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
神情严肃的董允,趋步出列,宣读封赏诏令。
“制诏大司马峻:公谋勇绝伦,谋谟帷幄,决胜千里,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受命北伐,成功而旋,不矜不伐,百姓无所凌,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星汉,功崇韩、白,望重伊、周,辅政中兴,功贯古今第一人。”
“以萧何为故事,免旧时之职,公作相国,封为郡公,以襄阳为藩,食邑三万六千户,金石勒绩,世袭罔替,与汉同寿,敬之哉!”
霍峻在众人的目光中,出列跪拜,沉声说道:“臣峻叩谢陛下,汉恩高深,唯世代报之!”
两汉时期,最高官职不是大司马与丞相,而是相国,亦称为相邦,丞相为相国副手。刘邦平天下,因邦字冲突,故更名为相国。
西汉初年有相国官职,首任为韩信,次任萧何,其次为曹参,末为吕产。吕产之后,相国遂是被废,东汉未置。直到董卓专权时期,因其权势之故,兼有篡位之念,故就任相国。
霍峻为首辅大臣,丞相诸葛亮辅之,实际上已是相国。但考虑到诸多原因,霍峻未领相国。当下霍峻打算退休,放弃了许多政治权利,大汉能给霍峻唯有相国官职。
至于食邑的话,霍峻从江陵县公,升为襄阳郡公,并确保世袭罔替的地位。
霍峻受领官职后,董允宣读册封诸葛亮、陆逊二人诏书。
诸葛亮,免江州牧,领冀州刺史,都督中外军事,录尚书事,总理朝事。阳都县公,食邑五千户。
陆逊,免雍州牧,都督关西军事,平尚书事,加车骑大将军。陈仓县公,食邑八千户。
陆、葛二人为何食邑有差距,因为在陆逊的率领下,先平陇右,又下关中,不日将安河西。诸葛亮在所攻克的领土上,逊于陆逊,故食邑少之。
二人与霍峻的差距,更多是霍峻以前积累的食邑,以及霍峻半退休状态,故以高官厚爵荣待。
之后,又册封了张飞、关平二人为县公。
赵云资历足够,但身份、功绩弱了些。在是否授封县公上,刘禅征求霍峻的意见。霍峻认为不如延后封赏,毕竟河北未复。故赵云排到第二梯队封县公,而与之同列者还有文聘。
文聘活得久,北伐战功突出,加上开国便是县侯,如若不封县公,实在说不过去。
县公之后,全琮、庞统、高翔、霍笃、徐盛、王平、魏延、吴懿等大小将领,或封县侯,或加食邑;徐庶、吕岱、霍范等十余名文武封为都乡侯。
爵位大规模赏赐下,宴上诸将为之欢喜不已。
在政治上,因霍峻退休,为了照顾其政治利益,蒋济成为护军将军。齐、青、鲁三州刺史依旧为霍范、徐盛、刘基三人,徐州刺史则由庞统出任。豫州刺史由步骘转任,扬州刺史由长史张裔出任。
为治关中,诸葛亮委任马良出任雍州刺史,同为车骑大将军军师;司隶校尉,由司马芝出任,并兼任河南尹守,整肃京洛。
在河北及河西五州上,除诸葛亮领冀州刺史外,魏延出任并州刺史,太史亨领幽州刺史,平州刺史仍为孙权,凉州刺史由王平出任。
之所以诸葛亮自领冀州刺史,主要是曹魏治下的冀州太大,出任冀州刺史者,需由文武并济之才,又能安抚民心,短期内找不到合适人选,诸葛亮打算自己先担着。
尚书台内,尚书令陈震迁卫尉,由行台仆射顾雍出任尚书令,与尚书仆射蒋琬辅佐诸葛亮。行台其余官吏,根据才能高低授予河南诸县长吏官职。
霍峻之子霍弋仅加拜驸马都尉,依旧在秘书监任职,未有大变化。诸葛恪因北伐表现不错,被诸葛亮授予东郡太守。
随着官职变迁的清晰,众人这才发现霍峻不负责军国大事,其权利转由诸葛亮负责!
第732章 河西归附
霍峻卸任交班之事,瞬间引起了雒阳内外官吏的议论。
在他们眼中,霍峻挥师北伐,恢复二都,名震华夏,论功绩已是古今第一人。世上或许有人不知刘禅,但不可不知霍峻。
在风头正盛之时,突然告诉他们,霍峻不再出任首辅,而是交权与诸葛亮。事先无预告的政治变化,实在让不少人懵逼。
那晚宴席后,不少人向身边人打探缘由,询问为何出现首辅变化,是否有政治阴谋当内。
但寻常官吏怎会晓得?
一群人在那捕风捉影猜测,首先政变阴谋论被排除,因为雒阳周围大军尽数是霍峻旧部,且霍范、徐盛、刘基任命未有变化。甚至还将长史蒋济调入禁军,出任护军将军。
蒋琬、顾雍等旧部入尚书台为官,陈震、马良等人反而外任为官,从政治利益分配角度上看,显然是在让利于霍氏。
随着众人日益热闹的讨论,霍峻、诸葛亮陆续通过各种渠道,向外界放风辟谣,即以霍峻常年征战,导致身上暗疾并发为名,卸任首辅大臣,交由副手诸葛亮。
对于霍峻生病的解释,众人将信将疑,毕竟强纳夏侯徽之事,可是在雒阳闹得沸沸扬扬。
在有心人的引导下,众人渐有猜测出,霍相国大概是得心病了,毕竟其权利、名望已达巅峰,若再执政下去,未来结果怕是不好说了。
在这种解释下,众人反而敬佩霍相国,不谈其品行如何,在名利上实在看得开,舍得激流勇进,而非类似霍光长期执政,导致其死后,家族因触犯禁忌而惨遭毒手。
蒋济闲聊时,问过霍峻如何功成身退。
霍峻在谈话中,引申出政治保护人概念,即在卸任之前,选用合适的继任者接班,用于调和各派利益。
故以当下来看,霍峻选了诸葛亮作为他的政治保护人,同时重用、栽培蒋琬、顾雍,作为他第二任政治保护人。
霍峻选诸葛亮为政治保护人,除了信任诸葛亮的品德外,更是因为他与诸葛亮的政治基本盘趋近类似。
诸葛亮在荆州多年,更娶了楚人为妻子,其周边友人大部分是楚人。加之自身籍贯为徐州人,诸葛亮又能与徐淮人亲近。霍峻出身在南郡,久镇江淮十余年,帐下楚人、徐淮人众多。
故二人政治基本盘有不少重合,并在长期共同执政理事下,二人成为了政治伙伴,而非单纯的朋友或同事关系。
政治伙伴虽是因政治而结成的伙伴,但却是有共同的政治目标下。霍、葛二人不做出有伤对方政治利益之事,二人将能长期同处。
从目前来看,二个集体的政治目标趋近吻合,故从中短期来看,选诸葛亮作为霍峻的政治保护人非常合适。
至于与陆逊的关系,仅能说是同事,霍峻、诸葛亮不够信任陆逊,同时因远镇巴蜀之故,二人与其难以达成政治伙伴关系。
在诸葛亮之后,霍峻选蒋琬为次任政治保护人,则是因在蒋琬出仕时,便是由霍峻举荐为官。
后续升迁路上,除了靠蒋琬自身才能外,与霍峻的支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在霍峻执政时期,更是将蒋琬选入尚书台为官。
在那日朝宴之后,刘禅率文武百官祭祀高祖、世祖庙,并祭祀了新修的中祖庙。
一般来说,一朝为一庙,故在东汉时期,不少儒生欲让刘秀移入高祖庙中。但却被光武、明帝否决,毕竟开创基业者,自有不屈于人下的心理。故明帝建了世祖庙,形成独特的一汉双庙制。
南汉三兴汉室,为表明与东汉的不同,则修中祖庙,形成三庙制,与东、西二汉并立,以暗示众人南汉为新朝。
在中祖庙中,为了合乎规矩,免得东汉遗脉来蹭。刘禅修订了南汉皇室宗谱,刘表以刘备之父刘弘为父,刘琦则为刘备侄子,刘禅则为刘溥之叔。
琅琊王刘熙因早些年南渡之故,被封为两千邑县公,任大汉宗正。在盛大的典礼上,在宗正刘熙的主持下,刘溥被封为鲁王,追谥刘琦为鲁文王,刘表为鲁景王。
论品性、武功而言,刘琦配不上文,但刘琦因禅位之事,被赞美为有五帝之德,故才能被追谥为文。
皇室族谱得到认证后,接下来在中祖庙中,刘禅册封为霍峻为襄阳郡公,世袭罔替。之后的诸葛亮、陆逊、关平、张飞四人,同样被授予世袭罔替的县公地位。
张飞因身体问题,刘禅顺便封了张绍为世子,以便后续继承张飞爵位。
两汉时期依旧有分封制遗风,爵位大多数是世袭罔替。但由于爵位封的太多,为了便于收回食邑,在霍峻的提议下,推行出根据功劳大小,划分出世袭罔替与世降袭之两种。
世袭罔替不用多说,世降袭之则是每待降爵而继承,如县侯会降到乡侯,乡侯会降到亭侯,亭侯之后可至关内侯。
至于承何爵而袭,则需观颁布诏书之意。以满宠为例子,他虽为县侯,但却是承亭侯而世代袭之,除非满宠或其子嗣有功,可能会上调整到乡侯。
在冗长而复杂的礼仪下,刘禅花了快一个星期,才完成恢复二都的操作,并向天下人宣布南汉为正统。
在祭祀大典之后,时间转而进入十二月。
鲁芝奉命劝降郭淮,与之交谈多日。向其传达了大汉开出的丰厚条件,封郭淮为阳曲侯,享食邑原平、、阳曲三县,拜为少府。其弟郭配为显亲侯,拜为武威太守。
郭淮经过多日的思想斗争,见曹魏大势已去,最终答应大汉的条件归降。令弟郭配与鲁芝先行至洛阳,而后郭淮将率五郡太守入朝拜见刘禅。
刘禅召霍峻列席,与诸葛亮同理招降河西之事。在霍、葛二人的主持下,郭配心悦诚服于汉,且告知兄长郭淮勿要担忧。
十二月末,郭淮率张掖、武威、酒泉、西海、敦煌五郡太守至京朝拜。因声望差距关系,刘禅委相国霍峻、诸葛亮代他安抚郭淮。
郭淮献出凉州刺史印,同行五郡太守皆献太守印。而诸葛亮考察五郡太守能力,将有能者留用,无能者另委官职。
郭淮留居洛阳,五郡太守中四人留用,一人另委官职。空出来的一人,诸葛亮择良吏出任。
五人在诸葛亮的一番的叮嘱告诫下,重新踏上回河西的道路。
因道路遥远之故,凉州刺史王平率兵三千,先行与五名太守汇合,之后再千里迢迢至凉州上任。
一行人至半道,西域都护姜维率精锐步骑千人同行。
王平经营凉州,姜维攻略西域。因大汉重心关系,在未来的日子里,二人的道路注定是艰辛而困难之事。
在诸葛亮给予的表文里,西域都护属于凉州治下,受中央与凉州双重管理。凉州在必要时,应当给予资助。
随着凉州五郡归附之后,曹魏所能控制的疆域仅有河北诸州。而孙权见大汉势头这么凶,正式竖起反曹大旗,表示向大汉归降。
凉州归附,平州表态,让大汉声望再次高涨,其一统天下的势头不可阻挡。
与此同时,很快来到了建兴六年(公元230年)正月。
正旦初过,在诸葛亮的主持下,北伐河北事宜列入议程。
第733章 居安思危
雒阳,相国府。
“相国,仆奉丞相之命,特来请相国出朝,商讨出兵灭魏一事。”诸葛乔恭敬而立,说道。
霍峻身习便服,手持书籍,淡淡说道:“自去年冬起,孤已将国事交于葛相。故商讨灭魏方略,交由葛相、陆大将军主持便好。”
诸葛乔面露难色,说道:“相国身经百战,无往不胜,今伐河北,是为关键之役,不可不出席!”
霍峻放下竹简,婉拒说道:“河北非强敌,以葛相之才足以胜任。孤已不问寻常琐事,今劳伯松空走一趟。”
以当下汉魏形势,曹魏覆没仅是时间性问题,又如他之前所言,北伐河北主要不是军事问题,更多是政治问题。
为何说是政治性问题,除了招降纳叛外,更多是如何解决冀州本地士族问题。
冀州士族因地域关系,形成错综复杂的朋党关系。在东汉时期,为了遏制冀州士族坐大问题,东汉推出三互法。在三互法之后,以至于冀州部分郡出现了太守空缺现象,如此可见河北士族之盛。
另外因党锢之祸的发生,让河北士族对东汉王朝离心离德,或有另立皇帝之念,
在东汉灭亡之后,中原士族因兵戈之祸,遭遇了惨重的打击,河北士族依附袁绍。曹袁争霸后,因河北士族依附袁绍,遭到曹操残酷对待。然即便如此,因河北人口众多,曹操依旧不得不重用河北士人。
今大汉统一天下,虽依靠吴楚士族之力,但从实际力量角度来看,河北士族力量依旧位居天下之首。故而在如此背景下,如何解决河北强盛的士族力量,将会考验诸葛亮的政治智慧。
毕竟排斥河北士族非王道,反而会因排斥产生其他问题。但若厚遇河北士族,反而会引起南汉原有士族的不满。故对南汉来说,如何安抚河北,重于在军事上灭亡曹魏。
见霍峻推辞不行,作为小辈的诸葛乔唯有无奈离开,向诸葛亮赴命。
待诸葛乔走后,夏侯徽端着果点而来,细步缓行,眉目秀艳,行举间渐有人妇之风。
“明公为何不出席议政?”夏侯徽柔声问道。
霍峻嗅着佳人的体香,伸手搂住夏侯徽柔软无骨的腰肢,调笑道:“今祸水在侧,孤何有精力操劳国事?”
“胡说!”
夏侯徽嘟起了红唇,轻捶了下霍峻胸膛,怪嗔说道:“明明是自己不想理事,反而怪起了妾身。妾可未天天缠着明公,而是关心明公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