,朱高煦自己也不知道。
  如今的大明没有可以抄写的对象,东西方意识形态与思想都有问题,能给朱高煦提供思路的,只有晚明的思想浪潮。
  至于清末的思想浪潮,对朱高煦来说反而意义不是很大。
  毕竟清末算是各种缺点都集合了,不管是从民族还是阶级,清朝都不存在能存活下去的可能。
  相比较之下,大明起码没有民族问题,只有纯粹的阶级问题。
  也因为如此,所以想要推翻汉人帝制是比较困难的。
  如果五十年后的江南财富分配可以继续下去,那大明朝就能以此手段,不断的发展下去。
  均产之所以强大,重要的就是财富分配。
  一旦财富分配失衡,甚至失衡到了远远超过资本主义比例的时候,那不管是什么意识形态,都得轰然倒塌。
  这就是朱高煦越抄家大明百姓越富裕的原因,重要的在于“分配”。
  晚明的倒塌有一点,那就是整个吏治系统的腐化蜕变,这个问题包含了许许多多问题,甚至连此时的朱高煦自己都说不清楚。
  任何一个人都可能犯错,任何一个集体也有可能犯错。
  犯错不可怕,一旦改正就会重回正轨。
  可怕的是,当一个人一个集体犯错的时候,那就没有人也没有办法来纠正。
  当无法纠错的时候,就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直至冲进悬崖。
  这点是朱高煦也无法改变的事情,哪怕有他所写的这些书来惊醒后世之君,但事情却始终会发生。
  当大明朝出现了一个特权集团、官僚集团,那也就代表他们掌握了大明朝的要害部门。
  他们会为了个人捞取大量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在这些个集团之外的官吏和普通百姓是没有什么权利的。
  面对这些独立于集团外的官吏和百姓,他们不仅不会听这些人的意见,甚至会在这些人提出意见后打击迫害他们。
  这两点,便是朱高煦提出的两个问题。
  朱棣凝视着朱高煦,缓缓开口道:“你说的很有道理,这点从你爷爷开始到现在,官员结党成群体的事情屡禁不绝,可依旧存在,甚至比较严重。”
  “当今天下是你在掌控,可类似你书中这些群体对其它人打击迫害、假公济私的事有没有?”
  “有。”朱高煦点了点头,同时目光看向胡季:“胡季,你说有没有?”
  “陛下,臣……”胡季沉吟片刻,不知道该说什么。
  不等他开口将问题说出来,朱高煦便叹气道:
  “这样的事情,你们知道得比我多,但你们也总是报喜不报忧,而这也是我们需要警惕的做派。”
  “当官有特权、有政治需要、有人情关系,有攀比心理……这些很容易造成吏治的腐化和僵化,我们需要小心的就是这些。”
  “如果官员只代表一个阶层的利益,不代表广大百姓的利益,那朝廷就危险了。”
  “官做大了,钱挣多了,拉开了与百姓的距离……最后生活在群体营造的环境中,便会自然而然的忽视真正的大环境。”
  “去年有不少官员都在说,现在有了铁路,官道就没有必要修建了。”
  “他们这么说,是因为他们现在出远门都是坐火车,根本不坐马车,所以他们认为官道没有必要继续修建。”
  “可现实的问题是,官道不是修给他们的,而是修给百姓的。”
  “每个站十文钱,这个价格百姓坐不起,他们就只能坐官道上的马车和驴车,但我们的官员就是看不见这一点。”
  “他们大手一挥,便停修了官道,那百姓到时候是要爬山涉水,还是走走悬崖峭壁?”
  “还有刑部那边许多案子不公正,我让他们重新审理,审理出来的结果一板一眼,不考虑真相,只想着快点结案。”
  “他们这么下去,迟早会脱离百姓所生活的大环境,走进自己的小环境。”
  “到时候他们觉得他们的环境是这样,百姓的环境也应该是这样。”
  “这是他们觉得的,但实际上他们打开车窗看看就能看到百姓的环境,可他们不看。”
  “他们把眼睛蒙起来,耳朵捂起来,只懂得拿着手上的惊堂木敲敲打打,做出来的事情一点都不符合大环境该做的事情。”
  “历朝历代皆是如此,一旦失去了民心,便会亡国……”
  “不患寡而患不均,二次分配就是为了让大环境的贫富差距保持在一定水平上。”
  “现在我们要做的,不是不断的增加少数人的工钱和俸禄,而是应该逐步缩小天下的个人收入的差距,防止少部分人利用职权享受任何特权。”
  “凡是官场出现了一个长期的特权阶级,那这个国家距离灭亡就不久远了,这才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朱高煦这话没有说完,因为他很清楚,他们朱家就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特权阶级。
  如果放任不管,日后也将会成为危害大明的一份子。
  他也想管,但现在不是最好的时机,而等到最好时机到来的时候,他不知道那时在位的那个皇帝有没有决心解决这些问题。
  朱棣也听明白的朱高煦的这番话,家天下始终是要灭亡的,尽管朱棣不相信,可按照朱高煦的思路来走,事情的结果只能是这样。
  想到这里,他似乎苍老几分:“到时候你我都死了不知道多少年了,关心这些也没有什么大用了。”
  “我这一生,犯过大错,也立过大功,后世儿孙即便不耻于我,也总不至于掘了我的坟墓,把我从墓里挖出来吧,哈哈……”
  朱棣还能笑出来,而且不仅笑,他还起身拍了下朱高煦的肩膀:“时间不早了,好好休息吧。”
  话音落下,他便向外走了出去。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91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10/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