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过不了多久,霍峻将能兵临洛阳!
见众人沉默不语,曹叡主动问道:“今王凌兵败身亡,自泗水向东千余里间,无大军强将可用。若霍峻率兵西进,不日将能兵临洛阳,诸君有何高见?”
面对曹叡的询问,朝堂鸦雀无声。
少许后,高堂隆起身出列,说道:“陛下,恕臣斗胆而言。臣为泰山平阳人,今臣乡梓被霍峻所据,故有乡人来信。”
“言霍峻兵入泰山,兵马秋毫无犯,委任州郡长吏,放降归乡劳作,以宽法治城乡,能得百姓之心。故所到之处,齐鲁百姓无不欢迎。不畏项羽之粗治,唯恐敌行汉祖之所为。”
“今王车骑兵马覆没,洛阳再无余兵可用,霍峻长驱洛阳,国无余兵可用。洛阳如被霍峻所据,则关西不能保存,却不知陛下能往何处?”
说着,高堂隆作揖而拜,说道:“连年战伐,民不聊生,尸骨曝野,旱蝗临世,国无囷仓,行无裹粮,魏将难存。恕臣斗胆进谏,陛下不如举国而降汉,免苍生涂炭,得裂土分茅,存子嗣血脉,或为正道。”
曹叡任平原王时,高堂隆为讲师授学。今高堂隆出面劝降,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为了曹叡着想。
如果霍峻似项羽那般不得人心,他们或许会转危取胜的希望,但霍峻稳扎稳打,沿途广收人心。即便曹魏能守住洛阳一时,但却不能永久守住洛阳,更别说对手还是战无不胜的霍峻。
今曹叡如果降汉,汉为了降服中国,赢得民心,必定不会赶尽杀绝,而会封侯拜公。如果负隅顽抗到最后,恐曹叡会身死族亡,汉趁机赶尽杀绝。
高堂隆此言一出,在场众人脸色皆变。
吴质指鼻骂道:“无耻儒生,胆敢卖国求荣。今王凌虽是兵败,但国中甲兵尚有二十万,地有数千里之广,如何不能与贼抗衡。”
“陛下,臣请斩高堂隆,以威心怀不轨之徒!”
吴质虽有杂念,但却忠于曹魏。今在他看来,只要河北尚存,曹魏就有与南汉抗衡的根基。
曹叡面露不满,但却未发作,而是冷冷说道:“朕念卿过往之功,暂免卿无心之语,速速退下,今后无诏,不得入朝。”
“多谢陛下宽厚!”
盖知曹叡正在气头上,高堂隆叹了口气,拱手行礼而退。
待高堂隆被赶出朝堂,曹叡振作精神,问道:“今当如何是好?”
辛毗沉吟少许,说道:“洛阳虽有八关,但却为四战之地。今兖州无兵可用,陛下若固守洛阳,则将身陷兵戈。以臣之见,陛下不如聚河南之兵以奔河北,河北有民千万,供出官赋,取以给兵,或可一战。”
“昔世祖借河北复天下,陛下励精图治,何不能效行其事。陛下移都邺城,令选大将固守洛阳,借京畿之险以抗贼兵。陛下广募兵马,囤积粮草,南征中原,或能退敌。”
辛毗的意思明显,别看洛阳有八关之险,但今兖州无兵可用,根本阻挡不了霍峻大军。今不如迁都邺城,招兵买马。另让大将坐镇洛阳,慢慢消耗汉军。
如果汉军打不下洛阳,加上曹叡从河北袭扰汉军,其多半将会撤走,届时曹魏可以凭借河北之力复国。
“辛君所言有理!”
吴质拱手说道:“陛下,霍峻以霍笃、霍范出河北,欲有剪除我军根基之念。今不可顺其意,陛下当率诸公迁都邺城,荡平河北诸贼,择选大将固守京畿,行里表并发之举。”
“迁都邺城?”
曹叡露出深思,以当下形势来看,曹魏欲苟延残喘,除了迁都邺城再无别的方案。
“今选何人守京畿?”曹叡问道。
“骠骑将军忠君为国,其帐下兵马有数万之众,陛下不如令骠骑将军固守洛阳。”辛毗说道。
“不可!”
卫臻当即说道:“陛下移驾邺城,安能无大军可用?骠骑将军为我国之大将,令其困守孤城,当自断一臂。以臻之见,陛下不如令豫州刺史满宠退守洛阳,令骠骑将军率军护驾至河北,方能肃治河北。”
说着,卫臻语气加重,说道:“今战事紧急,陛下宜当早做决断。如待霍峻西进而迁都,则河南诸军不能存复。”霍峻兵马从西而进,舟舸一旦入了黄河,凭借南汉善水战的优势,那么曹魏在河南的兵马,将会陷入无处可逃的境地。曹叡当下必须尽快决断,不能有任何犹豫。
曹叡起身踱步,担忧说道:“今骠骑将军与诸葛亮对峙,当下若撤,岂不让诸葛亮有所察觉,岂能全身而退?”
“借许昌之险可拒诸葛。”
吴质无视众人的目光,当即说道:“昔武皇帝以许昌制衡中原,今可命勇将固守许昌。骠骑将军走阳成大道入洛阳,时凭许昌之固,足以据诸葛之兵。”
“可行!”
曹叡微微颔首,说道:“令满宠撤至洛阳,巩固京畿诸关;再令司马懿渡河北撤,荡平河北诸寇。”
“不仅于此!”
吴质尽情发挥着才智,说道:“陛下可派使臣出使鲜卑,向轲比能深明利弊,求其发兵助我。”
“向轲比能求援?”
曹叡略有迟疑,说道:“魏与鲜卑争斗多年,轲比能助汉犯我,今安会助我御汉?”
“不然!”
吴质捋须而吟,说道:“今时不同往日,昔轲比能之所以犯我,因我大魏屡阻轲比能统一漠南。当下轲比能已统鲜卑诸部,当畏汉一统天下,行北击匈奴之举。”
“中国不能一统,则汉魏皆有求于鲜卑,轲比能得两家之利,鲜卑势力遂是强大。故如能向轲比能深明利弊,鲜卑岂会助汉一统天下?”
吴质虽不长于军事,但不得不承认他对政治的嗅觉好。
鲜卑以匈奴为前事,故轲比能绝对会担心大汉一统天下。毕竟他之所以助汉,本质上是想打击曹魏,以便自己一统漠南。
当下轲比能统一漠南,反而轮到他担心大汉会统一天下,进而与自己纷争不休。如果能让中原保持分裂,鲜卑则能向两家索要利益,岂不乐哉!
曹叡停下脚步,犹豫说道:“仅凭言语恐不足以动鲜卑之心!”
“此事易尔!”
吴质踱步几下,说道:“陛下割西域与鲜卑,足以令轲比能动心!”
辛毗若有所思,说道:“西域诸国林立,商贾云集。昔匈奴得西域而兴盛,今准鲜卑得西域,轲比能必然大喜。”
草原缺少许多物资,如铁器、粮食、箭矢、甲胄难以自我生产。
西域作为东亚与中、西亚联络的交通要道,与中原王朝存在丝绸之路,与蒙古草原、东北亚存在毛皮之路。
西域诸国林立,胡人可以通过武力控制,从而榨取经济利益。
如匈奴时期占据西域,通过压榨西域商路,可以源源不断获取铁器、箭矢等物资,强化自身的武力。
这便是为什么游牧民族一旦兴盛,除了占据河套地区外,还会向西域进军。
至于曹魏为何舍得西域,其道理非常简单。
南汉都占据陇右了,通往凉州的道路断绝,西域的利益与曹魏无关,为了防止南汉通过西域获利,不如反手卖给鲜卑。
“好!”
曹叡以拳击掌,沉声说道:“割西域与鲜卑,求兵为援。”
“诺!”
陈群微叹了口气,以微弱不可闻的音量,说道:“孝武皇帝所开之业,不复为国之所有!”
卫臻皱了皱眉,对割西域与鲜卑的操作略有不满,但考虑到形势问题,并未多说什么。
顿了顿,卫臻问道:“我军迁都邺城,关中之军如何是好?”
曹叡沉吟少许,说道:“让大将军根据形势自夺,或据关中自守,或率兵入河东。”
关中有四塞之险,如果汉军不集中兵力向关中下手,以曹真兵力尚能自保。深思之下,曹叡决意放权与曹真。
“诺!”
第722章 分取长安
五月,颍川,叶县。
大帐内,诸葛亮与帐下诸将笑谈军事。
“丞相,大司马书信是否还要再看?”马良拿着巾帛,问道。
“不必了!”
诸葛亮手抚羽扇,笑道:“大司马着急光复旧都,我军又岂能歇息。”
说着,诸葛亮感叹说道:“大司马去岁出下邳北伐,一年多间转战齐鲁,灭孙权,歼王凌,横扫青兖诸郡,势如猛虎下山,唯韩信横扫诸国可比。然诸国力散,魏人力合,大司马更胜一筹。”
韩信出河东,荡平河北,帮刘邦打败项羽。当下霍峻出青徐,横扫河南,足以与韩信媲美。若加上霍峻过往耀眼的战绩,为南汉打下大部分疆域。在军功上,霍峻足以傲视韩、白、卫三人。
甚至如果史家有意吹捧霍峻,或是汉室推崇霍峻,将会在传记赞语上指出,虽曰辅弼,实同开创。
谥号的话,会以文、武开头,而非以忠开头。因为忠不足以彰其功,唯有武能显霍峻功绩。
见诸葛亮赞叹霍峻功绩,马谡当即恭维,说道:“丞相兵胜潦口,威惊许洛,或不及霍督,但若无丞相牵制,北伐何能有如此胜果!”
“诸将各有功绩,非亮一人之功!”
诸葛亮抚扇而笑,说道:“且无伯言牵制关西曹真,亮又岂能屡胜司马懿。”
霍、葛、陆三将出兵北伐,陆逊是三人中最倒霉,自他与曹真在陈仓对峙起,一年多以来,除了魏延取得战功外,陆逊则被曹真一直堵在渭水道。若非关东战果显著,陆逊恐怕早就撑不住撤军了。
至于陆逊为何无法击败曹真,倒不是陆逊能力问题,而是关中险峻。陈仓城堵在渭水道上,陆逊破不了城,他就无法进军。
曹真帐下兵马有数万,人数不差陆逊多少,且具地理优势。陆逊缺乏击败曹真的把握,担心自己兵败影响到关东局势,陆逊唯有与之对峙。
但不论怎么说,三人功绩虽有大有小,但霍、葛二人各自完成自己的北伐任务。而陆逊也做到了霍峻所下达的任务,即牵制关西兵马,不让其影响到关东战事。
马良捋须而笑,说道:“今霍督覆没王凌大军,我军如能与其光复洛阳,则陆骠骑可顺兵势进关中。彼时长安、洛阳,一朝可复。”
“嗯!”
诸葛亮抚扇颔首,说道:“仅唯恐曹真封锁潼关,令我军难以西入关中。”
见诸葛亮聊到关中战场,文聘有些着急,说道:“丞相,用兵关中为后续之事,我军如欲与庞豫州会师许昌,需破司马懿不可。但司马懿率兵固守汝、颍二水,我军将如何破之?”
“破之?”
诸葛亮不禁笑了出来,反问道:“为何要破司马懿?”
“嗯?”
文聘有些懵逼,说道:“丞相,不破何以下许昌,又何以下洛阳?”
“哈哈!”
诸葛亮从榻上而起,笑道:“仲业何以不明当下之势?”
“今王凌大军覆没,兖州已无贼军大部。大司马乘舟舸入济水,早则七月可至荥阳,晚则九月可至陈留。其至陈留,舟舸载水师入大河,封锁津渡,试问司马懿、满宠二部何处可逃?”诸葛亮问道。
“丞相欲待大司马率兵西进,断司马懿、满宠二部粮草,而后再寻击败之法。”文聘迷糊说道。
“非也!”诸葛亮抚扇踱步,说道:“将军能明今下之势,魏人如何不知?”
“如亮所料不差,魏人当会舍洛阳而北迁,司马懿、满宠二部或许不日将撤,舍颍川、汝南或北逃邺城,或撤守洛阳。”
诸葛亮料得魏人所思,自信说道:“彼时颍川、汝南二郡轻易可下,今又何须为之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