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守村人_分节阅读_第452节
小说作者:农家一锅出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1:44
  等里长拉着憨憨离去,朱元璋剥开个桔子:“一些正常的事情,他都能答上了,除非遇到涉及到下丘村的事情,这个超出一般人想的情况了。”
  “父皇是说高人教了里长大量的学问,却不考虑下丘村?”朱标理解性地说。
  “咱的意思是说,高人其实也有无法提前算到的事情,否则他早教朱宜长了。”朱元璋摇头。


第657章 寒露有答非所问
  “憨憨,那个题本里写……”里长与憨憨回祀堂,把题本的内容告诉憨憨。
  朱闻天坐在那里看着热气球的设计图:“李敏若当个地方官,还是不错的,会想到好点子。当尚书不应该考虑眼下给下丘村地修铁路的事情。”
  “是不该修?”里长拿起旁边一个石榴,看眼摆着的手摇破壁机,选择用嘴吃。
  朱闻天喜欢石榴的味道,不喜欢石榴的籽,直接吃感觉舌头疼。
  村子里的人需要喝果汁,就弄出来几种榨汁的设备,石榴的不能直接压,需要有旋转削切。
  “尚书要具备大局观,当前咱大明主要的问题在于基础工业生产力不足。
  按照李尚书的说法,立即动手制造铁轨到那边,钢铁资源必然要向下丘村倾斜。
  许多百姓的家中还没有趁手的工具,蒸汽机的数量明显太少。
  朝廷的钢铁船在打造,新的枪在换装,之前的燧发枪加上新的枪,都不够装备军队。
  只有火铳能够熔了,铜的得到铜,铁的去炼钢,铁轨暂时不要。”
  朱闻天给出理由,咱们什么都缺,得有侧重,船和蒸汽机最重要,铁路可以不用。
  工部李敏只想借着下丘村的发展来尝试一种思路,并未从大明的角度考虑问题。
  里长吐出十几个石榴紫,把石榴放回去:“那咱先不修铁轨,告诉陛下等着,以后有更多的资源再说。”
  “对,先盖房子,应天府的冬天不影响建筑,没有冻土层,连续低温的时候少,只有特殊天气下雪时才无法支持。”
  朱闻天说完,继续画热气球的图纸,图纸不是一张,是一套,需要材料学、结构学、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
  让他自己单独设计,会很麻烦,好在他有现成的能够拿来用。
  “大号的孔明灯能带人飞多高?”里长擦擦手。
  “不知道,可能飞到几千丈的高空,主要在于人,天上的空气稀薄,人喘不上来气儿。
  同时又冷,飞两千丈的高度时,跟和林最冷的时候差不多。
  其实没啥用,只为了振奋人心。飞到天上向下看,测绘地图方便。
  或者打仗的时候用于升高了望,敌人守城,咱攻城,热气球从城的一边飞到另一边的途中往下扔炸药包。
  这种无动力的热气球需要看风往哪边吹,不想放出去,下面连绳子拴住。”
  朱闻天边说边画,这是最简单的热气球,不是飞挺,无法装上大型动力系统。
  操作的人需要先进行学习,熟悉高空气流,高度计倒是好办,就是压力计。
  “你弄吧!我去别处看看。”里长看不到实物,不好想像怎么用,说着转身出去。
  ……
  “这就全完事了?”寒露的节气日,朱元璋骑在马上四处里看。
  大豆收了,并且种上了冬小麦,水稻和黄麻也收了,在等着种油菜籽和苎麻。
  油菜籽在霜降之前种,苎麻在立冬之后种,差半个月,这个不用大家管,有雇来的人手负责。
  下丘村在这里的大棚蔬菜基地又扩建,它们肩负着育种、育苗的重大责任,同时给其他地方的人提供冬天的新鲜蔬菜。朱标骑马跟在旁边:“父皇,机械化正是咱大明所需,今年的冬天好过。”
  “明年,明年把东西送到两湖和广东。那里缺少肥料,先一年两熟,攒一年肥料后一年三熟,再一年两熟。”
  朱元璋下决心要解决粮食问题,想尝试两年五熟的操作。
  种水稻,想吃小麦,从北面运来。
  “朝廷收田赋,主要用来给官员和军队吃,如果湖南、湖北与广东增产的水稻够给应天府吃,其他地方的就不需要运到应天府。
  留在当地的衙门,官员、衙役正常拿俸禄,其余的建仓库保存好,以应对灾害。
  灾害……呃……嘉定府那里的百姓回去了,刘惟谦本旬没写题本过来。
  那里应该种青头菜,明年正好收获做成榨菜,弥补百姓的损失,收完了他们继续种粮食作物。”
  说起灾害,朱元璋想到了出现水灾的地方,水灾果然来了,冲一大片地方,不过没有房屋在水上漂。
  百姓们早早把房子给拆了,全部运到高的地方,包括家里养的家禽和牲畜,一个不落。
  朝廷说好的,如果没有水灾,会给赔偿,重新建房子。
  若是有水灾,不给赔偿,给补贴,重新建房子。
  “父皇,今日九月十四,本旬才四天。上旬的题本说百姓的房子已经建好,许多淤泥堆起来,正准备翻耕耙地。
  不过百姓们已经按照教的方法拿到种子进行育苗了,等地耙好便移栽过去。
  育苗长得快,比直接播种种植好,在育苗的过程中就把死种子剔除掉了。”
  朱标提醒父亲,其他地方的官员不需要每旬向朝廷送题本,会把大家累死。
  只有遇到事情了,或者哪里有灾害,才会每旬一送,及时汇报情况,朝廷好应对。
  “对,才四天,那里其他地方的水稻田赋留给受灾的百姓,不往应天府送。
  可惜机械设备不好往那边送,不然送到当地,帮百姓干活。
  主要是少,造出来先在下丘村用,来不及,明年,等明年的。宜长你说呢?”
  朱元璋脸上没有愁色,别看他说无法帮当地百姓,他心中其实美着呢!
  提前知道灾害,然后没有一个人被冲走,受灾无非重新盖更大的房子,少一茬粮食和蔬菜。
  不过收获了民心,四川那里打下来后,许多百姓心中恐慌,怕被清算。
  今年的一番操作,百姓便明白,大明朝廷并不会计较曾经夏国的事情。
  里长正在看菜地,菜地里故意追了一次肥,无所谓浪费与否。
  霜降了,追肥后能催出来一些作物的小果实,比如黄瓜、茄子、豇豆,接着一霜降,全完,罢园。
  正常人谁会在这个时候追肥?那不是傻嘛!
  下丘村就追了,会催出来一堆小的,霜降后不生长,揪下来做咸菜,小的比大的好吃,尤其是霜打之后的。
  听到朱元璋问,里长很自然地回答:“不算浪费,那些肥明年还是起作用的,今年咱们收的小黄瓜、小茄子,用虾油做咸菜,味道最好了。”
  朱元璋:“……”


第658章 节奏难跟策相连
  “里长,是这样……”朱标在旁把话重复一遍。
  “陛下恕罪,草民方才走神了。”里长道歉。
  朱元璋摆摆手:“咱有时也走神,不过追肥很好,咸菜口感和味道挑不出毛病。”
  “陛下,既然明年开始在那边布局行事,今年当下公告,就近的州府百姓家中养猪,公猪未阉的和母猪没劁的,过年就不要杀。”
  里长不提是不是应该造东西送过去,反而说起养猪。
  之前就说过,两湖的百姓腾出来人手,在不好机械化作业的地方种东西,多出来的时间搞养殖。
  养家禽好办,人工孵化,一个月就有一大堆的小雏出现,一天顶一天来孵化,两个月出三十批幼雏。
  猪不行,猪需要四个月,有的猪劁了或阉了,当年猪来杀,没如此操作的,就可以生小猪。
  憨憨说的,按照气候来讲,四川、湖南、湖北养猪最合适,按照当地作物来讲,山东、河南合适。
  因为只能在露天养,冬天太冷,北方地区养起来猪就受不了,人也受不了。
  一结冰,猪圈的粪便全冻上,猪给一捆捆的草倒是可以坚持,却不长膘,脂肪全用来对抗寒冷了。
  人收拾猪圈的时候跟旱厕的茅坑一样,用钎子杵,用镐头刨。
  河南与山东种小麦,小麦的麸子可以拿来喂猪,种水稻的地方,稻壳猪不吃。
  不过稻草可以喂猪,吃稻草的猪长肉慢,一直喂稻草,猪掉膘。
  同样的,小麦的秆子猪也吃。大明的猪生长速度慢,除非用好料。
  人都吃不饱饭,哪有东西给猪吃?猪能活着慢慢长就行了,等长得差不多后杀了吃肉。
  用稻壳、家禽粪便发酵后制作成猪饲料的技术有,推广给寻常的百姓却不现实。
  正常一户百姓养个几口猪就不错了,甭指望他们能够进行大规模饲养。
  “对,养猪先要抓猪崽儿。咱帮着抓,先买的大点的猪送去,叫百姓养。
  头两年苦一些,只能养,不能杀,除非公猪多,那便阉了养大杀掉吃肉。
  顺长江把猪运到应天府,应天府人口多,消耗大,方便出售。
  等他们赚了钱,再把抓猪的钱给咱。还有别的吗?”
  朱元璋发现自己确实操之过急,只想着百姓能做什么事情,却忘了人家没有东西。
  叫百姓养猪,百姓不允许离开居住范围一百里,出了必须开路引。
  开路引又有何用?百姓自己到百里外买几口小猪再带回家?挑担子装猪?
  一个问题解决,朱元璋趁机再问问,问的时候他来回扭头看其他骑马跟在旁边的大臣。
  大臣们的目光落到别处,似乎不知道陛下在看自己,他们心累,大明的发展节奏太快。
  他们发现最近两年,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出现。
  最开始宫里忙碌,弄出各种东西与夷人交换大明需要的物资。
  自从下丘村搬到东华门外,一切就变得不同了,后来搬去朝阳门外,事情更多。
  似乎随着下丘村的位置变动,大明的运作也在变动。
  尤其是太子北巡,随着太子的队伍前进,一路所过之处的官员不停地往朝廷送题本。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57页  当前第45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52/85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守村人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