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守村人_分节阅读_第736节
小说作者:农家一锅出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1:44
  给这边弄完,再把设备运到更北的地方,继续这么操作,挨着山的地方就算了,机械过去发挥不了作用,浪费。
  里长指挥着人送上菊花茶:“先歇歇,一会儿叫人改小蒸汽机,做成小收割机,帮着收。
  过几天直接去海边,到定辽都卫,这边其实没有什么可管的了。
  有些事情越管越多,北平府是咱们当时回程停留过的地点,能做的官员已经做了。”
  里长决定在这边多住两天,帮着把春小麦给收割了,不浪费时间,去东北。
  东北那里眼下还不清楚具体情况,消息传来传去的,传消息的人可能对一些事情的理解本身就不一样。
  他们认为没有价值的东西,或许正是憨憨想要的。
  人参都是论斤来卖,看大小,大的一斤就贵一点,小的则便宜,憨憨说了应该按照克和年头来卖。
  七八十年的人参都是一斤多少钱,很便宜的,下丘村让那边想办法包在湿润的地方送过来继续种。
  还有吃了真管用的蛤蟆油,根本就不值钱,东北一大片地方,地多人少,不像福建那里地少人多。
  福建的土地根本就比不上东北,东北是黑土地,针叶林的落叶一年年沤着,最后全是好的熟土,种什么都行。
  把那个土拿到琼州种椰子,就比琼州本地的土壤种出来的椰子好。
  “大暑的时候应该能到地方吧?咱这边确实差不多了,主要是诸位努力呀!”
  朱棣其实跟他三哥朱棡一样,想让队伍在北平府多住些时日,因为每一天都不虚度。
  下丘村每天看着就是忙碌着安排做什么饭菜,实际却是各种地方管理方面的事情。
  朱棣见无法继续呆着了,得配合大明整体,说一下,看向北平府的官员们。
  涿州的他也顺便扫一眼,反正大家都得配合。
  “殿下放心,臣定当鞠躬尽瘁。”知府先表态。
  “死而后已!”其他官员好默契。
  但所有人的表情都是振奋的,认为没问题。


第1118章 烧茬晒谷种子贵
  六月初一,天蒙蒙亮。
  朱樉站在麦田旁边,拿着镰刀先割一把麦子,其他人开始唰唰唰跟着割。
  收割机的数量少,分散到整个涿州,算给当地百姓做个样子看。
  军队的人多,一捆捆的小麦被收起来,运到旁边,放到机械上进行脱粒。
  也有脚踏式的脱粒机,工匠们临时给做的,大部分是木头,里面核心有铁丝。
  顺便又帮涿州百姓把水稻脚踏式脱粒机做出来,明年就开始种水稻了。
  这次割高茬,不割那么低,等着收完了,放一把火把小麦秸秆烧了。
  过上一个来月百姓再翻耕,待下完雨,沤一沤,拿来种冬储菜,秋后收菜,这地就不管了。
  种大葱、大萝卜、胡萝卜、圆葱,圆葱明年种水稻之前收。
  现在地里就有圆葱,春天种的,等秋天收了后再种,圆葱种子少,大明繁殖时间短。
  涿州百姓按照军士们教的操作,不用自己计算种植与收获的时间,非常省心。
  种好的圆葱,明年自己吃一部分,其他的朝廷收,送到别处当种子。
  大蒜与姜,在涿州随便种,本地纬度好,春天能种,秋天亦能种,春小麦、冬小麦,愿意选哪个就选哪個,不想种小麦就种水稻。
  “所以涿州最适合当育种基地?”在地里比划了几下的朱棡听完关于这里适合种什么的话,觉得正常让百姓种东西不划算。
  种子跟粮食不同,种子是最好的粮食,产量高。
  “大家不要再干了,让其他人割,过来聊聊天。”
  参政赵耀喊停,官员们做样子,在地里帮忙收割。
  有的根本不会,还不如不割呢!麦子割的麦茬长短不一,又不会打捆子,麦子散在地上,叫人担心割麦子的人把其自己给割了。
  四个亲王都很熟练的,只是不愿意干,看下丘村,割几捆,放下镰刀说事情。
  官员们早等着此刻呢!这等活计是自己干的?太热了,麦穗刮到胳膊和脸上很疼,腰也酸……
  “方才下丘村的人说起个事情,晋王殿下有所悟……”
  参政赵耀把情况又重复一遍,离得远的官员没听见,干一点活儿就累不行了,听力下降。
  “赵参政,让种的圆葱由朝廷买,以后种的粮食也买?百姓吃什么?”
  童同通判大着胆子询问,粮食买走,百姓再拿钱去买粮食?
  “换!”朱棣知道怎么操作:“好种子换寻常粮食,谁家的地里亩产多收半成,别人想换种子,需要拿十一斤正常的粮食换十斤种子,多一成。
  下丘村的种子好,产量高出一大截,跟朝廷是一比一换,朝廷如今与百姓加两成。
  这两成加完,相当于运费,近处的地方,朝廷赚一部分,中等位置的,朝廷持平,远的地方自然是赔运费,正好用近的地方补偿。
  其实下丘村有的作物种子,用一倍的粮食换都划算。
  下丘村换到的粮食并不给下丘村,给咱长兄太子了,太子兄长拿来抚民、安民。
  养济院需要粮食,指望地方官府显然不行,官府也没有多少收入,还得给学堂。
  惠民药局与生药库全是搭钱的地方,多亏有下丘村帮着出谋划策,否则这些福利,只有几个地方的百姓能享受到。”“那么多的粮就全给了?总得留点自己村子吃啊!”
  房大川里长又替别人心疼起来,觉得下丘村的人败家。
  “你别说话,下丘村怎么可能缺粮食,都是好的粮食才吃。
  涿州的水稻运过去,大部分给下丘村,因为咱们总去下丘村吃饭。
  还有定辽都卫那里的大米,比这里的还香,蒸好了无须吃菜,只吃米饭就能吃下去。
  涿州想要多得粮食,必须增加产量,然后增加的是自己的,换的又多。
  小麦不用考虑,水稻多琢磨琢磨,还有……姜,姜母年头越久越好。
  下丘村有大量七年的姜母,从别处收的三年姜母又自己种,一年年留下来,出的姜才好呢!
  当三年种子后的姜才是姜母,即老姜,一般拿来当药用,年头越久越好。
  少量的有二十年以上的姜母,兵荒马乱的,种完了姜就在那放着,一长许多年。
  你们谁家有,提前说,不要自己挖,也别吃,下丘村收。”
  老五朱橚烦房里长总是小家子气的样子,下丘村整天想着为村子谋好处,大明不用发展了。
  下丘村付出一些利益,自然收获利益,不然自己怎么不敢招惹铃儿姐呢!挨打白挨,别人谁敢打亲王?
  这是人家用利益换来的,不服不行。
  杜知州与关同知及一众涿州的判官们听得最认真,亩产增加多了,当种子换,多赚两次。
  增产半成,相当于一年多出来半个月的粮食,再加一成换其他粮食,又多一个月。
  产量增加越多,换的时候比例越大,超百分之二十,再换就多得四个月的粮食。
  想让粮食多收,多施肥,看酸碱度,用册子介绍的农药和化肥,人勤劳,守住那片地,一年辛苦下来才值得。
  ……
  一转眼到了晌午,大家休息,远处有人去安排,这边还是吃米饭。
  刚收的麦子不能磨面,必须晾晒很长时间。
  部分地方有了新的晒谷场,水泥抹的,之前一直盖草帘子浇水,收完小麦,把草帘子撤了,水泥地一干,就放上去晒。
  其他的地方工匠继续从北平府调水泥过来给做,百姓先在其他地方晒谷子,水泥地好了再挪过来。
  这样的地可以用很长时间,比用石头磙子压的地好,那种一般一年一弄,耗费时间。
  泥的晒谷场留不住,天总要下雨的,专门的晒谷场年年修,往坑里填沙砾,再压。
  然后晒谷的时候眼看下雨,把谷子收起来,雨落下,又得等天好阳光足把泥的晒谷场给晒干才可以再放谷子上去继续晒。
  水泥地干的速度快,只有太阳出来,之前下雨的那点水很快就蒸发掉。
  今天有肉菜,捕的鸟,麻雀最多,跑过来要吃小麦,正好上粘网,弄下来后红烧。
  抓到的刺猬就不吃了,小的养起来,大的送到惠民药局,那边会处理,当药用。


第1119章 水师已走往事追
  “红烧麻雀好吃,跟红烧鸡块似的。”
  谢巧儿爱吃红烧的东西,尤其是炒糖色的味道。
  “巧儿姐姐跟着一起走,到应天府皇城过冬,我也是,天天能吃到下丘村的好饭菜。”
  徐仪华同样爱吃好的,徐达在南京的时候,她就总跑到下丘村蹭吃蹭喝。
  她不能随便出去,怕有危险,跟别的男人接触更不用想,说话都受限制。
  朱元璋接待臣子的妻妾,不,没有妾,只有妻,一律在特定的地方,由马皇后先出面,孙贵妃陪同。
  并非招到他的宫里见人家,于礼不合。
  徐仪华想出去玩耍,府上的侍女无法陪她,但下丘村的女子队伍没问题,有武器在身,一起转下丘村一条街和小吃街。
  而后宫的,下丘村女子也无法陪着到外面,得朱元璋出巡说带谁,谁才跟随。
  “好哒!今天涿州百姓们吃什么?”
  谢巧儿父亲地位没徐达高,她一次都没到过下丘村,眼下十分期盼。
  “铁板麻雀炒饭,炒饭放鸡蛋和铁板后的麻雀丁,铁板一下有油,正好拿来炒饭。
  再放点黄瓜丁、豇豆丁、胡萝卜丁,喝茄子丝的汤,要不怎么说当地好呢!
  这个纬度怎么种都行,再往北,种胡萝卜是秋天了,冬天才收,拿来冬储。”
  铃儿知道别处的百姓吃什么,她顾不上,太远了,护卫们带着锅提前跑过去给做大锅饭。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57页  当前第73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36/85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守村人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