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些套虏战斗力也就那样,主要问题是游牧一人数马,义军追之不及,为之奈何?
马政,马政!
看来这一次巡狩完宁夏折返以后,要好好考察一番固原的马场,为义军建立大规模骑兵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68章 入寇
又盘桓了一日,张顺见俞冲霄、左光先二人尚未编制完毕,又思量着带着步卒上路,不仅拖慢了行程,还徒耗粮草。
他便下令道:“着左光先、俞冲霄二人编制完毕以后,率众巡至花马池驻守,不得有误!”
那两人本就常年和套虏打交道,如何不知防秋之事?
如今张顺命令他们前往花马池充当班军,本是正理。
两人领了命令,便连忙加快编制新营速度,以防误了正事儿。
而正由于俞冲霄、左光先之事,张凤仪也只好在榆林多耽搁两天,等到俞冲霄、左光先离开榆林以后再作计较。
到了第二日,在张凤仪依依不舍目光之下,张顺硬下心肠辞别了诸人。
然后他带着红娘子、王奇瑛、马英娘、孔闻謤、王锦衣、悟空和王定一干人等四千骑,一路沿着边墙往宁夏镇赶去。
时值九月,业已入秋,沿边屯军已经开始收割秋粮。
陕北沿边夏粮多种植小麦、大麦、荞麦等作物,而秋粮则种植粟、稷、黑豆、豌豆和玉米等作物。
玉米在陕北又称之为御麦,西天麦、番麦,早在嘉靖年间便已经引入陕北。
“这里怎么种有玉米?”张顺见了不由奇怪道。
从他前世的记忆来说,玉米和红薯一眼,原产地本在美洲,后来被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以后才带到了世界各地。
就像河南的玉米和番薯,就是通过李百户才从南面的湖广引进而来,这陕西和河南相比,更远离沿海,是如何种植了这许多玉米?
“此乃御麦,原本番地作物,据闻被逃难至湖广的难民带回,种植已久,又称作番麦,并不叫做玉米。”王奇瑛闻言不由纠正道。
“切,什么御麦?就是玉米!”马英娘反驳道,“其色如玉,其泽若米,故而谓之玉米!”
其实她才不管这到底是麦还是米,就是看不惯王奇瑛,故意找茬罢了。
大家都是个女人,她长的又大手大脚,一副男人样,凭啥多受宠几天?
王奇瑛有点懵,我哪里得罪你了?
她正要还口,不意张顺摆了摆手道:“御麦也好,玉米也罢,都是一般事物,争执做甚!”
红娘子见火候差不多了,这才接口道:“这包谷种于三月,收于八月。”
“其叶可以喂养牲畜,其秸秆可以用铡刀铡了喂牛,或者烧火之用。”
“可以喂马吗?”张顺一听可以喂牲畜,第一反应就是问这个。
“马太过娇贵,喂这个可不成!”王奇瑛看他俩说的入巷,不由插嘴道。
“若是秋天还好一些,秋高马肥。若是其他时节,不仅需要喂以干草,还需加黑豆、荞麦等物,方可膘肥马壮!”
说到膘肥马壮的时候,她还故意加重了“马”的音调,说得马英娘脸都黑了。
“秋高马肥?”张顺不由一愣,奇怪道,“这是为何?”
“一听夫君就是个外行!”王奇瑛不由笑道,“到了秋天,人还有贴膘过冬,更何况牲畜呢?”
“故而农夫有青黄不接之语,牧民亦有秋肥春瘦之说。”
“到了秋天,牛马牲畜经过夏秋养的膘肥体壮,正合牧马南下。而到了春天牲畜俱瘦,最怕我等‘搜套’。”
张顺一听王奇瑛这话,顿时不由警惕起来,遂大声下令道:“传令王锦衣、王定,让斥候散出三十里外,别选一司骑兵披上甲衣,半日轮换一次。”
现在的张顺早不是当初那个张顺,他也知道有时候因为信息来源问题,麾下将领向自己提供的情报也会有误。
依照卢象升的说辞,在秋收和入冬黄河结冰的时候,套虏会大举入寇。
他对这个时间点判断为十月份,但是张顺现在却觉得其实套虏八九月份入侵也未尝不可。
那榆林营总兵王定闻言,一边安排士卒、斥候依令行事,一边前来建议道:“可使辎重车分列左右,谨防虏骑突袭,引发混乱。”
“行!”张顺点了点头,不由惊奇地看了王定一眼,心道:难怪老丈人王世钦派此人跟随自己,果然有两把刷子。
只是如此这般倒拖累了行军速度,如此过了三五天,不曾见过半个虏寇。
榆林营将门子弟不由个个怨声载道,私下里抱怨道:“这个舔舜王腚眼家伙,只顾一味喏喏,不顾我等死活!”
结果被王定听到了,不由破口大骂道:“不知死活的东西,若是果有虏寇出现,惊扰了舜王,尔等死不足惜,不怕连累了家门?”
众人一听王定这话,顿时连还嘴都不敢还嘴了。
榆林将门,好大的名气,那是靠他们祖辈浴血奋战得来的。
虽然说他们如今跟随舜王,除了充当“质子”之外还有“镀金”的成分。
但是若想镀金,起码自己得是“铜铁”,若是顽石、草芥,想镀金也无处可镀。
几乎每个人离开家族以前,家中族长都曾嘱咐过一句话:“死战或战死,勿使家族两难!”
什么意思?
就是告诉你如果有本事“死战”建立功勋那固然很好,实在没那个本事就老老实实战死。
别到时候害得让家族自己不得不动手,向舜王赔罪,闹得大家脸上都不好看。
如此又过了一日,经历了一路风沙的诸人早已经浑身尘土。
哪怕红娘子、马英娘这样的美人,看起来都灰扑扑的,无甚美感。
“前面就是花马池了,大家再加把劲儿,到了之后可以稍作修整!”王定不由鼓气道。
众人所谓花马池,原本是花马池千户所,后来为了阻挡套虏入寇,又升为其实宁夏后卫。
其中大小盐池、花马池的课盐司以及分守宁夏东路右参将、整饬宁夏河东兵粮道和整饬榆林西路兼盐法屯田副使的驻地。
当初河东兵粮道为义军所杀,后来榆林屯田副使又弃官潜逃,只有原参将投靠了义军。
这花马池城高三丈五尺,周回七里三分,池深一丈,阔两丈,设有东北二门。
不仅城高池深,又止驻守千余人,非常适合张顺一干人等落脚歇息。
正当众人憧憬着美好的一晚的时候,不意早有斥候快马加鞭赶到,大声示警道:“敌袭,套虏入寇!”
第69章 遭遇战
“快,赶快列阵!”榆林营总兵王定焦急的大声呼喊着命令将辎重车环绕在张顺左右。
“前面什么情况?”张顺有点想亲自插手,不过看他按部就班的应对还成,就没有直接插手。
套虏入寇,常常一人数骑,呼啸而至,那王定生怕伤了张顺,闻言心里颇有几分不耐烦。
只是他也知道张顺威名赫赫,不是自己一个原本的参将所能比拟。
所以王定按捺着不快,连忙应道:“虏寇人民众多,一时间不知道有多少。”
“其实即便有千军万马倒也不怕,咱们好歹能推到花马池,凭城据守。”
“怕就怕有人内外勾结,专等舜王下手!”
张顺闻言一愣,随即反应了过来。
自己做关中清理屯田,肯定得罪了不少人。如今又来到榆林,有人心思浮动,也未尝不是没有可能。
榆林将门这一次固然和自己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但是其他中低级军官心里怎么想,那就不好说了。
“不妨事,你姑且派兵布阵便是!”张顺不由笑道,“老子千军万马都杀过来了,还能从这里翻车不成?”
“末将已经派遣萧偲率领一司骑兵顶上去了,即便遭遇虏寇主力,也能抵挡片刻。”王定解释道。
“待会立了车阵,人马俱甲,莫说三五千虏寇,就是来了数万虏寇,亦无可惧!”
原来明军衣甲精良、火器犀利,虽然对付新型的女真有些不成,但是拿捏装备简陋的套虏还是手到擒来。
像杜氏的杜文焕朝廷调兵支援辽东就百般推脱,平时没事了就杀入河套积攒首功,动不动就斩首数百级。
就连王朴这样的“长腿将军”见了套虏也是激动的冲杀过去,一副急色鬼见了美女模样,足见这些套虏成色如何。
不多时,数百辆辎重车以张顺为中心,围成了一座简易的“城墙”,张顺与红娘子、马英娘、王奇瑛、王锦衣、悟空等也已经披挂完毕。
这时候早有三五成群的虏寇游荡到阵外,时不时向义军阵内放箭。
时间线到了明末,蒙古骑兵的战术既非弓骑游荡,亦非甲骑疾突,而是喜欢以三人为一小队。
三人皆配备弓箭。中间一骑手持六七尺钩镰枪,可勾可刺;左右皆配备腰刀,但是左边以弓箭作为主要攻击手段,而右边则持腰刀护住钩镰枪左侧。
王奇瑛不由为张顺指点道:“彼辈可以称之为马上鸳鸯阵,彼此配合,颇为相得益彰。”
“若远,其三者皆可以弓箭击敌。其所用弓箭亦是长弓重箭。多以桑榆木为体,内贴黄牛角或黄羊角。其箭簇大而阔,长约2~4寸。”
“凡临战则用十分力弓,射不过二三十步,亦能破甲。”
“十分力弓?”张顺不由疑惑道。
“大概八十斤左右,几如我军精锐!”王奇瑛不由解释道。
明军的标准是多少呢?
凡造弓,視人力強弱為輕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過此則為虎力,亦不數出。中力減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
也就是一般战弓在六十斤左右,难怪王奇瑛说“亦能破甲”、“几如我军精锐”。
原来随着火器的盛行,游牧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像土默特部俺答汗曾经甲骑三万,一度威胁到大明京师,结果很快就衰落了。
除了其他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笨重的具装骑兵很容易被火器所伤,得不偿失。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你具装骑兵和我对冲的时候,结果我在十步外点燃了三眼铳。
你长枪再长难道还能长的过我三眼铳吗?
你具装再好,能抵得住我火铳射击吗?
所以与其成为活靶子,还不如放弃长枪、重甲,这样还能稍微灵活一些,增加生存率。