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大司马!”
徐庶持笏板起身,说道:“都安县之事,经臣严查,都安县长熊佳贪图玩乐,荒废政事;尚书郎习郁徇私舞弊,拦截奏疏。今二人供认不讳,是否请送有司论处?”
“不知当以何罪处置?”刘禅好奇地问道。
“禀陛下,按律而言,当免熊佳、习郁二人官职,加以刑罚惩处。如按先帝旧事,二人处以死刑,以儆效尤。”徐庶说道。
刘禅看向霍、葛二人,问道:“大司马、丞相之见是?”
“禀陛下,先帝在世时,痛恨渎职奸吏。今二人不仅渎职,且有遮蔽京师耳目,不宜以渎职叛之,而当判逆罪,处以死刑,以儆效尤。”诸葛亮答道。
“臣意与丞相同!”霍峻说道。
“从大司马、丞相之所言!”
“诺!”
“禀陛下,大司马。益州兵报,言广汉有山贼张慕作乱,呼应汉嘉黄元,郡都尉张嶷已领兵讨之;蜀郡奸人为贼者众,太守罗蒙不能止。”费观拱手报道。
刘禅微皱起眉,说道:“将军王平何在?”
“禀陛下,王平初至汉嘉界讨贼。”费观道。
“大司马,今仅凭王平能消贼乱否?”刘禅犹豫少许,问道。
初上位的刘禅除了能认识大汉上卿外,对于边境将领知之甚少。王平由霍峻挑选,自然要询问霍峻。
“陛下,以王平韬智,合诸郡兵马,足以平乱。但欲收西土人心,建制南中,则有所不足。”霍峻答道。
“如按大司马之言,当选何人为督帅讨之?”刘禅问道。
霍峻持笏板,说道:“禀陛下,臣荐丞相西入巴蜀,率兵征讨蛮贼,收西人之心,建制南中,设宁州诸郡,置郡县长官,取南中金银、牛马,以为国用。”
马良为诸葛亮着想,开口说道:“大司马,南中多瘴气,以丞相之尊,不宜提兵深入不毛之所,今不如遣将征之。且丞相离朝,国中政事,何人可理?望大司马深思人选,不宜妄动刀兵。”
“丞相?”
刘禅看向诸葛亮,询问其意道。
“禀陛下,先帝中道崩殂,南土人心各异。益州道路闭塞,自古多贼乱。前有黄元乱蜀中,后有南中不服而叛,故此番西入巴蜀,首在安抚西土人心,次而征讨诸贼,继而建制西土三州。”
诸葛亮趋步出列,说道:“今他将入巴蜀,能平乱者,不能治文;能文治者,不宜动兵。大司马身负重责,不宜举兵轻动。臣亮粗知军略,今愿率西土之士,还安巴蜀,建设三州。”
平南中叛乱,仅是此番西进的目标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多个目标。如吸纳蜀中士人,用蜀人治南中;拆分四郡,将南中改为宁州;削弱南中土人势力,提拔南中豪强;整顿益、梁二州,调整三州框架。
“这~”
马良见诸葛亮自己要前行,犹豫几下,则是退回席上。
刘禅迟疑少许,说道:“那丞相率兵入蜀,整治西土三州,或是授以督三州军事。且及丞相离任,国中政事当由何人负责?”
“禀陛下!”霍峻挺直腰背,说道:“丞相是为国之大臣,兼录尚书令。此番入蜀,峻以为可分尚书台随丞相入蜀,如京师中枢暂临西土,故而可加授丞相为益、宁、梁三州行台尚书令。”
诸葛亮此番西进巴蜀的工作内容,不能单纯说督军事,其是代表中央或尚书台亲临益州指导工作。如此之下,唯有拆分尚书台随其入蜀。
临时行台制度的出现,是今下官职体系的发展趋势。君王不出征,唯有授命大臣出征,因州牧权利过大,以及所管疆域过多,故而需以临时行台的方式出现。
如李世民曾担任过陕东道行台尚书令,其陕东道如汉时的州;行台尚书令,则中央向陕东道派出尚书台,李世民负责该尚书台,具有管理该地区各种大小权利。
刘禅愣了愣,但很快明白霍峻的意思,说道:“且如大司马之言,加授丞相西土三州行台尚书令,都督三州军事。”
“臣遵陛下之诏令!”诸葛亮拜谢道。
孙邵见时间到了,起身上奏,说道:“禀陛下、大司马,逆魏遣鲜于辅为使南下,言奉伪主之令,今是否召见!”
刘禅看了眼霍峻,当即说道:“宣鲜于辅入宫觐见!”
“诺!”
少顷,在宫外等候多时的鲜于辅,手持符节,携带公文,趋步入殿。
“北人鲜于辅拜见君上!”
鲜于辅未行跪拜礼,仅躬腰拱手问候。
见鲜于辅行举如此,刘禅脸色略有不悦,性急的张飞已是冷眼以待。
“此番南使大汉,不知卿有何事?”刘禅平复心情,问道。
“回君上!”
鲜于辅脸色平静,奉上奏疏,说道:“我主知贵刘公病逝,特命辅南下为使。一为悼念贵国先君,以示哀悼之情;二为合天下之好,愿与贵国划分疆域,共治天下!”
“什么?”
鲜于辅此言一出,殿中文武无不吃惊。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曹丕会遣鲜于辅南下,与大汉划分疆域,共治天下。
霍峻眼睛微眯下,继而看向对面的诸葛亮。
诸葛亮神情略有顿愕,显然他也没料到曹丕会提出这种要求。
刘禅眉头皱了皱,见霍、葛二人没说话,当即说道:“北国取中汉神器,而我朝承两汉之后,二国岂能并立!”
鲜于辅向刘禅拱了拱手,说道:“南北分治多年,常年兵戈混战,百姓生灵涂地,民不聊生。我主有好生之德,闻刘公去世,愿摒弃前嫌,平息兵戈,而令天下不复再战,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咳~”
霍峻清清嗓子,问道:“北主愿与我国平息战乱,却不知有何所求?”
鲜于辅循声望去,拱手问道:“可是霍督?”
“然!”
“辅早闻霍督威名,今幸感见之!”
鲜于辅说道:“我主言贵国割淮北下邳、东海二郡县,则今后愿与贵国分治。西以秦岭为界,中以汉水为疆,东以寿春、泗口为线。互通商贾,不复战之。”
闻言,黄权挑了挑眉,笑道:“东何不以淮水为界,我割下邳、东海,贵国割寿春、弋阳。西以山为界,中、东以汉、淮为界,岂不各有所得”
“哈哈!”
黄权这番话说出,引得张飞大笑。
第577章 开门而揖盗
“鲜于辅,今不杀你,是为我大汉仁德,安敢在此出言不逊!”
面对鲜于辅提出的无礼要求,张飞用笏板指着鲜于辅,沉声说道:“淮北疆土是我大汉军士血战所得,岂能容你口舌取走。”
见张飞反应这么大,鲜于辅神情略有尴尬,施礼说道:“盟约之事,言语商议切磋。今我国欲以寿春、泗口为界,却不知霍督意下如何?”
霍峻神情淡然,不急不躁说道:“君贵为北国上卿,岂有闻笔纸胜过刀剑?今卿空凭言语欲让我国割下邳、东海二郡,以为可乎?”
“愿听霍都高见!”鲜于辅恭敬说道。
霍峻笑了笑,说道:“如贵国真欲平分天下,当以淮水为界。我割下邳、东海二郡,贵国割寿春、弋阳二郡。”
用南汉淮北的疆域,去换曹魏在淮南的疆土,能让霍峻乐疯。今天得到寿春,他明天就能发兵去捅曹丕谯郡老家,后天就能至河南腹地。
说着,霍峻语气加重,杀气腾腾说道:“我国虽初丧先君,但却非你等所辱。如贵国不愿,欲强取下邳、东海二郡。某不畏兵戈,欲奖帅三军,与贵主一较高下,看是我楚师北饮大河,或是贵主南临江水。”
“这~”
鲜于辅微擦了下汗,语气放软,说道:“我主既愿与南国共分天下,便无动武用兵之念。若君上、霍督有息兵罢战之心,以今当下格局分治,亦并非不可!”
顿了顿,鲜于辅朝刘、霍二人先后拱手,说道:“今天下二分,如南君有意与我主南北分治。望开门户,通商贾。陇右为秦岭之北,我主日后起兵伐凉,望南君、霍督遵守旧言,不准遣兵助之。”
见鲜于辅退缩,霍峻眼神一凛,摸着小胡子则是不语。
刘禅瞥了眼霍、葛二人,见二者各有所思,客套说道:“天无二日,国无二王,此为天数之理。然百姓为兵戈所累,天下生灵涂炭,朕亦有所不忍。今君所言南北分治之语,容朕与诸君三思。”
关兴心领神会,领着鲜于辅退下,说道:“贵使奔波劳累,想必腹中饥饿,请随在下用膳!”
待鲜于辅出殿,朝中诸臣互相交头接耳,言语声嘈杂,显然他们对鲜于辅提出南北分治的建议各有不同想法。
“鲜于辅之言,不知诸君有何高见?”刘禅问道。
“陛下,大司马。自先帝起兵以来,与曹氏征战二十余载,百姓多丧亡,故轻剽者入险峻,结党恶州郡;虚竭者避逃隐家户,不愿为国所用。”
尚书郎张温出列,上奏道:“今陛下登基初时,吏民附而未归心,国多骚乱。以温之见,不如暂合贼人之议,与民休养生息,观时制政,勤恤之德者,恩惠与民众。”
“禀陛下!”
张昭咳嗽几声,说道:“先帝弃业驾崩,大汉西陲动荡。连年北伐虽多胜而少败,但岂无兵败之时?今曹丕既有意与我汉室互盟之意,不如与纳曹丕之言暂缓兵事,以为恢复国力,而后再图中原。”
“张公之言有理!”
“国有大丧,西陲动荡,不宜与曹丕生怨!”
或有南土官吏附和张昭的意见,提出自己见解说道。
别看大汉连年北伐,取得不少战果,但不少吴越籍贯的官吏,他们心中依旧倾向偏安。不是因为他们害怕曹魏,而是单纯觉得北伐中原,恢复汉室,这一目标太过遥远。
毕竟他们现在就过得挺好,已得到相应的利益,何必再积极进取中原?
而且即便他们倾向北伐,就一定能打下中原吗?
一旦战争开始,必定劳民伤财。若是兵败,其影响的范围将是十几万户的百姓生计,同时也会影响到他们自己的利益。
且打下中原,大批中原士人涌入,他们就能分到一杯羹吗?
今在武汉立国,因南汉依仗他们,故而他们这群吴楚士人能占据高位,但换到洛阳、或长安,他们的政治利益岂不受到冲击。
今曹丕派人南下议和,表示愿与南汉和睦共处,与刘氏共分天下治理,不少南土籍贯的官吏已有所心动。即便不是求和派,但像张昭这种保守派的官吏不少。
毕竟不是所有人渴望发动战争,也不是所有人愿意追求未知的风险收益,更不是所有人希望复兴汉室。
复兴汉室,还与旧都,其实际上仅是政治口号,其能否有作用,需要看领导者是否能团结众人。
今领导者刘备去世,南汉朝廷虽然稳固下来,但其人心是否归附,需要打个问号!
当然有求和、保守派,亦有强硬派。
赵云持笏板起身,沉声说道:“陛下,大司马。国贼是为曹氏,曹操杀后害帝,屠杀忠良。我大汉与其势不两立,岂能畏一时之难,而与贼约分天下?今当平西土,早图河南,还与旧都。”
“今若应曹丕之所言,与其约分天下,则人心思安,卒欲卸甲耕作。而后欲再北伐中原,则恐终身无望。望陛下听纳贤言,不可善动。大司马、丞相明势善断,知其大弊。”
赵云所经之事太多了,他非常清楚一旦与曹魏签订南北分治的协议,今后欲起兵北伐就会困难重重。一旦将士们卸甲归乡,指望他们再与曹魏搏杀,怕大部分人都没这想法了,老婆孩子热炕头,不香吗?
何必再拾起武器,北伐曹魏?
而且赵云还提到一个关乎大汉致命性问题,即南汉与曹魏在政治上注定不能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