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铜和熟铁,他依旧使用不起。
想一想万斤重炮,一次性就要消耗一万斤的铜或者熟铁,张顺也肉疼的紧。
特别是熟铁锻造小型火炮还好,如果锻造重型火炮的话,铁片的焊接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像黄泥浆这种比较初级的焊接剂,锻焊一下比较小的物件的时候,还能满足需求。如果要锻焊大块熟铁,那技术难度就非常大了。
所以适当锻造出火炮的内壁,然后以廉价的生铁加强炮体,不失为一种高明的选择。
张顺便点了点头道:“不敢说指点,我们一起探讨一二!”
“首先,生铁熟铁复合之法甚好,务必作为重型红夷大炮的第一选择。”
“其次,我看这铸铁多有孔洞缝隙,状若蜂窝,岂有不炸之理?”
张都督伸手接过一看,不由老脸一红,连忙辩解道:“舜王有所不知,非是工匠不用心卖力,实在是大件铸造和小件铸造不同。”
“铁水汇入之时,难免有不周到之处,变会形成如此情况。”
“据我所知,哪怕是西洋铸炮、广州铸炮,亦无法避免此事!”
“这叫什么话?”张顺闻言不满意道,“别人无法做到最好事情,我们就不能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吗?”
“我不是很懂铸炮,但是我见过匠人铸造金银首饰,其精美绝伦,巧夺天工,岂是这蠢物能比拟哉?”
原来张顺取了几房婆娘,家里又有了两个娃娃,难免找金银匠人打造些首饰、长命锁之类的玩意儿。
这时代的金银饰品虽然也略显粗糙,好歹不会像这铸铁炮这般如此“豪放”。
张都督闻言差点哭了,你这不蛮不讲理吗?
他连忙解释道:“工匠制作首饰与铸炮截然不同。”
“首饰细腻,多以细沙铸之,以求其精。而火炮件大,只能耗费时日,制作泥模进行铸造……”
“等等,等等!”张顺闻言灵光一闪,连忙反问道,“既然如此,那如何铸造大炮用不得细沙?”
第125章 万斤红夷大炮(中)
“其实泥范铸炮,亦用细沙!”张都督受不了张顺这种异想天开的行为,不由提醒道,“无论制作炮范还是炮芯,其表面皆细细的涂上细沙,以耐火力!”
“其金银匠人用沙,不过是为了图省事罢了,算不得什么工艺。”
“图省事儿?”张顺闻言不由笑道,“省事儿难道不好吗?如今制作一副泥模需要多久,做一副沙模,有需要多久?”
“这从开工到出炮,大概需要一个月左右,若是天阴潮湿、或者下雨,需要时间还要延长!”张都督老老实实应道。
“啊?这么说从你来到这里到现在,前后总共开了几炉炮了?”原来张顺之前自己铸炮不成,便大力出奇迹,尽力发展锻铁炮,是以对此倒也不甚熟悉,没想到能耗费如此多的时日。
“三……三炉,十一门!”张都督不好意思的伸出三根手指头,有点尴尬的应道,“第一炉开了三门,结果三试三炸:第二炉开了六门,亦无成功者;方才又开了两门,这不又炸了一门。”
好家伙,你才试这么点……张顺还没吐槽完,猛然想起来这可是一万斤一门的铁炮,哪里有那么多人力、物力让他浪费?
不过反过来说,他在这三个月的时间内,能够冶炼出十万斤粗铁,也称得上一声好本事了吧?
想到这里,张顺干脆下令道:“一会儿你让人再试试那门万斤红夷大炮,若是好使了,那就罢了;若是再炸了,你老老实实给我寻几个金银匠,向他们请教请教沙子制模的本事。咱们不能老在一棵树上吊死,好歹也换个法子试试,看看好不好使!”
“好吧,那还请舜王稍避,以免惊扰了你!”张都督老老实实应了,提醒了张顺几句以后,兀自去了。
不多时,只听见一声巨大的声音响起。张顺无奈地摇了摇头,果然又炸了。
他作为宿将,听惯了火炮声,当然分辨的出来正常开炮声和火炮炸膛声的区别。
前者声音沉闷有力,而后者声音洪亮尖锐,两者截然不同。
果然,不多会儿张都督灰头灰脸的跑了回来,老老实实向张顺汇报了试射的结果。张顺想了想,安慰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足为惧,只是需要从失败过程中吸取教训,及时改进才是。”
“走吧,随我一起去看看吧,仔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因由!”
在众人簇拥之下,不多时来到试炮场,果然又是一地碎铁片,众人正在那里捡拾。
张顺随意选了一块,拿给张都督看道:“你看这铁块,麻眼孔洞甚多,粗劣不堪,如何不炸?”
张都督定睛一看,其中一个气泡形成的孔洞,都能够塞下手指头了,不由老脸通红道:“这……微臣确实尽量而为了,奈何能力有限……”
“不要这么说!”张顺摆了摆手,粗暴的打断了张都督的言词,厉声喝道,“铸炮也好,锻铳也罢,讲的是科学的精神,用的是精湛的工艺!”
“若是工艺不及,当刨根问底,寻其根源,岂能简单以成败论之?”
“这万斤红夷大炮义军素来不曾铸造过,此次新造,难度很大,焉能强求一举成功?”
“我是这么认为:我等铸炮,皆用西洋模数之论,此乃铸炮理论耳!”
“其次,定其长短、轻重、口径、装药及附属配件等,此乃设计火炮之法也。”
“再次,制作模范,浇筑铁汁,月余乃成,此乃铸炮工艺之法。”
“最后,火炮作成,拉往空旷之地,装药试射,反复数次不止,此乃试验之法。”
“凡此四者,火炮乃成。如法而制,每次制成,再检验一番合格即可使用,则铸炮之法尽矣!”
“不知张先生以为,如今铸炮不得其法,其误在何处?”
张顺一番言辞,将火炮铸造的前前后后分成理论、设计、工艺、试验和量产五个阶段,张都督顿时觉得脑海中清晰了许多。
他沉吟了片刻,试探着应道:“莫非在设计和工艺之间?”
“那模数之论有误否?”张顺笑着反问道。
“西洋模数之法胜于中国,当无误也!”张都督老老实实承认道。
“既然模数之论无误,那以模数之法设计的长短、轻重、口径及装药之炮,焉能有误?”
“呃……想必定然是铸造不得其法!”张都督晕了,感情绕来绕去,您这意思是这问题还是出在我身上?
“为何不得其法?”张顺既是在追问张都督,其实也是在追问自己。
“这……恐怕是因为微臣太过愚钝!”得了,张都督干脆破罐子破摔,您着非要揪着我错误不放呐?
张顺无奈地拍了拍脑袋,这厮什么都好,就是没有一点科学的精神,动不动就往自己能力、尊严角度琢磨。
他不由提醒道:“冰融则缩,水冻则胀,盖固液有别也!铁水与铁亦定然缩胀不一,铸造小件,尚且不显;待到铸造重炮之时,其中问题定会显现,此其一也。”
“待铁水注入,先后左右有别,先注者凝,后注者熔。其冷热不均,缩胀不同,故而多有缝隙;再加上水汽进入,无处可出,故而多气泡空洞,此其二也。”
“铁水速凝则脆,缓凝则韧,盖缓速有别也,此其三也。”
“凡此三者,请君详之,火炮必成也!”
原来张顺在追问张都督的过程中,自己也渐渐理清了思路。
原本他以为铸造火炮是什么高科技,如今细细想来,其实也不过涉及到固液转换、热胀冷缩等基本物理学基础知识罢了。
然后,火炮里有孔洞气泡和材质问题,又涉及到钢铁的工艺问题,基本上也在张顺能够理解范围之内,所以才有了这番言论。
不过,这番言论倒和前面砂型铸造没有什么逻辑关系。只是张顺突然灵感迸发,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尽量利用前世学到的物理学知识分析其中原理罢了。
但也把张都督听得目瞪口呆,颇有几分“虽不明而觉厉”的意味儿。
他下意识就把这砂型铸造当成了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准备马上实施一番。
在这番阴差阳错之下,倒让张都督瞎猫撞到了死耗子。
原来原本历史上就是泥范铸炮用了几百年以后,最终被更先进的砂型铸造代替。
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砂型铸造透气性好,不容易产生孔洞、缝隙,定型效果也优于泥范铸造。
甚至张顺前世穿越之前,很多现代化工厂,还在采用这种工艺铸造大型金属构件。
这种工艺无论是实用性,还是应用范围,都比张顺记得的“铁模铸炮法”强多了。
第126章 万斤红夷大炮(下)
又过了一日,张都督终于找到了一个手艺不错的首饰匠人,特意亲自带到阌乡城内,前去拜见张顺。
客套了两句,张顺就让他坐。
那人吓得噗通一下就跪在地上,讨饶道:“爷爷,您就让俺跪着吧,这样踏实!”
张顺前世作为现代人,受不了这个。他又劝了两句,见他执意如此,只得作罢。
随即张顺问道:“我听闻你擅长铸造金银首饰,敢问与铸铁铸炮有何区别?”
“打造首饰用砂,铸造铁器用泥,模范有别!”老匠人没有一句废话,老老实实应道。
“用砂如何?用泥又如何?”张顺也喜欢这人干脆利索的劲儿。
“用砂难以定型,但铸造精细;用泥多孔洞蜂窝,可以铸造大件!”这匠人也是个门儿清。
“哦?我欲铸大炮,重万斤,若用砂如何?”张顺单刀直入地问道。
“这……”老匠人迟疑了一下,这才应道,“大王恕罪则个,老朽愚钝,不曾闻以砂铸钢铁之法也!”
“因为铁件小的可锻造,大件用泥范即可。若是大王执意如此,我倒有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也不知道中不中用!”
“老先生请讲!”张顺听了本来有几分失望,没想到他还有些主意,也不知道成不成。
“我觉得可以砂、泥混用,纯用砂,则砂模难支;纯用泥,大王又不满意。那何不在砂中掺些黏土,使其成型,然后浇铸?”老匠人连忙提议道。
“只是此法闻所未闻,乃是老朽胡言乱语,若是不成,还请大王不要怪罪才是!”
“放心吧,这事儿无论成不成我都不会怪你!”张顺本来还想问问老匠人姓名。
只是如今见他有几分畏惧,为了免于误会,他只得劝慰道:“如果这事儿成了,本王还要奖励你一番!”
那老匠人见张顺是个面善的,连忙叩谢一番,千恩万谢不提。
等到老匠人下去,张顺这才扭头问道:“张先生如何看待此事儿?”
“那……那就试试?”
“你说得没错,应该先试试!”张顺把最后两个字加重了语气,然后接着道,“先试试纯砂、泥范和泥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以后的效果。”
“泥砂的比例多试几种,务必以砂为主,以泥辅之,把那砂模定型堪用即可!”
张都督闻言领命去了,使人选取沙子、黏土等制作模范进行浇铸。
这一次不是为了铸炮,纯粹是为了验证各式范模的效果如何,倒没花费太多功夫。
到了第二天一大早,张都督便拍着门,招呼张顺去冶炼处查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