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
伏完叹了口气,说道:“非是他人,乃是当朝尚书令荀公,荀文若。”
“荀令君?”
伏德惊讶说道:“荀令君素是曹操心腹要人,今曹操能有如此权势,与荀令君密不可分,故而荀令君怎会帮助我等?”
伏完则是笑笑,说道:“荀令君素有权势,若能得其相助,我等谋夺许昌,必会成功。若不得其相助,仅凭我等谋夺许昌,亦是难成,倒不如放弃谋划。”
“且荀令君虽与曹操和而不同,今即便得知此事,亦是引而不发,怎会宣扬出去,致天子于危险当中。”
伏完从来都不是死忠刘协之人,怎么会拿全族性命陪刘协玩。就按他说如果得到荀彧的认可帮助,刘协有成功的希望;若得不到荀彧的支持,他们也别想成功了。
至于荀彧其人,伏完岂能不知。其态度暧昧不明,既心怀汉室,又襄助曹操。如果能撬动荀彧帮助,那位傀儡天子才有希望得救。
“备车,为父当拜访荀令君,观其意思言语。”
“诺!”
伏完揣着书信,坐上马车前往荀彧的府邸,拜会荀彧。
及车马赶路,又在侍从的通报下,荀彧请伏完入内堂说话。
荀彧还未询问伏完的来意,伏完便一手抓住荀彧的手,惶恐说道:“令君请救天子。”
荀彧环顾左右,拉着伏完的手,问道:“天子有何危难?”
伏完低声说道:“天子口谕与完,又赐书信一封为证。让完与君商议社稷之事,完不能决,不知君意如何?”
说着,伏完急忙将书信塞到荀彧的手中,不敢久留。
伏完亦是有心机之人,他故意将刘协给自己的书信,说成给他与荀彧,让荀彧帮助天子谋划这件事,而非自己找荀彧帮助自己。
荀彧取出书信,却见信中刘协痛诉曹操之奸伪,又大谈曹操被困襄阳不日将亡,望‘诸公’能帮他重夺许昌,配合刘备、刘琦弄死曹操,复兴汉室。
看着天子书信,荀彧又看向询问自己意见的伏完,他人也是呆滞住了。不曾想衣带诏这种事,也找上了他。
“令君如何?君若助天子,完当随之。”伏完认真说道。
皱起眉头,荀彧将书信还给伏完,说道:“曹公为国出生入死,岂是篡国之人。若曹公欲王天下,彧必阻之,自当不会坐视汉室失御。且那刘备、刘琦二人虽是刘姓之人,但亦是心怀不轨之徒,岂能深信之?”
说着,荀彧告诫伏完,说道:“曹公虽兵败江汉,但仍有数万兵士。今在驻兵襄阳,非是被霍峻困在襄阳。此事我当会劝谏天子,望伏君切莫自误。今日之事,既出你口,又入我耳,当无旁人知晓。”
“诺!”
伏完心中虽有准备,但见荀彧这般言语,心中仍是暗叹了口气。
待伏完走后,荀彧心思难定,又写了封信与曹操,信中言江汉大败,北方人心不稳,让他不要在襄阳呆太久,当回许昌、邺城坐镇。且关羽、糜芳在江淮有所动作,宜当顾及合肥、寿春。
荀彧的态度暧昧不明,难以让外人揣测,你且说他忠汉,却也没有那么忠。若说他归属曹操那边,但在某些事上又有保留。
或许得到荀彧的告诫,伏完像没事人一样回家,然他遇见了妾弟樊普上门。樊普素为伏完器重,于是二人在府上相谈甚欢……
第242章 无奈兵退
在刘协的配合下,许昌的暗潮逐渐涌动起来,不仅是伏完,亦有潜伏水面之下的忠汉人士。
许昌暗潮涌动的消息传到襄阳的曹操手中,且与此同时,曹操还收到来自江陵的战报。
刘表曾用来议事的内堂,曹操召集手下众人议事。
曹操将江陵的战报传于堂中众人,说道:“二刘围攻江陵城郭月余,兵马愈发愈众,兵马逐渐增多没,约有三万之众。帐下张飞、赵云、刘磐等将已克夷陵、枝江、临沮等外围诸县,唯有江陵仍在坚守当中。”
这个位面的江陵攻防战,比原历史简单多了。曹仁在兵马不多的情况下,率军出城与刘备打过一场,又在夷陵之战中与张飞较量了一番,两战下来都没讨到什么便宜。且荆南兵马向二刘汇合集结,时至今日已有三万兵马。
夷陵在江陵之西,进入益州的要冲通道。既不是与襄阳连接南北通道,又非战略要冲,至于为何打上一仗。
其原因不难理解,刘璋这老小子一直送粮给曹仁。在曹操进军江东时,刘璋畏曹操兵势,从益州出粮调拨粮草给曹操,让曹操举十几万兵与霍峻作战。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曹操用刘表的兵作战,吃着荆益二州的钱粮。即便战败,北方之士主力仍在,仅是因瘟疫折损不少。
即便曹操败退了,刘璋似乎还准备帮助曹仁。因而夷陵作为出入蜀中的要道,二刘非切断不可,怎能让曹仁继续得到刘璋的帮助。
将江陵的战事告诉给众人后,曹操又说道:“关羽、糜芳、又奉刘备之命,北上合肥,孙观、吕虔、臧霸等将退至合肥。时然诸葛亮又勾结陈兰、陈策、雷绪等江淮匪帅,似有作乱之举,孤心甚忧。”
“这~”
众文武窃窃私语,对当下的江陵局势颇是忧心。
杨修察言观色,已是听出曹操的言外之意,配合说道:“启禀丞相,霍峻两万兵马屯鱼梁洲,引而不发。二刘兵有三万余众围取江陵,时关羽、糜芳率兵进取江淮。今之局势难安,修以为不如弃守江陵,让曹南郡率军撤至襄樊。”
曹操沉默不语,环顾堂内众人。
曹洪不舍江陵,说道:“丞相,今时我军若撤,江陵落入二刘手中,岂不可惜!”
“复战?”
夏侯渊反问道:“若是复战,当引七军兵马南下,且又需分兵驻守襄樊。”
听是与二刘复战,众人皆有不愿。他们好不容易从江汉之地逃了出去,今时可不再想南下作战。
荀攸咳嗽一声,说道:“从江陵撤军,宜早不宜晚。我江陵兵马寡,敌寇兵马愈众,除非向江陵益兵,否则江陵难保。以攸之见,可从江陵撤军,进而固守襄樊,迁汉南百姓以实南阳诸县。”
历史上孙刘联军赤壁破曹后,南郡之战能打上一年多,与孙权、刘备都有关系。刘备急着拿荆南四郡,孙权发兵数万打合肥。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内,周瑜仅凭借两三万兵马,发起夷陵之战,又发起绝北道之战,通过断绝外部向江陵的补给,逼退曹仁。
然今时完全不同,刘琦分兵取江陵,刘备全力配合,霍峻又起两万水师威逼襄樊。曹仁的局势颇是艰难,否则也不向曹操数次发信求援。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刘琦整合荆南兵马,将会又抽调更多兵马围攻江陵。
实如荀攸所说,除非向江陵益兵,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江陵守不住。
曹操抿了抿嘴,不甘心说道:“诸君所言甚是有理,宜当撤江陵之兵,而增襄樊之戍,以襄阳之险,御敌于汉南。”
“这?”
曹洪不太甘心,说道:“丞相,金口之役,我军死伤惨重,今弃守江陵……”
曹操抬手打断,说道:“江陵诸城,孤虽不愿弃守,但碍于江淮动乱,需抽调兵马益之,今不得已撤军。待中原恢复元气,孤与诸位再图江陵。”
“诺!”
顿了顿,曹操说道:“今江陵撤军之事,宜当深议。二刘屯兵江陵城外,孤担忧子孝率军撤之,难以全身而退。”
“文和、公达?”
低垂眼眸的贾诩犹如被唤醒,抬起脑袋,拱手说道:“诩以为当派兵马南下接应曹南郡,兵马及下江陵,以我军野战能力之强,荆楚兵马必不敢深追。”
曹操微微皱眉,说道:“江北四万兵马,孤已抽调张辽、于禁二将率兵马万人支援江淮。以孤今下兵马观之,唯剩江北兵马三万,及襄阳城中兵马万余人。若欲接子孝,孤仅有万人兵马可用。其余兵马,孤有他用。”
荀攸接上话,说道:“启禀丞相,襄阳得山水之势,险峻异常,以数千之兵,足可御数万之敌。今不如派遣襄樊兵马南下,又合江北万人之众,去救曹南郡。时我军能有两万之众,二刘虽借得胜之势,但亦不敢深追我军!”
“那霍峻迎兵南下,与二刘合军共击我军,又是何如?”曹操问道。
荀攸沉吟少许,说道:“可行虚张声势之策,派遣军士南下,行增灶之计,让二刘畏却不敢深追。且又可抽调骑卒数千,巡视汉水,霍峻孤军深入襄樊,不敢轻易离船。”
“文和以为如何?”曹操问道。
贾诩捋着胡须,说道:“江陵富庶,今从城郭撤军,颇是可惜。刘备素以仁德爱民自居,刘琦又为荆州之主。诩以为可让曹南郡撤军时,以烈火焚城。二刘见之,岂敢率军深追,唯速入城救民尔!”
“且除兵甲弓弩外,钱粮辎重皆可弃之,携五日之粮,向北急行军,与南下兵马汇合,当可同归襄阳。至于霍峻所部,可从荀军师之语。二刘不敢深追,又有骑卒在侧,霍峻难成大事,当不足为虑。”
贾诩拿捏住刘备的性格特点,建议焚城之策,用来拖慢刘备追兵。没有二刘举兵追击,霍峻帐下的两万人想阻止曹仁撤回襄阳也怕是困难。
毕竟霍峻帐下的缺点,即不敢离舟舸太远。孤军深入陆地作战,久战之下,粮草供应不上,被击败仅是时间问题。
“善!”
曹操得闻贾诩、荀攸的计策,心中不甚欢喜,说道:“传令张郃、朱灵、李通三将各率帐下兵马南下,务必接应到子孝得归襄樊。江汉百姓,凡能北迁者,尽迁徙往南阳、南乡、章陵等郡。”
说着,曹操话锋一转,说道:“且命满宠兵三千屯襄阳,徐晃兵七千镇樊城。时待江陵兵马归来,归由子孝统率,镇守襄樊二城。今孤得许昌、邺城书信,鲜卑、南匈奴不顺,孤难以久留襄樊,其余文武随孤归国。”
“诺!”
时待众人议事毕,曹洪留了下来,说道:“丞相,夏口七军主力仍在,且今兵力不足,亦可征调中原新兵,何故轻易撤之。若霍峻、刘备与我军野战,有丞相统率,未必不能得胜也!”
曹操从怀中取出两份书信,交给曹洪,并示意他打开看看。
浏览完书信内容,曹洪脸色大变,抬头看向曹操。却见曹操即便心中急切,神色却是自若如常,不见任何的着急之色。
曹操负手背腰,淡淡说道:“今许昌城内谣言四起,有言孤兵败身死者,亦有言孤被霍峻围困襄阳。谣言多生之下,天子心有他图,孤不得不归许昌,以安众人之心。”
曹洪脸色不忿,说道:“若无丞相起兵西迎,天子不知将死在何人之手。今天子不思丞相之恩,反行阴谋之举,属实可恨!”
曹操在金口损兵折将约有十万之众,又战死乐进、程昱、曹纯、路招等大将,早已是心疼不已,怎能轻易舍得江陵城池。然许昌暗潮涌动,曹操又不能不回去,以安众人之心。
两害相权取其轻,江陵远不如他的基本盘重要。今舍弃江陵,可见曹操的果断,但也是曹操的无可奈何之举。
第243章 筑城北迁
襄樊,鱼梁洲。
时霍峻率军北至鱼梁洲,已有两月之久。春夏时节,雨水渐渐充沛,汉水渐渐上涨,水师横行汉水,绝断襄樊两城音讯。然汉水上游,由于东三郡的存在,水师无法深入阻隔。
帐外,雨水哗哗而下,将帐帘打湿了一大片。帐内,霍峻、蒋济、文聘、高翔等人商议军事。
“都督,曹操调朱灵、张郃二军合约万余人,从山都一带渡汉水南下,率军兵临襄阳。”高翔指着舆图,说道:“曹操此举似乎有欲南下支援江陵之念。”
“襄阳可有异动?”霍峻问道。
“襄阳城内亦有兵马调集,似乎欲与朱、张二将合军。且曹操欲发襄阳周边数万百姓迁徙向北,不欲留在汉南。”高翔说道。
“诸君以为如何?”霍峻问道。
蒋济沉吟少许,说道:“曹操既有北迁荆民之意,则曹操已无南援江陵之心。今遣朱、张二将南下,或为接应曹仁帐下兵马,而非支援江陵。即曹操欲舍江陵,而保襄樊。盖谣言另生,许昌有乱,曹操或将北归中原。”
“故而以济之见,曹操已知江陵不可守,襄阳、江陵之间八九百里之地,寡有险阻,因而欲迁江汉之民北上,行坚壁清野之策,以襄阳之固,阻我军于汉南。今时我军当择计而行,切莫让曹操如意。”
霍峻用手指点襄樊二城,问道:“以诸位之见,襄阳城池可下否?”
“襄阳怕是不可下,襄阳城池之固,护城河之险,天下少有。都督欲破襄阳城,倒不如选破樊城。樊城矮小,又无天险,破樊城,则得襄阳也。然樊城由徐晃固守,徐晃骁勇善战,素有兵略,盖是难取樊城!”高翔说道。
襄樊二城,名为二城,实则是大小连城池。两城在立于汉水南北两侧,互为犄角,进退自如,易守难攻。无论是北方亦或是南方,欲想南征、北伐,襄阳都是属于避让不开的城池。
霍峻凭借水师之利,得以深入襄樊,但让他攻打襄樊城池,却是自谓不敢。以他今时之见,又观曹操在襄樊布置的兵马,欲破襄樊二城,他至少需要七八万的兵马,甚至要十万大军才能打上这一仗。今下让他用两万之兵,拿下襄樊城池却是太难了。
襄樊二城短期之内拿不下,却不代表霍峻不想争取更多的战略利益,为日后攻取襄樊打下坚实的基础。
霍峻斟酌言语,说道:“襄樊虽短期难克,但需为长久计。自古以来,比技量力,不足与中国相抗,然能为中国忧患者,盖以江汉为城,舟楫为用,利则追击,不利则入水。”
“我吴楚之军,长于舟舸,入汉水则汉水断,襄阳是为孤城。故我欲于襄阳至夏口汉水八百里间,于汉水旁选险要之所,修筑新城,控卫汉水,以退曹氏之兵。水涨则入襄樊,水浅则退居城郭。时常袭扰,循序渐进,图谋襄樊。得合适之际,举兵北上,全克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